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前高校已快速进入教育信息化阶段,各高校都把各种信息化技术手段应用于管理和教学中,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果。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如目前很多信息化技术资源没有得到整合,信息资源的系统建设目标不明确,信息服务体系守旧等。本文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信息化; 资源整合; 信息化服务系统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1 . 01 . 023
[中图分类号]F270.7;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 0194(2011)01- 0048 - 02
1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高校信息系统按照层次划分为信息管理系统、信息服务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它不仅仅局限于图书馆业务范围,而是涉及教学、科研、管理(含办公)、服务应用系统等。高校信息系统的特征具体体现在:高校信息系统的集成性与开放性的协调统一;高校信息系统递进式的建设模式;高校信息系统整体设计的调整与整合;高校信息系统设计流程复杂。由于高校各部门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层次不同,以及信息资源的高冗余和专有性,建设规范不一致给高校信息系统设置了很多壁垒,形成了高校信息服务系统的孤岛。消除信息孤岛、提供集成的个性化服务、建立信息应用规范,是当前高校提供信息化服务的3个重要目标。为了实现这些目标,需要解决如下问题:
(1) 信息资源高冗余和专有性。同样的学生信息资源,教务处、财务处、学生处甚至图书馆重复建设,相互之间信息不能共享,为办理离校手续,学生需要到10多个部门盖章的情况现在依然存在。这是由于各信息系统是在没有统一规范的情况下,由各部门独自开发和维护的,数据标准各不相同,各系统之间无法实现有效的数据共享,从而形成了网络环境下的高冗余和信息孤岛。
(2) 信息服务不能集成。由于各信息系统开发时期不同,目的不同,服务的对象不同,且没有统一的标准,使用不同的开发软件和开发技术,缺乏统一规划下的应用访问接口,应用系统各自独立,不能统一身份认证,无法相互访问数据和共享信息,并且多个应用系统还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管理。
(3) 信息服务体系守旧。目前虽然大部分高校已经设置了相应的信息服务和运维管理部门和岗位,但由于所采用的仍是事后技术支持和故障解决的工作方式,而这种“救火队”服务和管理方式会使服务处于被动状态,故障和服务的响应时间比较长[1]。信息服务和运维管理缺少相应的流程和知识积累,过多地依赖于人的支撑,关键人员的流动可能会造成信息应用系统的瘫痪。
2解决问题的思路
要解决信息资源孤岛,实现统一身份认证,实现真正的信息集成,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同时通过信息整合建立起各个层面的信息标准,为后续信息的管理与利用提供规范,本文提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2.1以整合信息资源为依托
高校信息资源包括:图书馆信息资源、学生基本信息、课程与学科基本信息、科研信息、管理(含办公)流程信息等。高校信息资源是高校信息化运行的基础,也是高校的一笔宝贵财富。要实现信息化服务,必须依托现有的信息资源。而要有效利用现有资源,进行信息资源整合利用是十分必要的[2]。没有资源整合,谈不上统一身份认证和数据共享。然而数据整合并非对信息资源进行生硬的拼凑,而要对整个数字校园信息系统中的信息进行全局的分析,整理出全局数据视图,并理清各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关系,然后建立数据交换平台,实现各系统之间数据的有序交换与共享。既要有整合现有数据库,又要建设独具特色的专用数据库。具体思路如下:
(1) 首先建立统一数据交换平台。信息资源整合时,可重点考虑建设统一的符合高校信息化数据交换标准的通用数据交换平台,通过这样一个数据交换平台,对原有信息服务系统中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清除,存储在一个统一的中央数据库中;各个应用系统可以通过数据交换平台使用中央数据库,获取部门业务所需要的其他部门的共享数据。通过统一的数据标准、统一的数据存储、统一的数据视图、统一的数据管理和单一的数据来源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准确性和一致性。共享数据库是校园信息化各应用系统之间实现数据共享的基础平台,是中央数据库系统的一部分。统一数据交换平台使高校数字校园实现统一的前台个性化门户、中间的多种应用系统和后台的统一数据平台成为可能[3]。
(2) 建立大学信息集成模式。首先,加强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数据库建设。数据库是网上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传统信息开发利用与服务和现代信息开发利用与服务的纽带,是实现资源共享的基础。针对不同学科专业的不同数据特性,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走好特色化之路。其次,要树立节约和效益观念,不要重复建设。要把建设重点放在专用数据库方面,用独具特色的数据服务赢得较高的访问率。
2.2以整合信息服务为目标
