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音乐会为何“山寨”泛滥?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xzhang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量低水平的演出商以支付一笔报批费的形式,由A类演出商代为报批。这一做法与出版社卖书号,唱片公司卖版号,杂志社卖刊号极其相似,已经成为资质单位的摇钱树,并成为行业的潜规则
  
  佳节蕴含着巨大商机,对于演出商来说也是如此。每逢元旦,总有一大批国外乐团出现在国内的音乐厅舞台上,以吸引眼球的名字上演音乐会,票价则在数百至千元。得益于民众的消费心理和大企业年底的音乐会包场风俗,元旦前后打着“新年音乐会”旗号的音乐会历来是演出商争抢的肥田,仿佛是动物在冬眠前的屯粮一样。
  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商界,一贯以最低成本赢取最大收益。由于音乐厅的座位数和票价相对固定,因此演出商把重心全部转移到了控制成本和巡演上。将低成本的产品经过过度而且往往是名不副实的包装推向市场,利用法规的漏洞和场租方的唯利是图,加上缺乏鉴别力的民众的从众心理,炮制出一台台新年音乐会在各大城市巡演。而这一切手法的着眼点,就是乐团的名头。
  
  用“维也纳”镀金
  
  如果地名也能注册商标,那维也纳肯定是一块炙手可热、价值连城的金色招牌。中央电视台近20多年来的维也纳爱乐乐团新年音乐会转播在国内确立了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威望和名声。像一个巨大的无形广告,年复一年地凭借中央电视台的巨大辐射力和影响力,在民众的脑海里强化了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和约翰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