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人的经济学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in9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湘人,湖南人的简称。湘人的经济学,自然就是湖南人日常经济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经济理念、经济行为和经济关系,经过现象梳理、理论总结和逻辑化后形成的学说。
  经济生活的现象总是纷繁复杂的。有人说,长沙人嘴巴子厉害;有人说,常德人会做生意;还有人说,邵阳人性格直率。有人问,长沙人为什么喜欢臭豆腐?湘潭人为什么爱嚼槟榔?还有人问,整个湖南人人都吃米粉,为什么搞法差别还蛮大,味道也不同?当然,流行最广的说法,是关于湖南人对辣椒的偏好,自称天下第一,叫作“怕不辣”。
  说法也好,问题也罢,将它们放置到经济学的框架里来讨论一番,应当是颇有趣味又价值连城的。趣味不必细讲,这些说法和问题本身已经令人兴致勃勃,如“嘴巴子厉害”不见得会讨价还价,“性格直率”倒可能体现诚信,臭豆腐的市场已经扩展到了外省,槟榔至今还只是本土“自给自足”——这些题目的內容无一不可做到“网红级”的高度。价值则在于,一方面,湖南人的经济生活一定会对人类社会的经济学有所贡献,或许可以叫作经济学的“湖南元素”;另一方面,人类社会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可以用来解释、理解和引导湖南人的经济生活,或许可以称为经济学的“湖南应用”。这也就是我们时常讲的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实践出真知,实践出理论;反过来,真知和理论又作用于实践。
  如此一来,湘人的经济学就有了清晰的定位,对人类经济学贡献的“湖南元素”和从经济学拿来的“湖南应用”,构成了这个“怕不辣”地域上经济学的全部内容。如果说,经济学的“湖南元素”主要靠观察和提炼来达到较为理想的高度,那么,经济学的“湖南应用”就主要靠学习、实践和总结来实现较为有益的结果了。作为湖南人,从态度的角度上讲,对于经济学的“湖南元素”,我们可以有满满的自豪和骄傲;对于经济学的“湖南应用”,我们则必须是高度的谦虚和认真。
  一言以蔽之,湘人的经济学,源自湘人,服务湘人,但不只属于湖南人,它属于整个人类社会。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经济学认为,驱动人经济行为的东西有两种,一种是思想观念,一种是利益。不同的经济学流派,对这两者有不同的看法。简单讲,一派认为思想观念重于利益,一派认为利益重于思想观念。不过,主流的经济学理论,还是认为利益是人们经济行为最主要的驱动力量。举例说,开一个商店,倒腾一批货物,买一只股票,赚钱一定是这些行为背后的动因;而且,赚得越多越好。这就是主流经济学理解人们经济行为的“利益最大化”原理。
  湘人的经济学,就我的理解来看,是思想观念重于利益的。湖南人在从事一项经济活动时,做或不做,做多还是做少,长期做还是短期做,决定性的因素不一定是追求“利益最大”,至少不完全是追求“利益最大”,可能还有另外的非经济利益类的考虑,如家国情怀、社会影响、子孙后代的认同、话语权大小等。
  最有代表性的湘人经济学,是“追求产权最大”重于“追求利益最大”,即在经济生活中,湖南人追求的是资本份额地位,而不是收益更多。背后的思想观念,通俗地说,湖南人更喜欢“权”,而不是“钱”。例如,成立一家股份公司,控股或产权份额最大是追求的目标,至于成了公司的“资本老大”或大股东,是不是能够带来公司利润的最大化,并不首位地重要,控制权、决定权和话语权等“权力”高于一切;自然而然,公司运转起来后,保卫“控制权、决定权和话语权”就成了重中之重,公司的“最大化”利润目标,只有当其威胁到这些权力的保有之时,才会放置到“最重要”的高位。换一角度讲,如果让出部分这些权力,让其他资本和公司管治力量(包括治理、决策和管理等)发挥更多的效能,公司可能得到最大的利润,但这通常不会是湖南人最可以接受的选项,除非迫不得已,遭遇到了“强中更有强中手”,或是内部矛盾冲突剧烈,或是公司面临生存的巨大困境。
