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诗歌就是作者对他的某一次或某一阶段感慨较深生活经历的记录,某一次生活经历应该包括一定的时间——这个时间表现为年节、时令、晨昏、其它特殊意义的时间,一定的地点——这个地点具体表现为故乡他乡、长亭驿站、楼台庭院、山水田园等,诗人(有时为其他抒情主人公)与某些人——亲人、友人、恋人等之间有直接因果一些事或与古人间接相关一些事。
【关键词】 陌生感 恐慌感
古代诗歌艺术的特殊性给学生的鉴赏带来较大难度,特别到了高中,对必修课本里的一些诗,不少学生望而生畏,一改读小学时的摇头晃脑地吟诵状态;到了学习《唐诗宋词》选修课本,已找不到感觉,一堂课下来,总有那么多学生如在云里雾里稀里糊涂。笔者经过近两年的实践反思,认为只有首先拉近他们与诗歌的距离,方能带动他们走出这样的窘境。
一、帮助学生构建表达技巧知识网络,使他们能逐个排查技艺类别,从而消除鉴赏写作特色时不知从何入手的千头万绪的迷茫感
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言恨,如何传情达意?经过一定量的诗歌实例欣赏之后,如果我们带领学生跳出诗外作一定的归纳,就容易发现一条较普遍规律:古人惯用手法便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叙事(怀古或咏史或即事感怀)抒情。古典诗歌就那么多手法,拿到一首诗先看它属于哪类,接下来从宏观到微观作细致梳理。
如果是借景抒情诗,作者一定会不惜笔墨、煞费苦心打造景的特点,为此往往启动多种感官——视觉、听觉、嗅觉等,从形、声、色、态、味五个方面展开,但一般又以视觉为主,观察时多种视角错综,有俯看、仰视、远眺、近观,让画面拼接,有时注意点、面结合来渲染景物,景物客观上有的呈静态、有的呈动态,时而呈静态、时而呈动态,所以写作时自然会动静结合、动静相衬;写景的方式除正面写之外,还有侧面烘托,调动想象或进行联想,时(古今)空(远近)跳跃,虚(回忆、梦幻)实(现实)相映;另外常常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或比喻或拟人或夸张,以达到突出景物特点的效果。
如果是咏物诗,总体上要把握它咏物是为了写人,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因为不能直接写人,它必须写出物的特点,才能表现诗人(或抒情主人公)人格、品性、情操。为了写出物的特点,除正面描写,用拟人手法和细节描写,还有衬托、对比等。
二、唤起学生对诗人境遇的同情,争取他们对诗人倾吐欲望的理解,从而消除对诗歌成因的神秘感
学生常常自觉不自觉地将诗人神化,班上谁是小诗人,大家往往认为了不起、很羡慕,何况是名声流传千年的大诗人,高处不胜寒,学生会敬而远之。因此,在读完某诗歌专题或单元后,教师要拉近学生与诗人间的距离,与学生至少说明两点:第一,诗人也是常人,而非神人,他们一样有喜怒哀乐、一样有爱恨情仇。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怎能不思乡怀人;唐代边境战事频仍,宋代山河破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们怎能没有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豪情及收复失地的决心;诗人仕途失意怎能不苦闷、报国无门怎能不忧伤、年华消逝壮志未酬怎能不悲叹?这样使学生就不至于觉得诗人高深莫测,思想感情难以捉摸,能从内心真正理解他们、同情他们,进而在诵读中随着诗人情感的起伏而起伏。第二,我们若有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常通过写日记或上网络QQ宣泄;在那个诗风较浓的时代,写诗成为文人们在生活中情感的倾诉方式,甚至成为中国文人们表达自我的自觉方式,生活中看到什么,想到什么、遇到了什么高兴或悲伤的事随时用诗歌记录,在他们看来写诗不是什么难事,如黛玉对想学诗的香菱小结的那样:“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如此会让学生觉得写诗不足为奇,从而消除对诗歌的神秘感。
三、教学生弄清诗句的句法特点,识记常见意象的含义,从而消除不通诗家语的恐慌感
对诗歌词句的理解,是诗歌鉴赏的第一步,而阻碍学生读懂其大意的首先是其特殊的句法现象。学生生活中一直使用的是现代汉语,自然用理解现代汉语的习惯来解释作品大意,越是按现代汉语语法习惯来理解越不能读懂大意。因为那个时代的诗人不可能按我们现在的语法习惯作诗,其实他们也不完全按当时的文言习惯,诗歌有它的平仄对仗押韵等写作要求,所以在鉴赏某首诗之前,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来分析诗句的句法特点。它可能省略,如“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秦观《鹊桥仙》),应还原为“金风(吹起)玉露(凝结)(的时节)(牛郎和织女)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次相逢)”,其中省略的就有主语、谓语、宾语;它可能倒装,如“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里诗人置“忽见”于句末,抒发了“路转溪桥”之后忽然看到过去熟悉的“茅店”的那份惊喜之情。按客观的动作顺序,一般写为——先见茅店,再看见社林,然后路转,最后见到溪桥,如此学生会有茅塞顿开之感。
阻碍我们读懂其大意的还有一些意象。在古典诗歌中,一些意象由于名家使用来表现某种情绪,后又被其他诗人反复使用于这种情绪,从而有了特定的内涵。所以必须要求学生识记常见意象的含义,如梅花、菊花、竹子、松柏、梧桐、杨柳、鸳鸯、鸿雁、寒蝉、月亮、流水、浮云等,了解这类意象通常寄予作者哪种思想情志,加之前面句法特点的掌握,学生便能化难为易、沉着应对。
