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外品牌的权利冲突问题

来源 :商品与质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bomud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引言
  2012年,苹果公司与深圳唯冠关于iPad商标权的争夺被大家所关注。在经过一系列的诉讼之后,两家公司达成和解,最终苹果公司向深圳唯冠公司一次性支付6000万美元购买了iPad商标在中国大陆的所有权。与此同时,“第二十五届中国北京国际礼品、赠品及家庭用品展览会”上,“伪意大利”品牌再次现身,各大媒体以“意大利来华打假”为标题的报道也使得广大消费者对“伪意大利”有了深刻的了解。
  商标是品牌无形资产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处理好商标的问题,对中国品牌管理如何走向国际市场有着重要的意义。现实情况却是,一方面,中国的制造商已经可以有能力生产国际高品质的产品,却没有自己的品牌;另一方面,部分中国企业打着“洋品牌”的名义在中国市场大肆捞金。这种现象值得探索,中国品牌在世界品牌市场上该何去何从?
  2. 典型品牌事件1:iPad商标权争夺案升级,苹果唯冠品牌是非难解
  2.1 事件概述
  2012年,美国苹果和深圳唯冠iPad商标侵权案进一步升级,双方对iPad大陆地区的所有权的争夺进入了白热化阶段。最终,经过协商,苹果公司支付了6000万美元解决了iPad商标纠纷。至此,iPad大陆商标正式转到苹果名下,经历一年多的iPad纠纷案正式结束。
  2.2 事件起因
  2009年,苹果公司在与唯冠公司签订iPad商标转让协议的时候出现了疏忽,认为协议中的iPad商标是包括中国内地在内的所有商标,而实际上iPad内地商标所有者是深圳唯冠,与台北唯冠同为香港上市公司唯冠国际的子公司,作为独立法人拥有iPad大陆商标。2010年苹果公司iPad上市后,进入中国内地,侵犯了深圳唯冠公司的权利,由此产生了iPad商标争夺战的纠纷。
  2.3 事件经过
  (1)注册商标
  2000年,当时苹果并未推出iPad平板电脑,唯冠国际旗下的唯冠台北公司(台湾唯冠)在多个国家与地区分别注册了iPad商标。2001年,唯冠国际旗下深圳唯冠科技公司又在中国内地注册了iPad商标的两种类别。
  (2)iPad商标转让
  2009年12月23日,唯冠国际CEO和主席杨荣山授权麦世宏签署了相关协议,将iPad商标的全部权益转让给英国IP申请发展有限公司,其中并不包括中国内地的商标转让协议。由于唯冠员工袁辉与麦世宏参与谈判,苹果认为转让协议也包括了iPad在中国大陆的使用权。协议签署之后,英国IP公司向唯冠台北公司支付了3.5万英镑购买所有的iPad商标,然后英国IP公司以10英镑的价格,将上述iPad商标所有权转让给了“苹果”。
  (3)产品上市侵权唯冠,苹果初审败诉
  2010年1月,苹果正式发布iPad。iPad上市之后,深圳唯冠与苹果就商标转让进行谈判,未达成一致。2月,苹果以深圳唯冠连续3年停止使用iPad商标为由要求中国商标局撤销1090557号商标。但3月,民生银行拿到深圳唯冠的资产保护令,向中国商标局递交资产保护书,深圳法院查封了深圳唯冠持有的两个iPad大陆商标。2010年4月,苹果在深圳中级人民法院起诉深圳唯冠,认为基于之前转让协议,自己持有iPad商标在大陆的所有权。但深圳法院驳回了这一诉求,认为苹果是与唯冠国际达成协议,并未与深圳唯冠签署合约,而也没有证据表明深圳唯冠批准了这一协议。
  (4)初次交锋
  2011年,唯冠在深圳与惠州两地起诉苹果经销商,要求禁售iPad。2月,苹果在深圳法院起诉深圳唯冠,要求深圳唯冠进行赔偿并确认苹果在大陆拥有iPad商标权,这是双方首次正面交锋。3月,深圳唯冠向北京工商局投诉,要求对商标侵权的苹果实施罚款。经过三次开庭审理后,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于2011年下半年做出一审判决:驳回苹果公司的全部诉讼请求,并由苹果方承担案件受理费人民币4.56万元。
  (5)案件升级
  2012年2月22日,深圳唯冠在上海浦东新区法院起诉苹果总经销商侵权,但法院未宣判。2月29日,苹果在深圳起诉深圳唯冠要求获得iPad在大陆商标权的二审在广东高等人民法院开庭。之后,美国苹果和深圳唯冠iPad商标案件在上海举行听证会。深圳唯冠要求苹果上海贸易有限公司停止销售iPad。而苹果公司认为唯冠iPad产品未进入市场,申请禁止本案审理。最后,浦东法院做出裁定,驳回唯冠提出的iPad禁售申请并中止诉讼。2012年4月1日,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富邦公司(唯冠科技债权人之一)申请唯冠破产清算要求遭拒。2012年5月9日美国加州高级法院法官马克·皮尔斯5月4日应苹果的请求,驳回了唯冠起诉苹果iPad商标侵权一案。