  理论上讲,“追求产权最大”和“追求利益最大”并不矛盾。在某些约束条件下,两者之间甚至有较为理想的契合度。实践的情况,则是两者不大和谐的方面更显得突出和严重。不难发现,追求“产权最大”而不是“利益最大”,通常会在相当的程度上,强化公司等经济组织的官僚意识、权力意识和等级意识,与外部市场经济大环境存在较大的不协调,甚至还会出现与外部市场对立的极端格局。深入一个层面看,追求“产权最大”很容易导致公司等经济组织中的控制者、决策者和管理者,误将“权力之效”当成“能力之强”,即短时间依靠强大的“权力”完成的事项,当作是自身“能力”超级强大带来的结果,从一般的“自信”发展到“信心爆棚”,最后叠加到“过于自信”,无视经济规律,不讲市场原则,盲目扩张边界,埋下生存和发展的巨大隐患。看一些“筐瓢”(湖南话,出状况)湖南公司的案例,“将权力当能力”的企业领导者,大有人在。


  既然湘人的经济行为,“追求产权最大”甚于“追求收益最大”是其特点,那么,在学理层面上对其做进一步的分析,理所当然,也富于意义。
  追求产权绝对最大,是一种“古典型”的经济行为。拥有产权最大的极值,就是全部资本百分之百掌握在自己手里。我们看到许多个体经济、家庭经济或家族经济、私营经济,如小商贩、小作坊、街边店面、代理商等,以及纯粹的国有资本经济,如国有企业、国有事业单位等,都在这个范围之内。很清楚,单一私有资本的经济,显然无法做大,当然谈不到做强;纯粹的国有经济,则必定还承担有非经济的其他社会功能。这就告诉我们,追求百分之百的“产权最大”,从逻辑起点,就存在和“收益最大”的对立。说其为“古典型”的经济行为,乃是因为在产业资本和企业组织出现的早期,这种经济行为就已经存在,并且是主流形态。
  追求产权相对最大,是一种“古典又现代”的经济行为。这在当今的股份制企业里表现得最为充分。在全部的资本中,追求者坚持股份比重最大,实质地拥有企业的控制权、决策权和话语权,被称之为“控股股东”。说其为“古典”经济行为,在于这类股东保有企业早先时期直接进入企业管治之中的主要特征,亲力亲为,资本的大份额接近甚至等于全部的权力;说其为“现代”经济行为,不仅在于时间处在当下,更在于这类股东具有现代企业管治理念,熟知现代企业制度,具有一定的管治能力,能够和其他股东、经营管理层合作共事,形成完整的公司管治实践。正因为这类经济行为“古典又现代”的混合性,它能否带来“收益最大”是不确定的,取决于“控制股东”的管治能力——能力强大者,能够实现;相反,无法达到。
  看得出,不论是追求产权“绝对最大”还是“相对最大”,它们和追求“收益最大”的经济行为大为不同。如果说,追求者的本原目标,就不是“收益最大”,如纯粹的国有经济,因承担部分社会、政策或公共职能而意不在“收益”,那么,追求何种的产权最大份额,都是自觉、理性和合适的。然而,如果希望“收益最大”,却执意在“产权最大”上做足文章,试图以控制权、决策权和话语权的掌握实施获得最佳回报,那就必须三思而后行了。在眼前的经济社会里,绝大多数的经济行为,目标都是也必须是“收益最大”,否则经济活动无法持续,因而我们有必要警觉那种不自觉地追求“产权最大”的行为。
  在这方面,湘人的经济学,既是警醒者,又是“局中人”,可以大有作为。
其他文献
《诗经》作为我国古代第一部民间诗歌总集,不仅反映了先秦时代的思想文化,而且传达了华夏初民的人性本真,在简短的诗语中深藏着他们平凡而又真实的生命体验。鲁迅在关注《诗经》的同时,完成了他批判现实、自我构建的历史任务,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根据《风》、《雅》、《颂》三部分的实际内容,鲁迅认为《诗经》是“中国最古的诗选”,“以性质言,风者,闾巷之情诗;雅者,朝廷之乐歌;颂者,宗庙之乐歌也”,“
几年前,当我们开始做数字货币研究的时候,这一领域既冷门,又边缘,不少人都质疑此项研究的必要性,这项工作的展开不能不归功于周小川博士的敏锐洞察力和学术前瞻性。这两年,随着比特币价格的暴涨暴跌,人们开始纷纷关注这一新兴事物。作为一个研究者,尽管我认为比特币还只是一种准私人数字货币,但我对其代表的数字货币技术的未来满怀憧憬!  应该说,有很多人是因为比特币而知道数字货币。实际上,远在比特币之前,数字货币