《课程标准》提及诗歌鉴赏时首先要求教师激发学生诵读诗词曲作品的兴趣,实际上也是提示我们首先要带领学生亲近诗歌。相信只要我们恰当引导,并不断探寻新的方法,虽然高中学段的鉴赏要求有较大提高,但“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课堂困境就会大为改观。
【关键词】 陌生感 恐慌感
古代诗歌艺术的特殊性给学生的鉴赏带来较大难度,特别到了高中,对必修课本里的一些诗,不少学生望而生畏,一改读小学时的摇头晃脑地吟诵状态;到了学习《唐诗宋词》选修课本,已找不到感觉,一堂课下来,总有那么多学生如在云里雾里稀里糊涂。笔者经过近两年的实践反思,认为只有首先拉近他们与诗歌的距离,方能带动他们走出这样的窘境。
一、帮助学生构建表达技巧知识网络,使他们能逐个排查技艺类别,从而消除鉴赏写作特色时不知从何入手的千头万绪的迷茫感
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言恨,如何传情达意?经过一定量的诗歌实例欣赏之后,如果我们带领学生跳出诗外作一定的归纳,就容易发现一条较普遍规律:古人惯用手法便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叙事(怀古或咏史或即事感怀)抒情。古典诗歌就那么多手法,拿到一首诗先看它属于哪类,接下来从宏观到微观作细致梳理。
如果是借景抒情诗,作者一定会不惜笔墨、煞费苦心打造景的特点,为此往往启动多种感官——视觉、听觉、嗅觉等,从形、声、色、态、味五个方面展开,但一般又以视觉为主,观察时多种视角错综,有俯看、仰视、远眺、近观,让画面拼接,有时注意点、面结合来渲染景物,景物客观上有的呈静态、有的呈动态,时而呈静态、时而呈动态,所以写作时自然会动静结合、动静相衬;写景的方式除正面写之外,还有侧面烘托,调动想象或进行联想,时(古今)空(远近)跳跃,虚(回忆、梦幻)实(现实)相映;另外常常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或比喻或拟人或夸张,以达到突出景物特点的效果。
如果是咏物诗,总体上要把握它咏物是为了写人,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因为不能直接写人,它必须写出物的特点,才能表现诗人(或抒情主人公)人格、品性、情操。为了写出物的特点,除正面描写,用拟人手法和细节描写,还有衬托、对比等。
二、唤起学生对诗人境遇的同情,争取他们对诗人倾吐欲望的理解,从而消除对诗歌成因的神秘感
学生常常自觉不自觉地将诗人神化,班上谁是小诗人,大家往往认为了不起、很羡慕,何况是名声流传千年的大诗人,高处不胜寒,学生会敬而远之。因此,在读完某诗歌专题或单元后,教师要拉近学生与诗人间的距离,与学生至少说明两点:第一,诗人也是常人,而非神人,他们一样有喜怒哀乐、一样有爱恨情仇。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怎能不思乡怀人;唐代边境战事频仍,宋代山河破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们怎能没有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豪情及收复失地的决心;诗人仕途失意怎能不苦闷、报国无门怎能不忧伤、年华消逝壮志未酬怎能不悲叹?这样使学生就不至于觉得诗人高深莫测,思想感情难以捉摸,能从内心真正理解他们、同情他们,进而在诵读中随着诗人情感的起伏而起伏。第二,我们若有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常通过写日记或上网络QQ宣泄;在那个诗风较浓的时代,写诗成为文人们在生活中情感的倾诉方式,甚至成为中国文人们表达自我的自觉方式,生活中看到什么,想到什么、遇到了什么高兴或悲伤的事随时用诗歌记录,在他们看来写诗不是什么难事,如黛玉对想学诗的香菱小结的那样:“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如此会让学生觉得写诗不足为奇,从而消除对诗歌的神秘感。
三、教学生弄清诗句的句法特点,识记常见意象的含义,从而消除不通诗家语的恐慌感
对诗歌词句的理解,是诗歌鉴赏的第一步,而阻碍学生读懂其大意的首先是其特殊的句法现象。学生生活中一直使用的是现代汉语,自然用理解现代汉语的习惯来解释作品大意,越是按现代汉语语法习惯来理解越不能读懂大意。因为那个时代的诗人不可能按我们现在的语法习惯作诗,其实他们也不完全按当时的文言习惯,诗歌有它的平仄对仗押韵等写作要求,所以在鉴赏某首诗之前,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来分析诗句的句法特点。它可能省略,如“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秦观《鹊桥仙》),应还原为“金风(吹起)玉露(凝结)(的时节)(牛郎和织女)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次相逢)”,其中省略的就有主语、谓语、宾语;它可能倒装,如“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里诗人置“忽见”于句末,抒发了“路转溪桥”之后忽然看到过去熟悉的“茅店”的那份惊喜之情。按客观的动作顺序,一般写为——先见茅店,再看见社林,然后路转,最后见到溪桥,如此学生会有茅塞顿开之感。
阻碍我们读懂其大意的还有一些意象。在古典诗歌中,一些意象由于名家使用来表现某种情绪,后又被其他诗人反复使用于这种情绪,从而有了特定的内涵。所以必须要求学生识记常见意象的含义,如梅花、菊花、竹子、松柏、梧桐、杨柳、鸳鸯、鸿雁、寒蝉、月亮、流水、浮云等,了解这类意象通常寄予作者哪种思想情志,加之前面句法特点的掌握,学生便能化难为易、沉着应对。
《课程标准》提及诗歌鉴赏时首先要求教师激发学生诵读诗词曲作品的兴趣,实际上也是提示我们首先要带领学生亲近诗歌。相信只要我们恰当引导,并不断探寻新的方法,虽然高中学段的鉴赏要求有较大提高,但“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课堂困境就会大为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