高校信息化最终的目标是要服务教学、服务科研,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建立基于校园一卡通系统、办公自动化、教务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后勤管理系统、科研系统等系统的信息服务平台。在服务方式上,将传统的需要手工、人力计算处理的流程和手续信息化并与校园网络相结合,使整合后的信息资源能够以数字、声音、图像、文本等多种形式存在,并能够实现一对多传输,使信息表达从平面走向立体。在服务流程上,利用工作流、消息、协同等技术,实现跨系统的流程整合,使得不同的管理部门能够在一个统一的网络办公环境中实现对同一事务的协同处理,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真正意义上的电子校务服务。高校针对学生的管理不但应该保留传统学团管理,而且要建立信息化服务体系。像很多高校现在建立的短信平台,高校教师与学生对话体制,社会、高校和家长联动教育办学等,对学生全面发展都有很大的促进。要整合信息服务,一般从简单的应用改造开始到规范的应用管理,主要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使用虚拟化的手段。将服务集中到统一的服务器平台、统一的存储上去,以节约现有的物理资源,避免信息化成本成几何级数拉长。
(2) 建立以校园一卡通为基础的信息平台。自学生入校开始就建立以一卡通为基础的电子档案,档案的内容除包括学生的基本信息外,还应该包括学生所学课程信息,学生在学团中的表现,学生特长信息以及学生在图书、医疗、住宿、餐饮方面的信息,真正实现全方位一体化管理。
(3) 使用门户实现应用集成。采用门户技术将应用系统集成到一个统一的门户中,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数字校园的单一入口点;利用统一的身份认证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单点登录和应用漫游,初步实现应用的集成和个性化的服务。定义清晰的应用接口规范,使得遵循规范的应用系统能够方便地集成起来。
(4) 建立大学自己的资源库,可以采用Web、FTP、视频点播等形式。这样既可以对本校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挖掘,又可以对本校信息资源进行引导,促进优势学科的发展。
2.3以信息知识为导向
高校是知识创新的基地,只有通过对新知识的不断追求和挖掘,才能不断促进高校教育和科研的进步,才能不断提高学生认知世界的能力。要大力开发对学科建设有利的信息资源,跟踪其发展动态。对有科技含量、有创新意义的信息进行深加工,挖掘信息含有的价值,总结信息深加工的方法,提高驾驭信息的能力。高校档案室、学报编辑部、科研处、学生工作处、图书馆是信息的聚集地,虽然服务内容各有侧重,但都应该在探索信息服务的内在规律上下工夫。如图书馆、院系资料室要经常性地开展文献、信息、定题定向服务,撰写专题调研报告等。要增强信息服务的主动性、能动性,延伸各部门信息服务的职能,使高校信息服务实现现代化。
2.4建立自己的信息服务队伍
高校信息服务职能的转变,需要一支水平较高、能胜任信息资源重组和深化信息服务工作的新型专业人才队伍。因此,信息服务人员首先应从思想观念和心理上做好准备,在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上加强自我适应能力,努力使自己在当今的信息服务中承担起诸如信息资源管理者、网络知识导航员、主题咨询专家等时代赋予的新角色。树立“服务第一,教师学生至上”的服务观念和开放的服务意识,信息员要有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一丝不苟的务实敬业精神[4]。服务方式也应由不自觉服务变为自觉服务,由被动服务变为主动服务,领导者应该积极为人才培养创造有利条件,在技能培训、鼓励创新上下工夫,大力培养一支具有较高素质、较高管理水平的跨世纪人才队伍。
3结 语
培养人才与科学研究是高校的主要服务职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教学科研质量和效率大大提高,信息资源对高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做好信息资源管理对于高校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如何有效地提高信息服务和运维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实现其工作的规范化、流程化和自动化,安全有效地管理好各种信息平台和信息资源,保证系统可靠运行并把风险降到最低,就成为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实际上这也是校园信息化建设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总之,高校信息服务工作正向社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高校信息服务部门和人员只有树立起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和开放意识,将资源优势和网络优势有机结合,提高综合服务水平,高校信息服务才能持续发展,才能在为教学科研提供服务的同时,为科教兴国发挥重要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 何秀全,韩耀军.高校信息化服务团队建设探究[J]. 现代教育技术,2010(2):150-152.
[2] 叶汝军,贾新民,谢一风.浅谈高校信息资源整合[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3).
[3] 金业阳. 高校信息资源整合与服务研究[J]. 图书馆论坛,2008,28(3).
