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地理核心素养内化五育整合体系

来源 :广西教育·D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l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高考广西依然采用全国Ⅲ卷。文科综合地理试题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确定本学科考核目标和要求,同时根据《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地理)》(以下简称《2019年考纲》)划定的考试范围与要求命制,凸显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课标》)对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要求。
  一、试题总体分析
  2019年全国Ⅲ卷地理试题(如表1)延续了2018年全国Ⅲ卷试题的一般模式,在基本题型、主干知识考点、题目展开方式、分值分布等方面一脉相承的基础上,试题的难度梯度、设问的合理性、题目信息与答案的规范性、综合题中中国地理与世界地理的分值分配上都有改进。整体而言,今年的试题设计更加科学、规范,在重点考查考生地理思辨能力的同时,还将育人情境融入其中。整卷地理试题呈现出以下命题特点。
  (一)聚焦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强调考查考生的学科关键能力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旨在引导学生用区域性、综合性、发展性眼光去观察和审视地理事物,用地理学科知识与地理思维去体验生活,例如地理的野外考查。今年高考地理试题中,几乎每一道题目都对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进行了一定的考核。其中“综合思维”与“区域认知”是分析地理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在每一个小题中都有体现。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科的核心价值观,是整套题目的立意基础,例如选择题中涉及垃圾处理、全球变暖等问题。地理实践力在纸面试题中较难体现,但本次试题的命题者巧妙地将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场景作为命题情境,考查考生应对此类问题的学科素养。
  (二)基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求,突出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本次试题通过精选能反映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工程建设、生产生活实际的素材,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促进学生五育并举,落实高考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例如选择题第9~11题,以我国新疆独库公路为背景,以判断公路位置、分析公路封路时段的原因、推断公路沿线的自然景观等为出题点,引导考生了解新疆的发展建设情况,关注祖国的大好河山。选做题第42题以日本越后妻有地区的“大地艺术祭”为背景,让考生了解日本的农业文化,直观体验劳动创造美,达到地理学科与美育、劳育的结合。
  (三)全面契合考纲,知识点覆盖全面,分值分布较为均衡
  本次试题基本覆盖了高中地理课程中的三本必修教材和两本选修教材,考点较为全面(如表2)。在《2019年考纲》中,必考内容占90分,分为三大模块:自然地理(必修1)、人文地理(必修2)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必修3)。在10个二级知识模块中,除“宇宙中的地球”与“地理信息技术”未涉及,另外8个模块均在考题中有所考查。自然地理内容占46分,人文地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占44分,两者比例基本一致,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都有各自重点考查的内容,自然地理中“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占34分,人文地理中的“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占30分,两者合计达64分,是本卷试题中的重点模块,与往年考试重点基本一致。选考内容为10分,有两个模块:旅游地理和环境保护,二选一。
  (四)题目的要素综合性与时空综合性更强,突出考查考生信息提取、加工和分析能力
  本卷每组试题都需要考生调用多重地理要素知识去解决问题,如选择题第6~8题,需要从气候、植被、水文、土壤4个自然地理要素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结论。综合题第37题,以美国西部某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征变化为命题角度,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串联起大气、水文、地形地质三个自然地理要素,随着时间尺度越来越小,河流展现出不同的特征,这需要考生在尽可能挖掘材料与图形信息的基础上,对文字和图形的显性信息进行深度推导,做到“走一步,看两步”。
