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对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认识与思考

来源 :当代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c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有效的教学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既要让学生学到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知识与技能,又要获得今后发展的价值观和学习方法。有效教学是有效性的教学,相对于教师的教学投入,学生所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是可能大的、理想的。怎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其散发出新课程的气息,是新课程理念下所应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有效性教学是教学的生命,是教学研究的一个永恒课题,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无论课程改革进行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不懈的追求。如何在把握新课标理念下,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新课改的热点问题之一。笔者认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价值取向,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结,这样才会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
  因此,如何实现数学课的有效教学,一直是广大数学教师在实践中努力追求的。笔者认为,要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先认清小学数学的教学现状,才能更好地对症下药,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目标明确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还应该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要怎样去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知识、学会学习,更应该学会做人。在小学数学课堂课上,很多教师教师占据了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一节课中教师的说话、活动时间占了课堂的一大半,导致教学中的教师中心化。他们往往为教学而教学,上起课来就忘了自己的行为态度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殊不知教师在行为规范方面对学生的影响作用要比所教的文化知识重要得多。教学中明显地反映出是学生在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教师在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2、 教学方法不得当。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多年来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仍然是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往往不会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本来要求学生在明白算理的基础上能计算就可以了,可教师非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说上;本来学生学会分析解答应用题就可以了,却放着时间不让学生去解决实际问题,非得盯着几道抽象得很的应用题去练习说理。还有,随着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新的教学设备(投影、多媒体等)不断出现,这本来是件好事,可由于得不到正确的运用,反而影响了课堂教学。这就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注重内容的讲解,忽视教材的运用。现在,不少教师只是将教材当成学生的习题集,这使得很多学生都不会阅读课本。实际上,教科书通过正文和例题,并结合图表,加强了对教学内容、特点、要求的分析,会使用教材的学生,往往能自己逐步掌握分析推理的方法。而且,教科书还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思考问题,探索一题多解和一题多用。
  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由于我国的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学生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是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因此,在全面实施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探索教学的有效策略十分迫切与必要。那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有哪些呢?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引入要恰当。
  1.引入的情境要突出概念的本质特征。借助直观具体、生动形象的情境引出概念,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但情境一定要与概念的本质属性相关联,否则会因为远离教学内容而影响教学效果,有时甚至产生误导作用,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歧途。
  有位老师为了引出“倒数”的概念,从孙悟空腾云驾雾翻跟斗讲起,弄得学生一时摸不着头脑,真令人啼笑皆非。虽然学生对此故事情境很感兴趣,但由于故事内容不能反映“倒数”的本质特征,因而也只能是无效的教学。
  另一位老师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从“朝三暮四”这个成语的典故引入,却带来了奇特的效果。教师讲完典故后,引起学生的哄堂大笑。教师问学生为什么可笑,学生说猴子太愚蠢了,其实一天吃到的桃子是一样多的。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列出“3+4”和“4+3”这两个加法算式来说明道理,进而通过比较感知到两个加数没变,和也没变,只是加数位置变了。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轻松感知了加法交换律。
  2.引入的方式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数学概念具有高度的抽象性。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水平处于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为主过渡的阶段,因而理解和掌握概念有一定困难。教学时,应当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实例,联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采用直观操作等实践活动的形式,自然地引出概念。
  例如教学“小数的意义”,教师先通过学生熟悉的元、角、分,让学生初步感知小数。接着引导学生根据米尺上的刻度,进一步认识一位小数、二位小数……通过对实例的观察、分析比较和抽象概括,使学生从具体到抽象地理解小数的概念。
  又如,我们可以借助操作活动,建立“平均分”的概念。让学生把8根小棒分成2份,交流不同的分法。然后引导学生将几种分法进行分类,观察、比较后让学生发现“4根与4根”的分法的本质特征是“每份的根数一样多”,并指出这种分法叫平均分。
  3.引入的路径要体现概念产生的背景。教师要根据概念产生的不同背景,因“材”施教,选定最佳的引入路径,尽力排除非本质属性的干扰,让学生尽快触及概念的本质特点,体现概念建立过程的高效化。
  例如,在教学“质数、合数”时,有位老师先组织学生操作学具:分别用2个、3个、4个……20个小正方形去摆成一个长方形,然后引导学生去发现摆出的长方形个数与小正方形的个数之间的联系,再逐步引到质数、合数。殊不知,教者刻意追求创新,不仅在摆长方形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还人为地增加了非本质属性的干扰,反而影响了对概念的直接感知,真是得不偿失。其实,可以利用约数的概念直接引入质数、合数概念。让学生先分别求出一些自然数的约数,然后根据一个数有几个约数进行分类,从分类情况便可引出质数、合数。这才是引入质数、合数概念最简捷的路径。
  (二)创设情境,明确目的。
