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英译汉笔译课

来源 :疯狂英语·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siyao1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关于翻译的各种学术论文中,经常可以见到对翻译教材的各种批评。不合时宜的翻译教材成为翻译教学的一大诟病。笔者在上非外语专业的英译汉翻译课时,根据学生所学的专业和需求,敢于脱离课本,大胆尝试选用不同的材料,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在增长见识的同时掌握了基本的翻译技巧,提高了翻译实践能力。
  关键词:专业;需求;兴趣;英译汉;选材
  [中图分类号] 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1)03-0044-4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1.01.014
  
  1. 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继续和中国与外界交流的进一步加强,翻译学科也随之在中国蓬勃发展。穆雷(2010:141-142)教授认为,中国是一个“翻译大国”,却不是一个“翻译强国”,在学科建设,翻译理论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还有待加强。其中,翻译教材方面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让从事翻译教学的人员感到头疼。穆雷(1999:42)曾批评某些国家统编翻译教材“内容和译例陈旧,体例不够多样”。刘季春(2001:49)也指出,原来这种体例已远不能满足我国蓬勃发展的翻译事业的需要。罗选民(2002:58)教授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某些教科书“概念传统陈旧,学科孤立,练习僵化,很难活跃课堂气氛和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于是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兴趣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精心编写翻译教材和审慎选择练习材料也被提上日程。如连淑能(2007:31)就指出,教师选择习题应注意针对性(教学的目的、重点、难点、需要解决的问题等)、知识性、趣味性、难度、陌生度、生词量等,使之既能达到练习的目的,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李银芳(2007:87)也强调老师在教授翻译时“不能只照一本教科书进行讲解,应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和其他教材进行合理地添加和删除”。
  
  2. 笔者英译汉的选材
  
  2.1 授课基本情况
  笔者的教授对象为财务管理专业、会计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的二年级学生。每周授课时间为80分钟,每周一次课。使用的教材为《大学英汉汉英翻译教程》(卢红梅主编,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笔者将每个班上学生分成7个小组,共选7篇翻译练习材料,每小组完成一篇,但都需要阅读并熟悉其他小组的材料。
  2.2 所选练习材料
  材料1:Apple Trees and Experience(《苹果树和经验》),是一则关于投资、资产分析和定价方法的寓言故事。摘录自英文原版书 How to Think like Graham and Invest like Warren Buffett(Cunningham, 2001: 91-98)。
  材料2:The People Factory(《人才工厂》),关于通用电气公司的人才理念。摘录自前通用电气主席Jack Welch的自传:Jack: Straight from the Gut(2001: 155-162)。
  材料3:Swimming in a Bigger Pond(《海阔凭鱼跃》),介绍通用公司的内部人事制度。 (ibid.: 76-81)。
  材料4:2008年2月5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控诉东亚银行主席李国宝道琼斯内幕交易案的诉状全文(Civil Action No. 1:07-cv-03628-SAS)。
  材料5:China’s War on Snow Havoc,关于中国2008年抗雪灾的一篇报道。(http://www.xinhuanet.com/english/08snow/index.htm)。
  材料6:The Subprime Mortgage Mess: 5 Myths Put To Rest《对美国“次贷”危机的介绍》(http://www.pittsburghlive.com/x/pittsburghtrib/news/cityregion/s_551474.html)。
  材料7:What It Will Look Like When the Chinese Stock Bubble Bursts(关于2007中国股市泡沫的博客讨论贴子:http://maoxian.com/what-it-will-look-like-when-the-chinese-stock-bubble-bursts)
  2.3 材料的使用
  每个小组负责一篇材料的英译汉翻译,翻译练习任务课后由小组成员共同合作完成。完成后将译稿交给老师,并将翻译心得做成PPT在课堂上与同学交流分享(讲解分享从第5周,即翻译技巧讲完后开始),其他组须对该组所做的翻译进行提问及评价。然后每个小组根据其他小组和老师的反馈,对自己的翻译进行修改,最后上交译稿,作为翻译课平时成绩考核。对于翻译课本的使用很少,仅仅选用了其中某些技巧总结和少部分译例。对于课本上列出的课后翻译练习没有要求学生去做。
  2.4 问卷调查
  学期结束时做了随堂问卷调查,问题包括:(1)在所给的7篇材料中,你认为哪篇材料最好并给出理由;(2)按实用性和趣味性因素由强到弱的顺序,给所补充的7篇材料按5—1的分值打分(5分表示非常有趣味性和实用性,4分表示很有趣味性和实用性,3分表示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实用性,2分表示趣味性和实用性一般,1分表示乏味不实用);(3)请按照5—1分的范围给所补充材料的难度打分(5分表示非常难,4分表示有一定难度,3分表示难度适中,2分表示容易,1分表示非常简单)。(4)这些材料在扩大知识面和提高兴趣方面是否使你获益?A. 是 B. 否。
  2.5 调查结果
  共发放问卷110份,收回有效问卷105份。对于问题1,有44人(42%)认为最好的材料是Apple Trees and Experience。所给的理由包括:涉及会计、金融、企业分析与估价;翻译过程中复习了过去所学的知识点,加深了某些概念的理解;与所学专业相关,很实用;故事性与知识性于一体,富于哲理;人物谈话风趣幽默,情节生动,容易理解等。名列第二第三的材料分别是关于2007中国股市泡沫和通用电气公司内部的人事制度的文章,分别有19人(18%)和17人(16%)(见表1)。所给出的理由包括:对股市感兴趣,更好地了解中国股市;本人投资股票,对涉及股市的问题很关切;对应试技巧方面的话题感兴趣,以后找工作时用得上;涉及企业面试和用人策略,很实用;新颖有趣,扩大知识面;读过关于Jack Welch的书,是他的“粉丝”等。
  对于问题2的回答,92人给了3分或者3分以上,占近88%。对于问题3的回答,57人给3分或者以下,认为材料难度适中,占54%,(见表2)。对于问题4的回答,98人选A,占93%。
  