  (6)最终结果
  2012年7月,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对外宣布,苹果公司与深圳唯冠达成和解,苹果公司向深圳唯冠公司一次性支付6000万美元收回iPad商标权。
  2.4 事件结果
  2012年7月2日,苹果公司与深圳唯冠就iPad商标案达成和解,苹果公司向深圳唯冠公司支付6000万美元收回所有相关商标权。至此,iPad大陆商标正式转到苹果公司名下,经历一年多的iPad纠纷正式结束。
  2.5事件点评
  关于此次事件,不同的媒体和专家持有不同的观点:
  (1)梅新育(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认为,虽然深圳唯冠并未推出iPad产品,“iPad”这块牌子的市场价值是苹果公司一手创造的,但在现行知识产权制度下,深圳唯冠为此向苹果公司索偿,完全合法。苹果与深圳唯冠的“iPad”商标之争暴露出了不合理之处,不等于我们就该单方面主动先行改造现行知识产权制度;中国只有与主要经济体一起调整更改相关法规,才不会因此而蒙受损失[1]。
  (2)王科峰认为,苹果当时没有意识到中国知识产权法律的重要作用,可能在最早通过英国律师所进行的商标权转让中,苹果律师的疏忽和粗心而没有咨询中国大陆的专业代理机构或中国律师,导致了巨额赔偿的代价[2]。   (3)网易新闻报道,中国国家工商总局副局长付双建表示,政府认为深圳唯冠科技公司才是iPad商标的合法所有者[3]。
  (4)朱妙春认为,兵不厌诈,在合法范围内合理运用商标策略就是精明能干。商标是一种资本,资本的作用就是要获取最大的利润。企业家要懂得商标的价值,既要加强经营管理,又要重视知识产权。科技企业特别要强调技术、专利、商业秘密的问题,服务性企业要注意商标的问题,小心知识产权陷阱[4]。
  (5)百联集团法务部主管冯德奎:商标等知识产权应该作为企业资产负债表里的一块重要资产,尽管现在看不到,但将来肯定会产生效益。总结近年来百联集团几次成功的商标维权,这有赖于平时我们把地基已经打好了。[5]
  3. 典型品牌事件2:意大利上门讨伐假品牌,自主品牌缺乏自信
  3.1 事件概述
  2012年3月,部分“伪意大利”品牌现身于“第二十五届中国北京国际礼品、赠品及家庭用品展览会”上,而这些“伪意大利”品牌之前已经列入了意大利贸易委员会下属知识产权小组的“黑名单”。经大众媒体的追踪报道,消费者才逐渐了解到这些“伪意大利”的真正身份。
  3.2 事件起因
  2012年,3月“2012年中国北京国际礼品、赠品及家庭用品(春季)展览会”上出现了“博西尼”、“圣马可”等“伪意大利”品牌。“伪意大利”品牌凭借“源自意大利”或者“意大利原装进口”的虚假宣传,来蒙蔽消费者。一般来说,“伪意大利”品牌产品全部由国内生产,其价格虽然比同样的国产名称品牌要高很多,例如嘉加梦床垫3.4万元人民币、托斯卡尼拉杆箱4000元人民币、老人头男包2000元人民币。但是高昂的价格并不是就是高品质的表现,2011年曝光的达芬奇家具,经国家家具及室内环境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进行检测,被判定为不合格产品。这些品牌之前已经被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列入“黑名单”,却又出现在了展览会上,引起了众多媒体的先后报道。
  3.3 事件经过
  (1)发现问题
  2010年7月,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在北京设立了知识产权部,旨在帮助意大利企业了解中国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该体系的运作模式,以促进其在华发展。而其工作人员戴胜桥在走访北京市场的意大利企业时,忽然发现有一些自称为源自意大利的品牌不太对劲。作为意大利人,戴胜桥可以“嗅”出这些品牌不一样的地方,但是也不能百分百肯定这些品牌是假的,可是当他再问及具体内容时,品牌产品的负责人闪烁其词,更加令人生疑。
  (2)了解情况
  在发现了假冒意大利品牌的企业之后,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下属的知识产权部为了维护意大利和意大利制造的形象,开始进行调查工作。经过一年左右的收集调查后,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下属的知识产权部于2011年下半年先后向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递交了三批共三十个“伪意大利”品牌,呼吁中国政府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取缔。
  (3)达芬奇家具事件
