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灵的盛宴

来源 :设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20090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坐落在意大利北部工业区的都灵,也是皮埃蒙特州的州府所在地。意大利作家、哲学家翁贝尔托·埃可(UmbertoEco)曾这样写道:“离开了意大利,都灵还是都灵。但是没有都灵的意大利却会非常不同。”外国人知道都灵,不外乎因为菲亚特汽车,因为意甲豪门尤文图斯。然而,都灵远不止这些而已。文艺复兴时期,整个意大利的命运都被镌刻于此;她经历了工业革命的繁荣和世纪末的衰竭,而后她彻底改造自己使属于她的时代复辟,2006年作为冬奥会主办城市的她又重回顶峰。
  对很多读者来说,都灵远不如米兰、佛罗伦萨更有光彩,为何能成为荣膺首届“世界设计首都”?其实,作为时装和电影的首都,今天的都灵是“意大利风”的总部,对意大利汽车设计师平宁法理那(Pininfarina)和朱吉亚洛(Giugiaro)来说是,对都灵理工大学来说是,对欧洲设计学院(EuropeanInsti-tute of Design)来说也是。都灵在很短的时间里,运用地方市场策略,重新设计其城市资产,同时利用调查研究,将传统工业转型成为可持续性发展型工业。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国际工业设计联合会(ICSlD)决定授于都灵首个“世界设计首都”的主办权,将她作为一个示范城市推向世界,以鼓励研讨和交流永续性、再循环以及设计这些最重要的主题。就让我们回到皮埃蒙特和都灵,再次品味2008年的设计盛宴。
  
  为什么是都灵?
  作为意大利北部工业区,都灵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代都是享有盛誉的设计之城、汽车之城、电影之城。尤其自1945年以来,皮埃蒙特地区以汽车、船舶、服装等为主发展出了意大利现代设计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在设计史定义的从繁荣走向反叛的1960、1970年代的意大利设计中,都灵是整个北部地区的设计中心之一。
  只不过在当代,都灵被或多或少地被遮蔽了,特别是1980年代的后现代设计浪潮中,著名的孟菲斯集团领导的设计运动以及国际时尚中心的确立,使得米兰获得至高无上的地位,这也或多或少地让我们忽略了都灵顶尖设计大师对世界的贡献。
  因此,wDC都灵2008对于都灵而言,既是重新梳理都灵设计与城市文化在意大利设计史上的位置和作用的机会,也是为逐渐萤缩在历史中的意大利设计注入一剂兴奋剂。让更多的人重新关注意大利设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反思在全球设计经济、创意经济浪潮中,都灵乃至意大利通过设计能够创造的社会、文化和经济价值。
  在世界设计之都的盛宴上,“皮埃蒙特都灵设计”为我们展示了250多件产品,来自不同企业和事务所的200多位设计师参与其中。该展览对这些展品的分类也是精心设计:在新型生产方式和体系中经过考验、很好体现设计和工业价值的产品,如运动装备、开关龙头和家居设备、圆珠笔、工业和太空机械等;代表设计新趋势的产品,如永续性设计、食品设计、为全设计等:还有更具体一些的个案研究或者举例说明通过设计来革新和建设系统的潜能。此外,展览还用皮埃蒙特州记载产品设计的文献,探索需要组织才可能做的设计领域、致力于开展新设计活动的能力、发掘有设计潜力的工业区(珠宝、纺织、机械工业)、探讨专业设计教育和州内私人设计培训中心的新取向。作为一个地方性的设计专业展,其涵盖面之大、展品种类之齐全、层次之多、策划之周密、影响之深远,意义之重大,佩服赞叹之余,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实在太多太多。它完全去掉了设计若即若离的面纱,而将其完全带入每个人的生活之中,让大家看到产品从诞生到回收全过程的同时,邀请大家品味设计的细节和生活的细节。皮埃蒙特的设计就在这些展览的教育推动下,将赖以生存的设计文化土壤变得更加肥沃,更为全世界带来一股独具地方特色的创意生气。
