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湖南卫视《我们约会吧》、江苏卫视《非诚勿扰》、浙江卫视《为爱向前冲》、山东卫视《爱情来敲门》到上海东方卫视《百里挑一》,中国电视节目一夜间仿佛进入了“相亲时代”。
然而,在电视相亲“热”的背后,却暗藏着许多虚假、出格。电视节目由单纯牵线的“红娘”变成了疯狂敛财的商人。如果说,当年的电视相亲是为了大龄男女找不到另一半而忧,而现在却是为商家的钱进不了自己的兜而急。为了收视率、为了增加广告收入,各家开足马力瞄准了“相亲市场”。
面对这种“热”,有喝彩也有板砖,电视节目好看了,但电视人堕落了。近日,国家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的管理通知》,要求整治“相亲类节目泛滥、造假、低俗”等倾向,还荧屏以净土。
相亲历史
“水是有源的,树是有根的,上电视征婚也是有原因的。”1992年,赵本山带着小品《我想有个家》登上央视春晚,喊出了单身汉们的心声。
这部小品的创作背景就是当年引起全国观众争议的荧屏相亲节目《电视红娘》,这是内地最早的相亲节目。
当时节目的形式非常单一,每位征婚者都对着镜头背诵自己的征婚启事,而有些人总是会因为紧张而变得结巴或是忘词,甚至经常会出现一些啼笑皆非的场面。主持人问:“你家有几口人?”征婚人答:“我家有两头牛,三头猪。”类似的笑话成为节目的一大亮点。
1996年,胡瓜的《非常男女》开创了电视相亲节目的热潮。在那之后的8年中,那句“非常男女、非常速配”红遍大江南北。
胡瓜回忆说,节目组在处理报名者条件的时候是非常严谨的。报名的人,都要带上身份证影印资料,还要签一份“切结书”(保证书)——确认个人在报名表所填写的资料和所附身份证明影印资料都是属实的,如果是欺骗人的,就要负法律责任。
当时人的择偶标准,主要是讲究门当户对,包括双方学历、家庭、工作经历等等。还有当时在录像现场,“亲友团”的看法和意见,对于男女主角的决定,也具有相当程度的影响力。许多人会把父母中意的人选作为第一考虑。
这股相亲风潮很快席卷大陆,最先开始的是湖南卫视的《玫瑰之约》。节目于1998年开播,在此后长达8年的时间里,该节目一直稳居全国相亲类节目收视率的头把交椅。前后参与《玫瑰之约》的5000多位嘉宾中,有超过15%的人最终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两位主持人汪涵和杨乐乐也因节目牵手。
2000年前后,大陆各电视台跟风开办了30多档婚恋节目,但是在这波高潮中,惟有上海的《相约星期六》坚持开办至今。《相约星期六》播出10年,成就夫妻无数,每年周年纪念,都有一堆相亲宝宝爬出来,跟父母一起感谢节目。
风靡全国的《玫瑰之约》《相约星期六》掀开了电视相亲的红盖头。日渐开放的青年男女在含蓄、委婉之中大谈爱情的浪漫、激情,使这一节目一度成为国内综艺节目的标杆。但在播出几年后,因形式不变及观众审美疲劳而淡出荧屏。
电视相亲卷土重来
近年来,电视相亲节目“重出江湖”。各大电视台纷纷看好的电视相亲栏目,不但使红娘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也使人生相亲这一神秘的过程,变得简短、张扬,而且赤裸裸地讨价还价。
自从地方娱乐节目的“带头大哥”湖南卫视推出《我们约会吧》,江苏卫视不甘落后地推出了《非诚勿扰》,向来市场细胞活跃的浙江卫视毫不犹豫地打出了《为爱向前冲》,而上海人则是精打细算要进行《百里挑一》,安徽卫视则像暴发户似的大手一挥匆匆定下《缘来是你》。一时间千树万树梨花开,夫妻参战、母女同台、父子相争,真真假假、热热闹闹、悲悲喜喜、一场本是风花雪月的相亲,变为个性张扬、讨价还价的荧屏大战。一批“个性十足”的男女嘉宾迅速蹿红网络,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
“姑娘们我告诉你,你们嫁人,嫁老公,没有5克拉以上的钻戒不要嫁”“我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车后笑。”“我的手只给男朋友握,其他人握一次20万……”
若非亲见亲闻,实在难以想象这样赤裸裸的拜金主义爱情观充斥荧屏。以貌取人、以财取人、讥贫笑困,赚取廉价笑声,“雷人雷语”不断。而某些本该做荧屏价值观“守门人”的节目主持人,却常常美丑不分,借机炒作,“雷上加雷”。
