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戴窑砖瓦雕刻及制作艺术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yhel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江苏泰州兴化戴窑砖瓦生产历史悠久,烧制雕刻工艺精湛,对研究中国砖瓦艺术发展史具有一定的价值。本文就戴窑砖瓦艺术的制作技艺及砖雕种类、常见雕刻纹饰等进行记述。
  [关键词]戴窑;砖瓦艺术;制作工艺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16-0098-02
  
  砖瓦雕刻艺术是中国一种古老的建筑装饰艺术。它是随着人类文明社会的发展,为了满足当时人们朴实的精神需求、信仰追求和审美需求等创造的艺术形式。它通过其特有的鬼斧神工般的建筑雕刻镶嵌工艺,鲜明地反映出中华民族传统的建筑营构观念、风俗习惯、道德伦理、价值取向、审美观念等民族特色。
  江苏泰州兴化戴窑镇位于长江下游里下河水网地区,战国属楚地,秦属九江郡,汉唐隶属海陵(今江苏泰州),盐渎(今江苏盐城),明清隶属扬(今江苏扬州)泰(今江苏泰州),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镇。
  几千年前,戴窑地区为草湿盆地,泥土多为湖积层,为多种物质所覆盖,富含多种矿物质的沉淀土,土质细腻,黏性特别强,烧熟以后非常坚硬,特别适合于砖瓦烧制。戴窑砖瓦制作在汉代时出现萌芽,唐代戴窑属堰西地区开始出现大批量砖瓦生产制作,到了宋代,堰西地区的百姓为了支持范仲淹修筑拦海大堤,纷纷挖土建窑烧制砖瓦,宋代以后,堰西地区土窑林立,据兴化市志记载:“明以前,境内即出现一批以窑命名的村镇,戴家窑72座、北窑头24座、韩家窑26座。”
  元末,张士诚在泰州白驹场(今江苏大丰境内)起事,经丁溪(今江苏大丰草堰镇)来到戴窑,组织窑工、农民举起义旗宣布起义,很快聚众达万人,义军同时攻克兴化城、泰州城,后在高邮建都国号“大周”,并挥军南下占据平江、常熟、湖州、杭州等地。1363年,张士诚再次举事,自称“吴王”,后为朱元璋所败。在张士诚两次举事中,都活跃着戴窑窑工和农民的身影。
  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在修筑南京城墙时也大量采用了戴窑产城砖,在戴窑砖瓦厂旧窑址曾多次出土明代城砖,出土城砖长44厘米,宽21厘米,厚12厘米,重18公斤,有数块城砖一侧烧铸有“扬州府提调官同知竹祥司史陶旭,高邮州提调官同知常松司吏纪衡,兴化县提调官主簿樊弘道司吏赵宗”字样,另一侧烧铸有“年 月 日 窑匠胡士一”字样。现存南京明城墙中有不少城砖与戴窑旧窑址出土的城砖的形制及砖上所记载的监制官、烧造工匠等相同。至今,戴窑民间还流传着“戴家窑、戴家窑,南北三座桥,七十二座窑,朱洪武南京筑城墙,一到圣旨到戴窑”的民谣。
  明清时期,戴窑的砖瓦制作和雕刻艺术有了长足的发展,从雕刻技艺、雕刻构思、工艺制作等方面不断吸收本地特色和内涵,形成了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浓郁地方特色的砖瓦雕刻艺术系列。戴窑的砖瓦雕刻艺术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
  解放后,由于注重于大量烧制普通砖瓦,很少对砖瓦进行艺术加工,使得戴窑砖雕艺术逐渐衰落,从事砖雕技艺的老艺人越来越少,砖雕雕刻技艺濒临失传。近十几年来,在地方政府的引导和社会团体的支持下,组织现存的老艺人进行传、帮、带,使戴窑砖雕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序传承,重新焕发了青春。
  戴窑砖瓦的制作工艺流程有取泥、制坯、烧窑三大程序72道工序,具体概括如下:
  第一,取泥。全国有四大土系:东北一带为黑土系,云、贵、川一带为红土系,安徽、江西、两湖一带为一层土系,华东一带为冲击土系。戴窑地处草湿地带,制作砖瓦所取的是沉淀泥,是黏性强、土粒细密的优质黏土。
  第二,造泥。把所取泥土运送到泥塘,拣去杂质和杂草,均匀地洒上水,堆成六七十公分的泥墩子,用脚在周边踏实,再用草帘子盖好,开始捂泥。一般泥土都要捂一夜,使泥土变软,然后用平锹将泥土锹成薄片铺平,洒水后人工脚踹一遍,再用平锹上下抄翻,根据泥土的干湿度适量洒水,然后人工再踹一遍,如此反复,待到泥土熟透而且泥土能用手捏成泥团而中间感觉不到细小的硬块方可进入下一道工序。