[4] 张育花.论新时期高校信息服务职能的强化[J]. 江西省团校学报,2003(4).
[关键词] 信息化; 资源整合; 信息化服务系统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1 . 01 . 023
[中图分类号]F270.7;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 0194(2011)01- 0048 - 02
1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高校信息系统按照层次划分为信息管理系统、信息服务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它不仅仅局限于图书馆业务范围,而是涉及教学、科研、管理(含办公)、服务应用系统等。高校信息系统的特征具体体现在:高校信息系统的集成性与开放性的协调统一;高校信息系统递进式的建设模式;高校信息系统整体设计的调整与整合;高校信息系统设计流程复杂。由于高校各部门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层次不同,以及信息资源的高冗余和专有性,建设规范不一致给高校信息系统设置了很多壁垒,形成了高校信息服务系统的孤岛。消除信息孤岛、提供集成的个性化服务、建立信息应用规范,是当前高校提供信息化服务的3个重要目标。为了实现这些目标,需要解决如下问题:
(1) 信息资源高冗余和专有性。同样的学生信息资源,教务处、财务处、学生处甚至图书馆重复建设,相互之间信息不能共享,为办理离校手续,学生需要到10多个部门盖章的情况现在依然存在。这是由于各信息系统是在没有统一规范的情况下,由各部门独自开发和维护的,数据标准各不相同,各系统之间无法实现有效的数据共享,从而形成了网络环境下的高冗余和信息孤岛。
(2) 信息服务不能集成。由于各信息系统开发时期不同,目的不同,服务的对象不同,且没有统一的标准,使用不同的开发软件和开发技术,缺乏统一规划下的应用访问接口,应用系统各自独立,不能统一身份认证,无法相互访问数据和共享信息,并且多个应用系统还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管理。
(3) 信息服务体系守旧。目前虽然大部分高校已经设置了相应的信息服务和运维管理部门和岗位,但由于所采用的仍是事后技术支持和故障解决的工作方式,而这种“救火队”服务和管理方式会使服务处于被动状态,故障和服务的响应时间比较长[1]。信息服务和运维管理缺少相应的流程和知识积累,过多地依赖于人的支撑,关键人员的流动可能会造成信息应用系统的瘫痪。
2解决问题的思路
要解决信息资源孤岛,实现统一身份认证,实现真正的信息集成,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同时通过信息整合建立起各个层面的信息标准,为后续信息的管理与利用提供规范,本文提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2.1以整合信息资源为依托
高校信息资源包括:图书馆信息资源、学生基本信息、课程与学科基本信息、科研信息、管理(含办公)流程信息等。高校信息资源是高校信息化运行的基础,也是高校的一笔宝贵财富。要实现信息化服务,必须依托现有的信息资源。而要有效利用现有资源,进行信息资源整合利用是十分必要的[2]。没有资源整合,谈不上统一身份认证和数据共享。然而数据整合并非对信息资源进行生硬的拼凑,而要对整个数字校园信息系统中的信息进行全局的分析,整理出全局数据视图,并理清各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关系,然后建立数据交换平台,实现各系统之间数据的有序交换与共享。既要有整合现有数据库,又要建设独具特色的专用数据库。具体思路如下:
(1) 首先建立统一数据交换平台。信息资源整合时,可重点考虑建设统一的符合高校信息化数据交换标准的通用数据交换平台,通过这样一个数据交换平台,对原有信息服务系统中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清除,存储在一个统一的中央数据库中;各个应用系统可以通过数据交换平台使用中央数据库,获取部门业务所需要的其他部门的共享数据。通过统一的数据标准、统一的数据存储、统一的数据视图、统一的数据管理和单一的数据来源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准确性和一致性。共享数据库是校园信息化各应用系统之间实现数据共享的基础平台,是中央数据库系统的一部分。统一数据交换平台使高校数字校园实现统一的前台个性化门户、中间的多种应用系统和后台的统一数据平台成为可能[3]。
(2) 建立大学信息集成模式。首先,加强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数据库建设。数据库是网上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传统信息开发利用与服务和现代信息开发利用与服务的纽带,是实现资源共享的基础。针对不同学科专业的不同数据特性,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走好特色化之路。其次,要树立节约和效益观念,不要重复建设。要把建设重点放在专用数据库方面,用独具特色的数据服务赢得较高的访问率。
2.2以整合信息服务为目标
