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康拉德小说《走投无路》中生命与船的关联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wei078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在其中篇小说《走投无路》中塑造了一位有鲜明个性的惠利船长,惠利船长一生都生活在船与大海之上,即便退休后他仍固执地生活在一条小帆船上。船只已成为这位老船长的生命形式,离开了船,他的生命就仿佛面临绝境。后来,惠利船长不甘心在陆地上消磨时光,不顾年事已高又重新回到船上,最终,双目失明的船长选择与船一起葬身大海,表现了生命与船同在的非凡气度。这也是康拉德将该小说命名为《走投无路》的真正含义。
  关键词:生命与船 《走投无路》 约瑟夫·康拉德
  著名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l857-1924)曾经是一名船长,丰富的个人经历和航海经验为康拉德提供了广泛的海洋素材,也使他更能深刻地理解航海人物的内心。所以康拉德成功地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船长形象,在这些人物身上,康拉德充分表达了航海人对海洋与船只的依恋之情。
  中篇小说《走投无路》中,康拉德塑造了一位有半个世纪航海经验的惠利船长。惠利船长视船如命,认为自己生来就是“为了指挥一条船”的,船只形成了惠利船长生命存在的全部价值。这种对船只的依恋让退休后回到陆地上的惠利船长无法生存,他改变不了在海上的生活习惯,觉得“在陆地上没法生活得愉快”。他“不愉快”主要原因是因为失去了船,为了制造还是“船长”的虚假幻觉,他又购置了一艘三桅小帆船,衣食住行依然在船上。后来惠利船长终于又为自己寻找到一艘船,他又来到苏法拉号上当船长,这也是他一生里指挥过的最后一艘船。不幸的是,此时的老船长已经双目接近失明,他将永远地失去和船在一起的机会,失去他曾有过的荣誉和尊严,这一次,惠利船长真的感到自己的走投无路。最后,当苏法拉号触礁后,惠利船长完成了他最后的职责——让所有船员先登上救生艇,他放弃逃生的机会和苏法拉号一起沉没。惠利船长用生命向世人宣告:他才是永远的船长。
  一 船只承载着船长的人生理想
  自从船只被发明以来,它即成为人类征服海洋的武器,没有了船,人类将无法在大海上驰骋纵横。在大海上,船只就是生命的载体,是全体海员的生命线。小说《走投无路》描写的场景里,海洋上尽情飞驰的快速帆船带领着商队进行贸易,船只不仅承载着生命和财富,也树立了船长们的人格与威望。因此,航海人不仅把船看作是生命的依托,更把拥有一条船、指挥一条船当成是事业成功的标志。青壮年时代的惠利船长指挥一艘属于自己的船“美人号”,因为这条船,惠利船长有了实现英雄主义的平台,也确立了自己的人生威望。所以,当惠利船长买到这艘陈旧的老船时:“他一下子得意忘形起来了;他为了过户的事情,一阵风闯进海运局,帽子压在左眼上,手里转动一根小手杖,对那些办事员一个个说:‘现在没有人能把他撵出去了。该轮他做主了。世界上再也没有人压在他的头上了,而且永远不会有人了。’他在办公室桌中间神气活现、大摇大摆地转来转去,扯着嗓门说话,像片树叶那样不停地直打哆嗦。”惠利船长的这种反常举动正说明船只对海员的重要性,船是所有海员的梦想,船也是所有船员的荣耀。“美人号”就是惠利船长的存在形式,惠利船长指挥着他的“美人号”去经历艰苦而又充满了危险的海上生涯。为了船只与海洋,惠利船长也吃尽了苦头:惠利船长的妻子就是在船上去世的,他不得不将妻子海葬,甚至没有机会为她在陆地上建一座坟墓、立一块墓碑,这也形成了惠利船长心头永远的痛。为了航海,惠利船长忍痛把女儿寄养在船主家,而不能亲眼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这种对船只的深厚的感情,只有在海上长年生活的人才能体会得到。
  同时,船只也给了惠利船长许多荣誉与威望。长年的海上生涯历练了惠利船长,让他积累了丰富的航海经验,享誉海上,并赢得大家的尊重。航海生涯成就了惠利船长高尚的人格,形成了惠利船长的价值所在:“惠利船长行走江湖多年,靠着公平和诚信受到赞扬和尊敬”,他“诚实地照顾船主、租船人和保险商之间互相矛盾的利益。他从来没有损失过一艘船,或者同意过一桩不正当的买卖,他一直干得很顺利,凭着这些优点获得了名声。”船长的价值还体现在他是一个英勇的探索者,惠利船长具有超人的胆识和冒险精神,为此他在航海史上也书写下光辉的一笔:“他经历过一些有名的航行,开辟过一些新航线和新贸易;他驾船横渡南洋的未经测量的汪洋大海,看到太阳在航海图上还没有标出的岛屿上升起。”“在澳大利亚和中国中间的什么地方,有一座惠利岛和一片以他引领的神鹰号命名的神鹰礁。在《航海大全》中记载着‘马洛托或者惠利航道,这条有利的航线于1850年首先由神鹰号惠利船长发现。’”这些都是对惠利船长价值的肯定,也使惠利船长与船只的联系更加紧密。
