峇峇娘惹

来源 :海峡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丝路上,少不了勇闯海域的福建人的身影,他们或是做生意,或是出力打拼,赚点钱光耀乡里。与此相随的是,华人在东南亚的暂留、移居,于是,峇峇娘惹遍布。峇峇娘惹在与当地文化、西方文化的不断接触中,形成新的文化形态,即峇峇文化。这群“华人”,生活在祖先遗留下的小圈子里,坚守中国传统文化,又融于异地风情,活得自在。
  如若知晓上个世纪北大怪杰教授辜鸿铭,一定对他的长袍马褂、瓜皮小帽,还有那条修长的黄毛小辫印象深刻。但别忘了,人家可是留洋海外,学贯中西,会英、法、德、拉丁、马来语等9种语言的先进人士,如此执着于中国传统装扮,事出何因?这还得从东南亚的峇峇娘惹说起。
  所谓的峇峇娘惹,其实是指东南亚的土生华人,也称为侨生或海峡华人,男性为“峇峇”,女性为“娘惹”,主要是15世纪初移居到今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地的大明闽粤华人的后裔。


  峇峇娘惹的产生,离不开中国人到南洋的披荆斩棘。早在郑和下西洋之前,福建商人早已“冬遣舶,夏回舶”,沿着海丝之路,驰骋东南海域。如果错过季风或是因贸易关系而被迫滞留南洋继续糊口饭吃,就是“住番”。这种滞留有可能长达数年,于是在当地娶妻生子就像呼吸一样自然,更何况,娶土著女性,既可当妻子,又可当可靠的店员,特别是在中国商人们回国补货之时,何乐而不为?而郑和下西洋时,一部分部下留于当地,也与当地人通婚。而到十九世纪中期,出于西欧各国对东南亚殖民开发的需求,需要大量的人力,而华人的机智勇敢、吃苦耐劳,“一个华人的价值至少抵得过两个印度人或四个马来人” ,让华人成为各国抚掌相迎的“英雄”。虽然无数中国劳工是被各种名目征召出洋,甚至是欺骗绑架,但这种“猪仔交易”确实给南洋各国的开发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这也导致众多身无分文,回家无望的劳工与娘惹或是当地下层土著女性结婚, 一波混血后裔来袭。
  虽说身在南洋,可心还在唐山,所以虽难免被异国风情同化,但他们对中国传统的坚持也是风吹不倒,许多不见于中国大地的习俗,却可在峇峇娘惹上找到痕迹,果真是“礼失而求诸野”。
  婚姻大事
  峇峇娘惹并不是所谓的“一半是华人,一半是马来人”混血种。他们对婚姻血统的坚持异常的固执。早期到南洋开拓疆土的商人,多是接受过教育的,他们与土著女性所生的男孩,即峇峇,必须远渡重洋,回国接受教育;而生下的女儿娘惹虽然留于当地,却不得与当地土著结婚,只能嫁予峇峇,或者是从中国来的新客,经济较好的本土华人会要新客入赘,甚至马六甲峇峇还有“买女婿”的行为。于是,峇峇娘惹的马来血统越来越稀薄,外貌越像华人。
  娘惹的婚姻由父母包办,且讲究门当户对,而婚俗也如闽南某个地方的婚礼重现一般。“梳头”是新郎新娘的成年礼,也是最重要的仪式,而“纳彩”则是新人的两个家庭在婚前互换结婚礼物,如成套的珠宝首饰、布料,或者多些欧洲的蜡烛、白兰地酒等。新郎身着长袍马褂、头顶瓜皮帽,用花轿,锣鼓喧天地迎娶身穿裙褂、霞披,头戴凤冠的新娘,行三跪九叩的清朝古礼,烧香祭拜祖先与神明,婚后12天还要返回娘家奉茶。
  峇峇话
