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贾樟柯的电影以现实主义风格著称,这期间还会运用很多魔幻现实主义的色彩,他的电影每个镜头似乎都在诉说着社会现实,能够尖锐的洞察生活,然后默默地思考生活。它会触碰到很多小人物的生活,引发对于社会和中国的现实状况的各种思考。在《山河故人》当中,作者主要是选取了三个时间节点,对于过去、现在和未来提出了反思。本文主要就贾樟柯电影中的符号化进行阐发,分析贾樟柯电影的符号化意义。
【关键词】:形式上的符号化;现实主义的符号化;人文情怀
贾樟柯的电影很好地运用了符号学,通过许多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来向我们传达各种家国情怀。罗兰·巴特是一位符号学大师,他指出,意指作用是在一系列的社会关系中产生的。换言之,符号的生产是社会性的,而不单是文本属性的。只有在社会历史环境中的意指作用,才能真正生产出能被理解和阐释的符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符号美学已经是电影中一种特殊表现语言,可以说是电影理论中的一部分及电影中的一种记号。在《山河故人》当中,一些符号元素反复且多次出现,制造着彼此的交集,产生出特殊的含义。他的电影语言呈现多样化符号化的表现形式,每句话都传达着对于社会的关注,而且他选取了很多小人物,用现实中真实存在的人物,通过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来进行表达,同时将我们平时常见的一些事物意象化和符号化,将家国情怀包容其中,传达出导演的人文情怀。
一、电影形式上的符号化——以画幅的变化来进行阐释
《山河故人》是以时间为线索来架构整个故事的,被分为了三个部分,1999年,2014年和2025年,跨度25个年头,分别展现了现在、过去和未来三个时期。第一段是1999年,在这一部分中导演采用的是4:3的画幅,是上世纪末中国电视与DV的主流制式,擅于表现中景、近景的画面。导演在这一时期采用了大量充满晃动感中景和近景,加入了粗糙之感的DV拍摄素材,呈现出了那个年代的汾阳小城。人物在画面中占据很大的部分,主要是为了表现人物内心的挣扎与无奈。这一段主要是围绕着三个人的关系展开的,沈涛、张晋生和梁建军。山西省汾阳市的女青年沈涛同时被煤矿老板张晋生和矿工梁建军看上了,但最终沈涛选择了有钱的张晋生,梁建军的内心很痛快,他选择了离开汾阳市,外出打工。第二部分为2014年,也就是当下,这时候导演将画幅重新就行了调整,变成了16:9,这时候的人物在画面中显得比之前小了很多,这也预示着人们在时代的大潮中变得越来越渺小,充满了鲜活的现代感。在第二部分中,是从梁建军与工友们照相这个镜头开始的,我们会发现照完相之后,就剩下梁建军一个人在画面中,这时候也并没有给他特写,而是画面很空旷,只有他一人的身影,感觉他是那样的无助和孤独。在这一部分中,所有的人物都经历人生中的酸甜苦辣。梁建军身患重病回到了家乡,沈涛在经济上给予了他资助。此时的沈涛虽然并不缺钱,但是她与张晋生离了婚,她的儿子张到乐也被张晋生带走了,她的父亲也去世了,这一系列的打击让她感到了孤独和寂寞。第三部分的时间就到了2025年,这是导演对于未来的一种描述,这时候的画幅又发生了转变,变成了2.35:1。这时候的画面比例变得更宽,更擅长表现大场面和大场景,不仅明确地反映着时代特征,还隐喻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导演这样不停的换画幅,在电影的外在形式上进行改变,也是为了表现人与整个社会的一种关系,表现人们之间的情感关系,人自己内心的纠结以及人们在融入这个社会大家庭中的困惑和苦楚。在这一部分中,张晋升与儿子去了澳洲,但是在那里因为语言的障碍,他过得并不顺心,这时候张到乐与他的汉语老师上演了一出忘年恋,可以说这是两个孤独的心走到了一起,张到乐之所以会找一个和自己的母亲岁数相仿的人,这是他从小对于母爱缺失的一种渴望。
二、电影中现实主义意象的符号化