  2008年第21届金圆规奖暨展览,是“金圆规”第一次离开米兰移师都灵,参与到“世界设计首都”的盛会之中。
  翻开“金圆规”的历史如同阅览意大利设计的发展史。1954年创办的“金圆规”奖是意大利工业设计界的最高荣誉,素有意大利工业设计奥斯卡之称。作为意大利艺术历史传统和遗产的重要构成,1954年至2004年历届“金圆规”获奖作品选,成为这次展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记载意大利设计史的收藏品,无不是国际上专业内外大小各类刊物中眼熟能详的标志性作品,也遍布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它们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业设计收藏品,传承历史,连结现在,并启示可能的未来,讲述着意大利设计和制造业一个独特的天性:永远都开放的接受和鼓励新潮流,认可革新的积极价值。而2008年第21届“金圆规”获奖的150多件可以说是预测和影响未来的作品,成了这次展览的另一大亮点。从中不难看出近年来意大利设计的新取向:更简单纯粹的概念,紧跟时代甚至超前的生产方式,和比较本国深厚艺术设计历史后,更犀利精确的自我批判。
  
  一个中国设计师眼中的都灵设计展
  展会通常都是视觉爆炸式的快餐,2008年世界设计首都都灵的系列展览,则是一场平易近人的设计生活剧,表现的是皮埃蒙特和都灵最朴素真实的一面,让人感觉到平凡的惊喜。
  从这次世界设计首都都灵的标志及主题设计中,不难看出主办方强调环保、主张生态的用意。其实都灵当初就是因为在生态环保和永续性设计方面,从城市发展的高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实质性成就,才一举赢得首届世界设计首都的举办权。制定可持续发展的地方市场策略,恢复、保护和发扬地方文化遗产,工业区转型为使用环保材料的永续型,等等一系列的举动,让人感觉到绿色在都灵不仅仅只停留在海报横幅上,而切切实实地蔓延在整座城市,整个地区。
  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而都灵的展览办得层次丰富,既地道,又热闹。首先,展品的多样性很重要。在都灵我们看不到太多奢侈的展品:咖啡壶,垃圾桶,锅碗瓢盆衣帽鞋袜,样样都是人们每天接触的东西。策展人将展品一一支解,让人清晰地看到平凡的产品里面不平凡的设计。相信不管是内行外行,此时都会有不同以往的感受。其次我还要讲另一个细节:与设计师的直接对话。有相当部分的展览,特别是碰到设计师就是都灵当地人的情况,展览都会尽量安排他们亲自到现场解读设计。并不是设计在这里显得平凡,而是设计本身就是那么平几,那么生活。这不由地让同为设计师的我对都灵和皮埃蒙特深厚的设计文化羡慕不已。
  其实很久以来我都觉得意大利和中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同样悠久灿烂的历史文明,同样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同样复杂的人际关系,同样特别的网状思维结构等等。既然意大利设计能达到今天这样享誉世界的高度,中国设计是否也能再现往日古代文明般的辉煌?我是带着这样的疑问来到意大利的。现在我想我们的差距主要还是在对设计的正确理解和一个良好的设计文化氛围。2006年都灵冬奥会上,国 际著名汽车设计大师都灵人平宁法理那(Pininfarina)设计的奥运火炬,造型极具地方特色又充满未来感,完美展现了都灵和意大利的现代面貌和领先国际的设计水准。反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火炬,一件工业产品,赢得满堂彩而被人津津乐道的特点居然是“云纹”——一个平面设计的图案,而在造型上却没能将中华民族的特点表现出来,不能不说是中国工业设计的遗憾。而后联想更是非常商业的推出一系列“云纹”产品,足见其工业设计能力与世界领先水平的差距。