  持闽南话的父亲与讲马来语的母亲要一起生活,手脚比划是不足以担当重任,相互妥协成了必然,倒是孕育出了混种语言——“峇峇话”。这种日常用语除了使用马来文字和汉语语法,词汇还是马来语、闽南方言,甚至是泰语,杂糅而成。而又因掺杂的马来语、闽南话及词汇比例的不同,又分为峇峇马来话和峇峇福建话。峇峇马来话是以马来语为主,是被汉化的马来语;而峇峇福建话常见于槟城地区,又称为“槟城福建话”,在汉语的基础上较多借用马来语中的词汇。
  现在,承蒙经济化、利益化的社会的“厚待”,掌握峇峇语的已是凤毛麟角,如新加坡推行双语教育,主要是英语与华语。峇峇人如若不穿上峇峇传统服饰,很难辨别出他们的真实身份。
  娘惹菜
  提及娘惹,绝对不能忽略的就是娘惹菜,这堪称南洋土生华人的一绝。秉持着中国“男主外、女主内”的文化传统,娘惹从12岁到出嫁之前,生活的重心就是烧菜和珠绣,毕竟这是择夫的重要资本。
  东南亚为香料天堂,咖喱叶、黄姜粉、亚参片、葱头油、红辣椒等等,在娘惹菜中考究搭配,致使娘惹菜味道香浓、色彩艳丽,虽以中式食物的多样原料为主,却总能感受到食物宛若一位热情奔放的东南亚姑娘在提着裙摆飞奔而来。
  比如新马著名的“椰浆饭”,马来人将水和椰浆加入香米,再放入香兰叶,煮成后加入炸小色拉鱼仔,以虾膏辣酱调味,再用香蕉叶包裹。而华人则借鉴粽子、饭团的搭配方式,配上炒鸡蛋丝、虾米、花生米等。而闽南常见的“五香”,在娘惹菜中则会多了些土豆泥。
  娘惹瓷
  海丝路上,瓷器是一大主角,峇峇人对瓷器的偏好也是满怀乡情。“娘惹瓷”是19世纪中期至晚清民国,马六甲海峡华人定制的,由中国南方生产的专供峇峇娘惹使用的粉彩瓷器。娘惹瓷以红、绿为主,色彩艳丽。因尊重马来民族伊斯兰教的信仰,不以人物做装饰,所以娘惹瓷的纹饰也少出现汉族惯用的人物和山水,而多以中国传统的凤凰牡丹为主,描绘在餐盘、茶壶等器具上,精致华丽,却难掩异地思愁。


  远渡南洋的闽人,在异地开天辟地,坚守儒家文化传统,又随机应变,融入马来文化及后来的西方文化,这种中西合璧,让峇峇娘惹在异国他乡活得自我。他们一样口吐闽语,一样烧香拜佛,一样身着唐装衫裤,甚至还是守护辫子最给力的一群人。大概说得通的是,出生在马来西亚,祖籍为福建惠安的辜鸿铭,与其说守护那条“可笑”的辫子,还不如说是守护峇峇人的文化传统。
其他文献
“你相信爱情吗?相信的请举手。”  “相信。”  “相信。”  “不相信。”  “我也不太确定什么是爱情,因为爱让人窒息”  傍晚的华大不同平日,回归假期一派恬然。可不远处的兑山,却人潮拥挤,几百人从岛内岛外赶来,围坐在咖啡馆内,赴一场艺术之约。  开场后,话音响起,“你相信爱情吗?相信的请举手”,场间刷刷地伸出些手来,我默默举起。灯光落暗,拥抱,旋转,推开,拉扯……情绪的起伏,身体的微妙变化,在
期刊
从充满闽南格调的集美大社老街区,抵达高楼林立的集美新城,恍如穿过时间隧道。在杏林湾商务营运中心的摩登楼群间,三影堂置身一方小小的平台之上,与四周仿佛一个模子雕刻出的呆板高楼相比,外观上的不显山露水反而使它闪耀着一丝脱俗的艺术气质。  若非当代艺术的关注者,对“三影堂”这三个字或许会感到陌生。三影堂是由中国当代摄影艺术最重要的代表之一荣荣和他的妻子、日本著名摄影艺术家映里在2007年在北京所创办的当
期刊
自从一大波文化项目先后落户集美区,特别是集美新城陆续拉开的一系列国际视野级的艺术飨宴,集美俨然已成为厦门具当代艺术气息与活力的文化区块。邨空间位于集美区杏林湾官任村内一座老厝里,它没有文化艺术大项目的光鲜靓丽与雄厚资本,也没有媒体聚焦的宣传效应,显得低调从容。按照创始人之一卢彥鹏的说法,邨空间相较于大型艺术空间的标准化运营,它更接近于一种“非标”的状态——根据创办人的艺术喜好与生活状态,随性地在一
期刊
