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中道

来源 :博览群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lda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什么是国学
  现在有国学热,所以“国学”这个概念,大家应该都不陌生。也有学者认为这个概念不是很恰当,我们姑且不讨论这方面的争议,作出这样简单定义:所谓国学,就是中国文化。中国人原创的,中国所特有的文化,显然属于“国学”;从国外传来,受到中国人特别重视,中国人进行改造、加以升华的文化,也不应该排除在“国学”之外。
  “文化”这个词,大家更熟悉。但什么是文化呢?却很难一下子说清楚。我们简单说,“文化”就是“人化”,是与人有关的东西。
  比如,一只鸟儿飞过天空,排泄出一粒种子,或者有一棵幼苗从它嘴边滑落下来,掉在旷野之上,长成了一棵大树。这样的一棵树,如果总是和人无关,就不在文化范畴之中。如果它与人发生了瓜葛,情况就不同了。
  比如说,那是春秋时候的一棵杏树,有一天孔子开始在这棵树下设坛讲学,这棵树就有了文化的意义。后人在旁边立碑纪念,刻上“杏坛”二字,这棵树就成了一个文化的象征。
  或者,那是东晋时候的一株柳树,北伐的大将桓温看着它枝繁叶茂,看着它衰老枯萎,就心生感慨,拍打着树干说:“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由树及人,感慨万千,于是这棵树也就进入了文化。
  再比如,日月星辰在天空运行,周而复始,自然而然,这是自然界。有一天它被纳入人的视野,中国人因此产生这样的联想:日月星辰永不停息地在那里运行,就是刚健有为,我们人类应该效仿它,应该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啊!这就从自然上升到了人文,就是《周易》所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上述这些说明:人是文化的核心,围绕着人而展开的一切理想和现实,都属于文化。
  一个人的文化修养越高,精神世界越丰富,那么,他的心性越稳定,越有可能有所成就。所以,我们应该重视文化,尽最大的努力去把握文化。
  中国文化特别重视天和人的关系,所谓“究天人之际”,有“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等种种说法,把人的智慧延伸到极其广大的范围,拓展了中国文化的深度和广度。中国人的特质,中国独特的自然条件、人文环境,中国人的学术胸怀,中国文化独一无二的发展历程,这些因素造就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当初提出“国学”这个概念,就是为了彰显中国文化的独到之处。
  二、什么是中道
  刚才谈到,“国学”就是中国文化,文化就是人化。与人有关的东西太多了,所以,文化的领域实在太广了。我们应该抓住其中最关键、最灵魂的部分,就是哲学、宗教、道德、伦理,就是思维方式、世界观、价值观这些东西,文化学上称之为“心态文化”,它们是人类内心深处的,起决定性作用的文化。
  我们中国古代把文化按大学、小学进行划分。礼、乐、射、御、书、数,就是写字、算术之类的,是最具体、最基本的能力,这些属小学,是低层次的文化。比这些更高级、更重要的是大学——大学问、大智慧。大学问能够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是有长期潜在效应的文化。
  在我们的国学中,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等等,都属于心态文化,是“大学问”。把它们稍稍归拢一下,就是通常所说的儒释道——儒家、佛家和道家。
  我们中国儒家、佛家、道家的思想,真的非常博大精深。这里只谈其中的一小点——关于“中”的思想。中国文化特别强调“中”。这个“中”,就是恰到好处,就是目标和方式上的正确、恰当、和谐、圆融,在儒家系统中称之为“中庸之道”。
  我们的传统典籍当中有很多词语都在表达“中”的思想——尚中,执中,抱中,持中;中正、中和、中庸、中道。我们不妨把刚才的这些词语概括起来,笼而统之,称之为“中道”。“中道”就是特别追求完美,方方面面都照顾到,用最高明的办法去解决所有问题。
  三、儒家的中道
  中国文化的“中道”,首先体现在儒家思想上。儒家经典《论语》的最末一章说,当年尧传位给舜,留下的政治遗嘱就是:“允执厥中”——你要切实把握好那个中的原则。其实强调的只是一个字:中。从此以后,“中”就成为儒家道统——也就是思想传统——的重要内容。
  怎么样才算做到了这个“中”呢?孔子说:可以“叩其两端而竭之”。他说:我解答别人的问题,常常是勉为其难。我并非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啊,可是人家那么谦恭,那么真诚地向我求助,就相信我能帮他,我怎么办呢?我把问题的两端,两个极端的方面,其实也就是这个问题的方方面面,都考虑进来,都进行彻底的分析。这样,最恰当的解决办法也就自然浮现出来了,这种“叩其两端而竭之”就是在贯彻执行“中”的原则。