  第三,制坯。把造好的泥切成方块,用草木灰洒到砖模内壁,防止砖坯黏在砖模上,然后将泥盘成泥团,用力掼到砖模里,用钢丝弓在砖模上刮去多余的泥,再用方木来回刮平,用木板放在砖下进行脱模,脱模后的砖坯码成“人”字形吹风晾干后装窑烧制。
  瓦坯的制作比砖坯的难度更高,把造好的泥做成泥条,套在棱盘瓦骨上,捏紧泥条接头转动棱角,用草端子蘸水刷一遍,然后用木质工具敲打到瓦筒泥皮厚薄均匀,切齐上口去掉瓦骨后晾干,当晾干到一定程度后还要进行圈圆工序处理,把变形的瓦坯纠正到原来的弧度,然后晾干待烧制。
  砖瓦坯的标准要求六面光、八角齐、四角平稳、无裂缝、无崩无粘底、晾晒干透。最后对晒干的砖瓦坯进行雕刻,使用专门的雕刻工具,雕刻要求用刀准、深浅一致、线条均匀、铲底平整。
  第四,装窑。首先把砖窑打扫干净,窑内部分前堂和后厢,前堂后厢装平砖,后厢底层装竖砖。从窑门到后厢留一条两尺长的火堂。前堂和后厢留一道六七十公分的拦火巷,火堂左右装七层底砖,然后再往上加砖,装到十二三层的时候开始向中间出砖,出砖层层相扣直至合拢,合拢后装四层平砖。装窑要注意做到上密下松、中间厚两壁稀,每壁之间要留出足够的距离保证火路畅通。最后通过盖顶,做成馒头式窑顶。
  第五,烧窑。烧窑的火候要把握准确,先慢火、后大火。大火的时候要在窑顶上扒出四个眼(前堂和后厢各两个眼),便于出烟和查看火势。烧窑的流程是:一是坑火,作用是排掉窑内的水分;二是大火,要注意火势和烟势,以看得清窑内物体为准;三是流火,要调节窑内各部位的温度和火势一样;四是慢火烧色使砖坯转青,最后停火,封眼闭火门,把窑门用砖封闭,用泥抹封密实。
  第六,窨水。窨水技术性较强,关系到砖头青色不变,先将窑顶推平,留3寸厚度的土,其余的土翻到旁边做挡水,把窑顶留下的土拉平戳细后拍刮平实再用脚踏实,在倒水口处放置稻草防止被水冲掉。在窑堂内用草木灰挡住水,倒入约十担水防止窑火复燃。窨水期间必须有人留守,期间还要在窑上挖眼观察,窨水的时间、水量以使砖瓦转青为准,达到标准后就开始冷却,完全冷却后即可出窑。
  砖雕是中国一种古老的建筑装饰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观念和民族心理的物化形式,鲜明地折射出中华民族传统的风俗习惯、道德伦理、审美情趣。戴窑砖雕内涵丰富、形象生动,有着很强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
  戴窑砖瓦的优良品质为戴窑砖雕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历史学家顾颉刚在《苏州史志笔记•兴化人祖籍多苏州》中说:“孔大充及其夫人杨质君,皆兴化人,告予兴化人多于明代自苏州迁去,皆云老家在阊门。予谓自苏州迁去甚有可能,明太祖得天下后大量移民,使众寡略等,自宜以江南之庶调剂江北之荒,然谓所移者皆阊门则殊不可信。”其中不乏苏州砖雕的工匠,苏州砖雕历史悠久、工艺精湛,这批工匠的到来,使得戴窑砖雕的雕刻技艺得到很大提升,并在明清开始盛行。
  戴窑生产最多的是砖和瓦当。在明清时代逐步形成了具有极强地域特色,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一系列纹饰图案。
  戴窑烧制的砖有城砖、方砖、条砖、空心砖、榫头砖、企口砖以及呈不规则形状的门楣花砖、砧砖等,纹饰图案五花八门,最为常见的是具有吉祥寓意的如意八宝、喜鹊登梅、龙凤呈祥、万年青等图案。
  戴窑烧制的瓦当上的纹饰图案美轮美奂,文化内涵丰富,有极强的地方特色。如盖在屋面瓦当顶头用于屋檐边的滴水瓦,纹饰图案五花八门,有福禄寿喜财、四季平安、太平八卦、天马行空、双龙戏珠、荷花、月季花、黄金万两、如意云头等纹饰图案。用于坎瓦顶头的瓦当有龙头、狮子头、虎头、麒麟、八卦、荷花、火盆、经过艺术处理的“福”、“寿”等纹饰图案。封头瓦当上加盖的花边瓦,纹饰图案相当精美,如双龙戏珠、双龙戏水、龙凤呈祥、天官赐福、万年青等。
  戴窑砖雕的风格多样,最具代表性的有:
  其一,神话题材类。如四大神兽、二十八星宿、嫦娥奔月等砖雕。所雕刻的神兽采取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雄武神异、富于动感、气势威猛。