  2011年7月11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曝光达芬奇天价家具涉嫌造假,而达芬奇就是“伪意大利”的典型代表:宣称“意大利原装进口”实为东莞制造。但舆论的焦点仅仅局限于达芬奇家具公司与消费者的赔偿与诉讼上,对于其他的“伪意大利”品牌并没有具体报道。
  (4)“伪意大利”品牌集体亮相
  达芬奇造假事件尚未平息,2012年3月14日——2012年3月17日“2012年中国北京国际礼品、赠品及家庭用品(春季展销会)”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行。凤凰网的记者对“伪意大利”品牌进行了解。品牌涉及门类广,包括托斯卡尼皮具、欧柏斯OBOSI拉杆箱、SABO萨博厨具、圣马可San Marco钟表等等。之后各大网站媒体分别跟进报道“伪意大利”品牌。至此,“伪意大利”品牌在公众视野中集体亮相。
  (5)“伪意大利”品牌的对策
  经过媒体曝光后,“伪意大利”品牌及时反应:歌诗达、STELLA LUNA纷纷撤回了源于意大利的宣传,“哥菲拉”在次年的展会上不再说自己是意大利进口的了,而改说来自法国了; “普吉尼Pochini”仍然坚称自己是意大利公司;“意大利老人头国际发展集团公司”的网页,至今一直是“网站建设中”。
  (6)中国政府官方态度
  媒体采访国家知识产权局相关部门人员得知,国家知识产权局保护协调司副司长张志成表示,已经收到了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下属的知识产权部提供的信息,并已经及时转送给中国工商行政总局以及中国质监总局,并称在2011年10月12日,中国商标总局已驳回“尼诺·费雷(意大利)”(Nino Ferletti Italy)、Bestibelli Milan两个品牌的商标注册申请。张志成副司长还表示,“我国对知识产权保护是非常重要的。除了日常持续加强执法保护工作外,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假冒伪劣商品的“双打行动”正在深入开展,并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6] ”
  3.4 事件结果
  经过媒体曝光后“伪意大利”品牌大都撇清了自己与意大利的“渊源”,各地的工商行政部门也没有具体查处“伪意大利”品牌的行为。但是意大利知识产权部戴胜桥表示,他们会将打假进行到底,并且表示下一步会选择打官司,将按照各城市假洋牌积累的数量,集中到某一地的法院进行起诉。 [7]
  3.5 事件点评
  在此次事件中,不同的人持有不同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类观点:
  中国经营网的专栏作家张一婉认为,“伪意大利”品牌的流行一是国人崇洋媚外的心态,二是巨大的商业利益。但是中国企业想要做大走的更远,需要为品牌创造良好的环境,除了打假,还要加大知识产权和商标权的保护力度[8]。
  凤凰网评论财经导报评论员兰恒敏认为,此次打假“丢人”,打假被人打上门,虽然不爽,但是不能不服,某些中国企业太“没出息”。面对送上门的具体信息,我们应该感谢意大利。这实际是对我们工作的帮助和支持。主动打假没有做好,被动打假也算“功德”。有关方面应该对名单上所涉及的30家企业逐一调查,若情况属实则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9]   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中国消费者协会副会长刘俊海认为,中国企业这样做不但非常没出息,这样下去,中国人自己的品牌也很难得到世界的认可。因此,即使为了我们自己整体利益也要打假。而且既然意大利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伪意大利品牌”的线索,我们就应该对涉及的30家企业逐一调查,若情况属实则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彻底把这种现象清理干净。[10]
  工人日报评论,洋人来华打假,打了国内企业的脸。中国企业应该立自己的品牌,依靠不断的技术创新和明晰的品牌形象,在市场中找到符合企业发展实际的市场定位,才是企业品牌战略的正确思路。而只有能真正建立起质量过硬的国内品牌,公众才不会被迫寄希望于外国品牌。同时洋人来华打假也暴露了有关执法部门的软肋。[11]
  中国青年报采访的庞理鹏律师认为,这种现象归根到底侵犯的还是中国消费者的利益,因此消费者应该起诉这些厂家,从而打击这些假品牌。据了解,庞理鹏所在的律所正在向全国征集消费者维权的线索,希望以消费者的身份进行维权,走公益诉讼的模式。[12]