  (五)真实的生活化情境与学术情境相结合,题目难度梯度更加合理
  本卷试题依然强化以真实情境作为命题素材,引导考生用地理的眼光观察世界,用地理的思维分析世界。生活化的情境與考生距离较近,很多考生可以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降低理解材料信息的难度。学术情境材料往往专业性与理论性较强,里面可能会有专业名词、学术理论等脱离学生生活经验的内容,成为试卷中难度较大的“压轴题”。以往全国Ⅲ卷中本类情境试题很少,但在今年的考题中,选择题第6~8题、综合题第37题都属于此类材料,但材料的理解难度明显下降,即便如此,这两组题目依然是广西考生丢分的“重灾区”。从题目难度上看,本卷与去年相比难度略有增加,选择题尤其明显。4组选择题中,每组题内部都呈现出难度递进的关系,所以第2、5、8、11题的错误率较高,选择题的整体均分下降。
  (六)关注国内外时事热点
  本卷涉及国内外热点问题的题目有垃圾处理、资源的循环利用、我国的粮食安全、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乡村旅游活动等,都是日常新闻媒体中播报较多的内容。本卷选取这些热点问题作为命题素材,进一步考查考生应用学科知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
  (七)打破综合题材料“一中一外”的命题传统
  综合题一向是一题中国地理、一题世界地理,今年的试题却考查了2个世界地理问题——德国鲁尔区和美国西部,打破了命题传统。区域地理是命题的载体,聚焦国内与放眼世界是当代考生都应具备的区域认知素养。
  二、2020年高考备考策略及教学启示
  (一)把握备考方向,实现科学备考
  1.关注教育核心,明确学科育人目标。教育的目的在于育人,高考的直接目的在于选拔人才,高考试题只有与国家“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相吻合,才能选拔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因此,在备考中,教师应明确高考命题的立意导向,在课堂教学、习题测试、模拟训练、试题讲解中向学生渗透正确的学科价值导向,提高学生对教材内容和试题的认识,而不能仅仅局限在做题数量与解题方法上。   2.仔细研读《2017课标》和2020年考纲,优选试题,拒绝“题海”。每个年底的考纲都会明确考试的范围和知识内容,这对高考命题具有直接的界定指导作用,所有高三备考的教师都应仔细研读本年度考纲。虽然每年的考纲大同小异,但备考教师要敏锐发现其中的细微差别,及时在教学中做出调整。学生做大量重复的偏、难、怪、错试题,只是低效的题海战术,一道错题甚至会毁掉学生千辛万苦建立起来的正确知识结构,得不偿失。所以,地理备考需要一定的优质题量,但绝不是“题海”。
  3.备考既要“打地基”,又要“盖高楼”。从近年考题看,试题的知识点覆盖较全面,分值分配却有所侧重。因此,第一轮复习备考需全面复习,力求构建出整个高中地理课程的知识框架,熟悉基本的地理原理与方法,初步学会用地理思维分析解决问题,全面坚固地“打牢地基”;第二轮复习则要对重点模块进行深度学习,教师应对比分析多年的高考试题,找到高频高分值考点(这个过程建议每一位教师独立完成,能大大提升对考纲的理解,对命题方向的把握,以及对试题的评价能力)。教师可以用课堂专题学习(也可拆分成若干个小专题)、学生研究性学习、项目化学习等方式完成对重点考点的深化过程,帮助学生“盖高楼”。
  (二)提升对题目信息的获取与解析能力
  高考试题的真实情境往往以不良结构的形式出现,进而形成一连串的问题链。题目当中的文字材料、图表数据、图形图例等信息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在没有读题之前,考生应有“每一句材料、每一个图例都至关重要”的理念,事实上,很可能材料中的某一句话就是突破题目的关键,或者一个不常见的图例中就隐含了得分点,其他都是干扰信息。因此,考生必须要有敏锐获取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1.有些题目以纯文字材料呈现,其中可能含有干扰信息,对关键文字信息的获取与解析就显得尤为重要。
  【典例1】(2019年全国Ⅲ卷)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据此完成6~8题。
  8.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
  A.林地   B.湿地   C.草地   D.寒漠
  【解析】本题错误率较高,很多考生选择了A,主要是受到了材料中“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的信息干扰,认为既然洼地变成湿地,那这里一定不缺水,在气候变暖及水资源充足的情况下森林当然茂密,所以耕地应该转化为林地。实际上本题不仅需要考生从材料信息中找到关键信息,还要能利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去解析这些信息。气候变暖使冻土和地表积雪融化,地表水分增多,洼地由于地势低洼,地表水汇聚转化为湿地。平地上较洼地地势高而无积水或少积水,随着气候变暖,蒸发量加剧,原来平地上的耕地因土壤水分流失而撂荒,从而退化成草地,C正确;材料中“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热量不足,虽在变暖,但这是个缓慢的过程,本地区地表植被一般很难跳跃式直接完成向林地演化,中间要有一个草地的阶段,至于这个阶段持续多久,要看西伯利亚地区是否持续变暖及升温的速度,A错误;气候上升使冻土融化,地表水分增多,会使植被覆盖增多,不会转化为寒漠,D错误。