  其二,佛教人物类。如十八罗汉、送子观音、千佛等砖雕。如送子观音砖雕,观世音菩萨神态慈蔼,搂抱童子,衣褶流畅,极富世俗化特征,雕刻手法简练,如速写一般几笔勾勒出造像情绪,颇有亲和力。
  其三,历史传说类。如柳毅传书、郭子仪祝寿、蟾宫折桂等砖雕。此类砖雕的构思严谨,人物雕刻栩栩如生,如郭子仪祝寿,用四块长砖精雕而成,雕刻着唐代中兴名将郭子仪做寿的场景,场面宏大构图精美。人物个个神态逼真,显示了戴窑砖雕的精湛技艺。
  其四,祥瑞动物类。常见的有金蟾、鹿、仙鹤、辟邪等砖雕。祥瑞动物是砖雕的常见题材,如鹤鹿同春砖雕,仙鹤单足立于松树下,鹤道高昂神态飘逸,鹿衔灵芝回眸眺望栩栩如生,整体构图优美,寓意吉祥,意境深远。
  其五,图案纹饰类。常见的有莲花纹、宝相花纹、火焰纹、卷云纹、几何纹等砖雕。莲花为我国早期传统装饰纹样,文人因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而将其作为清高品格的代表。佛教传入我国后,莲花更被赋予神圣的灵光,成为佛教的象征之一,莲花纹的砖瓦多用于寺庙。宝相纹饰是在多种植物纹样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纹饰,宝相花纹花瓣繁复而布局疏朗,生机盎然。卷云纹线条柔和卷曲,常作为其他纹饰的填充和打底纹样。几何纹构图繁复充实,线条舒卷自如、对称匀净。
  戴窑砖瓦雕刻艺术的取材、制坯、烧制、雕刻等一系列制作流程对研究中国砖瓦艺术的形成、发展、演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分析抗生素不合理应用和滥用对长期卧床脑卒中患者的感染危险以及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02-2013-05收治的神经内科脑卒中患者163例,分析其长期卧床后感染
身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应该知道中国为什么被称中华、唤华夏,我们为何被谓华人。  众所周知,黄河是华夏儿女的“母亲河”,却很少有人知道华山就是炎黄子孙的“父亲山”。因为华山和黄河一样,都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之根”。中华、华夏、华人的“华”都与华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华山自古称花山  华山位于陕西省华阴市境内,诞生于亿万年前的燕山造山运动时期,是由火山熔浆凝固成的一整块花岗石逐渐
2000年桃江县发展农户养殖南美螺6.67公顷,均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将其养殖技术介绍如下。1 场地选择养殖南美螺的稻田要求水源充足,进水、排水方便,不受洪涝影响。稻田面积6
巴西鲷(Prochilodus scrofa),学名小口脂鲤,又名南美鲱鱼,隶属无齿脂鲤科原唇齿鱼属,原产于南美洲的巴西、巴拉圭、阿根廷等国的湖泊、河湾、水库中,是巴西的主要淡水经济鱼类之
游客迷路时怎样及时明确方向?如何给予有效救援?近日,《九寨沟风景区安导通随护系统》项目日前正式通过专家评审,有望今年10月与游客见面。届时,进入九寨沟风景区的游客,只需携带一
[摘要]瓜州与敦煌毗邻,历史文化也一脉相承。笔者出生、成长、工作在敦煌,对瓜州的历史文化和旅游发展状况略有所知,现提出一些粗浅的体会,以期能对瓜州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和旅游经济开发有所补益。   [关键词]瓜州;文化遗产保护;旅游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18-0120-03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在头颈部肿瘤的诊断过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自2009-01-2012-01在我院治疗经病理组织检查诊断为头颈部肿瘤的38例患者,对38例头颈部肿瘤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