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电能是现代社会生产、生活所需的核心能源,高质量的电能供给,则对配电系统的工作性能提出了明确要求。基于此,本文以配电自动化技术作为分析对象,就该技术在配电生产中的应用优势、应用方法展开分析,给出基于多技术的工作系统,针对系统构建、所用核心技术和训练方法进行介绍,最后选取实例进行配电自动化的应用分析。以期通过研究明晰理论,为后续具体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配电自动化;配电生产;供电质量;通信技术
中图分类号:TM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44(2018)33-0115-02
前 言
配电自动化(Distribution Automation)是指以配电网一次网架和设备为基础,综合利用计算机、信息及通信等技术,并通过与相关应用系统的信息集成,实现对配电网的监测、控制和快速故障隔离,以此提高供电可靠性、改善供电质量。该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可视作现代技术发展的体现,也切实提升了配电生产整体工作的有效性。对配电自动化在配电生产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具有突出意义。
1 配电自动化在配电生产中的应用优势
1.1 提升生产作业安全性
配电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直接优势是提升了配电生产作业的安全性。在此前工作中,各地电力系统时常出现短路、断路等问题,影响供电作业,也可能导致触电事故,我国2010~2015年间,因配电生产环节事故致死人数年均超过260人[1]。在配电自动化技术条件下,当电力系统出现异常,自动化技术下的工作设备可以首先侦知该问题,并给出警报,使问题得到及时发觉和处理。与此同时,传统模式下故障排除过程中的安全隐患也得以解除,分布于各处的工作构件,可以较为有效的提供事故地点,便于人员进行针对性处理,降低安全隐患。
1.2 提升生产供电质量
我国供电质量近年来逐渐上升,核心城市可以达到“四个9”的水平(供电10000h,允许停电1h),主要城市也能达到“三个9”的标准(供电1000h,允许停电1h)。为进一步保证其他地区的供电质量,配电自动化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在实际工作中,无论电力系统配电生产的何种环节出现问题,主要该环节得到了智能化监控,问题往往能够得到预先察觉。如变电器工作负荷过大的问题,常规模式下,在变压器损坏后问题才得到处理,造成供电质量下降。配电自动化技术下,当变压器过负荷运行时,就能得到发觉,进行设备更换或者参数调整,避免问题处理的滞后性。
2 配电自动化在配电生产中的应用方法
2.1 系统构建
以常规电力系统的配电生产作为对象,配电自动化技术应用需要依托稳定的架构,以拓扑学原理来看,系统架构分为单片机、传感器、通信元件、附属设备四个模块,其中单片机是架构的核心。常规工作模式下,由传感器进行数据信息的实时收集,包括系统工作下的各个维度,将所获数据通过通信元件传输给单片机,由单片机进行信息辨识[2]。如果各个维度信息正常,表明电力系统工作态势良好;单片机不动作;如果传感器传输的信息存在异常,单片机对该问题进行辨识后,会通过通信元件下达指令,由执行结构进行进一步动作,如切断电源、发出警报等。附属结构包括数据存储器、数字化显示设备等,保证工作可视化,有助于人员通过设备进行配电生产的控制。
2.2 核心技术