(一)黄河
题目“山河故人”,通过看影片我们会发现“山河”没变,但是“故人”已去,而在这里的“河”就是指的黄河。在影片当中,不止一次出现过黄河。沈涛、张晋生和梁建军乘坐张晋生刚买的车出去,撞到了“黄河第九湾”石碑,这时候黄河水还没有完全解冻,导演用了一个画面表现了黄河水的流动,此时的河面上漂浮着厚厚的冰。之后张晋生对沈涛进行了暗示,表达对于沈涛的爱慕之情,此时的黄河水作为人物的背景,一直在不停地流淌,也表达着人物内心的波动。还有沈涛带着儿子到乐走过黄河上的桥,以及沈涛的“涛”字代表着波浪的意思。这一系列“黄河”意象的出现,都代表了山河依然存在,但是人已经远去了,代表了历史的变迁与故人的离去。
(二)饺子
除了“黄河”之外,代表着团圆的饺子也不止一次出现。饺子在影片中共出现3次。一次是沈涛和梁建军一起吃饺子,引发了晋生醋意大发。第二次是沈涛给儿子包饺子,特意包了一个麦穗饺子,希望儿子吃了以后能够长高个。影片的最后又出现了一次沈涛包饺子的场面,而且还特意包了一个麦穗饺子,这是导演有意安排这样的情节的,是为了进行回应,表达沈涛对于儿子的思念之情,仿佛
子就在身边。
(三)钥匙
在影片中,这种符号意象很多,它们都代表着导演传达的旨意。印象较深刻的还有“钥匙”。在电影中,钥匙成了整个影片很重要的叙事道具。涛在与到乐分手的时候把家里的钥匙留给了他,到乐将这串钥匙当成了项链,这串钥匙成为了到乐与母亲之间唯一的联系,也是他漂泊异乡的根基,所以这钥匙就是到乐内心的情感寄托。导演将晋生塑造成了一个在时代大潮中,在中国经济转型的时期不断尝试新鲜事物的形象,但是他的过于自大最终也是他不得不移居国外,在国外语言不通,说着一口山西话,过着孤独的生活。
(四)枪
“枪”这个意象是与晋生分不开的,他对于枪的喜爱,体现了他内心对于暴力的渴望,就算移民澳洲之后,他还是买了很多枪,不停地把玩,但是现在的他已经失去了敌人,生活失去了方向,这时候的枪更能体现出他的孤独,体现出他在行动上的无能。 (五)音乐
在贾樟柯的电影中,经常是贯穿着当时的经典曲目,音乐的符号是一个永恒的旋律。叶倩文的《珍重》是当时大街小巷流行的歌曲,就在涛坐火车送走到乐走的时候,在火车上,母子静静地听这首歌,这首歌也成了到乐对于母亲的一种思念,当在国外,他的中文老师在放这首歌德的时候,对于母亲涛的思念涌上心头,使他难以释怀。
导演通过这一系列的现实主义的意象,表达出了人物内心的漂泊感,母亲与儿子之间的分别,女儿与父亲之间的分别,沈涛经历了生活中太多的波折,通过这些意象能够把人物内心无比复杂的情感表达出来,观众一看见饺子,就能联想到浓浓的家乡的味道,饺子是中国的代表,尤其是对于身处国外的人来说,一盘热腾腾的饺子能够温暖太多人的内心,导演能够抓住人物内心最柔软的部分,然后用特写的镜头加以展示,传达出中国情怀。
除了这些现实主义的意象之外,作者还在影片中体现了魔幻现实主义。可以说超现实理论在电影中经常被运用,其主要特征是强调超现实及超理智。在社会急速发展和转型的过程中,人们会感到很多的荒诞,而在《山河故人》中就是使这些超现实的画面存在,这些戏剧化的画面并不是刻意造就出来的,而是为了表示对于中国现实存在的感受。飞机的漂浮不定给影片带来了奇幻感,使影片在现实与奇幻中得到了交融。当涛选择了晋生,而梁子将要离去的时候,涛看到了一架飞机在路边坠毁了,这也预示着三人的三角关系的一种结束。在之前涛曾经两次说过“是代数问题还是几何问题”,这里的几何问题也是指三者的三角关系的,现在三角关系结束了,预示着各自都该为自己的生计而奔波了。代数问题预示着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以及晋生给儿子取名“dollar”,也是对于金钱的一种渴望。
在贾樟柯的电影当中,除了各种符号的运用,使人不断去揣测之外。他也注意到了画面的运动性,比如黄河水伴随着主人公的情绪而不断变化,水在一直不停地流淌,作者对于黄河有过特写。除了水的流动之外,还有火车的运动,涛在送到乐走的时候没有乘坐速度更快的高铁和飞机,而是乘坐了火车,慢一点,那么就能再多一点陪伴到乐的时间,火车的运动也是对之前父亲乘坐火车去沙河看战友的情节的一种重复,贾樟柯也愿意用这种重复的情节来表达涛对于已逝的父亲的一种怀念。这种重复和反复运用,或者镜头的不断出现也是对于过去情节的回顾,这种反复的电影语言更能引发大家的思考。