  二 失去船只的痛苦与迷惘
  生活于海上的人都盼着能顺利地退休,好回到陆地过安定的生活,惠利船长就得到了这样的结局,在经历了几十年的海上生活后,惠利船长居然毫发无损地全身而退,终于可以安安心心地在陆地上过退休生活了。但返回陆地的惠利船长觉得“在陆地上没法生活得愉快”,他的“不愉快”主要是因为他没有了船。为了给自己制造出还是“船长”的幻觉,惠利船长为自己购置了一艘小帆船,虽然这条小船与他曾经指挥过的快速大帆船没法相比,但至少可以让他保留在船上的生活模式。在小帆船上,“他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布置房舱……三个航表滴答滴答地走着……他每天五点钟起床。……他总是在扶梯上逗留一会儿,看看四周的地平线,又抬起头看看风帆的情况……”惠利船长靠船来行走,船几乎成了他的双腿;船也是他的灵魂,离开船惠利船长吃不香睡不着。惠利船长把自己的归宿也和船连在一起:“当他老得管不了一艘船的时候,他会把那艘船搁置起来……等待入土为安,还留下遗嘱,在他落葬的那一天,按照指明的方向,把那艘三桅帆船拖到深水里去体面地凿沉。”
  从此情此景可以看出,船就是惠利船长的灵魂,没有船的时候,他就像一具行尸走肉。可是命运偏偏要再次挤压惠利船长这点可怜的满足感,让他不得不离开这种虚假的船上生活。在一次经济危机中,惠利船长不得不卖掉唯一的小帆船以偿还债务。再次失去船的惠利船长,只能失魂落魄地行走在街道上:“他一走进密密匝匝的棕皮肤和黄皮肤的人中间,好象一根草消失在小溪的旋涡里那样。这条街跟他刚才离开的那条广阔而空荡荡的大路相比,看起来跟胡同一样窄。”“失去美人号以后,他的感情不可能在世界上有容身之地了。”这说明失去了船只的惠利船长再次地产生了走投无路之感,让他的灵魂已无处安放。   三 对船只的最后企盼
  船长的人生就是大海和船,船长的功能就是在风暴中辨别方向,保证全船的人的安全,惠利作为船长的价值在大海与船只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指挥的船在最危险的珊瑚层上搁浅了三天,面对船毁人亡的绝境,他果断命令船员将船上的货物扔进海中。在克服恶劣自然环境的同时,他还机警地避开了土著独木战船的袭击。”因此,惠利船长的生命与威严与船紧密相联,当两脚离开船只的时候,惠利船长便会陷入走投无路的境地。
  为此,小说描写了惠利船长的三次危机,也就是他真正的走投无路:惠利船长失明了。年纪太大又失去了视力的惠利船长,将会永远地失去在船上战斗生活的资格,这一次危机将把他彻底地送上绝路。看来,失明的惠利船长好像无法走出危机了,但小说中又出现了惊人的细节:惠利船长像一个出色的演员,他不让人看出来自己的视力障碍,努力做出可以操控一切的样子,并努力地表现得像正常的船长一样有价值:“他自己已经一无所有——甚至他自己过去的荣誉、诚实、正当的自尊心都烟消云散了。他的毫无污点的生活已经陷入深渊。他已经永远跟那种生活告别了。”失明的惠利船长坚强地在这种逆境里战斗着,他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依然信心十足地指挥着船的航行。而惠利船长的那些丰富的航海经验,在这个紧要关头派上了用场,凭着各种感觉,惠利船长仍然可以指挥船只正常运转,这时候的船长不是靠眼睛,而是靠心灵来指挥船的航行。惠利船长“坐在驾驶台上,用不着抬头看,或是躺在床上没有睡着,只要计算一下日子和钟头,就能说出,他在哪儿——航线上的确切地点”。惠利船长就像一匹识途的老马在航线上驰骋,并清楚地知道“这是在马六甲海峡来来回回的单调的巡回贩卖航行,他知道海峡那一带的风俗、风景和居民”。惠利船长仍能辨别得出别人用眼睛都辨别不了的“一座座小岛组成的迷宫似的群岛”,清楚地知道“穿过一百英里,可以到达一个大市镇”,此时的惠利船长已经达到了人船合一的境界。
  小说结尾处描绘的惠利船长之死,更让他的生命价值得到了升华。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惠利船长放弃逃生的机会,最后决定和苏法拉号同归于尽,一方面这是因为他即将失明,又不想成为女儿的累赘的想法,最重要的是他想要像一个小伙子一样,死在工作岗位上,而不想回到陆地上去过没有意义、没有尊严的生活。此时的惠利船长也有对死亡的恐惧,“在他年老的心中,在他精力充沛的身体中,存在着他对死亡的恐怖。应该说,这是不可能没有的”,但“这种恐怖显然不能被对失明的恐怖所压倒”,“再活下去是不合适的”。为此,惠利船长履行着船长的规则,在船沉没之后,他镇静地等到所有的人都撤离之后,才会最后一个去乘救生艇逃生。小说的结尾处,惠利船长直到确认所有人都离开后,他断然解开了缆绳,放船只回归到大海里,因为他决定永远和船在一起了。“人与船同在”是船长的最高精神境界,惠利船长是要用死来证明:他才是永远的船长。惠利船长也用他的死亡让那些丑恶的人受到良心谴责,如船主马西获知船长失明后,曾在罗盘上做手脚,好让船触礁骗取保险金,还想到要把事故责任嫁祸船长。最后惠利船长的死让这些人羞愧难当,让他们的丑恶与自私的灵魂与惠利船长的高尚形成巨大反差。惠利船长在走投无路之中,又用自己的生命硬性地开辟出一条实现人生价值的宽广大道。
