循环科新一代诊疗技术—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来源 :健康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ngfeng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人均生活水平的改善,冠心病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因此对冠心病的早期诊断、危险评估及合理治疗显得尤为重要。冠状动脉造影一直被誉为是诊断冠心病血管病变的“金标准”。但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介入医生逐渐认识到对于复杂的冠状动脉病变、急性冠脉事件的启动和转归、PCI术后的即刻评价等重要诊断、治疗指标,仅从冠状动脉造影单方面进行说明存在一定局限性。
  关键词: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介入治疗 冠心病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063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067-01
  随着我国人均生活水平的改善,冠心病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因此对冠心病的早期诊断、危险评估及合理治疗显得尤为重要。冠状动脉造影一直被誉为是诊断冠心病血管病变的“金标准”。但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介入医生逐渐认识到对于复杂的冠状动脉病变、急性冠脉事件的启动和转归、PCI术后的即刻评价等重要诊断、治疗指标,仅从冠状动脉造影单方面进行说明存在一定局限性。
  1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介入治疗中的发展历程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技术在出现短期内即在全世界范围受到推崇。早期的OCT导管由IVUS导管改装而成,IVUS导管的核心被光导纤维替换,远端有一个微小的扫描镜头和一个微小的棱镜,光线可以垂直于导管长轴方向发射。目前OCT成像导丝是一根光导纤维,远端有一个微镜头和一个微棱镜,导管近端固定于一个可以手动旋转的耦联单元。目前在国内使用的是这种设计的成像导丝,经3.2F的穿导丝球囊系统送到病变处,成像检查时以0.3-0.5个大气压充盈球囊阻塞受检血管,使用高压注射器以0.5ml/s速度,100磅/英寸,压力持续灌注生理盐水冲洗,可以取得理想的成像效果。
  2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2.1 OCT评价易损斑块。利用OCT技术对易损斑块进行特异性检测能够充分揭示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病机制。2002年Jang IK等人对42处不同OCT影像的冠脉斑块结合组织学对照分析,2003年Tearney GJ等人应用OCT观测到大量巨噬细胞浸润并对其做出定量分析,从而对易损斑块的组成特点进一步完善。同时,该组人员研究还表明,同稳定性心绞痛病人相比,发生ST段抬高的心肌梗塞患者和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他们的斑块有薄纤维帽的几率更高。因为巨噬细胞对纤维帽基质的降解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重要影响因素,所以,易损斑块和不稳定临床事件相关程度显而易见。同一年Gerckens U等人研究再次说明OCT能够对血管壁进行更为细致的观察,同时能够判断斑块是否存在破裂的风险,进一步指导患者有效的治疗。2005年Tearney GJ选取20名急性心梗,20名急性冠脉综合征和17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通过OCT检测得出:富含脂质斑块分别为90%,75%,59%。2006年Kume T的实验提供了OCT能够对易损斑块纤维帽厚度的展开检测。另一项研究表明,外周血白细胞、纤维帽巨噬细胞密度,这两个参数结合对预示由OCT确认的TCFA的存在有预示意义。而且,通过OCT检查发现有正性重构的冠脉斑块呈现出易损斑块的特征,这也初步揭示了正性重构与不稳定的临床表现之间的相关性。
  2.2 OCT检测血栓。易损斑块的不稳定性增加使血管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进而导致局部血栓形成。OCT组织分辨率高的特点同样对斑块破裂继发的血栓形成能够准确识别。Kume T等应用对40人体尸检中的108条片段进行分析,通过组织学进一步对比证实定义了OCT观测中的血栓性状,从而区分红白血栓。2008年,孟令波等人完成了在动物模型上进行OCT观测,随后将影像学与病理相对照,完善了Kume T对血栓的定义,同时使斑块和血栓的鉴别更加容易可靠。
  2.3 OCT在PCI中的应用。有研究评价OCT作为一种辅助工具在PCI中应用的可行性。有研究者比较10例病人PCI前后IVUS和OCT图像特点,结果显示OCT能够更清楚地显示球囊扩张导致的血管夹层、血管腔内血栓、切割球囊造成的切口数量、组织脱垂和不理想的支架释放。与之相比,由于IVUS分辨率有限不能显示切割球囊的切口和支架的不充分释放。识别切割球囊切口位置有利于实现坚硬斑块的充分扩张,支架是否充分释放是再狭窄和亚急性血栓形成主要的预测因素。近几年,OCT已经在临床上逐渐普及,用OCT评价支架置入后急性期支架的贴壁程度,以明确支架对血管壁的作用机制、支架内血栓形成等情况,判断围手术期血管的损伤。支架置入后数月到数年,用OCT评价支架置入后,中期和长期的效果。OCT技术将原来的支架内血管再内皮化的概念更改为支架的内膜组织覆盖的概念,可以探测覆盖组织的厚度、面积、分布和血栓形成,以判断支架内内膜组织的覆盖程度前,已经应用非封闭技术对冠脉分叉病变处支架植入术后即刻行OCT检查。一项入选68例病人的支架植入术后9个月OCT随访的临床研究表明,OCT能够清楚地比较不同药物洗脱支架植入后贴壁不良、支架小梁表面内膜覆盖以及新生内膜增生情况。近期一项入选36例病人的西罗莫司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后6个月和12个月OCT评价再内皮化和新生内膜覆盖临床研究的结果提示,在6个月和12个月,大部分支架支撑杆都有新内膜覆盖,但仅有很少部分支撑杆完全被覆盖,因此,为避免由于未被覆盖的支架支撑杆的存在而导致的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应该推荐更长时间的抗血小板治疗。此外,OCT也可用于评价重叠的药物洗脱支架贴壁不良情况。2008年10月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第20届TCT大会上,公布了ODESSA研究,用OCT评价药物洗脱支架的安全性。该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比较了常用的不同冠脉洗脱支架和金属裸支架置入后内膜覆盖的程度,特别探讨了长病变置入多枚DES后支架重叠部位的组织覆盖。与血管内超声相比,OCT更清晰地观察在支架植入后内膜的覆盖程度,不论支架的近端、中部、远端,还是支架的重叠部位。除此之外,OCT对于特殊支架也有很好随访观察。对于可吸收镁支架的随访观察,对于游离多聚体来氟米特涂层支架的观察,OCT均有良好的观察能力。