  2.当试题中图文信息并存时,除文字材料外,图形信息的获取与解读成为有些题目“破题”的关键点。
  【典例2】(2019年全国Ⅲ卷)我国人口众多,生活垃圾产生量巨大,迫切需要对垃圾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近些年,某企业开发了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并在全国很多城市推广。图1示意该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的主要工艺流程。据此完成1~2题。
  2.符合图示自动处理系统局部工艺流程的是
  A.废渣→生产沼气→沼气发电
  B.工业油脂→提取生物油脂→有机渣
  C.有机渣→生产沼气→废渣
  D.生产沼气→有机渣→提取生物油脂
  【解析】很多考生在做本题时,注意到了图形是关键信息,但讀图时依照思维惯性,下意识地按照从左至右的方法读图,而没有注意到图形中的连线其实并没有标明箭头,结果错选了A。如果认真读图,完全是可以避免这个问题的,图形上在不同位置标注了质量,如“废渣”和“杂物”一共是180 kg,“厨余垃圾”是1 t等,这就决定了读图方向不会是从左至右,再结合材料可知,“厨余垃圾”才是连线图形的起点,正确答案是C。
  (三)备考中强调时空综合与要素综合
  综合性与区域性是地理学科思维方式的突出特征,每一道地理试题所展示的情境都发生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时空的综合性在地理试题中时有体现。经常有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答非所问,很多时候是审题出了问题,没有审清楚问题的时空限制,从而脱离了答题区域。要素综合在考题中几乎无一例外都要直接或间接用到,每个地理问题的对象都指向某个地理要素,而对该地理要素产生影响的或该地理要素能够影响到的,还有其他许多要素,其本质就是“地理环境整体性”思维(具体参考必修1第五章)。
  【典例3】(2019年全国Ⅲ卷)3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德国鲁尔区曾是以煤炭、钢铁产业为主的传统工业区,经过综合整治,经济由衰落走向繁荣,环境污染严重的局面得到根本改善。目前,该区有500多万人口,50多座城市,老龄人口比重高居德国之首。该区医疗保健业发达,拥有100多家医院、近万名医生及数以千计的保健站、药店等。波鸿市人口近40万,是重要的生物制药基地,多所大学的医学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2009年,鲁尔区医疗保健中心落户波鸿市,并新建保健园。图5示意鲁尔区的城市建成区和波鸿市的位置,图6示意鲁尔大学、生物制药科学园和保健园在波鸿市的位置。
  (1)概括鲁尔区城市的等级规模和空间分布特征。(6分)
  (2)分析鲁尔区医疗保健业发达的原因。(6分)   (3)说明在波鸿市建设鲁尔区医疗保健中心的优势条件。(6分)
  (4)指出波鸿市保健园选址的合理性。(6分)
  【解析】从材料和图形信息可以判断,鲁尔区属于大区域,波鸿市属于中区域,保健園属于小区域。本题的4个小问中,前两问的空间范围指向鲁尔区,第3小问指向波鸿市,第4小问指向保健园。设问的范围指向层层内嵌,逐渐变小,答题时不能把大、中、小范围的区域条件混用,这需要考生在精准审题的基础上认真筛选材料,明确材料与图形当中的可用信息与区域定位匹配准确。
  参考答案:(1)(数量多,规模小)以中小城市为主;城市密集(建成区连片,城市间距离近);(2)鲁尔区(是德国也是世界重要的工业区,)经济发达,医学研究水平高;曾经环境污染严重,健康问题多,对医疗保健需求高;老龄人口比重大,对医疗保健需求大;(3)有多所大学(高等院校),医学科研力量雄厚;有生物制药科学园,医药研制水平高;位置适中(有利于医疗保健和医学研究、医药生产间的联系和相互促进);(4)保健园靠近生物制药科学园和鲁尔大学,可提供知识和技术支撑;位于城市边缘,环境较优,安静。
  (四)重视高考试题的研究,提升自主原创命题的能力
  高考真题被称为备考中最好的模拟题,教师都应认真研究近年来的高考试题,把握命题立意与方向,为学生筛选出优质的模拟训练题,让学生脱离“题海”。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不断提升自主原创命题的能力,结合当年考纲要求,为学生设计优质题目,提高学生的备考水平与应考能力。可以从时事热点中挖掘出题点,收集媒体信息,整合材料命制原创题目。以下例题是笔者整合了几篇期刊论文的材料后命制的试题。
  【典例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雷暴是伴有雷击和闪电的局地强对流天气。根据雷暴形成时不同的大气和地形条件,一般将雷暴分为热雷暴、锋雷暴和地形雷暴三大类。热雷暴因地表加热不均匀导致空气上升而形成;锋雷暴因暖湿气团沿锋面快速爬升形成;地形雷暴发生于气团因地形阻挡而抬升时。在雷暴中小尺度分布的差异上,地形、空气湿度和日最高气温等因素影响较大。青藏高原是我国雷暴多发地区之一。图为青海省年平均雷暴日数等值线图。