  这么说起来,“中”好像很容易做到。可是孔子却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就是说,有的人能把天下让出来,让别人坐江山,有的人能视功名利禄如粪土,也有人能够赤脚踩在刀刃上,赴汤蹈火,但没有人能够真正彻底做到中庸之道。
  真的这么难吗?的确是这么难!举个例子。儒家让人练习投壶、射礼,把箭准确投进壶里面,或者射到靶子的正中央。有人说:这不是难事,我能够百步穿杨呢,我有本事将这支箭射穿靶子,我多厉害!儒家说:你错了。让你射靶子,不是要让你准备打仗,而是“中道”训练,也就是拿捏分寸、恰到好处的能力。我们要求你把那支箭正好射在牛皮做的靶子中央,力度不大不小,力量小一点点就掉下来了,力度稍大一点就射透了。摇摇欲坠,却偏偏不会坠下来,这才符合要求。射透了和射不到一个样,都不符合中道,都算失败。射穿了如同没射到,这就叫“过犹不及”,“犹”就是“如同”。
  这么一分析,我们就理解了。“中”代表完美的目标和恰当的方法,精益求精,哪怕小事情也不容易做到,就好像“四书”的《中庸》所说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我们欢乐、悲伤都应该遵循“中”的原则,有一个合适的度。然而,所有的喜怒哀乐,一旦释放出来就过了,就不符合这个度了。什么时候才符合呢?只有在想要释放却还没有释放出来的时候。可见“中”的确很难真正达到。   儒家在所有问题上都努力符合“中”,比如“礼”的问题。中国是礼仪之邦,亲戚之间的各种称谓很复杂,这是为了准确地体现出与你关系的亲疏远近,由此规定你的权力和义务。针对不同的关系,你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是有区别的、明确的,而不是随意的、模糊的。
  人际关系的一切,其实可以归结为人和人之间的适当距离,太远了,或者太近了,都不合适。《论语》里面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就是说,和女子、小人之间的关系最不好处理,你离他太近了,他就跟你不客气,就顺杆儿爬,不拿自己当外人,没完没了跟你提要求;你跟他疏远了,他就满腹牢骚,满口抱怨。其实岂止女人和小人如此呢,大家都是普通人,还没有能够修炼成十足的君子,都还有点小人的影子残存着。这就需要调整好彼此的距离,以此进行一定的约束。
  能处理好人际距离,就有希望修炼成一个君子了。《论语》里面说:“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这句话信息很丰富,其中也涉及恰当的人际距离。君子很擅长处理人际距离,你远远地望着他,这时候他和你还没什么关系,他呈现出一种自然的庄重状态;你和他有一点接触了,这时候有关系了,但彼此的距离还很远,君子的态度很温和,鼓励你进一步接近;等到你和他有更多交流了,距离比较近了,他说的话都很严肃,跟你保持一定距离,让你不敢太随便。这就是君子在把人际距离调节到一个适当的程度,也就是“中”的程度。
  “君子三变”很值得我们借鉴。恰当的距离不是死板的、一成不变的距离,而是要根据具体情况的具体变化不断作出调整。所以《礼记·中庸》说:“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时中”就是合乎时宜地恰到好处。
  四、道家的中道
  接下来再看看道家的“中”。先顺着刚才人际距离的话题来谈。道家经典《庄子》有这样一段话:“鸟莫知于鷾鸸,……其畏人也而袭诸人间。社稷存焉尔!”鷾鸸,就是燕子。这段话是说,没有哪种鸟儿能够燕子那样智慧,接下来他列举了三个理由,最后的一个理由说燕子懂得选择与人类的最恰当距离。其他的珍禽猛兽,害怕人,躲得远远的,这反而吊起了人的胃口,追到深山老林里面捕猎它们,这都是因为它们离人类距离太远。家禽家畜呢,接受人的豢养,离人距离太近了,以致于人随意杀戮它们。只有燕子懂得,人类很可怕,距离不能太近,但是也不能太远,于是燕子就把窝做在人类屋舍的房梁之上,这种不远不近的距离,让彼此相安无事。
  刚才关于燕子的那几句话出自《庄子》外篇的《山木》这一篇,这一篇的开头讲了庄子遇到的两件事——
  一件事是:一群工匠在山里伐木,有一棵树枝叶茂盛,郁郁葱葱,他们却没有砍伐,庄子询问原因,匠人说:“这棵树枝枝杈杈太多,不成材,没什么用。”
  另一件事:庄子做客,朋友让仆人杀鹅款待。仆人来请示:“家里两只鹅,杀哪只呢?一只叫起来很好听,另一只不会鸣叫。”主人说:“杀那只不会叫的,留着它都听不到个声儿。”
  这两件事引起了庄子的深度思考。《庄子》这本书有过这样的话:“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其实“有用”有时候是个麻烦,你看哪,因为桂花可以做食物,所以桂树被人砍伐;漆树的汁液可以做漆,所以总是被人用刀割,可见“有用”不如“无用”好。
  而经过刚才那两件事之后,庄子又说了:“看来‘无用’也不解决问题啊。那棵树因为不成材而幸存,那只鹅因为不成材而被杀。可见做人不能偏滞于某一方面,我要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
  应该说,庄子追求的“材不材之间”,也是一种“中道”,其目标是争取一切有利的,躲开一切不利的。
  道家的经典中还有很多内容包含中道思想,这里就不细述了。
  五、儒道互补
  儒家讲中道、道家也讲中道,但是,道家的思想和儒家的思想毕竟是有差异的。最主要的就是,儒家追求出类拔萃,鹤立鸡群;道家强调和光同尘,潜龙勿用。于是有人说,儒家是积极的、正确的,道家是消极的、错误的。真的是这样吗?
