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明源头升起的太阳

来源 :汉字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ming_3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信仰危机的世界
  在茫茫宇宙中飞行着的蓝色地球,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诺亚方舟(天圆地方)。可是,生活在这孤舟上的人类,今天却因欲海澎湃,竞争激烈,把整个世界搅得周天寒彻,动荡不已。
其他文献
《龙龛手镜》又名《龙龛手鉴》,是辽代僧人行均为了研读佛而编纂的一部字书。行均,俗姓于,字广济,幽州人。此书完成的具体时间我们已无从可知,但是从序言中我们可以推断出此书完成的大体时间范围。卷首序言中注明“统和十五年丁酉七月一日癸亥序”。统和十五年即宋真宗至道三年(997年),因此此书的成书年代不会晚于公元997年。在此之前的六朝至唐五代时期俗字盛行,唐写本经卷里也收录了大量的俗体字。
期刊
“包二奶”这个新词频频出现在报刊中,还收入了词典,与其相呼应的“包二爷”也应运而生。报载,所包的岂止二奶、二爷,包三奶、四爷的也大有人在,为什么统称“包二奶”、“包二爷”?因为“包二奶”、“包二爷”这种叫法本身就含有深刻的嘲讽、贬责意味。原来“包二奶”和“包二爷”是人们仿照“捧臭脚’、“吹牛皮”这些惯用语的构建模式创造,又带上含贬义“二”字,贬义就更深了一层。
期刊
说古文字“或、韋”的“口”    金文一些字里有笔画写成一个大疙瘩,成为 或者甚至的样子。那个疙瘩往往代表与行为相关的物体。后代文字没有这个大疙瘩了,其中一些变成了普通的笔画,有的变成了“口”或者“囗”。  金文里有的“正”的上面一横写得比较粗,甚至很粗。《大盂鼎》铭文第四行“殷正百辟”中的“正”,算是不大突出的。  “正”字的下部是表示脚趾的“止”,“止”与“一”或者“”组合,自然是征伐的意思。
期刊
王梵志诗中“鬼朴”一词数见。《王梵志诗校辑》〇一二首注:“鬼朴:指鬼使、鬼魅。”{1}项楚先生认为此注不妥,云:“‘鬼朴’者,指行将化为鬼物之人,或云候补鬼物。唯何以称‘朴’,颇难索解。《战国策·秦策三》……故知死鼠未腊者称‘朴’,‘朴者’,肉脯也。而古人确有称待死之人为‘肉脯’者……此与‘鬼朴’之语同一联想也。”{2}《敦煌俗文化学》采纳了项先生的释义,把“鬼朴”理解为“行将变鬼之人”,但同时又
期刊
盐,可谓“百味之祖”“食肴之将”“国之大宝”。它不仅是维系人体及其他许多生命体内部机能正常运行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而且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关系密切。古往今来,盐一直被赋予一种特殊意义,这种意义远远超出了它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可以说,盐介入了人类社会的诸多领域,表现出了不可思议的语言魔力。    一    《说文解字》曰:“盐,卤也,天生曰卤,人生曰盐。从卤监声。”按许慎的说法,自然形成的称卤,只
期刊
敦煌卷子的发现被誉为20世纪初最伟大的发现之一。“读书必须先识字”,的确如此;而要阅读敦煌卷子,则必须先识别敦煌俗字。然而,要识别敦煌俗字却并非易事。敦煌写本讹俗满纸,异体纷陈,加以时代久远,内容复杂,因此今人很难识别——许多字形根本就不见于字典辞书。这些奇特的异体俗字,敦煌学的专家也往往要琢磨多年方能逐渐破解,一般初步涉猎的人很难有所作为,就算是著名书法家也会如堕雾里云中。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期刊
正当世界经济萎靡不振,美洲大陆恐怖主义阴影笼罩,中东地区战云密布和谈渺茫,美、以剑拔弩张之时,我中华大地欣欣向荣地迎来了新的世纪。2001年对中国人来讲,这是不平凡的一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夙愿得以实现,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也如愿以偿,等等。如今的中国,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增长,随着国际贸易与日俱增,全球汉语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21世纪初给古老中华展现的新机遇,更激起了世界对汉语言文字的
期刊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编审孙关龙  汉字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在20世纪后期由于汉字输入法的发明等原因,焕发了青春。笔者认为,在21世纪汉字必将迎来划时代的新发展,具体至少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期刊
欧荚同学会留美分会 副秘书长朱曼华  近百年来关于汉字的功过是非的争辩从未停止。因为有伟人和名家说过汉字的坏话,所以谁再说几句汉字的好话就难免被视为异端邪说。然而,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一时胜负在于力,千古胜负在于理”。有权有力,可以发号施令,但无充分理据还是要遇到顽强的阻抗。至少近半个世纪的实践证明中文拉丁化的路走不通。
期刊
一、许慎《说文解字》文化观批判  于公元100年成书的《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约58—147),生活在距今已一千八九百年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的东汉时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