  新浪博主“晓寒视角”认为,从商标合法角度看,意大利机构很可能“打假无门”。而这些企业虽然假冒意大利产品的说法,但是作为企业本身却都是在中国经过合法注册的企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实施条例》规定:对初步审定的商标,自公告之日起三个月内,任何人均可以提出异议。公告期满无异议的,予以核准注册,发给商标注册证,并予公告。虽然这些企业使用的是很意大利化的,洋意浓浓的名字,但都是这些企业自己取的,与意大利企业没有关系,不会有意大利企业,意大利品牌来提出异议。相关的种种规定,都被这些企业合法利用。并且博主提到了布兰妮案。因为名字在中国被注册成钟表类商品的商标,国际流行乐坛天后级人物布兰妮将中国工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告上法庭,要求其撤销准予注册裁定。但是法院一审判决驳回了布兰妮的诉讼请求。理由是布兰妮提供的证据不足以证明万富达公司申请注册“布兰妮”商标时,她已在中国公众中广为人知,不应属于中国商标法关于驰名商标的保护范围。[13]
  商务部市场秩序司司长常晓村认为,打假推进过程中两个难点。第一个难点是从地方领导上如何能够重视这项工作。地方非常关注自己的经济发展,有时候往往打击假冒、侵权,或多或少地会影响到商品销售、制造,可能会影响到GDP,所以有些地区领导出于地方经济的考虑,熟人的考虑,不那么重视,第二个难点是民众的意识不够,打击假冒伪劣、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创新这种意识,并非打假就能解决的问题。[14]
  4. 品牌问题的原因分析
  (1) 消费者崇尚洋品牌的特殊心理
  随着国内近年来消费水平的提高,有很多富裕起来的消费者对产品的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觉得外国的产品要比中国的产品好,本土品牌就低档,外国品牌就高档。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对2563名青年进行了网上调查。调查显示,59.2%的青年认为自己周边大多数国人普遍有点崇洋媚外。正是这种不成熟的消费心态才使得“伪意大利”品牌有了生存的空间[15]。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假冒洋品牌的中小箱包皮具企业老板对自己产品销售情况的介绍也反映出了消费者的这种心态。在二三线城市,消费者一听是本土品牌就拼命砍价,砍到很低的价格也不买账;一听是洋品牌,再贵也能接受。
  (2) 商家缺失诚信一味逐利
  商家为了迎合崇洋媚外的消费者追求高品质产品的心态,就在自己的产品宣传中加入了“源于意大利”等让消费者感受到“高档”的语句。单纯就字面理解,“源于意大利”可能是生产工艺和设计是意大利的;也可能是产品的设计和包装都是按照意大利的风格来设计的。商家就是通过这种文字游戏,来蒙蔽消费者。
  (3) 相关部门缺乏有效监管
  工商部门监管:根据中国商标法的规定,“伪意大利”的企业名称虽然是顶着意大利产品的洋名,但是企业都是在中国经过合法注册的企业。从法律角度上讲,是没有问题的。其宣称为意大利品牌或意大利产品的行为是否存在虚假宣传及误导消费者的行为,必须由有管辖权的工商机关依法调查后予以认定处理。而有的地方的工商机关对于这种现象,没有进行彻底的清查。
  行业机构监管:除了工商部门之外,行业监管机构也存在一定的责任。博西尼橱柜获得了中国中轻产品质量保障中心颁发的“中国3·15诚信企业质量信誉服务AAA企业”和中国家居建材装饰协会颁发的“中国橱柜十大品牌”证书。而中国中轻产品质量保障中心和中国家居建材装饰协会均是经过政府批准成立的机构,质量保障和打击假冒伪劣都是其工作职责之一。政府批准的成立机构尚且如此,消费者又该如何辨别产品的真伪。[16]
  5. 品牌问题的对策思考
  针对上述提到的原因,由此可以提出三点对策。
  (1)我国自主品牌的宣传
  我国的企业完全有能力生产媲美“意大利”品质的产品,但是中国企业在品牌宣传上没有对品质进行过多的宣传,反而通过降低价格在市场上恶性竞争。与此同时,我国企业产生了一批在中国市场知名的品牌。但是中国市场的知名品牌距离全球市场的知名品牌还有不小的距离。我们通过把中国市场的品牌提升为全球市场的知名品牌,来提高中国自主品牌的国际地位。而全球知名品牌属于全球市场。我们要在开放合作中培育发展全球知名品牌。首先,要积极融入全球市场培育和发展中国企业的全球知名品牌。进一步打破地方保护,消除市场壁垒,减轻企业负担,构建国内统一市场。与此同时,把中国市场作为全球市场的一部分,积极参与全球竞争,从全球市场高度培育和发展中国企业的品牌。其次,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从传统思维走向全球思维,在与跨国公司合作中培育和发展全球知名品牌。
  (2)法律和制度的完善