  罗大佑有这样的一句歌词:“如果 我们生存的 冰冷的世界 依然难改变,至少 我还拥有你 化解冰雪的容颜。”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我满怀热情,努力改造这个世界,可是却没有能够改变,这个世界依旧是那么冰冷,这让我伤心,让我心头满是冰雪,但是没关系,还有你能够理解我,你脸上流露出来的关怀能够化解我心头堆积的冰雪。
  这一段歌词总是令我想起传说中的范蠡和西施,在百般努力之后,把一切放下,泛舟五湖。大概我们不能简单斥之为“消极”。
  所以说,道家的“消极”其实有很多可能,可能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心安理得,也可能是在条件不利情况下的暂时退避而不蛮干,是一种自我保全,或者是蓄势待发,等待时机东山再起。
  如果我们把儒家和道家孤立开来,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矛与盾。如果我们把二者结合起来,那就是一手拿着矛,用于进攻,一手拿着盾,自我保护。
  我个人很喜欢“出类拔萃,和光同尘”这八个字,把儒家、道家结合起来,高效做事,低调做人。儒道互补,可以让我们拿得起、放得下。做该做的事,对于结果,淡定一些,超脱一些。
  中国文化重视“儒道互补”,中国文人讲求“外儒内道”,把儒家和道家结合起来,这是一种大格局的“中道”。
  六、佛家的中道
  不仅儒家、道家,佛家也非常讲求“中道”。当年,释迦牟尼出家,成佛之前进行了六年苦修,却一无收获,促使他反省。据说:释迦牟尼在尼连禅河边沉思,恰好一条船从面前经过,船上有一位乐师正在教徒弟拉琴。乐师说:琴弦要不紧不松,如果太松了就发不出声音,太紧了一拉就会绷断。释迦牟尼由此获得启迪,放弃苦修,用不苦不乐的方式修行,这种不苦不乐就是一种“中道”。
  小乘佛教阶段,出家人只求自我解脱,认为世俗红尘会影响他们的修行,所以他们不愿意和在家人接触。脱离了社会,佛教的影响力因此被削弱,很难获得支持,佛教还怎么发展呢?大乘佛教亲近世人,以此获得更多的支持,并且加大佛教的影响力。这也是一种人际距离的中道。   佛学的核心思想是“空”,是说一切东西都是暂时的,变化的,空无自性,所以人应该把一切都看开点,看淡点。
  有的人不能体会这种“空”的思想,鸡毛蒜皮的事都计较,把自己弄得疲惫不堪。有的人把这个“空”理解得很极端,万念俱灰。这两种都违背了佛学的本意。针对这种情况,就产生了一个佛教派别——中观派,强调用“中道”的方法,来恰当地理解“空”。
  我们中国的佛教对大乘、小乘兼收并蓄,中国大乘佛教有八个派别,就是所谓的“大乘八宗”,其核心思想折射出不少中道。
  有一个法华宗,这个派别特别重视《法华经》,所以称作“法华宗”。《法华经》就是《妙法莲华经》,用莲花比喻佛法。其他花朵都是在凋谢的时候才长出果实,而莲花一开花的时候,它的莲蓬当中就已经有莲子了。这一部佛经所讲佛法如同莲花一样洁净精妙,而且它能够同时呈现佛法的花朵和果实。法华宗有一个重要的主张叫“定慧双修”。在南北朝时期,北朝的佛教只重视“定”,就是通过宗教实践达到禅定,南方的佛教只重视“慧”——就是佛学理论,南北方各有偏颇。法华宗创建于南北将要统一的时候,它提出“定慧双修”,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二者兼顾,这其实就是一种“中道”。
  又有一个三论宗,它特别重视佛教的三部论典,所以叫三论宗。三论宗特别强调“色空不二”。色,就是现象;空,就是现象背后没有永恒意义的本质。现象包含了本质,本质存在于现象之中;现象离不开本质,本质也离不开现象。这就是大家熟悉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不应该被现象迷惑而不能看透它背后的本质是“空”,也不能因为本质“空”而无视现象的客观存在,这就是三论宗强调“色空不二”的用意。
  中国大乘八宗还有一个派别,叫做华严宗,因为它特别重视《华严经》。“华严经”的“华”和“法华经”的“华”一样,也就是花;严,就是庄严。“庄严”这个词,我们现在一般都用作形容词,庄严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其实它也可以用作动词,“庄严”就是装饰、点缀。华严,就是杂花庄严,各色各样的花装扮起来,美不胜收。《华严经》这个题目是说,一个人领悟了真理之后,他的种种品德、行为和成就,就像各色花朵一样,把他装扮得美妙动人。华严宗有一个重要的观点:“空有双照”。这里的“空”也还是说要看透现象的本质,“有”是说应该承认现象的确是有的。“空有双照”与“色空不二”有相似之处,都有一些“中道”的意味。
  “中道”可以把矛盾的、相对的东西统一起来。华严宗的核心思想是:相即相入,圆融无碍。相即,就是二者一回事,不可分割,比如:水和波,还有前面所说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相入,是说事物之间,相互融入,比如两个镜子放在一起,互相照着,都融入了对方。华严宗认为世间万物都是这样的关系,世间的一切事物——包括彼此对立存在的范畴,都是相关的,都是和谐的,是互不妨碍、圆满融通的,这就是“相即相入,圆融无碍”。
  佛家的中道思想,同样可以给我们很多启迪,比如:我们应该以高度平等的眼光,体察万事万物。我们要认真做事,看淡结果;既不要患得患失,也不要无所作为。
  七、三教合一