配电自动化的应用,其核心技术包括单片机技术、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以及集成技术等,这些技术的联合应用,使整体工作被纳入统一的管理系统下,其工作流程(2.1)已经有过介绍,在上述技术基础上,为强化系统的工作能力,额外采用CAN总线技术、分布式监控技术和集中管理技术,对系统进行控制。CAN总线技术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在CAN总线技术下,现场总线分为若干接口,每个接口对应一条独立的通信信道,该信道又对应一台独立的工作设备,不同设备可以拥有类似功能,也可拥有不同功能,但指令下达时,均以独立信道进行传输,保证通信质量。以CAN总线技术为支持,分布于电力系统各处的监控设备,可以独立进行信号传输,汇总至监控管理处,由监控管理处进行集中管理,了解实时的工作态势,做好调整和优化,保证供电稳定性和安全性。
2.3 训练方法
配电自动化技术强调的是信息采集、辨识、存储、指令执行等所有工作的一体化,需要来自智能设备的支持,智能设备的工作质量,则依托于机器训练方式,考虑到配电自动化技术应用环境的特殊性,拟通过降维训练的方式提升系统对各类问题的辨识效果,主要方式为K近邻算法[3]。如针对变压器进行的监控工作,可分为三个基本维度,即温度维度、电流维度和电压维度,在常规作业态势下,变压器的电流、温度和电压是以标准参数为基础上下波动的,但不会超过极限值,以V表示电压,变压器电压变化将以数列的形式存在:
V=[V最小;V-n…V-2;V-1;V;V1;V2…Vn,V最大]
以最大值和最小值作为边界,可以生成K近邻算法下的定义域,之后收集变压器工作样本2000个以上,投入到该定义域内,样本自动进行分布,将结果输入单片机。实际工作中,通过传感器收集变压器的电压值,由单片机进行辨识,只要电压值处于定义域内,智能设备即可辨识其工作正常,反之则通过自动调整和警报予以应对。其他维度的训练同样以各自定义域为基准进行,以确保任何维度出现问题都能得到侦知和处理。
3 实例分析
3.1 配电自动化应用概况
2015年,某地进行配电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改造,完成后即投入使用,对该地2015~2017年两年间的工作资料进行收集和分析,了解该地配电安全问题发生数、系统对问题的辨识率、辨识时间以及故障处理时间。同时收集该地2012~2014年工作资料,同样了解配电安全问题发生数、故障处理时间,因该阶段当地未进行配电自动化技术改造,故不对系统辨识率、辨识时间进行对比。此外,因样本数较为有限,额外通过参数收集的方式,将当地配电生产情况制作为分析模型,利用参数调整法分析其对问题的辨识率、辨识时间以及故障处理时间。
3.2 配电自动化应用/模拟结果
对该地两个时期的工作态势以及模拟工作态势进行收集,所获结果如表1。
从结果上看,完成配电自动化技术改造后,当地安全问题发生数明显下降,问题的辨识率达到90%以上,辨识时间和处理时间为分为4.58s和1.3min,较改造前出现了很大幅度的提升。需注意的是,模拟组各项指标较改造组依然具有优势,这是由于配电自动化技术的实际应用受到通信距离、干扰水平的影响无法尽善尽美,也为后续工作的优化提供了一定思路。
4 总 结
综上,配电自动化技术在配电生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既能够提升作业安全性,也能提升供电质量。其具体应用强调多项技术的集成,包括通信技术、单片机技术等,要求通过降维训练的方式保证系统的工作能力,并构建有效的整體架构。实例分析证明了上述理论的价值,可作为经验参考予以推广。
参考文献
[1]齐 艺,孙畅岑.配电自动化终端设在电力配网自动化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8(18):117.
[2]肖一兵.面向供电可靠性的配电自动化终端优化配置研究[J].中国设备工程,2018(17):131~132.
[3]易梦雄.电力自动控制在低压配电系统中的运用[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22(06):33~35.