  一方面从法律的完善角度来讲,中国商标法自1982年8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后,1993年2月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第一次修正,2001年10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第二次修正,现在形成了八章64条规定。其具体到类似于伪意大利品牌的事件并没有相应的法律规范来加以阐释,完善法律条文是一种迫在眉睫的举措。   另一方面,可以建立行之有效的奖惩制度。制定具体的条例,鼓励民众主动举报,从民众角度进行监督。
  (3)加大监管部门的职能落实
  重新定义监管部门的职能,在责任和义务的划分上明确范围,相互协调。积极开展专项整治活动,打击造假行为。监管执法部门应积极担当,主动承担起质量鉴定、资格审查之职,对质量投诉能够深入调查,对执法监管能够持续有力,而不是永远跟随媒体曝光的脚步被动执行。否则,国内那些挂羊头卖狗肉、劣币驱逐良币的故事就会不断上演,消费者利益无从保障,更无法培育出精锐的国货品牌。
  6. 品牌问题的未来展望
  通过上述两个案件的分析,可以为中国企业提出警示:法律意识之培养、法律程序之熟悉及商标及合同制度的熟悉程度,对商业活动有极大助力。而案例中所启示的最重要亦是最平常的就是企业对于自身法律意识应注重培养。而具体到商标权益方面来讲,首先,在注册商标时须谨慎仔细,尽量避免使用通用词汇或准通用词汇作商标名称,注意与先注册商标或驰名商标之类似或冲突,减少各类商标诉讼争议导致的长远商业发展不利。其次,由于商标注册具有地域性,因此企业商标意识的增强显得更为必要,不仅要懂得注册商标,并根据相应的法规履行必要的手续,更要懂得趋避商标权之冲突,通过在不同地域注册本企业商标或相似商标“防御商标”等措施避免商标争议之产生。第三,在商标权利转让时应注重法律规定,严格按照法律程序进行。第四,若遭遇侵权行为亦要运用法律手段救济自身权利。IPad商标争夺权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案例,但又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中国企业正在加速“走出去”,实现品牌国际化,提升商品和服务价值。但我们已经遭遇了一些商标域外抢注纠纷,并付出了一定的代价。上述案例进一步警示我们,企业必须将知识产权纳入工作的重要内容,在进行国际商标转让和受让的时候,必须注重商标的知名度,审慎处理知识产权权属问题,要运用各种合法手段查明有关权利状态,及时、妥善处理有关问题,避免成为被诉对象,付出不必要的商业与法律成本。
  执笔:高振
  审校:于浩、陈凤超
  参考资料
  [16] 新浪科技,评论:“唯冠咬苹果”引出的知识产权之惑,新浪网,2012-07-04,http://tech.sina.com.cn/it/2012-07-04/07197345034.shtml
  [17] 晓寒视角,意大利机构打“假意大利”品牌,犹如打在棉花上,新浪网,2012-03-28,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c3d58200100x6my.html
  [18] 中国经济网,工商总局副局长:深圳唯冠拥有iPad商标权,网易,2012-04-24,http://news.163.com/12/0424/13/7VS2AN9S00014JB5.html
  [19] 杨柏国 金慧瑜,第一财经日报,iPad商标案教训:中国企业“出海”需防商标风险,凤凰网,2012-03-09,http://tech.ifeng.com/it/special/iPad-trademark/content-1/ detail_2012_03/09/13074408_0.shtml
  [20] 杨柏国 金慧瑜,第一财经日报,iPad商标案教训:中国企业“出海”需防商标风险,凤凰网,2012-03-09,http://tech.ifeng.com/it/special/iPad-trademark/content-1/ detail_2012_03/09/13074408_0.shtml
  [21] 北京晨报,意大利政府来华打假 中方:已驳回部分商标申请,搜狐网,2012-03-18,http://news.sohu.com/20120318/n338068682.shtml
  [22] 王俊秀,中国青年报,伪意大利品牌照销照卖 “意大利来华打假”陷入僵局,中国青年报,2012-04-10,http://zqb.cyol.com/html/2012-04/10/ nw.D110000zgqnb_20120410_1-03.htm
  [23] 张一婉,意大利华打假 我们该怎样做品牌,中国经营网,2012-03-19,http://opinion.cb.com.cn/12714523/20120319/352244.html
  [24] 兰恒敏,经济导报,意大利赴华打假国人不爽但别不服,凤凰网,2012-03-21,http://finance.ifeng.com/money/roll/20120321/5778970.shtml.
