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环境下高职计算机课程混合分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来源 :广西教育·C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b95879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分析计算机类课程岗位能力需求及高职学生能力差异,提出应在高职计算机课程中实施混合分层教学模式,论述从建立基于“互联网+”混合分层教学框架、计算机课程岗位群教学目标的设定、基于岗位群技能需求的教学内容组织、建立混合分层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制定高职计算机课程混合分层教学模式的改革方案,实现个性化教学。
  【关键词】“互联网+”  高职计算机课程  混合教学  分层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2C-0168-03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大,招生渠道及生源结构的多样化导致高职院校学生个体的差异化越来越明显,这种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文化基础差异、学习态度差异、兴趣爱好差异、学习目标差异等方面。此外,社会的用人需求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行业之间的关联越来越多,社会对岗位分工也越来越精细化。传统的高职院校同质化人才培养模式针对性不够强,没有结合目前高职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培养,已不再适应社会人才需求向类别多样化、专业化发展的趋势。高职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作出改变,结合高职招生的显著特点,将学生进行分类分层按未来就业岗位需求进行针对性培养。
  一、混合教学模式及分层教学的发展现状
  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各种智能终端对学校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效地利用互联网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优势,发挥智能终端在教育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已成为近几年教学改革研究的重要方向。结合传统课堂教学和翻转课堂的混合教学模式在高职教育中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经研究及实践证明,混合教学模式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是值得应用和推广的教学模式。在信息化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的情况下,国内外许多网络教学平台和慕课资源平台应运而生,例如中国大学慕课网、学习在线、蓝墨云班课等。许多高职院校通过信息化技术开展了个别课程的翻转课堂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因材施教”是由我国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提出的一条重要的教育原则,也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方法。分层教学模式不仅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同时也适应了目前高职生源多元化的现状和学情现状,因此,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将分层分类教学模式应用到教学改革之中。近年来,高职院校对分层教学模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提出了不同类型的分层教学改革模式,在不同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收获。但目前高职院校所开展的分层教学仍存在不少的问题:分层教学实践主要集中在公共基础类课程上,且大多是在依据对学生进行课前测试结果的基础上进行分层分班教学,而学生的知识起点水平只是暂时性的差异,随着时间和教学的推移,技能水平的差异性又会再次出现,仍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教学的开展。对于专业课程特别是计算机类课程来说,课程知识的深浅及范围与职业岗位需求有关密切的联系,不同课程、不同岗位需求不同,不能效仿公共基础课程简单分为两层或三层。另外,以职业院校专业招生人数来看,专业课程采取分班分层教学方式也会存在教学成本过高的问题。
  结合目前高职院校专业生源及培养目标来看,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及翻转课堂的教学优势,结合社会职业岗位群技能需求分析,开展混合分层教学更符合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发展需求,也能更好地解决传统简单分层所存在的问题。
  二、基于“互联网+”的混合分层教学模式的优势
  基于“互联网+”的混合分层教学模式是借助翻转课堂突出个性化教学和网络教学平台突破时间空间限制的优势,根据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及学生学习能力,将计算机类课程知识进行分层整理,以线上线下课堂相结合的同班分层教学模式改革。其优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以职业、就业为目标导向,优化培养模式。高职教育以培养社会岗位所急需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或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为企业、行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产业技术人才。但是,高职多元化的招生途径导致生源差异性越来越明显,学生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教育背景和学习习惯、参差不齐的知识基础,以及对于未来就业不同的目标等。传统的同质化人才培养模式,以职业岗位构建专业主要强调学科的完整性和邏辑性,教学效果较差而且很难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的高技能应用人才。职业岗位的多样性对技能需求不同,相关专业知识在深度或广度上需求也是不一样的,例如图像处理课程,将来就业的岗位可能包括淘宝美工、网页美工设计、影楼修图、广告设计等,每个岗位对图像软件的知识和技能需求是不一样的。只有细分职业岗位需求层次,以学生自身特点及兴趣确定个人职业规划,以不同的岗位需求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消除课堂教学与学生需求之间存在的不平衡性和差异性,才能做到以职业、就业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二)因材依岗施教,个性化教学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个性化教学是一种可以促进个性和能力最大化发展的教学模式。对于普通教育来说,个性化教学应尊重学生个体的个性特点、学习习惯、知识水平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和学习方法,但对于职业教育来说,除了学生自身的差异也应考虑岗位群技能需求的差异。因学生施教加以岗位施教的培养模式,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在课程体系中突出不同技能的培养。混合分层教学模式下,相同的课程在保证基础内容的情况下,不同层次的学生因其自身差异选择不同岗位就业方向,有利于高职学生更好地进行职业规划和快速地适应社会岗位需求。混合分层教学模式既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同时也适应了目前学生生源现状和学情现状,符合社会对高职人才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三)提升教师团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互联网+教育”已经成为引领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强大动力,要加强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创新,需要一支信息化教学能力很强的教师团队。信息化教学可以推进高校教师在教育观念、手段、形式和内容等方面的变革,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教师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需要,更是适应互联网时代学生学习的需要。个性化教学过程中,教师由教学的主体转为学习的协助者,借助信息化教学辅助手段,结合学生及课程特点,以多元化的知识呈现、教学案例、教学手段,让学生真正掌握课程知识学以致用。   (四)提升学生信息化素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移动互联网技术不仅渗透到了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也对教育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高职学生对新媒体信息环境的了解和运用更多是用于课程外娱乐的初级阶段,学校可以通过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影响,增进学生对新媒体信息环境的了解,提升对信息获取、分析和处理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信息化教学平台或信息化教学手段,结合课程内容将互联网动态交互软件平台运用于教学课件开发、制作等方面,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职业能力。学生可根据自身个性化差异、需要和兴趣爱好选择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参与度与积极性,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认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掌握知识的灵活性。
