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体·宜人:纪录片应有的追求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jf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变化,纪录片无疑应当充分、生动地加以纪录、反映和解析。从而就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做出中国纪录片工作者的独特解读。这不仅是国人的需要,也是世界的需要。而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变化不仅为纪录片提供了丰富的报道资源
  在全球化语境之下,反映中国发展变化的纪录片,如何才能做得更得体、更宜人、更有效呢?
  
  第一, 关于成就报道
  
  


  成就报道在中国媒体中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报道。既积累了丰富经验,但也有些做法和观念值得探讨。
  比如,一搞大的战役性成就报道,就容易端起架势,气运丹田,决心要搞大手笔、大制作,搞宏大叙事。这类片子当然不能少,但是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首先,不同的片子不要盲目地都以大为高,以大取胜。宜大则大,宜中则中,宜小则小,量体裁衣,做最好的自己才是正道。其次,不同的台之间也不要盲目攀比,都去追求所谓大片。要分层次,防止一窝蜂,防止大而无当,防止大投入、小回报,大制作、小效果。与大片相比,从中国及外国普通受众的思维习惯、沟通习惯和接受习惯出发,搞轻声细语、娓娓道来的润物细无声式的纪录片,往往更具吸引力、渗透力和穿透力。因此在叙事方式上,既可以做大水漫灌式的片子,也应该搞喷灌、滴灌式的片子;既可以搞大题大作,也可以搞小题大作或者大题小作;既可以搞硬题硬做,也可以搞硬题软做或者软题硬做;既可以做成气势磅礴的大河,也可以做成淙淙流淌的小溪;既可以做成史诗,也可以做散文。
  这两类片子都可以成就“大家”,就像文学领域,创作大部头传世之作的是大家,创作了大量优秀散文的如朱自清、冰心等同样也是大家。
  
  第二, 关于角度与切入,微观与宏观
  
  宏大叙事讲究大视野、大纵横、大扫描、大概括,讲究高屋建瓴,讲究理论的深度与思辨。这类片子当然必要,因为理论的问题终究要靠理论来破解和回答。但是,讲究小切入、小切口,讲究线条的纤细性,题材的具体性和可触摸性,也不失为一种思路。因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始自微观,然后才上升到宏观;总是始自具象,然后才上升到抽象。因此,好的纪录片总是能把握好微观与宏观、具象与抽象的关系。即首先善于从宏观审视和选取微观,然后善于从微观上升到宏观,最后又善于用宏观来解读微观、强化微观和放大微观。从而达到用小故事蕴含大主题、彰显大变化的目的。
  
  第三, 要以人为核心,要讲好“人”特别是普通人的故事
  
  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的一切变化不仅皆始自于人,而且最后又集中呈现于人。正如日本《东洋经济》杂志所说,“中国(发展)的奇迹源于一个个中国普通老百姓。”
  俗话说惺惺相惜。一般来说,人们总是更关心与自己的身份和境况相类似的人。比如政治家更关心其他政治家;运动员显然更关心其他运动员,尤其是同类项目的运动员。乞丐并不在意富翁,而是更在意其他比自己过得好或者过得更差的乞丐。同样道理,纪录片观众的主体是中国及外国的普通人。因此,社会类纪录片必须紧紧围绕人,特别是普通人,讲好“人”的故事。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片子的共鸣度、共震度和节目的兴味,增加亲近感及可触摸感;而且如果能够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结合起来,个性化的故事还会彰显全景化的意义。
  
  第四, 要把物质与精神结合起来
  
  讲到30年的变化,我们往往首先想到物质的变化。但正如上面所言,改革开放的所有变化皆源于人的变化,人的变化核心又是思想观念的变化。30年来人的思想观念的变化不仅是巨大的,而且比物质变化更具深刻性、时代性和建设性。一句话,人的思想观念的变化不仅是30年来中国各种变化的原点和驱动力,而且还是观察和把握中国未来走势的脉象。
  因此,好的纪录片总是不拘泥于表面现象,而是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人文内涵;总是抓住和体现了人的思想观念这个社会之魂,而且使之成为片子之魂。这样的片子自然也就更具深刻性、思辨性,更具可咀嚼性、可回味性。就像汉元同志的力作《雕刻家刘焕章》中的凿子声,余音绕梁,意味无穷。
  
  第五, 要讲究历史的张力和历史的质感
  
  历史是有张力的。因为历史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性。顺应规律,可以把一个国家送上天堂;逆反规律,可以把同一个国家送入地狱。因此,反映中国改革开放30年、新中国60年发展之路的纪录片,必须围绕和解读社会规律这一重大命题。这样才能厘清和解读中国发展之路何以时而曲曲折折,何以如今又驶入快车道。如果就发展谈发展,就变化谈变化,画面再丰富,解说再热闹,那也会是苍白的、肤浅的。
  另外,历史是有纹理、有质地的。中国改革30年斑斓的画卷是由无数条经线和纬线编织而成的;而在这些经线和纬线上,又缀满了各种各样的图案和标志。
  因此,要生动地呈现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变化,不仅要善于抓住和解读这些经线和纬线,而且要善于抓住和运用各种标志性符号和时代性元素。这样的片子才会有历史的沧桑感、过程感和流变感,才会有历史的质感和历史的张力,才会成为生动纪录这个时期中国发展变化的电视版的“史记”。
  
  第六, 内容的平衡性
  
  中国媒体在成就报道上形成了一书馆种顽固惯性,即对“以正面宣传为主”做片面的理解和片面的呈现。一搞成就报道就追求流光溢彩,甚至不惜讲大话、满话、过头话。结果使报道失去公信力。
  中国在发展、在进步。但发展中有问题,问题中有发展,这才是一个真实的中国。因此,反映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纪录片要讲究实事求是,讲究客观全面,追求一种理性的呈现。从而为国人、世人提供一个真实的中国影像,这样对内可以激励国人发奋图强,对外引导国际社会正确判断中国,包括击破西方舆论对中国的不当吹捧,同时提高报道的可信度和传播效果。因此,与其把这类片子做成满腔满调的“赞歌”、“颂歌”,做成雄赳赳、气昂昂的“进行曲”,还不如做成跌宕起伏的“咏叹调”,甚至做成低吟百转的“小夜曲”。特别是对外国观众,这种做法更能顺耳。而只有“顺耳”才能“入耳”,只有“入耳”才能“入心”,才能得到实实在在的传播效果。
  (本文节选自作者的有关讲话,作者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前台长、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副会长)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