  [25] 当代生活报,意大利打假打了谁的脸,搜狐网,2012-03-18,http://roll.sohu. com/20120318/n338087461.shtml
  [26] 工人日报,媒体时评:意大利来华打假打了谁的脸?中国日报,2012-03-21,http://www.chinadaily.com.cn/hqcj/xfly/2012-03-21/content_5473862.html.
  [27] 中国青年报,意大利来华打假陷入僵局 伪意大利品牌照销照卖(3),中华网,2012-04-10,http://news.china.com/domestic/945/20120410/17136463_2.html
  [28] 晓寒视角,意大利机构打“假意大利”品牌,犹如打在棉花上,新浪网, 2012-03-28,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c3d58200100x6my.html.
  [29] 东北新闻网,意大利人来华打假,东北新闻网,2012-03-19,http://finance. nen.com.cn/finance/264/4142764.shtml.
  [30] 梁伟, 假洋品牌现象背后的反思 [J]. 中国皮革, 2012. 14: 32-33.
  [31] 中国青年报,“博西尼”橱柜被爆“伪意大利”品牌 曾获诚信企业证书,2012-03-28,http://home.sz.soufun.com/news/2012-03-28/7353250.htm.
  附录:典型事件关键时间
  典型品牌事件1:苹果唯冠iPad商标权之争
  2000 唯冠国际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注册iPad商标。
  2001 深圳唯冠在中国大陆注册IPAD商标。
  2006 苹果公司策划推出iPad,但iPad商标权归唯冠所有,在英国起诉唯冠,苹果败诉。
  2009.12.23 英国IP公司以3.5万英镑价格与唯冠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台湾唯冠,并非深圳唯冠)签署“IPAD”商标全球转让协议,随后以10英镑的价格出售给苹果。
  2010.01 苹果发布“IPAD”。
  2010.04 深圳唯冠与苹果就商标转让进行谈判,未达成一致
  2011.11 深圳市中级法院驳回苹果关于要求深圳唯冠执行商标转让的起诉。
  典型品牌事件2:“伪意大利”品牌集体曝光
  2010.07 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在北京设立了知识产权部,旨在帮助意大利了解在中国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该体系的运作模式,以促进其在华发展。工作人员戴胜桥在走访北京市场的意大利企业时,发现了“伪意大利”品牌。
  2011.07 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下属的知识产权部先后向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递交了经过一年时间调查收集的三批共三十个“伪意大利”品牌,呼吁中国政府采取针对性措施。
  2011.07.11 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曝光达芬奇天价家具涉嫌造假,而达芬奇就是“伪意大利”的典型代表。
  2012.03 凤凰网、中国青年报分别对“2012年中国北京国际礼品、赠品及家庭用品(春季展销会)”的“伪意大利”品牌进行了报道。随后众多媒体跟进报道。
其他文献
一、家用轿车的售后服务问题  2012年,全国汽车行业的售后服务问题依然严峻。在全国消协组织受理的投诉中,家用轿车的售后服务投诉高于其他商品和服务的平均水平。  1、配件:维修中以“换”为主,且更换配件争议多  当车辆被送修时,对于故障部件,是以“修”为主,还是以“换”为主?由于在专业技术知识上,消费者与维修服务方处于完全不对称的位置上,因此缺乏判断力,只能听命于对方。而作为维修服务方的一些企业为
期刊
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分析研究中心2013年5月25日  编委会组成名单  顾 问:  冯惠玲 姜明 王民  主 任:  卢小宾 谭新政  委 员:  冯惠玲 姜明 王民 卢小宾 谭新政 禇峻 钱明辉张锐 徐浩然 龙良贤 王红君 张燚 杨谨蜚 杨欣秦佃刚 谭伟 唐智贤  编著人员名单  主 编:  谭新政 钱明辉 徐浩然  编写组成员:  张锐 王红君 张燚 王健亚 张苏 洪先锋 高欢 于
期刊
2.1 数据来源  本研究选用的数据来源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而没有选择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主要原因如下:根据文献计量学研究规律,如果某学科的文献量呈逐年增长趋势,则表明该学科处于稳步发展阶段,其发展动向与研究成果的文献量密切相关。一个研究主题的发文量和很多因素有关,例如主题文献的易产性等。在某学科领域中,有些方面的主题比较容易产生出大量的学术论文,而有些领域则需要经