目前,电视相亲节目可以说是到了泛滥的地步。越来越紧张的生活节奏也使很多民众较少关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较为严肃的节目,却对刺激性强和揭露他人隐私的节目情有独钟,所以,这种哗众取宠的恶俗虽然被社会主流所鄙视,但却很有市场。
清华大学教授、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分析指出,十几年前的相亲节目服务性很强,娱乐元素不多,而如今卷土重来的电视婚恋、相亲节目,娱乐性强是一大特色。
不过,也正由于过于注重娱乐,有时让观众分不清此类相亲节目的真假成分,因此招致了不少质疑和批评。有观众在网络留言,认为某些节目的表演成分太大,有的嘉宾是节目组请来的“演员”。
比如有观众指出,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中,那些有貌有才、伶牙俐齿的“剩女”,真实身份不是模特就是演艺人员,男女嘉宾则都是“关系户”,主要由专业的合作婚介所会员及与电视台有战略合作的地方平媒推荐的人员组成,都是导演组为了求得高收视率和节目效果刻意安排的。
还有人爆料,为节目好看,《我们约会吧》对女嘉宾的选择虽没职业和学历的要求,却更注重层次搭配。每场都会安排个性和表达方式有差异的女嘉宾上场,在人数更少的男嘉宾方面,除了地域尽可能要广之外,他们还注意“类型”搭配。
相亲节目“相”的是什么
老派相亲节目将注意力集中于他们有没有配对成功,有没有谈上恋爱,有没有夫妻和睦,是真正在为老百姓解决婚嫁问题,不像当今的相亲节目渗入了更多的商业成分。
相亲节目的成功与否,最重要的参照系数应该是“成活率”——到底谈成了多少对。从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到浙江卫视的《为爱向前冲》,却出现了很怪异的一幕:当事人谈崩的热情远远大于谈成的努力。看着坐在镜头前的女嘉宾,怎么也看不出她们是为了“搞对象”来的,她们更感兴趣的是在镜头前做秀,或者思维怪异,或语言出位。
当男嘉宾真情地向女嘉宾表达爱意时,女嘉宾一句“宁在‘宝马’里哭,不在自行车后笑”顿时哑言;“你上身西装衬衫,脚上却套着一双白色布鞋,请问你的西装是借来的吗?”这样的质问,你能看得出有谈恋爱的诚意吗?
当相亲节目就这样被催熟后,我们看到的是除了不择手段耍怪搞笑之外,毫无任何营养成分的。观众也从关注男女选手能否牵手成功,开始转向关注这些怪胎在台上是如何耍宝、搞笑的。
相亲节目本应关注爱情,解决婚恋问题,但为拼收视率而进行造假,并且对参与者进行人身攻击,已经突破了专业的底线,触碰到了媒体伦理和职业道德的红线。制作商和嘉宾每天换着法地制造出火爆且低俗的信息来吸引观众的眼球以达到各自的目的。这种做法红了主持人、男女嘉宾,被愚弄的恰恰是观众。现在对于收视率的无止境追求,让电视媒体毫无责任和道德可言,忽略了对嘉宾在上节目时语言尺度上的引导,助长了不健康的风气,使相亲类节目的道德底线不断下沉。
“相亲节目无可避免地要落到男女之间经济、感情的价值观之上。这类节目可以成为价值观的辩论场,却不应是低俗丑陋文化的传播地。应当通过节目筛选、主持人引导、后期制作等环节,给受众以正确的价值引导。”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丁加勇说。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魏剑美说,这些相亲节目,把年轻人拜金、自私、造作、享乐之爱情观、价值观,一次次放大。“节目中满是作秀的痕迹,节目人员事先埋好‘非主流价值’的地雷,等着大家去踩。而嘉宾之间互相谩骂、羞辱,似乎成为节目的最大看点。”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顾骏认为,“相亲秀”大行其道,是电视节目策划者利用当代社会一些扭曲的价值观,一味迎合低级趣味的产物。华丽的包装、赤裸裸的拜金主义、所谓的“女性意识”,一次次形成“视觉冲击”,一次次拔高收视率,折射出一些人的浮躁心态。
探索前景