  (1)根据以上图,描述青海省年平均雷暴日数的空间分布特征。(6分)
  (2)推测青藏高原上雷暴的多发季节及主要类型,并说明理由。(6分)
  (3)分析与周边地区相比,门源地区雷暴日数较多的原因。(6分)
  (4)青海省是我国“西电东送”工程重要的电能输出省,请列举雷暴天气可能对该工程产生的不利影响。(6分)
  【解析】雷暴天气是一种强对流天气,产生强对流天气的原因有很多种,热对流、锋面系统与气流遇山地抬升都能形成强对流天气。
  (1)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基本思路是按照先总后分再答极值的原则答题。观察图形中青海省年平均雷暴日数等值线图,可知总体雷暴分布是不均匀的,南部多北部少;中部等值线最密集,雷暴日数的变化最大。答极值时要把图形中具体的地区名称答出来,南部的囊谦附近最多,格尔木以北地区最少。本题参考答案:分布不均;总体自南部和东部向西北方向递减;在中部自南向北迅速减少;南部的囊谦附近最多,格尔木以北地区最少。(任选3点得6分)。
  (2)材料中已经把雷暴分成了三类,热雷暴、锋雷暴和地形雷暴,结合各种雷暴产生的条件和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特征可知,热雷暴是由于近地面受热,空气强烈抬升形成的,而青藏高原上夏季太阳辐射强烈,近地面升温幅度大,热对流现象最频繁,易形成热雷暴。地形雷暴是暖湿气流遇到高大山地阻挡,强烈抬升后形成的,在夏季,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受到青藏高原四周高大山脉的阻挡,强烈抬升,易形成地形雷暴。本题参考答案:夏季(2分),热雷暴,青藏高原内部夏季光照强,地表升温快,日最高气温较高,对流旺盛,易形成热雷暴。或地形雷暴,青藏高原多高大山脉,夏季暖湿气流活跃,受高大山体的阻挡,强烈抬升,易形成地形雷暴。(答对一种即可)。
  (3)由图可知,门源位于青海省东北部,结合区域地理知识,青海省东北部属于高原外围的祁连山地区,与周边地区相比,门源地区处于祁连山的南坡,也就是东南季风的迎风坡,该处的雷暴以地形雷暴为主,主要是东南季风在爬升过程中形成的强对流天气。本题参考答案:该地区离海洋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空气湿度小(3分);门源位于祁连山迎风坡,水汽充足,易形成雷暴(3分)。
  (4)青海省水能、太阳辐射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丰富,发电量大而富余,是我国西电东送工程重要的电能输出省。而雷暴天气对发电和输电设备有很强的破坏作用,同时雷暴天气一般还会伴随着暴雨,青海省周边地表起伏大,地质结构不稳定,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可能会对电力设备造成破坏。本题参考答案:雷暴天气中的雷电可能会破坏户外发电设施,损坏高压输电设备,威胁户外工作电力工人的安全(4分);雷暴天气往往产生短时暴雨,可能会诱发山洪、滑坡等地质灾害,威胁输电安全(2分)。
  (五)平衡选修模块教学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旅游地理与环境保护的试题难度设置并不稳定,备考中要避免一边倒的情况,尽可能做到依据考纲,全面覆盖,精讲练习。但总体而言,旅游地理的答题难度要比环境保护稍小,环境保护的试题有时原理性更强,需要较强的地理逻辑与思辨能力,这恰恰是很多文科生相对薄弱的地方,近三年旅游地理的均分略高于环境保护,可以让部分有需求的学生重点关注旅游地理模块。
  (六)规范答题习惯,训练答题语言
  教师应在备考过程中向学生明确审题、答题的规范要求。重视审题步骤,关注限定词语,明确设问指向;结合题中图文信息,提取和解析有用的地理信息;联系课本相关知识原理,明确答题方向,在试卷上简单列出答题角度,组织答题语言进行书写。答案要分点,条理清晰,逻辑严密,书写规范。
  (责编 蒋海兰)
其他文献
2019年,广西高考理综仍然采用全国Ⅲ卷。本文在重点分析2019年全国Ⅲ卷理综试题中物理试题的命题、答题情况的基础上,为高三年级备考2020年高考提供复习建议。  一、2019年高考全国Ⅲ卷理综物理试题分析  在2019高考全国Ⅲ卷理综试题中,物理学科试题共14题,含8道选择题、2道实验题、2道计算题、2道选答题(二选一),选择题占48分,其余占62分。从考查内容分析,选择题、实验题和计算题主要考
期刊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任务群教学实施对策  江苏省教育学会副会长陆志平、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教研员张克中在《语文建设》2019年第2期上撰文认为,关于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这个任务群的教学,教师可围绕思辨性学习内容进行项目教学设计。例如,针对思辨性阅读的学习,教师可以把两类阅读内容(论说名篇、时事评论)设计成若干个项目:打破单篇教学的固有模式,以研究论者观点的逻辑思维作为学习项目来设计教学,
期刊