  设计文化是设计生存和繁衍的模式。都灵设计文化的繁荣得益于整个皮埃蒙特区设计体系的完善发展。它不是某些设计师或设计团体单打独斗能造成的结果,而是—个系统互补协助,承前启后,与时俱进的产物,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在这地球村的时代,比起国家性的组织,地厉性的体系会来得更有针对性和竞争力。与时俱进的都灵设计文化留给中国的除了巨大的惊叹号之外,应该还有更多的问号。
  都灵地球设计,是“世界设计之都”系列活动的一个项目,一次比赛,更是一个新颖的想法。它首次定义了一个巨大而多产的活动范围——自行设计,并由国际化大都市内的各种社区或团体限量生产。换言之,就是某个社团的使用者自发创作设计,并严谨地组织批量生产,以快速满足一些传播迅速、有定量需求的特殊种类产品。这样的设计通常都生动而充满活力,虽然材料简单,多使用民间技术,却总是饱含象征意义。高度创新的设计在此超越了奢侈的国际化大生产的束缚,精准地适应了各种多变的生活方式和快速适应生存的需求。
  都灵地球设计项目针对皮埃蒙特州内40个社区团体,邀请了数量相当的设计师和意大利公司进行合作,开展设计并生产。它的目的在于编织一张错综复杂的关系网,来引导出不同地域社区的商业企业新形式。在这个供求关系变化多端的动态系统里,传统的甲方客户、设计师和消费者的角色分类将会被颠覆和重组,设计师成了从这些新型互动形式里衍生出的各种实验和反应的催化剂。在激发社会剩余能量的基础上,寻找设计世界新的活力以及城市居民和地方政府之间新的关系,成了都灵地球设计的又一目标。名为“柔韧性——瞬息万变的社会中的设计”的展览,为我们展示了“柔韧性”作为系统或物体的一部分,在当现实中出现不同于设计初衷的情况时,它灵活的适应性。以适应性的概念,从将城市环境改造成更灵活有弹性、更有持久力、更具可塑性的空间的角度出发,“柔韧性”试着发掘设计这个世界和社会的新方法。展览的地点设在一间名为“EX-Carceri,Le Nuove”的废弃监狱。展览伴随着三位声音设计师量身打造的音乐路线,沿着两边都是牢房的走廊,从“男人”侧厅伸向“女人”侧厅。音乐的效果刺耳而具有震撼力:“柔韧性”防御和监狱空间的压迫感形成了非常概念的矛盾。中间圆形的空间里,展览用文字全方位多层次地向大家介绍了“柔韧性”这一概念。“男人”侧厅列举了将适应性、全面性应用到我们生活和工作的城市空间的有效设计方案。而最后的“女人”侧厅展出了10位应邀知名设计师关于“柔韧性”主题的设计。迷宫般的路,大块大块的建筑群,复杂到让人迷惘的关系,2050年将有90%的世界人口居住在城市,而在远未到达那个时间点的现在,城市已经向我们展现了它们与日俱增的复杂性。都市的全景就是一个物质体和人为非物质因素紧密结合的系统。杂乱无章的环境正在减少人们可以移动的空间。事实上,日常使用的设备和产品刻板而缺乏适应性已是稀松平常,见怪不怪。在如此局势下,柔韧性既是一种需要,也是一个回答:一种打破陈规,不走寻常路的需要;一个从容地应对瞬息万变、出乎意料的环境的回答。是我们学习和实践发掘不可预知的机会、改进个人的适应能力的过程,因此也是适应生存的过程。
  从上至下依次为:都灵建筑设计事务所CIVICO13和设计师Vered Zaykovski合作设计的巴西乐器拨铃波琴。此琴主要在表演巴西民族舞incapoeira时使用。琴身由一个非洲南瓜做成,另有一根弦绷在一根略弯的木头上,与琴身相连。演赭手持一块石头弹奏。这种乐器在都灵非常贵也不易难买。在这里,设计师们用包括玻璃纤维、碳纤维、树脂等多种材料将其改进创新。
  设计师Marco Lampugnani和AntonioScarponii设计的“城市微小系统”是—个跳蚤市场的摊位,—个“系统”可供两个小贩使用。底座采用环保的吸雾混凝土,平时摆在停车场,当周末停车场成为市场时,小贩们可购买最便宜的两种宜家架子迅速搭建他们的摊位,经济又方便。
  设计事务所GLBT为防止梅毒等性病的再度蔓延,特别为同性恋者设计了一系列能方便他们携带避孕套的手饰。同性恋者通常在三温暖浴室这类场所约会,这样的设计让携带避孕套不再是件难事,为同性恋者提供了安全保障。
其他文献
赫尔辛基是芬兰的首都。三面为波罗的海环抱,面积686平方公里,市区人口约56万。赫尔辛基始建于1550年,是芬兰的第6大古城,同时也是芬兰文化、金融和经济活动中心。这座北欧小城兼容大都市的魅力与斯堪的纳维亚式的优雅,完美结合了大自然的灵动风韵与高科技创新之美,将悠久的历史文化与新世纪的发展成功地融合,被誉为“波罗的海女儿”。  赫尔辛基于2000年被《财富》杂志评为欧洲第三大重要的商业城市,经济发
期刊