  2.4 OCT在其他血管病变中的诊断意义。2008年分别由Ohayon J和Raffel OC两组研究得出结论:冠脉正性重构是冠脉斑块不稳定的特征改变,而且斑块的不稳定性是由纤维帽厚度、其内的核心成分坏死程度以及血管重构综合影响的。这样就从易损斑块发生转归进行合理阐述,提供了易损斑块药物干预的理论依据。目前利用OCT对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前后血管对介入措施的反应进行分析评价以成为业内首推方法。尤其是OCT有特异性的诊断指标:包括大的脂质核心、薄纤维帽,对患者的罪犯血管进行危险度分层。并且可以评价PCI前后球囊扩张后内膜撕裂和夹层、血管腔内血栓形成、切割球囊引起的血管改变、切口、组织脱垂、支架是否充分扩张、支架贴壁情况、未扩张开的支架和内膜增生等。因此,OCT已成为循环科医生的重要诊疗方法。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大鼠血浆吡非尼酮浓度的方法。  方法 :以ZORBAX XDB-C18色谱柱(150mm×4.6mm,5μm)分离;以乙腈-0.2%三氟乙酸-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1.0mL·min-1;检测波长314nm,柱温为30℃。以卡马西平为内标,大鼠血浆经乙酸乙酯萃取后检测。  结果 :吡非尼酮浓度在0.05~6.00mg·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讨妇产科护理工作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情况。方法:随机选择我院妇产科自2008年10月~2012年10月间,住院患者中的146例,根据患者的入院时间将她们平均分成两组,即对照组73例患者、观察组73例患者。对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对观察组的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方法,并对两组患者在住院费用、住院天数、患者满意度、医护人员满意度等方面的情况进行统计、比较和分析。结果:经过比较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临床病例分为甲、乙两组。甲组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治疗方法,共21例;乙组采用切开内固定加中医辨证治疗的方法,共26例,观察发生并发症的病人人数和治疗结果的优良率。结果:甲组发生皮肤坏死,伤口难愈合,膝骨关节炎,骨不连等并发症的病人总数高于乙组。两组病例均没有感染和神经损伤的发生。甲组的优良率低于乙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复
期刊
摘要:目的:评估琥珀酸索利那新治疗脊髓损伤后逼尿肌过度活动的疗效。方法:将36例经尿流动力学检查证实存在逼尿肌过度活动的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18例,给予一般性治疗,如饮水计划、间歇性导尿等;实验组18例,在一般性治疗基础上给予口服琥珀酸索利那新5mg/次,1次/d。两组疗程均为6周。两组患者在治疗前1周及治疗6周后行尿流动力学检查,观察储尿期最大逼尿肌压力、膀胱安全容量变化情况,同时行
期刊
摘要: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由不同病因引起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病,且该病具有结局严重,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等特点。目前,针对肝硬化的诊断和治疗并无标准化的成熟方法。所以,本文对最近几年来肝硬化的诊断与治疗方法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肝硬化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肝硬化 诊断 治疗 研究进展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053  【中图分类号】R-0 【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微创治疗宫外孕的疗效。方法:分析2009年7月-2013年8月采用腹腔镜下手术治疗异位妊娠患者56例,分析每位患者术前一般情况、手术时间、平均住院天数、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术后恢复情况并与同期住院的39例开腹手术比较。结果:宫外孕腹腔镜下手术与开腹手术相比具有时间短、平均住院天数少、术中出血量小、无明显并发症、术后恢复快等优点。结论:腹腔镜技术具有诊断、治疗的双重作用;宫外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硫酸镁治疗重症先兆子痫的护理情况。方法:选取本院2008年12月—2012年12月期间应用硫酸镁治疗的重症先兆子痫患者56例,随机分成观察组28例,对照组28例,对照组仅进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经分组护理干预,观察组发生子痫0例,子痫发生率为0%;对照组发生子痫3例,子痫发生率为10.71%。观察组的子痫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期刊
摘要:医护人员的手部卫生的重视情况与医院感染的发病率密切相关。手部卫生很早就成为医护人员关注的焦点,并试着用各种方法防止感染的发生。从一开始的清水、肥皂,到各类消毒液,正确的洗手方法等,都是有效清除手部致病菌的途径。医护人员对手部卫生的重视程度也影响着手卫生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医护人员 手部卫生 手消毒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049  【中
期刊
摘要: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随之逐步提高,在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得以保证的情况下,期待疗法与其他的治疗方法相比,不但可以使疾病带给患者的痛苦降低,还可以使病人在住院期间所需的花销有效的减少,使病人的生存品质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期待疗法在对妇产科的疾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特殊的优势,近些年来应用于妇产科疾病的治疗之中也逐渐得到了人们的了解和接受。  关键词:期待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长效干扰素与普通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60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两组在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给予对照组普通干扰素治疗,给予观察组长效干扰素治疗,比较两组HBV-DNA和HBeAg转阴率,观察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HBV-DNA和HBeAg转阴率分别为73.3%和76.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