三、符号意象所折射出的透射的家国情怀和人文关怀
贾樟柯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说道:“到现在为止,我依然认为对于一个从事导演工作的人来说,主要还是这两点:一点是在混乱复杂的现实里面,我们是不是能够找到一个新的角度,观察到社会的一些真相,观察到人的生存里面出现的问题,提供给社会一些有价值的思想。”[1]在影片中,贾樟柯是着眼于中国社会急速转型的当下,在经济的发展中人们的生活及情感问题。他把焦点放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努力探讨人物的内心和情感世界,为了能够更好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作者用了很多的近景和特写镜头,大量的近景集中在主角的身上,细致地表现情绪的变化,而很多背景都弱化了。其中有个情节是沈涛和梁建军在吃饺子,晋生醋意萌发而摔门而走,涛追出去找晋生,在两人对话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他们俩的背景是弱化的,显得模糊不清,那座有标志性的塔也很虚化了,而此时的两个人确实形象很鲜活,导演是有意用背景的弱化来对比出人物内心的起伏不定,复杂与纠结。关注着转型中国的社会创伤,充满着对逝去故乡的无限怀旧和乡愁,用一个个凝重而静穆的镜头,敦厚而伤怀的故事,见证着剧烈转型下中国那些被大历史叙事碾压和遮蔽的人们难以言说的创伤。在中国经济转型时代出生的到乐,被烙上了美元的烙印,与自己的祖国和母亲相隔,作为一个中国人,丧失了自己的母语,被中国文化所排斥,与父亲交流只能依靠谷歌翻译,感觉做什么都没有兴趣,找不到自己未来奋斗的目标。电影《山河故人》就是直面当时的社会,客观地诉说了在大国崛起的背景下,环境将我们每个人抛向了不一样的命运,就像到乐这种青年人,就算是想回家乡,也难以逾越自己心中的那道鸿沟,所以重逢的希望就显得很渺茫。同时,我们也会发现导演更注重人物精神回归的问题。像到乐漂泊异乡,在国外,他的内心是孤独寂寞的,而且精神世界很空虚,他对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渴望着自由但又不知道究竟怎样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这种对于故乡的渴望但是又无法回归的失落感是导演所要传达的。
四、总结
在《山河故人》当中,导演直击人物的内心,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他用了一个三角恋的关系,来体现出人们在情感和生活中的万般无奈,发人深省。同时导演对于镜头的选择也是恰到好处,用流动的黄河水的特写和缓缓行驶的火车,这样带有运动性的画面,会让观众身临其中,去感受主人公的悲欢离合。而且,贾樟柯还是一个擅于运用符号的导演,用各种带有意象的电影语言来说话,在这部作品当中,除了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外,还触碰到了国家层面,提出了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对于国外经济构成了威胁,同时人们内心对金钱的欲望也是愈加膨胀。导演希望人们的精神能够得到回归,不要再感到那么的漂泊和孤独无依了,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值得我们去思考。
参考文献:
[1]陈波.寻找电影之美:贾樟柯十年电影之路[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8(6):80-84.