  儒家、道家、佛家,彼此独立,各树一帜,但彼此之间互有影响。我们将儒释道三者相提并论,可以将其思想进行流通融合,还可以实现它们社会功能的互补,这就是所谓的“三教合一”。
  关于“三教合一”道理,我不想说得太枯燥,借用“盲人摸象”的故事来简单分析。这个故事大家都听说过,它的出处是哪里呢?出自佛经。佛教有一个《大般涅槃经》,其中有《狮子吼菩萨品》,在那里面释迦牟尼讲了这个“盲人摸象”的故事,他说啊:
  有一个国王,让大臣牵来一头大象,送到一群盲人面前。这些盲人都用手去触摸。然后呢,摸到象鼻子的人说大象象萝卜,摸到耳朵的人说大象就像簸箕,摸到头的人说大象像一块石头,摸到肚子的说大象像个大缸,摸到尾巴的说大象像条绳子。
  以上情节大家很熟悉,而且知道盲人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释迦牟尼是怎样分析的呢,他说:这些盲人所讲的既不是完全正确,也不是完全没道理。他们所说的都只是大象的局部,所以不正确;但这些局部的确是真相的组成部分,如果把这些局部撇开,我们也无从把握大象的模样了。真相就是把所有的局部结合起来。
  释迦牟尼想用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问题呢?他进一步做了这样的解释:这个故事里面的国王,可以用来代表佛的“正遍知”——无所不知;大臣可以代表《涅槃经》这样的佛经;大象代表佛性;盲人代表一切愚钝的众生。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但还不够究竟完满,所以还不是佛。只有圆满一切功德了,才是真正具有佛性。
  我们可以把盲人摸象这个故事的含义推广得更大,用大象代表真理。真理是不可穷尽的,儒、释、道三教固然都从各自的角度、相当程度上揭示了真理,但都不能代表全部的真理,我们必须把他们的合理内核结合起来,融会贯通,这就是“三教合一”的道理。
  与“儒道互补”一样,“三教合一”是一种更广大的文化格局上的兼容并包,是一种非常恰当的“中道”,这就是本文想说的主旨。最后,我特别想强调以下几点:
  第一点,我们要重视文化。文化让我们心态稳定,神定气闲,让我们具备做好各种工作的潜质和素养。所以,不管你从事什么行当的工作,都要重视文化,重视大文化,重视高层次的传统文化。
  第二点,中国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很多独到之处,“国学”这个概念就是想凸显中国文化特色。我们必须有强烈的文化自豪感,这样才能充分发扬中国文化的效能。
  第三点,中国文化中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都在追求完美,我们概称“中道”。所谓“中”,就是不苟且,不将就,不打折扣,就是恰当、完美、圆融,体现在看问题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各个方面。可能我们永远无法达到那样的完美,但是我们可以无限接近。
  第四点,我们可以从国学中体会丰富的“中道”思想,掉过头来,我们也应该用“中道”的态度来对待国学。国学中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各有侧重,我们应该兼收并蓄。儒道互补、三教合一,是一种文化大格局中的“中道”态度。
其他文献
摘 要:《导游实务》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解释了任务驱动法的概念和意义,分析了任务驱动法在《导游实务》中应用的必要性,并以《导游实务》课程中的地陪服务规程为例,阐述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课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导游实务》课程;应
期刊
一、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的优点  借助于网络技术,利用多媒体软件教学,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虚拟实验室操作。如传统电学实验课时,通常会告诉学生,电流表的接线柱不能接错、电压表不能超过量程、电池组不能短路等,并且很多实验限制学生自己操作,这些规定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在网络环境下,倡导学生自主探讨性实验,既可保护仪器又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
期刊
摘 要:习题课是教学这一系统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习题课是巩固知识、是拓展运用的有效途径,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还存在对习题课重视不足、对习题课上的问题认识不足、不知如何有效组织习题课等问题,文章就针对以上三方面的问题,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作者的主张及建议。  关键词:物理习题课;有效性;攻略  一、物理习题课的功能  物理习题课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与理论课、实验课共同组成物理课程体系。在这个
