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柏林:第二种生活

来源 :新作文·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attes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个荒芜的地方,没有高山流水,没有花鸟虫鱼,只有我,栖身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中央,这里就是——火星。
  从我决定成为宇航员的那一刻起,我就为现在的情况做好了心理准备。突如其来的沙尘暴令执行本次火星勘探任务的五名宇航员猝不及防,在风暴中,其中一人被栖息舱的天线击中,消失在漫天烟尘的视野中,队友们只能百般不情愿地抛下他,被迫终止任务返回地球。真不幸,我就是被落下的可怜儿。
  我的脑海如同脚下的大地一样,一片空白。学得一身本领,博士学历的我难道只能葬身在这个凄凉的行星上?想想还真是我的荣幸啊!但比起牺牲,我还是更想生存下来。如果能存活到下一个火星任务执行时,五年后我将会得救。总而言之——我得活著。
  要想活着,还得靠栖息舱内的“生存三件套”:水循环系统、大气调节器与氧合器。我开始检查栖息舱内的补给,如果是整个任务所需的量,对我来说五人份绰绰有余,但我要坚持五年,这些压缩食品,吃一年够呛,这是当下需要思考的。还有空气问题,人类每天需要呼吸60多升的氧气,显然是远不够我用的,我需要氧气循环,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可以产生少量的氧气,好主意!水循环系统也很重要,没了这个我就完蛋了。目前通讯碟已损坏,我无法与地球取得联系,我将独自在火星生活五年,想想真是疯狂!
  我用自己的学识,把生存问题都想出了通路。冒了窒息的危险、闯了致癌反射物的“老巢”,我甚至想问自己:这一切不都在玩命吗?为何不用任务备用的200毫升玛咖了事?我当然不能那么做,与其马上牺牲自己,我更喜欢延延期,给自己放个退休假,多享受享受这种“无忧无虑”的生活。
  简直不敢相信,我坚持了一年!在这段时间里我做的每件事都指向死亡,但我每次都不肯接受这个事实,还想到了一个绝妙的点子与地球取得联系。我开着漫游车跨越千米平原,历时一周,终于找回了上世纪70年代的老登陆舱,它是我与地球取得联系的唯一希望,接下来我要检查、维修,让这个“老东西”再工作起来,这是我的一线生机——与NASA取得联系。我猜想:其他的队友与地球上的人们都一致认为我已经牺牲于本次任务。他们还可能开个悼念会缅怀我,我还是挺欣慰的。
  又是一天早晨,习惯地拉开睡袋,习惯地刷牙——当然还得省着水,吃完早餐,穿上宇航服,出舱。我忽然发现,通讯天线转正了!它指向我梦寐以求的想回到的那片故土,也就是我的第一种生活——地球!这意味着航天局主动建立了与旧登陆舱的通讯,他们知道我还活着!我将不再孤独了!我得知:全世界的焦点都在我的生死上,地球正在设法营救我。从他们发现我幸存之后,无数的卫星在不间断地观察我的动静。我觉得一双大手稳稳地托住了我,生存下去的希望又增强了不少。我知道:能不能熬到下一班任务仍然是个未知数,但我还是要庆幸自己被NASA注意到了,我要坚持下去,我不能遗憾地倒在火星大陆上。
  余下的几年,我活得更有干劲,征服了眼前的一切困难,我更是在这样的生活中找到了乐趣。我在自己的土豆农场里耕作,在舱外沐浴微弱的阳光,吃着火星单人大餐……我孤独吗?不!有这个庞大的行星庇护着我,还有一大群人在关注着我,在两亿两千五百万公里外的地球。
  望着返航舱外渐渐远逝的星球,我的心情既激动又万分不舍,猛然回首,我在这里生活了整整五年,我用坚韧、顽强的毅力与智慧的脑子换来了千金难买的一段亲身经历——火星五年单人游。一段一辈子也难以忘怀的、独一无二的——第二种生活。
  (指导老师:刘  洋)
其他文献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无限掌中置,刹那成永恒。”这是徐志摩翻译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的长诗《天真的预兆》前四句。  姓名虽小,可姓名背后有文化,更有故事,值得好好思量。上一期,张彭毅颖的《杂谈名字二三事》引起了大家对姓名写作的兴趣,真可谓:姓名小小有乾坤,细细思量满清芬。  “老师,有人取名‘王者荣耀’,有人取名‘黄埔军校’,您怎么看?”刚来到教室,金鑫就闪着狡黠的双眼望着我,同学们也掩嘴偷着乐
期刊