【关键词】:形式上的符号化;现实主义的符号化;人文情怀
贾樟柯的电影很好地运用了符号学,通过许多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来向我们传达各种家国情怀。罗兰·巴特是一位符号学大师,他指出,意指作用是在一系列的社会关系中产生的。换言之,符号的生产是社会性的,而不单是文本属性的。只有在社会历史环境中的意指作用,才能真正生产出能被理解和阐释的符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符号美学已经是电影中一种特殊表现语言,可以说是电影理论中的一部分及电影中的一种记号。在《山河故人》当中,一些符号元素反复且多次出现,制造着彼此的交集,产生出特殊的含义。他的电影语言呈现多样化符号化的表现形式,每句话都传达着对于社会的关注,而且他选取了很多小人物,用现实中真实存在的人物,通过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来进行表达,同时将我们平时常见的一些事物意象化和符号化,将家国情怀包容其中,传达出导演的人文情怀。
一、电影形式上的符号化——以画幅的变化来进行阐释
《山河故人》是以时间为线索来架构整个故事的,被分为了三个部分,1999年,2014年和2025年,跨度25个年头,分别展现了现在、过去和未来三个时期。第一段是1999年,在这一部分中导演采用的是4:3的画幅,是上世纪末中国电视与DV的主流制式,擅于表现中景、近景的画面。导演在这一时期采用了大量充满晃动感中景和近景,加入了粗糙之感的DV拍摄素材,呈现出了那个年代的汾阳小城。人物在画面中占据很大的部分,主要是为了表现人物内心的挣扎与无奈。这一段主要是围绕着三个人的关系展开的,沈涛、张晋生和梁建军。山西省汾阳市的女青年沈涛同时被煤矿老板张晋生和矿工梁建军看上了,但最终沈涛选择了有钱的张晋生,梁建军的内心很痛快,他选择了离开汾阳市,外出打工。第二部分为2014年,也就是当下,这时候导演将画幅重新就行了调整,变成了16:9,这时候的人物在画面中显得比之前小了很多,这也预示着人们在时代的大潮中变得越来越渺小,充满了鲜活的现代感。在第二部分中,是从梁建军与工友们照相这个镜头开始的,我们会发现照完相之后,就剩下梁建军一个人在画面中,这时候也并没有给他特写,而是画面很空旷,只有他一人的身影,感觉他是那样的无助和孤独。在这一部分中,所有的人物都经历人生中的酸甜苦辣。梁建军身患重病回到了家乡,沈涛在经济上给予了他资助。此时的沈涛虽然并不缺钱,但是她与张晋生离了婚,她的儿子张到乐也被张晋生带走了,她的父亲也去世了,这一系列的打击让她感到了孤独和寂寞。第三部分的时间就到了2025年,这是导演对于未来的一种描述,这时候的画幅又发生了转变,变成了2.35:1。这时候的画面比例变得更宽,更擅长表现大场面和大场景,不仅明确地反映着时代特征,还隐喻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导演这样不停的换画幅,在电影的外在形式上进行改变,也是为了表现人与整个社会的一种关系,表现人们之间的情感关系,人自己内心的纠结以及人们在融入这个社会大家庭中的困惑和苦楚。在这一部分中,张晋升与儿子去了澳洲,但是在那里因为语言的障碍,他过得并不顺心,这时候张到乐与他的汉语老师上演了一出忘年恋,可以说这是两个孤独的心走到了一起,张到乐之所以会找一个和自己的母亲岁数相仿的人,这是他从小对于母爱缺失的一种渴望。
二、电影中现实主义意象的符号化
(一)黄河
题目“山河故人”,通过看影片我们会发现“山河”没变,但是“故人”已去,而在这里的“河”就是指的黄河。在影片当中,不止一次出现过黄河。沈涛、张晋生和梁建军乘坐张晋生刚买的车出去,撞到了“黄河第九湾”石碑,这时候黄河水还没有完全解冻,导演用了一个画面表现了黄河水的流动,此时的河面上漂浮着厚厚的冰。之后张晋生对沈涛进行了暗示,表达对于沈涛的爱慕之情,此时的黄河水作为人物的背景,一直在不停地流淌,也表达着人物内心的波动。还有沈涛带着儿子到乐走过黄河上的桥,以及沈涛的“涛”字代表着波浪的意思。这一系列“黄河”意象的出现,都代表了山河依然存在,但是人已经远去了,代表了历史的变迁与故人的离去。