  三、高职计算机课程混合分层教学模式的改革方案
  (一)建立基于“互联网+”混合分层教学框架。高职教育的特点是一方面要根据最新行业动态以及企业的用人需求,及时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目标,另一方面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学生在规划职业生涯时主要以自身的职业兴趣为标准。因此,根据学生个体情况及发展需求实施差别化人才培养才是与时俱进、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的培养模式。建立“互联网+混合分层教学”的模式可以在兼顾职业化技能系统教育的同时,最大化地实现个性化人才的培养:线下传统课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系统梳理课程知识,解答学生疑问,营造强大的学习氛围;“互联网+”线上课堂可最大化整合课程资源,课程知识依据基础到拓展分层呈现,学生可不受时空限制,选择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层次进行学习。
  (二)计算机课程岗位群教学目标的设定。职业教育中不仅学生个体间存在着差异,相同职业不同岗位对技能的需求也存在着差别。针对分层教学模式,首要的任务是课程教学内容根据岗位需求进行分层。企业在招聘时考查的重点都是应聘者的职业能力和岗位胜任力,总会优先选择能快速适应岗位工作、岗位工作能力强的人才,以减少企业的人才培养成本。课程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也应该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不同的岗位对课程理论、实践等方面的要求会有所不同,在满足岗位需求目标的情况下,针对性地设置教学目标和组织教学资源,为混合分层教学做好基础工作。
  (三)基于岗位群技能需求的教学内容组织。计算机类课程具有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结合岗位群定位构建专业课程体系,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就业率和缩短学生岗位适应时间。基于岗位群定位对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划分,并配以不同的文字、案例、练习等教学资源,才能更好地开展混合分层教学。
  (四)建立混合分层教学评价体系。分层教学中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因此,在教学效果上也应该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这也是分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衡量分层教学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手段。与传统教学相比,混合分层教学应更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工作岗位技能需求,其教学形式也更丰富多样,因此,混合教学的评价方式也应更多元,侧重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性及自主性评价。结合混合教学的特点,教学评价体系包含线上和线下两个方面:在信息化技术的支持下,线上教学平台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时长、作业上传情况、章节测试成绩等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和自动评价;线下传统课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参与分组讨论、课程期末考试等内容给出评价结果。基于互聯网的混合教学多元化评价体系,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更注重学生的参与性。
  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教育”在许多高职院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计算机课程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高职院校除了为所有专业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外,还分别在不同的专业中开设有多门计算机课程。但是由于高中课程开设、家庭环境、个人兴趣等因素影响,学生在计算机操作基础和学习能力上存在较大差异,教学效果往往并不理想。在“互联网+环境”下,借助信息化教学的手段,结合课程岗位技能需求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个性化教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学生个体差异带来的教学问题。近两年电子商务和计算机应用这两个计算机课程较多的专业招生情况呈快速上升的趋势,因此,针对计算机类课程开展混合分层教学改革更能凸显出分层教学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曹蓉.高职院校实施分层教学探讨[J].现代农村科技,2018(10)
  [2]刘艳荣.关于计算机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的分析[J].计算机应用教学研究,2014(8)
  [3]谭永平,梁建智,麦宏元.高职院校混合式课程教学评价指标和机制构建研究[J].广西教育,2018(12)
  【作者简介】邓 洁(1979— ),女,广西南宁人,工程硕士,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计算机技术;蒋林利(1976— ),女,广西全州人,硕士,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混合教学。
  (责编 卢 雯)
其他文献
以北大培文晋中实验学校(二期)工程施工全过程为例,从全过程的精细化管理上进行论述,技术上运用双优化、质量严格执行样板审批制度,做到了进度质量的双丰收,达到了一次成优。
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动力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教育的阐述,涵盖了教师教育的诸多方面,突显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气息。一、习近平总书记教
【摘 要】本文论述思政教育融入英语教学的途径,针对英语课堂教学存在学生的价值观受到侵扰、英语教师的思政理论水平较低、英语教材缺乏思政特色等问题,提出通过设计思政情景剧、建立和完善思政教师队伍、从顶层设计思政特色的英语教材、拓展第二课堂等途径,将思政教育融入英语教学之中。  【关键词】思政教育 英语教学 融入 途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
本文介绍电厂粉煤灰的主要理化性质,及应用不同的选矿方法分离脱炭,获得符合GB1596-91质量标准的等级煤灰,为粉煤灰分选工艺提供设计依据。此外,脱炭粉煤灰还可作水泥或混凝土的掺合料,变废
目的探讨联合使用复方氟米松软膏及浓复方苯甲酸软膏治疗手部角化皲裂性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8例手部角化皲裂性湿疹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复方氟米松软膏联合浓复方苯甲酸
随着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的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交互式微课教学更能满足新课改对于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的要求。从交互式教学、微课的起源及特点,交互式微课的设计原则,交
根据垂直管流的能量平衡方程,运用CO2物性参数(密度,使差因子及粘度等)的计算方法,结合CO2独特的井筒相态特征,得到了CO2气井的井底压力计算方法,对某CO2实例井的井筒压力分布进行了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构建了以项目为载体的机电类专业课程教学体系,该体系中每门课程都是由多个项目组成的。以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为例,设计了简易挖掘机模型的设计与制作项目,并将其贯穿到机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