阳春三月,桃花飘香,芬芳馥郁,氤氲在那个小山村,那条老巷,那段欢乐的童年……  夕阳笼罩下的小山村,烟火早已被熄灭;老巷,一如既往地静谧美好。斑驳的柴门,清亮的路面,爬山虎遍布的墙,燕子窝点缀的檐,沉黄的太阳徐徐掠过久睡的墙,一股熟悉的气息袅袅萦绕在周围,让人忘情而贪婪地呼吸着。时间仿佛凝住了,思绪便倏地掉进回忆的旋涡。  旭日东升,春风和煦。那时光,那风筝……曾记得孩童时代,与伙伴们三三两两,老
期刊
风:我丢失了自己的心  他是一阵风,肆虐天地的风,没有了水,没有了重量,他是这天地间最为自由的存在。他喜欢游荡在天地间,喜欢在阳光下撒下枝丫的时候在其中乱窜,是的,他“曾经”真的很喜欢。可,实在过了太久。  他不知道自己因何而存在,他也不知道到底应该做什么,他只是胡乱地行动,做着仿佛有记忆开始就一直做着的事,享受着独属于他的“自由”。  “自由”吗?  他不知道什么是自由,但他觉得自己很迷茫。他是
期刊
对于“生活”一词的释义,曾经红极一时的网络金句“生下来,活下去”给予了“答案”。广大愤青网友纷纷跟风调侃自己。细细想来不觉泛出一丝惆怅波漾。  偌大的城市,车水马龙,每个人都以个体所存在,每个个体都为生存而奔波,这叫“生活”。不少佛系少年嚷着要与世无争,却都匆匆跟在物质后面,甘愿成奴。但老一辈人不同,他们大多不懂互联网,只遵循各自内心,简单平淡,拥有细水长流般的生活。  年轻时,他们不追求“物质”
期刊
绿色的血液将银色的铠甲染成了其他颜色,森林处于一片火焰之中,杀喊声连成一片。  一个圆柱形的机器发出蓝光,我从里面走了出来。衬衣已经被汗水浸湿了,我回过头,这台机器可以帮助人们将自己的想法制造出来,让人身临其境。这样的机器,几乎家家有一台。  我讨厌生活,讨厌身边的每一个人,我讨厌他们冷眼相看,自己却还要笑脸相迎。在这台机器里,我可以将心中的狂野全部爆发出来,流露心中最真实的感情。在那里,不会有人
期刊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樹,群莺乱飞。我沿着田间小路,踏着脚踏车,左右都是金黄的油菜田地,油菜花香夹杂在嘶拉的车轮滚动的声音中。两边的青草和地里的水稻所散发出来的清香,夹在清风中扑面吹来,如热牛奶般粘稠的阳光便氤氲在这清风里。淡青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车尾跑去了,但我还以为车慢。  渐望见依稀的炊烟在远处袅袅升起,而且还时不时地飘来米饭的香味,顺着这香味,我加快速度,
期刊
浸泡在童年的欢乐中的孩子是最天真无邪的。那时的我们,好奇地用眼睛上下打量每一件可能让我们怦然心动的物体。在那时,我们往往只顾及事物的一个表面,长大后却发现,事物本身是深奥的,它像一个立体图形,有着多面的性质。生活也是这样,用眼看见的和心中所想的,可以是两个不同世界。  生活在这样一个被儒家思想深深熏陶的社会,身边处处都是各种名人上进的励志新闻。我也曾一度认为,是不是只有一种生活方式——奋斗,打拼与
期刊
你若懂山青水绿的自由,风花雪月的幽幽,古木萧萧的默然,就会懂得那轻舟迂回的寂静与无虑携着清新质朴的幸福。  如果,我有第二种生活,是这样的。“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  清晨,是淡淡的白雾;醒来,是惺忪的睡眼。平常的洗漱过后,亲吻我亲爱的妹妹,伴着身旁缭绕的雾,出门去了。跟过路的陌生人问好,在心底祝愿他们有愉快的一天。去到了远远的早餐铺,买了白粥,还有一碗豆浆,加了几勺糖。
期刊
渡轮离开城市的时候,建筑物上的光一点一点地没入水中,船尾螺旋桨翻起的白浪好像一个甩不掉的影子,如同一条绵延的脐带,一头连着喧嚣的城市,一头连着诗和远方——人们想象中第二种生活该有的样子。  时下的电视荧屏上,民宿类“慢综艺”节目扎堆。这些节目的走红不仅是因为“明星效应”,更大程度上则是因为其中展现的美好意境,以及勾勒出的“第二种生活态度”,完全符合现代人对诗和远方的所有幻想。  这些节目里,不约而
期刊
“妈,突然好想吃巷口的烧饼噢。”周末的傍晚,做完作业的我伸了个大大的懒腰,对老妈说。  “好吧,走,换衣服!”老妈二话不说,起身。  “啊!”我倏地直起身子,难以置信,“真吃啊?现在?”  老妈已经换好了鞋,站在门口叉腰瞪着我:“不然呢?你耍我啊?”  “可是现在是晚饭时间啊?不是你们这些大人告诉我,按照正常的生活法则,正餐之前不能吃乱七八糟的东西吗?可是吃完了饭,谁还吃得下烧饼啊?那个时候,对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