(二)饺子
除了“黄河”之外,代表着团圆的饺子也不止一次出现。饺子在影片中共出现3次。一次是沈涛和梁建军一起吃饺子,引发了晋生醋意大发。第二次是沈涛给儿子包饺子,特意包了一个麦穗饺子,希望儿子吃了以后能够长高个。影片的最后又出现了一次沈涛包饺子的场面,而且还特意包了一个麦穗饺子,这是导演有意安排这样的情节的,是为了进行回应,表达沈涛对于儿子的思念之情,仿佛
子就在身边。
(三)钥匙
在影片中,这种符号意象很多,它们都代表着导演传达的旨意。印象较深刻的还有“钥匙”。在电影中,钥匙成了整个影片很重要的叙事道具。涛在与到乐分手的时候把家里的钥匙留给了他,到乐将这串钥匙当成了项链,这串钥匙成为了到乐与母亲之间唯一的联系,也是他漂泊异乡的根基,所以这钥匙就是到乐内心的情感寄托。导演将晋生塑造成了一个在时代大潮中,在中国经济转型的时期不断尝试新鲜事物的形象,但是他的过于自大最终也是他不得不移居国外,在国外语言不通,说着一口山西话,过着孤独的生活。
(四)枪
“枪”这个意象是与晋生分不开的,他对于枪的喜爱,体现了他内心对于暴力的渴望,就算移民澳洲之后,他还是买了很多枪,不停地把玩,但是现在的他已经失去了敌人,生活失去了方向,这时候的枪更能体现出他的孤独,体现出他在行动上的无能。 (五)音乐
在贾樟柯的电影中,经常是贯穿着当时的经典曲目,音乐的符号是一个永恒的旋律。叶倩文的《珍重》是当时大街小巷流行的歌曲,就在涛坐火车送走到乐走的时候,在火车上,母子静静地听这首歌,这首歌也成了到乐对于母亲的一种思念,当在国外,他的中文老师在放这首歌德的时候,对于母亲涛的思念涌上心头,使他难以释怀。
导演通过这一系列的现实主义的意象,表达出了人物内心的漂泊感,母亲与儿子之间的分别,女儿与父亲之间的分别,沈涛经历了生活中太多的波折,通过这些意象能够把人物内心无比复杂的情感表达出来,观众一看见饺子,就能联想到浓浓的家乡的味道,饺子是中国的代表,尤其是对于身处国外的人来说,一盘热腾腾的饺子能够温暖太多人的内心,导演能够抓住人物内心最柔软的部分,然后用特写的镜头加以展示,传达出中国情怀。
除了这些现实主义的意象之外,作者还在影片中体现了魔幻现实主义。可以说超现实理论在电影中经常被运用,其主要特征是强调超现实及超理智。在社会急速发展和转型的过程中,人们会感到很多的荒诞,而在《山河故人》中就是使这些超现实的画面存在,这些戏剧化的画面并不是刻意造就出来的,而是为了表示对于中国现实存在的感受。飞机的漂浮不定给影片带来了奇幻感,使影片在现实与奇幻中得到了交融。当涛选择了晋生,而梁子将要离去的时候,涛看到了一架飞机在路边坠毁了,这也预示着三人的三角关系的一种结束。在之前涛曾经两次说过“是代数问题还是几何问题”,这里的几何问题也是指三者的三角关系的,现在三角关系结束了,预示着各自都该为自己的生计而奔波了。代数问题预示着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以及晋生给儿子取名“dollar”,也是对于金钱的一种渴望。
在贾樟柯的电影当中,除了各种符号的运用,使人不断去揣测之外。他也注意到了画面的运动性,比如黄河水伴随着主人公的情绪而不断变化,水在一直不停地流淌,作者对于黄河有过特写。除了水的流动之外,还有火车的运动,涛在送到乐走的时候没有乘坐速度更快的高铁和飞机,而是乘坐了火车,慢一点,那么就能再多一点陪伴到乐的时间,火车的运动也是对之前父亲乘坐火车去沙河看战友的情节的一种重复,贾樟柯也愿意用这种重复的情节来表达涛对于已逝的父亲的一种怀念。这种重复和反复运用,或者镜头的不断出现也是对于过去情节的回顾,这种反复的电影语言更能引发大家的思考。