  综上所述,康拉德的小说《走投无路》是英国海洋小说中的精典之作,小说以船只为平台,成就了主人公的生命价值,让惠利船长的形象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形象。《走投无路》中的惠利船长又仿佛是康拉德个人生命体验的书写,作者曾有过大半生的航海经历,所以他理解一个忠于航海事业的人的情感,他能将小说中惠利船长视船只为生命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作家把惠利船长为了维护生命的尊严要与船同归于尽的行为诠释得非常准确,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不肯被命运打败的强者形象,也让康拉德的笔调充满海洋与生命的气息。《走投无路》中所体现的生命主题带有深邃的文学意义,为探讨人类生命与自然界的关联提供了很好的文学模本。
  参考文献:
  [1] 侯维瑞:《约瑟夫·康拉德的小说创作》,《外国文学》,1984年第9期。
  [2] [英]约瑟夫·康拉德,袁家骅等译:《康拉德小说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3] 胡强:《“一个被上帝完全抛弃的人”——论康拉德〈在西方的注视下〉中的身份焦虑与认同危机》,《外国文学》,2006年第6期。
  [4] 刘锋:《影响世界的100部西方名著》,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黄雪芳,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讲师)
其他文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近日,美国陆军宣布PA-3 MSE导弹具备了初始作战能力,拥有更为先进的命中即毁低层反导能力。PAC-3 MSE导弹进入初始作战能力验证阶段,将为作战人员提供应对来袭目标的打击能力
法国著名的“美食哲学家”布里亚·萨瓦兰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告诉我你吃的是什么,我就能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如果这句话对于一个人来说是“货真价实”的话,那么对一个民
朱先生,35岁,某企业中层管理者,年收入18万元,其中月收入1.3万元,年底奖金2.4万元;朱太太,32岁,大学教师,年收入14万元,其中月收入1.1万元,年底奖金8000元。双方都有社保,但无商业保险。两人育有一子,5岁。  目前家庭资产包括自住房产一套,市场价值140万元,存款12万元,股票4万元。房屋贷款尚有54万元未偿还。两人目前最大的心愿是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他们希望孩子在初中毕业后就
增加产品品种、提高产品质量,是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基本要求。现在,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钢材产品处于买方市场,企业面临的主要是产品能否适销对路的问题。在这种形势下,
攀钢炼钢厂1985年开始对120tLD转炉进行半干法喷补试验,并于1987年购进了一台LP—B型喷补机,试验出喷补料,从而取代了原湿法喷补工艺。用于高镁质炉衬的喷补,维护炉龄比用于
一种用于更新或维修罐衬的新型喷补方法,可由单人进行安全的远距离操作. 整个热修补工作是由一个人从钢水罐热区以外处,利用遥控装置来完成的.“维尔柯-钢水罐”喷补装置通
冶金部第三次全国连铸工作会议,于3月6~8日在广州召开,这次会议是继1991年冶金工作会议之后,搞好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殷瑞钰副部长在会上作了报告。报告
为了提高钢锭成坯率,我厂于1982年曾采用双层凹型底板生产凸底锭,将成坯率提高了1.75%,但由于双凹底板工序复杂,砌筑时间长,上层底板每次重复吊上吊下,致使现场十分拥挤,安全
本文的目的在于讨论供给管理政策的短期效应(本文以下所说的“供给管理政策”即是指短期供给管理政策),讨论我国现阶段短期宏观经济调节中引入供给管理政策的必要性、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