  2.6 调查启示
  (1)了解和重视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大胆选材。选材对于翻译教学效果有直接的关联。在当前大学生懒于阅读、急功近利的大环境下,选择一些能激发其兴趣、满足其需求的教学和练习材料更显得重要。Dudley-Evans和St John(1998)就认为对已有的教材进行改编非常重要,建议从不同途径选择材料[7]。McDonough和Shaw(1993)也主张对现有教材进行增补(adding)、删减(deleting)、简化(simplifying)、修改(modifying)以及重组(reordering)。那么,应该选哪方面的材料呢?从对问题1的回答可以看出,学生对与某一专业相关的材料感兴趣,这一专业可能是别的专业,也可能是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专业。正如黄萍所指出的那样:“在专门用途英语中,学生不仅仅是语言学习者,他们现在也是或曾经是其他学科的学习者,这一点是在上课时应考虑的重要的问题”(2007:104)。问题1的调查结果(见表1)就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学生兴趣与需求,即金融、投资理财、工作面试以及人资管理。
  同时,这些与专业相关的材料也应具有趣味性。如Apple Trees and Experience和Swimming in a Bigger Pond都有扣人心弦的情节和风趣幽默的对白。前者中,老人的教诲和富有哲理的话让学生印象深刻。如老人对一个会计专业的学生买家说:“You students know so much and yet so little.”(书读得多,但懂得少)。最终的买家是一位刚跨出校园从事证券业的女经纪人,她对老人家宽广的知识面感到吃惊,于是问他从哪里学到那么多的东西。老人回答说:“Wisdom comes from experience in many fields.”(智慧来自经验。)老人的语言风趣幽默,有时带有嘲讽,言外之意让人深思。例如,他给金融界清高自傲的高材生们起了三个绰号,称他们为“Wall Street smarties”(华尔街高人)、“financial whiz kids”(金融奇才)和 “Wunderkinds”(天才少年)。生动有趣的语言加上专业知识,这样的选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拓其思维,促使其思考;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翻译不仅涉及语言,也涉及文化和价值观等。
  (2)翻译课堂的教学形式要灵活,教师的角色应该改变,要从教师“一言堂”转变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百家争鸣”。笔者选的7篇材料里,除Jack Welch的自传外(2007年11月中译本才出版,当时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接触该中译本),其他的都没有相应的中文译文,这样就从某种程度上避免了部分偷懒的学生直接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找到参考答案。笔者设计了一个同学之间的互动环节即翻译心得分享与交流。在该环节,听讲的同学可以提问和发表意见。在Apple Trees and Experience中,大家就首段第二句话前半句(“It was a fine tree...”)的翻译产生了热烈的讨论:
  Once there was a wise old man who owned an apple tree. It was a fine tree, and with little care it produced a crop of apples each year which he sold for $100. The man wanted to retire to a new climate, and he decided to sell the tree.
  台上的负责组译文是:“那是一棵长得很好的树。”经过台下的讨论推敲,大家又提出了6种不同的译法:(1)“这是一颗很好的树”;(2)“他拥有一棵苹果树”;(3)“他拥有一棵多产的苹果树”;(4)“其苹果树繁茂而且不需过多的照料”;(5)“那是一棵好树”;(6)“那是一棵品种优良的树”。这样的讨论顿时激发了大家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同时也认识到了翻译的高深。课堂教学形式变化的同时,老师的角色也相应变化,变成了咨询者、协调者、布置任务者和学习者。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编撰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中对教师角色的论述:教师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以及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
  (3)作为翻译老师,应该勤于阅读,视野广阔,及时了解各领域的最新动态,并运用网络电视杂志等媒体工具发现相应的材料,来弥补课本的不足,缩短课堂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使学生觉得学有所用。这意味着翻译课教师也需要学习新知识,面临新的挑战。Hutchinson 和Waters(1987:161)指出,ESP老师将被迫掌握他们先前所未曾接触的语言和专业知识 (master language and subject matter beyond the bounds of their previous experience)。新时期下的翻译教师将越来越多地体会到这种压力与挑战。
  