1948年2月6日,昆明版《中央日报·美术》第三期上刊登郑振铎《〈域外所藏中国古画集〉出版缘起》,《郑振铎全集》、年谱、传记等均未见收录。  自海通以来,中国文物流失海外众多,在英、法、美、德、日等国的博物馆、美术馆内,收藏有大量中国文物。文物流失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侵略者的掠夺,二是不少收藏家、古董商为个人私利将所藏文物运往海外拍卖。抗日战争期间,日军狂轰滥炸使许多古籍文献毁于一旦,即便是侥
这是一本关于抗战后方人物的书,共十五篇,勾连到数十位近现代人物,集碎片为镜面,照出的是一时之俊彦。  我从2005年开始涉猎地方历史题材的写作,书中的人物最初是散落在我的一些考察笔记和阅读日记中,他们中仅有少数人单独成篇。显然这不足以成为一本书,而且当时我也没有延展这个选题的想法。一晃十多年过去了,去年的时候,我突然觉得该做点什么了,于是决定在今人与故人之间摆上一杯茶,好好讲一讲那些快被遗忘的故事
素颜与素心  在网上浏览时,有时偶尔会看到某一影视明星或主持人未经化妆的照片,同时又见配套发表的其粉丝惊呼式的评论:“原来她竟然已经老成这个样子了!”  可知该粉丝原来的见解是:他崇拜的对象应当像神仙一样是不会老的,不料一张偶然散出的照片把他的基本观点给粉碎了。迎头挨了一棍,于是如梦初醒。  我看到这种信息后有三点佩服:一是非常佩服专业化妆师的高超技术:二是佩服那活神仙面皮之坚强,能够经得起各路化
刘过这个人,《宋史》不载其传,但在南宋朝野却着实是一位颇有影响的人物。刘过,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人。他工于诗,善填词,有《龙洲集》、《龙洲词》行世,然而屡试不第,布衣终生。刘过性格率真,诗词豪放,喜论恢复,为陆游、陈亮、辛弃疾、张栻等大文豪大学者所激赏。他喜欢交游,与豪门贵族及文人墨客长相往来,宋人的野史笔记中多有记载,尤其是他与辛弃疾的相识、相交,颇有趣味,一时传为佳话。 
1976年,有出版社找李长之(1910—1978)商议《鲁迅批判》的重印事宜。对沉默近二十年的李长之而言,四十年前的成名作被人重新提起,无疑是那春寒料峭季节里特殊的温暖。但当出版社来人提议将书名中的“批判”二字更改为“分析”或“评论”等字眼时,李长之断然拒绝:“他不无苍凉地说:‘批判其实就是分析评论的意思。我为《鲁迅批判》遭了一辈子的罪,不改,不出,也罢。’”(于天池、李书《李长之〈鲁迅批判〉再版
《你好,安娜》是作家蒋韵五年来问世的唯一长篇新作,她在扉页上醒目地写着:“献给我的母亲。”她曾在采访中提到,在对这部小说进行最后的修改和写后记的时候,母亲走了,母亲曾经那么用力地打捞自己过去的记忆,想要抓住那个时代,但最后却只能无可奈何地接受命运的安排,一步一步地走向遗忘和死亡。从这个层面上的意义来说,蒋韵文学创作的主要功用便是关注个体,关注个体的内心世界,记录并书写历史和时代,使其永存。  蒋韵
电影《第四十一》演绎了在苏联内战时期一个红军女战士与白军男军官之间的爱情悲剧。革命红军女战士马柳特伽是出了名的神枪手,她已经射杀了四十个敌人。这次她奉命押解白军中尉郭鲁奥特罗,一个拥有一双蓝眼睛的英俊的男人。在海上的押解途中,他们碰巧遭遇了风暴,两人流落到了一个小岛上,在这个封闭的小世界里,二人逐渐明晰了互相之间的感情。最终,二人等到了船,但它是属于白军的,郭鲁奥特罗兴奋地飞奔过去。马柳特伽知道他
由于我曾对非洲进行过考察,人们常会问我这样的问题:大部分人在谈到非洲时,讲述了太多的混乱与落后,那些说法都是真的吗?如果是真的,我们对于非洲的投资和帮助是有意义的吗?  我的回答却出乎他们的意料:那些说法大都是真的,但它们只代表了非洲刚刚过去的一个阶段,而如今非洲已经到了下一个阶段的大门口。  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在国际上世界对于一个国家的认知总是滞后十几年的时间。最早面对这个问题的国家是日本。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