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最优货币区理论的东盟10+3货币一体化可行性研究

来源 :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yanD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最优货币区理论,从要素市场的流动性、经济开放度、产品多样化程度、通货膨胀率和国际金融一体化的程度对东盟10+3经济区域内的趋同性指标进行分析,由此判断东盟10+3经济区货币一体化的可行性。东盟10+3经济区货币一体化存在的障碍包括要素流动性不足、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过大、金融体制差异过大。东盟10+3货币一体化的可行性建议包括建立一个统一的公开市场、中国在各国之间开展“10+3”经济互助、推进国际金融一体化。
其他文献
“有趣的乘法计算”是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在“两位数乘两位数”单元之后编排的一次专题学习。教材一共安排了三个探索活动,以“观察现象—建立猜想—验证猜想”为呈现顺序,引导学生通过计算、观察、比较、归纳等活动发现一些特殊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规律,增强学生对数的运算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教学中,教师如何通过因势利导让学生的体验更深刻,让趣味更浓郁,实现转“知”为“智”?下面重点结合教材中前两个探索活动,谈谈笔者的实践与思考。
《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把“做数学”理念落实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坚持知行合一,可以有效促进学生体验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