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聚合支付案件的司法认定误区及刑法适用逻辑

来源 :中国检察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vayu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聚合支付开发的初衷,是为解决电子支付渠道多样化与便捷性之间的矛盾,其虽然属于第四方支付,但本身并不违法.违规开展的聚合支付不一定就属于资金支付结算.在认定其是否属于资金支付结算时,要从资金结算流转的本质特征来判断.另外,违规提供聚合支付服务的行为虽然不触及资金支付结算,但本质上也是一种非法经营行为,建议从完善平台未尽管理义务的责任追究和现行法律适用等方面,对上述行为作出规制.
其他文献
文章以中国—东盟国家警务合作为研究对象,在深入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与东盟国家警务合作的影响基础上,运用克拉斯纳国际机制理论对疫情常态化中国—东盟国家警务合作新型机制进行理论分析,归纳总结出“一个原则,两个目标、三种合作机制”的中国—东盟国家警务合作新型机制建设内容,并从内生动力、运行体系建设、联络协调能力等方面入手,提出了疫情常态化中国—东盟国家警务合作新型机制的实施路径.
互联网时代下精神传销是传统传销的变种,利用网络技术隐匿犯罪痕迹,升级犯罪手段,展现出案件发现难、性质界定难、追缴赃款难等突出问题.侦防对策:阵地前移,网上巡防,拓宽案件线索来源;研判层级,重点打击,划定传销打击范围;)数据导侦,网上作战,科学保全电子数据;资金查控,追赃控赃,依法追缴涉案款物.
走私犯罪往往与资金的往来支付、跨境流通紧密相连,对走私犯罪中伴有的涉及洗钱罪列明的行为形式,应从涉及的资金性质是否改变、资金是否可被溯源追缴、资金的流转是否具有“正当理由”等三个方面来判断是否属于洗钱罪范畴,并以此判别走私共犯、间接走私与洗钱罪.对于在走私犯罪中产生的犯罪所得,应按照走私的不同类型和手法予以认定.
打击洗钱犯罪旨在及时切断上游犯罪资金链,剥夺非法获益以及再犯可能性.作为洗钱罪对象的走私犯罪所得,采用不扣除成本的广义犯罪所得概念更合理,符合司法实际和人们的一般认识.走私进口的货物、物品系犯罪所得.销售、代为销售走私货物、物品,或者向非直接走私人收购走私货物、物品的,可以构成洗钱罪.鉴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对货物和物品有不同的规定,行为人走私进口货物既遂后再销售的,以走私罪一罪处理;走私进口物品既遂后另起犯意销售的,以走私罪和洗钱罪数罪并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