  情境的创设,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所以,教学中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创设的情境要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利用生活知识感悟数学内涵。如在教“人民币的认识”笔者设计了同学们在商场内购物的情境,让学生学习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样既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又为下一步教师的教学做好了准备与铺垫。
  (三)适时点拨,指导参与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主动性,重视让学生学会学习、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今天,我们也应重视并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
  如教学“笔算一位数乘两位数”,当学生探究出竖式计算的“原始”算法之后笔者没有直接引出简便算法,而是让学生利用探究出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接着再加以适时引导:“通过计算你发现什么?”“你觉得这样写怎么样?”通过这些设问,一步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目标:原始算法“烦”,需要“简化”。这时再通过动画演示“由繁到简”,使学生对简便写法的印象深刻。教师有效的引导,能确保学生探究活动的质量,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更有意义,更为有效。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发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了一个战略性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抛开形式主义的束缚和功利主义的诱惑,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潜心钻研,勇于探索。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已初见端倪,但构建有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途径吃了本文中提到的还有很多,仍需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不断提高。
其他文献
个人简介:谢辉军(1964.12-),男,仫佬族,广西罗城县人,1989年7月毕业于河池学院政史专业,本科,中学高级教师,任年级组长兼任政治(思想品德)组组长,中国教育教学研究会会员。    复习本身就是一个将基础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分类的过程,新形势下如何搞好九年级的思想品德课的总复习,本人认为把握好以下三个阶段十分重要。    1基础知识系统化是搞好复习的前提    复习是对学习过的内容进行再
期刊
“作文是学生认识和语言表达的体现。小学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是《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的。要使这一要求真正做到落实,我的体会是,必须从低年级开始认真抓好早期作文启蒙训练。这是改变学生作文水平低下这一现状的重要举措,根据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体会。    1必须尽快更新作文教学观念    没有观念的更新就不会作文改革的创新。
期刊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三分之一的作品是文言文,在近10年的全国高考语文考卷中都设置有10分的文言翻译题,以考察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增强学生阅读与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继承和弘扬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因此,如何指导学生翻译文言文,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技巧与要领,成为古代文学作品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与难点。下面就本人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与感受,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1弄清文言翻译与注释的区别    要翻译古文,首
期刊
【摘要】创新就是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创新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而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是唤起创新意识的起点,教师还应有意识地构建创新环境,扶持创新意识。  【关键词】科学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一切创造
期刊
非谓语动词中的分词作状语是历年全国及各省份高考试题的热门考点,因为高考试题突出对重点语言、语法点的考查。2009年的全国高考试题中,天津、浙江、四川、重庆、福建、北京、全国(II)、湖南、江西、上海卷等都分别对该语法点进行了考查,足见这一知识点之重要。分词作状语更是广大考生欲求而不得知的语法项目之一。笔者现将自己多年教学该语法点的经验技巧进行总结与归纳,愿与广大读者共同探讨、切磋。  高考试题对
期刊
【摘要】教育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能将掌握的知识、方法、技能等迁移到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所以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以实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更好地不教”。美术作为一门造型艺术,将各种知识综合,以其独特的审美客体--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等,均可以理论结合实际探讨情感的内涵,情感对记忆、对思维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期刊
【摘要】数列的相关知识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正确而熟练地掌握数列的性质对于解决数列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数列;性质;运用    1. 对于等差数列{an},任意两项an、am的关系是:an=am+(n-m)d或am=an+(m-n)d  例:{an}为等差数列,已知a5=2,a3=1,求通项公式
期刊
[背景]    当今新课程理念主导下的语文课堂是一个异彩纷呈的动态生成过程,常常会出现与课前预设不协调,甚至大相径庭的意外情况。教师如何审时度势,如何因势利导,如何适时点拨,巧妙地把郁结疏通,将问题引向教学的主题,化意外为精彩,就成了一门学问。    [案例]    我在教四年级下册课文《中彩那天》时,将“你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这句话作为教学的难点。我这样预设:先让学生反复阅读7、8两个自
期刊
歌德曾说:“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生活来源与实践,数学来源于生活,这样就会使原本单调的数学教学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从而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继而更加喜欢数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 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数感  单纯的数字是枯燥无味的。特别是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这时,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千方百计地触动学生对数学的兴奋点。如果教师密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口语交际能力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应当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可见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在口语交际训练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与人交流的意识、能力和习惯,其最突出的特点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这充分体现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