目前的相亲“娱乐秀”引起了观众对畸形“婚恋观”的广泛批评,引发了社会对主流价值观遭受挑战和践踏的忧虑。国家广电总局近日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的管理通知》,要求整治“相亲类节目泛滥、造假、低俗”等倾向,还荧屏以净土。要求电视相亲节目不得以婚恋的名义对参与者进行羞辱或人身攻击,不得展示和炒作拜金主义等不健康、不正确的婚恋观。相亲节目是到了洗心革面的时候了。
针对荧屏热点的更迭规律,以及相亲节目本身的特点,专家们也对本轮“相亲热”的生命力进行了分析。
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看来,相亲本身是非常好的电视节目题材,因为各个年龄层的人都有婚恋和交友的需求。
江苏卫视《非诚勿扰》制片人王刚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相亲节目的受众范围非常广:“男女老少都喜欢,结婚的没结婚的也都爱看。”王刚称,现在社会上剩男剩女比较多,很多老人想为儿女寻找合适的对象,年轻人也想看看有没有适合自己的,毕竟现在很多人的生活圈子都非常小。另外,已婚人也想看看现在未婚人的择偶标准等,了解一下时下的婚恋观。
尹鸿同时指出,电视台跟风而上,造成相亲节目的过度供给,将导致观众的需求很快被稀释。事实上,纵观近几年荧屏热点,节目严重同质化往往加速了该类节目的消失。
从2004年《超级女声》掀起的选秀热,到2007年底浙江卫视《我爱记歌词》引领的K歌节目热,再到2008年湖南卫视为迎奥运开播《智勇大冲关》导致的闯关节目风潮……直至2009年春晚刘谦的近景魔术催发的荧屏魔术大战……
而如今相亲节目的蹿红模式,与上述几类节目如出一辙。
尹鸿表示,虽然目前这类节目还并未出现饱和的现象,但是,要想让节目长寿,同质化依然是先要解决的问题。
至于相亲节目能存活多久?尹鸿表示,这要看节目的自我更新能力有多强,能力强的撑两三年没问题,不强的也就撑一年。
也有观众说,如果电视台一切为了收视率,放任社会责任和公共道德沦落,用越来越刺激的言论吸引观众,挑战道德底线,如此相亲节目即便不被广电总局叫停,也会被观众抛弃。
从某种意义上说,观众也是电视节目的最后审查人。只要我们按下手中的遥控器,就能使一个不受欢迎的节目失去市场。只要广大观众自觉践行社会主流价值,对电视娱乐节目既是观众也是评委,奖掖正确,批评错误,我们的荧屏就一定会成为弘扬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可靠阵地。
然而,在电视相亲“热”的背后,却暗藏着许多虚假、出格。电视节目由单纯牵线的“红娘”变成了疯狂敛财的商人。如果说,当年的电视相亲是为了大龄男女找不到另一半而忧,而现在却是为商家的钱进不了自己的兜而急。为了收视率、为了增加广告收入,各家开足马力瞄准了“相亲市场”。
面对这种“热”,有喝彩也有板砖,电视节目好看了,但电视人堕落了。近日,国家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的管理通知》,要求整治“相亲类节目泛滥、造假、低俗”等倾向,还荧屏以净土。
相亲历史
“水是有源的,树是有根的,上电视征婚也是有原因的。”1992年,赵本山带着小品《我想有个家》登上央视春晚,喊出了单身汉们的心声。
这部小品的创作背景就是当年引起全国观众争议的荧屏相亲节目《电视红娘》,这是内地最早的相亲节目。
当时节目的形式非常单一,每位征婚者都对着镜头背诵自己的征婚启事,而有些人总是会因为紧张而变得结巴或是忘词,甚至经常会出现一些啼笑皆非的场面。主持人问:“你家有几口人?”征婚人答:“我家有两头牛,三头猪。”类似的笑话成为节目的一大亮点。
1996年,胡瓜的《非常男女》开创了电视相亲节目的热潮。在那之后的8年中,那句“非常男女、非常速配”红遍大江南北。
胡瓜回忆说,节目组在处理报名者条件的时候是非常严谨的。报名的人,都要带上身份证影印资料,还要签一份“切结书”(保证书)——确认个人在报名表所填写的资料和所附身份证明影印资料都是属实的,如果是欺骗人的,就要负法律责任。
当时人的择偶标准,主要是讲究门当户对,包括双方学历、家庭、工作经历等等。还有当时在录像现场,“亲友团”的看法和意见,对于男女主角的决定,也具有相当程度的影响力。许多人会把父母中意的人选作为第一考虑。
这股相亲风潮很快席卷大陆,最先开始的是湖南卫视的《玫瑰之约》。节目于1998年开播,在此后长达8年的时间里,该节目一直稳居全国相亲类节目收视率的头把交椅。前后参与《玫瑰之约》的5000多位嘉宾中,有超过15%的人最终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两位主持人汪涵和杨乐乐也因节目牵手。