三、符号意象所折射出的透射的家国情怀和人文关怀
贾樟柯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说道:“到现在为止,我依然认为对于一个从事导演工作的人来说,主要还是这两点:一点是在混乱复杂的现实里面,我们是不是能够找到一个新的角度,观察到社会的一些真相,观察到人的生存里面出现的问题,提供给社会一些有价值的思想。”[1]在影片中,贾樟柯是着眼于中国社会急速转型的当下,在经济的发展中人们的生活及情感问题。他把焦点放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努力探讨人物的内心和情感世界,为了能够更好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作者用了很多的近景和特写镜头,大量的近景集中在主角的身上,细致地表现情绪的变化,而很多背景都弱化了。其中有个情节是沈涛和梁建军在吃饺子,晋生醋意萌发而摔门而走,涛追出去找晋生,在两人对话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他们俩的背景是弱化的,显得模糊不清,那座有标志性的塔也很虚化了,而此时的两个人确实形象很鲜活,导演是有意用背景的弱化来对比出人物内心的起伏不定,复杂与纠结。关注着转型中国的社会创伤,充满着对逝去故乡的无限怀旧和乡愁,用一个个凝重而静穆的镜头,敦厚而伤怀的故事,见证着剧烈转型下中国那些被大历史叙事碾压和遮蔽的人们难以言说的创伤。在中国经济转型时代出生的到乐,被烙上了美元的烙印,与自己的祖国和母亲相隔,作为一个中国人,丧失了自己的母语,被中国文化所排斥,与父亲交流只能依靠谷歌翻译,感觉做什么都没有兴趣,找不到自己未来奋斗的目标。电影《山河故人》就是直面当时的社会,客观地诉说了在大国崛起的背景下,环境将我们每个人抛向了不一样的命运,就像到乐这种青年人,就算是想回家乡,也难以逾越自己心中的那道鸿沟,所以重逢的希望就显得很渺茫。同时,我们也会发现导演更注重人物精神回归的问题。像到乐漂泊异乡,在国外,他的内心是孤独寂寞的,而且精神世界很空虚,他对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渴望着自由但又不知道究竟怎样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这种对于故乡的渴望但是又无法回归的失落感是导演所要传达的。
四、总结
在《山河故人》当中,导演直击人物的内心,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他用了一个三角恋的关系,来体现出人们在情感和生活中的万般无奈,发人深省。同时导演对于镜头的选择也是恰到好处,用流动的黄河水的特写和缓缓行驶的火车,这样带有运动性的画面,会让观众身临其中,去感受主人公的悲欢离合。而且,贾樟柯还是一个擅于运用符号的导演,用各种带有意象的电影语言来说话,在这部作品当中,除了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外,还触碰到了国家层面,提出了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对于国外经济构成了威胁,同时人们内心对金钱的欲望也是愈加膨胀。导演希望人们的精神能够得到回归,不要再感到那么的漂泊和孤独无依了,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值得我们去思考。
参考文献:
[1]陈波.寻找电影之美:贾樟柯十年电影之路[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8(6):8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