期刊
一、热销手机背后的售后服务“漏洞”  1、苹果手机  苹果公司(Apple Inc.)是美国的一家高科技公司,核心业务为电子科技产品,总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库比蒂诺。在高科技企业中以创新而闻名,知名的产品有Apple II、Macintosh电脑、Macbook笔记本电脑、iPod音乐播放器、iTunes商店、iMac一体机、iPhone手机和iPad平板电脑等。  2012年6月19日,针对有消
期刊
2012年12月23日,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国生产力学会、中国保护消费者基金会联合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办“全国企业文化论坛暨首批星级企业品牌评价发布会”。会议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公布首批品牌评价的结果。依据国家标准《商业企业品牌评价与企业文化建设指南》所开展的“企业品牌评价活动”,评价出了首批 “五星级企业品牌”。获得此项殊荣的企业是:  鞍钢集团公司  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四川省宜宾五粮液集团有限
期刊
参加启动仪式的有以下8人:  主办单位代表:  中国商业联合会副会长 王民  中国保护消费者基金会会长 侯贵良  新浪网副总裁 邓庆旭  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办公室主任 古平  企业代表:  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李卫平  中国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杜光义  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品牌保护与售后服务管理部部长 易小平  江苏苏酒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营销副总经理 朱峰
期刊
一、引言  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前身是50年代初8家古传酿酒作坊联合组建而成的“中国专卖公司四川省宜宾酒厂”,1998年改制为“四川省宜宾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这些年来,通过实施“酒业为主、多元发展”战略,超速发展,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全国生态环境最佳、产品品质最优、古老与现代完美结合的国有特大型企业集团。公司现有职工5万多人,占地约10平方公里。2011年实现销售收入487.29亿元,实现利税139
期刊
从科学计量学、文献计量学和知识计量学的角度来看,在一段时间内被引频次最高和较高的一系列研究型文献可以体现该文献所在学科领域中在该时间段内的研究热点问题。为此,可以将某一学科领域中高被引文献之被引频次的排名情况,作为揭示该学科领域研究热点问题的一个重要指标。利用CiteSpaceII软件对2007~2011年间的文献数据进行文献共被引网络知识图谱分析(图9)。其中,设置阀值为(3.2.10),(3.
期刊
1. 引言  社会进步,物质生活水准提高的今天,大众对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强烈。消费者作为一个社会人,抽象的文化正深刻地影响着具体的购买行为。比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就影响着消费者是否选择一件高档服装或使用何种品牌的洗发水。反过来,通过具体的购买行为,消费者也可能得到文化上的满足。因为在商业化的社会,追求文化上的满足的一种重要途径就是消费。通过消费,来试图找到属于某一群体的归属感,来追求名誉、自尊、地位
期刊
由中国商业联合会牵头起草并归口的我国第一部关于企业品牌评价的国家标准《商业企业品牌评价与企业文化建设指南》(国标号:GB/T27925-2011)已由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于2011年12月30日颁布, 2012年2月1日实施。这标志着我国企业品牌评价与企业文化建设首次有了系统的权威标准作指导,同时结束了品牌评价无统一标准可依的局面。  国家标准的核心内容是评价指标和分值部分,由“能力、品质、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