2000年前后,大陆各电视台跟风开办了30多档婚恋节目,但是在这波高潮中,惟有上海的《相约星期六》坚持开办至今。《相约星期六》播出10年,成就夫妻无数,每年周年纪念,都有一堆相亲宝宝爬出来,跟父母一起感谢节目。
风靡全国的《玫瑰之约》《相约星期六》掀开了电视相亲的红盖头。日渐开放的青年男女在含蓄、委婉之中大谈爱情的浪漫、激情,使这一节目一度成为国内综艺节目的标杆。但在播出几年后,因形式不变及观众审美疲劳而淡出荧屏。
电视相亲卷土重来
近年来,电视相亲节目“重出江湖”。各大电视台纷纷看好的电视相亲栏目,不但使红娘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也使人生相亲这一神秘的过程,变得简短、张扬,而且赤裸裸地讨价还价。
自从地方娱乐节目的“带头大哥”湖南卫视推出《我们约会吧》,江苏卫视不甘落后地推出了《非诚勿扰》,向来市场细胞活跃的浙江卫视毫不犹豫地打出了《为爱向前冲》,而上海人则是精打细算要进行《百里挑一》,安徽卫视则像暴发户似的大手一挥匆匆定下《缘来是你》。一时间千树万树梨花开,夫妻参战、母女同台、父子相争,真真假假、热热闹闹、悲悲喜喜、一场本是风花雪月的相亲,变为个性张扬、讨价还价的荧屏大战。一批“个性十足”的男女嘉宾迅速蹿红网络,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
“姑娘们我告诉你,你们嫁人,嫁老公,没有5克拉以上的钻戒不要嫁”“我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车后笑。”“我的手只给男朋友握,其他人握一次20万……”
若非亲见亲闻,实在难以想象这样赤裸裸的拜金主义爱情观充斥荧屏。以貌取人、以财取人、讥贫笑困,赚取廉价笑声,“雷人雷语”不断。而某些本该做荧屏价值观“守门人”的节目主持人,却常常美丑不分,借机炒作,“雷上加雷”。
目前,电视相亲节目可以说是到了泛滥的地步。越来越紧张的生活节奏也使很多民众较少关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较为严肃的节目,却对刺激性强和揭露他人隐私的节目情有独钟,所以,这种哗众取宠的恶俗虽然被社会主流所鄙视,但却很有市场。
清华大学教授、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分析指出,十几年前的相亲节目服务性很强,娱乐元素不多,而如今卷土重来的电视婚恋、相亲节目,娱乐性强是一大特色。
不过,也正由于过于注重娱乐,有时让观众分不清此类相亲节目的真假成分,因此招致了不少质疑和批评。有观众在网络留言,认为某些节目的表演成分太大,有的嘉宾是节目组请来的“演员”。
比如有观众指出,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中,那些有貌有才、伶牙俐齿的“剩女”,真实身份不是模特就是演艺人员,男女嘉宾则都是“关系户”,主要由专业的合作婚介所会员及与电视台有战略合作的地方平媒推荐的人员组成,都是导演组为了求得高收视率和节目效果刻意安排的。
还有人爆料,为节目好看,《我们约会吧》对女嘉宾的选择虽没职业和学历的要求,却更注重层次搭配。每场都会安排个性和表达方式有差异的女嘉宾上场,在人数更少的男嘉宾方面,除了地域尽可能要广之外,他们还注意“类型”搭配。
相亲节目“相”的是什么
老派相亲节目将注意力集中于他们有没有配对成功,有没有谈上恋爱,有没有夫妻和睦,是真正在为老百姓解决婚嫁问题,不像当今的相亲节目渗入了更多的商业成分。
相亲节目的成功与否,最重要的参照系数应该是“成活率”——到底谈成了多少对。从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到浙江卫视的《为爱向前冲》,却出现了很怪异的一幕:当事人谈崩的热情远远大于谈成的努力。看着坐在镜头前的女嘉宾,怎么也看不出她们是为了“搞对象”来的,她们更感兴趣的是在镜头前做秀,或者思维怪异,或语言出位。
当男嘉宾真情地向女嘉宾表达爱意时,女嘉宾一句“宁在‘宝马’里哭,不在自行车后笑”顿时哑言;“你上身西装衬衫,脚上却套着一双白色布鞋,请问你的西装是借来的吗?”这样的质问,你能看得出有谈恋爱的诚意吗?