在去兑山艺术区之前,我眼里的艺术家等同于他们被裱起来的作品。Ahel划开了这道口子。第一次见Ahel,他像个印第安人,立在工作室门口剥着筐毛椰子,这是他创作的一部分。他有着和年龄不符的可爱个性,略过客套开场白,时不时还和助理Jessy插科打诨两句,氛围轻松融洽。  谈到艺术创作时,Ahel却一点不也不含糊。因为曾经从事工业设计的关系,Ahel对几何和线条十分敏感,他的工作室存着几沓厚厚的手稿,是他
期刊
Claude是一个很全面的艺术家,这是对他的第一印象。兑山艺术之夜的当晚,他担当摄影师,一头花白卷发,站在观众之后,有股沉静的力量。后来知道他曾是阿育吠陀治疗大师,专门习过古典疗法和瑜伽,不禁了然。  Claude经验丰富,涉猎广泛。涉及领域包括建筑、摄影、医学、数学、音乐等,曾获得意大利威尼斯第三届建筑双年展最高奖项“金狮奖”,游历芬兰、瑞士、摩洛哥、巴西等十几个国家并且举办个展。这并不是Cla
期刊
知道再生海集美工作室的人并不多,它隐于集美的村子里,不太好找。再生海的设计师方小丰设计和改造过许多空间,在厦门的设计圈颇有名气。集美的工作室,是再生海的大本营,这里收集了各类海木,拿合伙人吴瑾的话说,颇费了些心思。  让海上的船木、漂流木在现代居住空间里得到再生,一直是设计师方小丰和“再生海”品牌的理念与初衷。海木这个标签,说的颇为贴切,集美的工作室是将理想变为现实的起点,海木家具与沉静素雅的空间
期刊
叶军艺曾经拥有众多头衔,珠宝设计师、GIA美国宝石学院认证设计师、IGI国际宝石研究院认证研究宝石学家、宝石分级鉴定师、白玉分级鉴定师、前施华洛世奇亚洲有限公司福建代表处负责人。但现在问起,她会告诉你,她是无用山房的主理人,简称山主。  大学毕业后,她一直在外企工作,后因为机缘巧合,她进入了一家奢侈品公司,开始接触珠宝饰品行业,开启了迈向珠宝世界的大门。多年的工作经历让她深入了解珠宝,积累了相关专
期刊
跟随集美在地人的步调,以缓慢的速度,将自己置身集美,感受百年历史的集美学村,走访充满人文气息的集美新城,眼观细瞧在地大社人的日常生活样貌,吃上一顿闽南古早小食,看一场戏剧和展览,展开一趟老区新城集美行。  DAY 1 集美学村—三影堂  上午: 集美学村和大社走走看;  中午:津品味用餐,或是来一场大社小吃之旅;  下午:集美新城三影堂看展;  晚上:三影堂at café店享用西餐; 嘉庚剧院看剧
期刊
古灌口临海依山,海上船只甚至可以直达灌口旧街,陆地古道横跨漳泉二府,曾是闽南金三角的一个重要贸易点。旧时隶属同安府管辖,因此地处交通要塞,自古市集繁荣,除了本地人,更有东府、后溪、杏林等地人来此做买卖或购物,形形色色的人群聚集,便产生了多种小吃风味的融合。炎热的盛夏午后,带着味蕾来到小镇灌口,酱牛肉、鲜饺子、灌口盐鸭、天然咸鸭、土笋冻和海蛎炸,这些最乡土也最普通的吃食,最使人垂涎欲滴。  ◎良友老
期刊
·五台·  在向阳,常常会听人提起“五台”,五台即是向阳境内海拔超千米且相邻的五座高山,对于向阳来说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五台的“中台”顶峰之上,被称作“观日台”,正东方视野开阔,据说因为日出时山影层叠,云雾起时胜似仙境,所以这里才得名“向阳”。  ·昭惠祖庙·  昭惠庙所供奉的“通远王”在闽南一带及东南亚都有着广泛的信众,通远王是在妈祖之前的第一代“海神”,当时海上交通兴盛,出海之前必在九日山祈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