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对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术后尿源性脓毒血症患者临床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2月-2015年12月实施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患者50例,回顾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术后尿源性脓毒血症危险因素。结果:本次选取患者的术后尿源性脓毒血症发生率为12.0%(6/50),患者年龄、血常规以及术中灌注液体量以及尿常规等均为尿源性脓毒血症发生危险因素。结论: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术后尿源性脓毒血症发生危险因素较多,因此在临床需要明确相关因素,加强防范,降低术后尿源性脓毒血症发生率。
【关键词】 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 源性脓毒血症 危险因素
对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术后尿源性脓毒血症的预防及治疗,是当前泌尿外科临床医生面临的研究焦点[1]。本文即以我科患者临床治疗资料为依据,对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术后尿源性脓毒血症的临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以提供更多理论与数据支持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术后尿源性脓毒血症的预防和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以我院泌尿外科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接收的50例行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患者临床资料为对象,根据其术后情况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为术后发生尿源性脓毒血症患者,对照组则为术后并未发生该并发症患者。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即对其各项术前检查进行完善,实施麻醉后,协助患者以截石位在患者进行输尿管逆行插管,之后帮助患者转换为俯卧位。术中穿刺均采用B超定位,穿刺点选择第11肋间或12肋下,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对目标盏加以确定。通过肾穿刺针(G18号)对目标盏进行穿刺,将0.035英寸斑马导丝导入其中,通过8F筋膜扩张器对使其达到16F或18F的扩张后,将Peelaway鞘推入对经皮肾取石通道进行建立。通过通道由8.9F输尿管硬镜进人肾集合系统,以钬激光将结石击碎,通过灌注泵的水压对结石进行冲洗并通过取石钳将结石取出,同时对手术时间及灌注液体量进行记录,术后对患者生命体征密切监测,并将D-J管留置1个月。
1.3 统计学处理
在数据处理和分析上,对SPSS 17. 0 加以采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 P<0.05为准。
2 结果
50例患者中,术后发生尿源性脓毒血症患者为6例,发病率为12.0%。通过积极治疗,所有患者最后均痊愈出院。
在多因素分析结果中,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术后尿源性脓毒血症的发生与患者年龄、血常规、术中灌注液体量及尿常规关联较大(P>0.05)。 详见表1-表2。
3 讨论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超过60岁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尿源性脓毒血症。与术后尿源性脓毒血症相关的危险因素还包括血/尿常规阳性,以及术中灌注液体量。不少文献中都显示,尿源性脓毒血症在老年患者中更容易发生,老年人的机体免疫力日渐衰退,容易被各种感染侵入,炎症的扩散很容易并发术后脓毒血症[2]。当血常规呈阳性时,往往表明患者感染及血液中炎性介质水平可能已经出现异常,而这种异常会导致患者血管动力学变化,经过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后就很容易引发尿源性脓毒血症。本次研究中,患者术后发生尿源性脓毒血症的相关因素中便包含着尿常规阳性,这一结果也与国外学者研究相符[3-4]。尿液中的炎性物质、细菌在尿常规阳性时,会经由损伤部位进入血管和血液系统中,最终便可能会引起尿源性脓毒血症。在引发尿源性脓毒血症的因素中,术中灌注液的间断吸收与结石大小也是其中重要相关因素。术中灌注液体量、灌注压力、流量及流速等,都会一定程度地影响尿源性脓毒血症的发生。结石大小对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手术时间长短和手术复杂程度有直接影响,因而会间接导致患者发生尿源性脓毒血症。
概括来说,年龄、术中灌注液体量以及血常规、尿常规都是导致患者发生术后尿源性脓毒血症的危险因素。对这些临床危险因素加以了解,对患者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术后尿源性脓毒血症的预防与及时治疗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关礼贤,崔学江,徐勋等.上尿路结石腔内术后尿源性脓毒血症的防治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0):184-185.
[2] 周酉枫,汤春波,齐勇等.封堵取石导管在輸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中的应用[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4,37(26):57-58.
[3] 王立波,王亚兰,汤春波等.输尿管镜下钬激光联合封堵取石导管治疗输尿管中上段结石的护理配合[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5,15(9):862-864.