今天,在如何升级城市并打造城市差异化的过程中,一个城市比另一个城市似乎并不具有更明显的优先性。无论是伦敦、巴黎、柏林、罗马,还是纽约、东京、首尔、台北、香港、上海、北京,所有城市都面临同一个问题,在这个平面化的世界里,如何产生动力机制,如何寻找激活资源、产生创新、提升竞争力的动力,如何能够产生新的思维、体系、经济规则,它的动力来自何处?    又热又平叉挤的世界?  作为全球化福音书的布道者,托马
期刊
时间的舞步是什么样子?你可以在Continue Time这件挂钟中看到它的每一个影像的定格。设计师Sander Mulder一向喜欢用艺术的方式表现产品的功能。Continue Time的三个粗细不同的金属指针,分别指示着小时、分钟和秒,与传统钟表不同,它具有两个轴心,三个指针同时在不同圆周内转动。作为限量版产品,Continue Time仅仅生产40件,铝制的指针与黄铜材料的机身让Continu
期刊
寻常意识里,生活正是吞噬梦想的地方,不过事情也有例外,在EOOS有另一种理念在进行:生活正是制造梦的工厂。EOOS设计工作室由Gernot Bohmann、Harald Grundl与MartinBerqmann创建,他们三人均毕业于University ofADDIied Arts in Vienna。1 995年工作室创建伊始,10多年里他们已将50余项世界知名设计大奖收入囊中,做出了许多让生
期刊
极简风格究竟是一种“守旧”,还是一种“未来”?意大利卫浴品牌Agape用35年回答了这个问题——它们并不矛盾。Agape非常清楚自己与其它现代卫浴品牌的分别,秉承着经久不衰的简约信条,不断开发卫浴领域的新材料、新组件,从洗手盆、浸澡盆到厕具洁具和卫浴小工具,寥寥几笔点线面将未来勾勒得简单美好。一个设计得宜的卫浴间绝对是一个悠闲自在的生活空间,对于将生命中十二分之一都消磨在这个空间里的现代人群来说,
期刊
1994年,Saara Renval和两位女设计师EIina Aalfo、Krista Kosone一起组建了Imu Design设计团队,从那时开始,她们不断聚集芬兰各个领域的设计新锐,一起承接项目,致力于为有潜力的新人提供良好的商业互动平台。  虽然在设计气氛浓厚的斯堪的纳维亚地区,设计师已然是一个司空见惯的身份,设计工作如同其它的成熟工种一样可以轻易操作和实现,但对于Sarra来说,依然觉得
期刊
每件吉冈德仁的作品都令人惊讶。光与材料巧妙地相互作用,以最少的材料无形构造出魔术般的体量感,进而把多感官刺激效果发挥到极致,这一切都在第一时间里因瞬时刺激爆炸而导致暂时性审美休克,这种感觉甚而因为太美太强烈而不宜经常回味。设计师内心对材料工序的理解显示出一种罕见的直觉,而光和透明的概念总是能在他手里达到最理想的形态,呈现出一种逻辑与美感的结合体。逻辑性体现在所有设计承载的信息都在第一时间里被清晰准
期刊
在一个行业做久了,自然对行业的发展有想法。就像证券交易大厅里的老股民,最喜欢对未来大盘的走势侃侃而谈。如果语出惊人恰好还有一定道理,就会立刻招致一批听众围观。汽车行业也是如此。正如车展是汽车厂商展示各自实力的重要舞台,世界级的汽车寡头们每每利用国际车展这个舞台,大肆发表关于行业未来的演讲,从而聚拢人气。而那些中小厂商也会不惜代价,势必要来一次少数派报告,以赢得舆论的目光。而他们用来大谈理念的讲稿,
期刊
简洁、舒适、整体设计、意大利品质,这些都是人们选择Arketipo的原因,而今年,人们又多了一条理由——他们请来日本设计公司Nendo打造出充满“意式和风”的新系列,让家如同展馆一样处处陈列着艺术品,这些犹如艺术品的家居静物,相信没有多少人会拒绝。最先吸引评论家目光的是这个叫做“Link(连接)”的茶几,坐台是由两个角度交错的半环组成,桌面和桌底都是同样简洁的圆形台面,体现着日式造物美学中的简洁和
期刊
如今炙手可热的70后芬兰设计师Harri Koskinen,在1997年凭借“冰块灯(BIockLight)”声名大噪时,还只是赫尔辛基艺术设计大学的一名学生。1993年,他从The Lahti Desigh lnstltute毕业了,之后在赫尔辛基的设计艺术大学(Universitv of Artand Design)攻读产品及策略设计硕士学位。还没毕业,他又频繁出入芬兰著名的littala玻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