高考试题旨在测量考生学科核心素养,区分考生不同学科水平,有效促进考生真实/复杂情境中的认知加工和问题解决心智建构。应答心智建构的复杂性主要体现为信息负荷总量大、干扰信息影响大、信息重组强度大、知能迁移要求高、应答速度要求快。倡导4C/ID、整体认知、原型迁移、远离平衡态以及优化认知负荷的复杂学习教学设计模型,能有效化解考生高考应答心智建构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观念模糊、思维定势、逻辑失控、本质失察等问题
期刊
全方位学术研讨  助力新时代教育新发展  近日,北京市教育学会在北京市第二中学举行2018年学术年会,年会主题是“新时代教育的坚守与展望——学习贯彻教育大会精神,推进新时代教育新发展”。本次年会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设6个分论坛,围绕“激发创新思维,共创教育未来”“创新教师发展机制,构建‘三型’管理文化”“新高考背景下的选课走班实践探索”“以课程建设促进学校整体发展”“探索‘教育+互联网’的双师
期刊
“同学们,你们去看过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吗?有没有见过烟雨蒙蒙的漓江奇景?或是看过低头吸水的象鼻山?”平桂區黄田镇东水小学教师何一稳以这样几个问题开始了《桂林山水甲天下》一课的教学,只见他熟练地运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播放桂林山水的视频。跟随着视频中优美的配乐,学生们聚精会神地欣赏着桂林的美景。  “我教了40年的书了,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觉得教书这么快乐!现在不仅可以使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还有很多学习提升
期刊
“每一个孩子都有平等接受教育、享受公平教育的权利。自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来,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就是要实现这个目标,并不断推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更高层次目标的实现。”平桂区长朱建军如是说。  实现教育公平,首先要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家庭贫困学生等群体受教育权利。这是平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平桂区公会中学学生小彤(化名)是一名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外出打工
期刊
平桂总面积2 022平方公里,下辖西湾、黄田、沙田、公会、望高等9个乡镇(街道),120个行政村、4个社区,主要居住着汉族、瑶族、壮族等民族,同时也是瑶族支系“土瑶”居民聚居地,是典型的“老、少、边、山、穷”地区。截至2018年秋季学期,平桂有公办义务教育学校182所(含教学点102个),有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55 770人。  长期以来,平桂经济发展处于较为低迷的状态。据相关数据显示,平桂201
期刊
2019年广西高考,理科综合卷仍然采用国家考试中心统一命制的全国Ⅲ卷,其中的生物试题依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实验课标》)和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的《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生物)》(以下简称《2019年考纲》),落实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对考生生物知识、能力和素养的全面考查,并通过实验设计、实验分析和模型与建模思想的考查等,落实《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
期刊
“学校教育的一个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多元、个性化发展,让学生爱上学习、爱上学校。落实校园文化建设,是达成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杨辉考说。为此,平桂区大力实施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做到文化育人,特色办学。  “我们学校的活动可丰富多彩了!”这是平桂区鹅塘镇垌坪小学学生韦思婷,对近年来学校变化的具体感受,“现在,我每天都很期待上学,因为每天都有好玩的活动。”她告诉记者,过去学校的活动比较单一,就拿做早
期刊
“现在我们学校越来越漂亮了,不仅建成了新的教学楼、综合楼,配备了标准的塑胶跑道,还种植了各式各样的花草树木,整个校园显得绿意盎然、生机勃发。”贺州市平桂区沙田镇芳林学校校长植升耀激动地说。  “学校过去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在活动、文化建設方面下的功夫较少。现在,在教育局的指导下,我校走上了特色发展之路。”平桂区黄田镇东水小学校长梁锋说。  而对于平桂区羊头镇中学教师程丽锦来说,她感觉学校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