[4] 徐伍军,李志刚,何巍等.输尿管上段结石合并尿路感染的微创治疗体会:附40例报告[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4,37(17):29-31.DOI:10.
【关键词】 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 源性脓毒血症 危险因素
对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术后尿源性脓毒血症的预防及治疗,是当前泌尿外科临床医生面临的研究焦点[1]。本文即以我科患者临床治疗资料为依据,对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术后尿源性脓毒血症的临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以提供更多理论与数据支持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术后尿源性脓毒血症的预防和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以我院泌尿外科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接收的50例行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患者临床资料为对象,根据其术后情况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为术后发生尿源性脓毒血症患者,对照组则为术后并未发生该并发症患者。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即对其各项术前检查进行完善,实施麻醉后,协助患者以截石位在患者进行输尿管逆行插管,之后帮助患者转换为俯卧位。术中穿刺均采用B超定位,穿刺点选择第11肋间或12肋下,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对目标盏加以确定。通过肾穿刺针(G18号)对目标盏进行穿刺,将0.035英寸斑马导丝导入其中,通过8F筋膜扩张器对使其达到16F或18F的扩张后,将Peelaway鞘推入对经皮肾取石通道进行建立。通过通道由8.9F输尿管硬镜进人肾集合系统,以钬激光将结石击碎,通过灌注泵的水压对结石进行冲洗并通过取石钳将结石取出,同时对手术时间及灌注液体量进行记录,术后对患者生命体征密切监测,并将D-J管留置1个月。
1.3 统计学处理
在数据处理和分析上,对SPSS 17. 0 加以采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 P<0.05为准。
2 结果
50例患者中,术后发生尿源性脓毒血症患者为6例,发病率为12.0%。通过积极治疗,所有患者最后均痊愈出院。
在多因素分析结果中,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术后尿源性脓毒血症的发生与患者年龄、血常规、术中灌注液体量及尿常规关联较大(P>0.05)。 详见表1-表2。
3 讨论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超过60岁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尿源性脓毒血症。与术后尿源性脓毒血症相关的危险因素还包括血/尿常规阳性,以及术中灌注液体量。不少文献中都显示,尿源性脓毒血症在老年患者中更容易发生,老年人的机体免疫力日渐衰退,容易被各种感染侵入,炎症的扩散很容易并发术后脓毒血症[2]。当血常规呈阳性时,往往表明患者感染及血液中炎性介质水平可能已经出现异常,而这种异常会导致患者血管动力学变化,经过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后就很容易引发尿源性脓毒血症。本次研究中,患者术后发生尿源性脓毒血症的相关因素中便包含着尿常规阳性,这一结果也与国外学者研究相符[3-4]。尿液中的炎性物质、细菌在尿常规阳性时,会经由损伤部位进入血管和血液系统中,最终便可能会引起尿源性脓毒血症。在引发尿源性脓毒血症的因素中,术中灌注液的间断吸收与结石大小也是其中重要相关因素。术中灌注液体量、灌注压力、流量及流速等,都会一定程度地影响尿源性脓毒血症的发生。结石大小对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手术时间长短和手术复杂程度有直接影响,因而会间接导致患者发生尿源性脓毒血症。
概括来说,年龄、术中灌注液体量以及血常规、尿常规都是导致患者发生术后尿源性脓毒血症的危险因素。对这些临床危险因素加以了解,对患者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术后尿源性脓毒血症的预防与及时治疗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关礼贤,崔学江,徐勋等.上尿路结石腔内术后尿源性脓毒血症的防治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0):184-185.
[2] 周酉枫,汤春波,齐勇等.封堵取石导管在輸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中的应用[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4,37(26):57-58.
[3] 王立波,王亚兰,汤春波等.输尿管镜下钬激光联合封堵取石导管治疗输尿管中上段结石的护理配合[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5,15(9):862-864.
[4] 徐伍军,李志刚,何巍等.输尿管上段结石合并尿路感染的微创治疗体会:附40例报告[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4,37(17):29-31.DOI: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