高校信息化最终的目标是要服务教学、服务科研,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建立基于校园一卡通系统、办公自动化、教务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后勤管理系统、科研系统等系统的信息服务平台。在服务方式上,将传统的需要手工、人力计算处理的流程和手续信息化并与校园网络相结合,使整合后的信息资源能够以数字、声音、图像、文本等多种形式存在,并能够实现一对多传输,使信息表达从平面走向立体。在服务流程上,利用工作流、消息、协同等技术,实现跨系统的流程整合,使得不同的管理部门能够在一个统一的网络办公环境中实现对同一事务的协同处理,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真正意义上的电子校务服务。高校针对学生的管理不但应该保留传统学团管理,而且要建立信息化服务体系。像很多高校现在建立的短信平台,高校教师与学生对话体制,社会、高校和家长联动教育办学等,对学生全面发展都有很大的促进。要整合信息服务,一般从简单的应用改造开始到规范的应用管理,主要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使用虚拟化的手段。将服务集中到统一的服务器平台、统一的存储上去,以节约现有的物理资源,避免信息化成本成几何级数拉长。
(2) 建立以校园一卡通为基础的信息平台。自学生入校开始就建立以一卡通为基础的电子档案,档案的内容除包括学生的基本信息外,还应该包括学生所学课程信息,学生在学团中的表现,学生特长信息以及学生在图书、医疗、住宿、餐饮方面的信息,真正实现全方位一体化管理。
(3) 使用门户实现应用集成。采用门户技术将应用系统集成到一个统一的门户中,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数字校园的单一入口点;利用统一的身份认证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单点登录和应用漫游,初步实现应用的集成和个性化的服务。定义清晰的应用接口规范,使得遵循规范的应用系统能够方便地集成起来。
(4) 建立大学自己的资源库,可以采用Web、FTP、视频点播等形式。这样既可以对本校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挖掘,又可以对本校信息资源进行引导,促进优势学科的发展。
2.3以信息知识为导向
高校是知识创新的基地,只有通过对新知识的不断追求和挖掘,才能不断促进高校教育和科研的进步,才能不断提高学生认知世界的能力。要大力开发对学科建设有利的信息资源,跟踪其发展动态。对有科技含量、有创新意义的信息进行深加工,挖掘信息含有的价值,总结信息深加工的方法,提高驾驭信息的能力。高校档案室、学报编辑部、科研处、学生工作处、图书馆是信息的聚集地,虽然服务内容各有侧重,但都应该在探索信息服务的内在规律上下工夫。如图书馆、院系资料室要经常性地开展文献、信息、定题定向服务,撰写专题调研报告等。要增强信息服务的主动性、能动性,延伸各部门信息服务的职能,使高校信息服务实现现代化。
2.4建立自己的信息服务队伍
高校信息服务职能的转变,需要一支水平较高、能胜任信息资源重组和深化信息服务工作的新型专业人才队伍。因此,信息服务人员首先应从思想观念和心理上做好准备,在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上加强自我适应能力,努力使自己在当今的信息服务中承担起诸如信息资源管理者、网络知识导航员、主题咨询专家等时代赋予的新角色。树立“服务第一,教师学生至上”的服务观念和开放的服务意识,信息员要有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一丝不苟的务实敬业精神[4]。服务方式也应由不自觉服务变为自觉服务,由被动服务变为主动服务,领导者应该积极为人才培养创造有利条件,在技能培训、鼓励创新上下工夫,大力培养一支具有较高素质、较高管理水平的跨世纪人才队伍。
3结 语
培养人才与科学研究是高校的主要服务职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教学科研质量和效率大大提高,信息资源对高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做好信息资源管理对于高校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如何有效地提高信息服务和运维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实现其工作的规范化、流程化和自动化,安全有效地管理好各种信息平台和信息资源,保证系统可靠运行并把风险降到最低,就成为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实际上这也是校园信息化建设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总之,高校信息服务工作正向社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高校信息服务部门和人员只有树立起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和开放意识,将资源优势和网络优势有机结合,提高综合服务水平,高校信息服务才能持续发展,才能在为教学科研提供服务的同时,为科教兴国发挥重要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 何秀全,韩耀军.高校信息化服务团队建设探究[J]. 现代教育技术,2010(2):150-152.
[2] 叶汝军,贾新民,谢一风.浅谈高校信息资源整合[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3).
[3] 金业阳. 高校信息资源整合与服务研究[J]. 图书馆论坛,2008,28(3).
[4] 张育花.论新时期高校信息服务职能的强化[J]. 江西省团校学报,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