期刊
摘 要: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等都与普通高校具有不同特点,环境的同意以及高职院校的性质等,使得高职专业教师在自身成长和发展时会遇到特殊的困难。本文为解决高职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重点探索解决的途径,提出解决的对策。  关键字:高职院校;教师; 困难;对策  一﹑ 高职教师专业成长的困境  由于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偏见,高职教育被看成二流教育,和普通高校教师相比低人一等,高职教
期刊
摘 要:信息题是一种能够很好地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题型,因此在高考试题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的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内在的价值追求。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不是简单的信息方面技能的培养,而是和读、写、算一样的一种获得信息、分类概括信息、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的培养,应和学科教学结合起来。作为一线的化学教师应把信息素养真正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中,使我们的学生在信息社会中能获取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应用和
期刊
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之一,也是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同时也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合作的机会,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也使学生享受了成功的乐趣,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和谐发展。  一、把握标准,精心选材  合作学习是体育学习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并不是所有学习内容都适合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
期刊
摘 要:近几年来,思政课逐渐成为高职生逃课的“重灾区”,很多高职生认为这样的课程学不学都一样,即使勉强来上课也都是干别的事。如何激起高职生对思政课的兴趣,使思政课成为高职生喜欢的课呢?这是摆在高职政治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师能三方面谈谈认识。  关键词: 高职生;思政课;如何喜欢  如何使高职生喜欢思政课呢?这是摆在高职院校政治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期刊
摘 要:校园文化是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和行为组成的有机整体,它的载体是学校的师生员工。校园文化的主要功能是教育激励功能、导向规范功能、约束支配功能、辐射示范功能。  关键词:校园文化;功能;探讨  校园文化功能,根据它对载体的作用方式、作用目的、作用效果和作用特征,可以分为许多功能。我们认为校园文化对社会、对其载体最有影响作用的是教育激励功能、导向规范功能、约束支配功能、辐射示范功能。  一
期刊
口语交际是一项开放的实践性很强的语文基本功,其课堂教学形式往往灵活多样,但如何形成既生动活泼,又长效持久的教学体系,是很值得探讨的。通过三个多学期的探索,笔者初步总结出一种有效教学的模式,它正如计算机应用软件的运行,将个体练习与团队协作有机统一,较为理想地实现了教学目标。本文试从“数据管理、运行进程、应用效能、操作原理”四个方面具体阐述该“应用软件”的运作机理。  一、数据管理  数据管理对该“应
期刊
在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过程中,阅读教学是重中之重。怎样抓好阅读教学呢?叶圣陶老先生这样说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自己能读书,不待老师讲”。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点《课程标准》中也有明确的指出,本人就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在阅读教学中怎样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 、激发好奇心 求知欲  我国有句古话“知之者不如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