  3. 结语
  
  大学从某种意义上就是培养、输出人才的“厂家”,需要根据劳工市场(“买家”)的需要,及时创新“产品设计”、调整“生产程序”,在培养人才上实现创新。大学英语教育对培养国际化的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大学公共英语翻译课更是大学英语教育中的重要一环。抓好大学英语翻译教育可以实现外语与专业融为一体的目标,帮助大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从课本走入实践的过渡,提高他们在全球一体化大环境中的就业竞争力。笔者希望通过分享自己在翻译课上的经历,能吸引更多教授翻译的老师,从选材入手,逐步将大学翻译课变成一个充满乐趣、高效的学习过程。同时也希望自己的做法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激励更多的翻译老师去作更多更独特的尝试,为翻译理论特别是应用英语的翻译提供更多理据,做出更多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Dudley-Evans, A. & M. J. St. John. Developments in ESP[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Hutchinson, T. & A. Waters. 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87: 161.
  McDonough, J. & C. Shaw. Materials and Methods in ELT[M].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1993.
  黄萍. 专门用途英语的理论与应用[R].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104.
  李银芳. 对翻译教学的再思考[J]. 中国高教研究,2007(4):87.
  连淑能. 翻译课教学方法探索[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4):31.
  刘季春. 调查与思考——谈建立我国翻译教材的新体系[J]. 中国翻译,2001(4):49.
  罗选民. 中国的翻译与教学:问题与前景[A]. 中国翻译,2002(4):58.
  穆雷. 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42.
  穆雷. 千帆竞过,万木争春[A]. 中国比较文学,2010:141-142.
其他文献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其屹立于世界之林的独特品质。
期刊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从语言学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外语教学的重点不应停留在句子水平的语言能力训练上,而必须重视在语篇水平上的组织教学,进而培养学生在语篇水平上的语言交际能力。
期刊
传统语言学关注的是可能生成的句子。
期刊
1964年,毛考入复旦大学。
期刊
这表明传统的隐喻理论正受到现代隐喻研究的挑战,隐喻研究已超越语言本身的范围,人们开始认知的角度来研究隐喻的本质。
期刊
期刊
写作历来是我国英语教学的薄习的环节:中学阶段如此,大学阶段也如此。
期刊
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加入了WTO以后,英语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的手段在国际事务、商业交往和技术合作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期刊
2005年2月25日教育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在社会上又一次掀起了有关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话题讨论的热潮。
期刊
在教学中我们讨论得最多的是教师与学生的沟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