当相亲节目就这样被催熟后,我们看到的是除了不择手段耍怪搞笑之外,毫无任何营养成分的。观众也从关注男女选手能否牵手成功,开始转向关注这些怪胎在台上是如何耍宝、搞笑的。
相亲节目本应关注爱情,解决婚恋问题,但为拼收视率而进行造假,并且对参与者进行人身攻击,已经突破了专业的底线,触碰到了媒体伦理和职业道德的红线。制作商和嘉宾每天换着法地制造出火爆且低俗的信息来吸引观众的眼球以达到各自的目的。这种做法红了主持人、男女嘉宾,被愚弄的恰恰是观众。现在对于收视率的无止境追求,让电视媒体毫无责任和道德可言,忽略了对嘉宾在上节目时语言尺度上的引导,助长了不健康的风气,使相亲类节目的道德底线不断下沉。
“相亲节目无可避免地要落到男女之间经济、感情的价值观之上。这类节目可以成为价值观的辩论场,却不应是低俗丑陋文化的传播地。应当通过节目筛选、主持人引导、后期制作等环节,给受众以正确的价值引导。”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丁加勇说。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魏剑美说,这些相亲节目,把年轻人拜金、自私、造作、享乐之爱情观、价值观,一次次放大。“节目中满是作秀的痕迹,节目人员事先埋好‘非主流价值’的地雷,等着大家去踩。而嘉宾之间互相谩骂、羞辱,似乎成为节目的最大看点。”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顾骏认为,“相亲秀”大行其道,是电视节目策划者利用当代社会一些扭曲的价值观,一味迎合低级趣味的产物。华丽的包装、赤裸裸的拜金主义、所谓的“女性意识”,一次次形成“视觉冲击”,一次次拔高收视率,折射出一些人的浮躁心态。
探索前景
目前的相亲“娱乐秀”引起了观众对畸形“婚恋观”的广泛批评,引发了社会对主流价值观遭受挑战和践踏的忧虑。国家广电总局近日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的管理通知》,要求整治“相亲类节目泛滥、造假、低俗”等倾向,还荧屏以净土。要求电视相亲节目不得以婚恋的名义对参与者进行羞辱或人身攻击,不得展示和炒作拜金主义等不健康、不正确的婚恋观。相亲节目是到了洗心革面的时候了。
针对荧屏热点的更迭规律,以及相亲节目本身的特点,专家们也对本轮“相亲热”的生命力进行了分析。
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看来,相亲本身是非常好的电视节目题材,因为各个年龄层的人都有婚恋和交友的需求。
江苏卫视《非诚勿扰》制片人王刚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相亲节目的受众范围非常广:“男女老少都喜欢,结婚的没结婚的也都爱看。”王刚称,现在社会上剩男剩女比较多,很多老人想为儿女寻找合适的对象,年轻人也想看看有没有适合自己的,毕竟现在很多人的生活圈子都非常小。另外,已婚人也想看看现在未婚人的择偶标准等,了解一下时下的婚恋观。
尹鸿同时指出,电视台跟风而上,造成相亲节目的过度供给,将导致观众的需求很快被稀释。事实上,纵观近几年荧屏热点,节目严重同质化往往加速了该类节目的消失。
从2004年《超级女声》掀起的选秀热,到2007年底浙江卫视《我爱记歌词》引领的K歌节目热,再到2008年湖南卫视为迎奥运开播《智勇大冲关》导致的闯关节目风潮……直至2009年春晚刘谦的近景魔术催发的荧屏魔术大战……
而如今相亲节目的蹿红模式,与上述几类节目如出一辙。
尹鸿表示,虽然目前这类节目还并未出现饱和的现象,但是,要想让节目长寿,同质化依然是先要解决的问题。
至于相亲节目能存活多久?尹鸿表示,这要看节目的自我更新能力有多强,能力强的撑两三年没问题,不强的也就撑一年。
也有观众说,如果电视台一切为了收视率,放任社会责任和公共道德沦落,用越来越刺激的言论吸引观众,挑战道德底线,如此相亲节目即便不被广电总局叫停,也会被观众抛弃。
从某种意义上说,观众也是电视节目的最后审查人。只要我们按下手中的遥控器,就能使一个不受欢迎的节目失去市场。只要广大观众自觉践行社会主流价值,对电视娱乐节目既是观众也是评委,奖掖正确,批评错误,我们的荧屏就一定会成为弘扬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可靠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