收稿日期:2018-10-3
作者简介:赵元朋(1973-),男,高级工,大专,任生产副所长。
关键词:配电自动化;配电生产;供电质量;通信技术
中图分类号:TM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44(2018)33-0115-02
前 言
配电自动化(Distribution Automation)是指以配电网一次网架和设备为基础,综合利用计算机、信息及通信等技术,并通过与相关应用系统的信息集成,实现对配电网的监测、控制和快速故障隔离,以此提高供电可靠性、改善供电质量。该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可视作现代技术发展的体现,也切实提升了配电生产整体工作的有效性。对配电自动化在配电生产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具有突出意义。
1 配电自动化在配电生产中的应用优势
1.1 提升生产作业安全性
配电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直接优势是提升了配电生产作业的安全性。在此前工作中,各地电力系统时常出现短路、断路等问题,影响供电作业,也可能导致触电事故,我国2010~2015年间,因配电生产环节事故致死人数年均超过260人[1]。在配电自动化技术条件下,当电力系统出现异常,自动化技术下的工作设备可以首先侦知该问题,并给出警报,使问题得到及时发觉和处理。与此同时,传统模式下故障排除过程中的安全隐患也得以解除,分布于各处的工作构件,可以较为有效的提供事故地点,便于人员进行针对性处理,降低安全隐患。
1.2 提升生产供电质量
我国供电质量近年来逐渐上升,核心城市可以达到“四个9”的水平(供电10000h,允许停电1h),主要城市也能达到“三个9”的标准(供电1000h,允许停电1h)。为进一步保证其他地区的供电质量,配电自动化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在实际工作中,无论电力系统配电生产的何种环节出现问题,主要该环节得到了智能化监控,问题往往能够得到预先察觉。如变电器工作负荷过大的问题,常规模式下,在变压器损坏后问题才得到处理,造成供电质量下降。配电自动化技术下,当变压器过负荷运行时,就能得到发觉,进行设备更换或者参数调整,避免问题处理的滞后性。
2 配电自动化在配电生产中的应用方法
2.1 系统构建
以常规电力系统的配电生产作为对象,配电自动化技术应用需要依托稳定的架构,以拓扑学原理来看,系统架构分为单片机、传感器、通信元件、附属设备四个模块,其中单片机是架构的核心。常规工作模式下,由传感器进行数据信息的实时收集,包括系统工作下的各个维度,将所获数据通过通信元件传输给单片机,由单片机进行信息辨识[2]。如果各个维度信息正常,表明电力系统工作态势良好;单片机不动作;如果传感器传输的信息存在异常,单片机对该问题进行辨识后,会通过通信元件下达指令,由执行结构进行进一步动作,如切断电源、发出警报等。附属结构包括数据存储器、数字化显示设备等,保证工作可视化,有助于人员通过设备进行配电生产的控制。
2.2 核心技术
配电自动化的应用,其核心技术包括单片机技术、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以及集成技术等,这些技术的联合应用,使整体工作被纳入统一的管理系统下,其工作流程(2.1)已经有过介绍,在上述技术基础上,为强化系统的工作能力,额外采用CAN总线技术、分布式监控技术和集中管理技术,对系统进行控制。CAN总线技术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在CAN总线技术下,现场总线分为若干接口,每个接口对应一条独立的通信信道,该信道又对应一台独立的工作设备,不同设备可以拥有类似功能,也可拥有不同功能,但指令下达时,均以独立信道进行传输,保证通信质量。以CAN总线技术为支持,分布于电力系统各处的监控设备,可以独立进行信号传输,汇总至监控管理处,由监控管理处进行集中管理,了解实时的工作态势,做好调整和优化,保证供电稳定性和安全性。
2.3 训练方法
配电自动化技术强调的是信息采集、辨识、存储、指令执行等所有工作的一体化,需要来自智能设备的支持,智能设备的工作质量,则依托于机器训练方式,考虑到配电自动化技术应用环境的特殊性,拟通过降维训练的方式提升系统对各类问题的辨识效果,主要方式为K近邻算法[3]。如针对变压器进行的监控工作,可分为三个基本维度,即温度维度、电流维度和电压维度,在常规作业态势下,变压器的电流、温度和电压是以标准参数为基础上下波动的,但不会超过极限值,以V表示电压,变压器电压变化将以数列的形式存在:
V=[V最小;V-n…V-2;V-1;V;V1;V2…Vn,V最大]
以最大值和最小值作为边界,可以生成K近邻算法下的定义域,之后收集变压器工作样本2000个以上,投入到该定义域内,样本自动进行分布,将结果输入单片机。实际工作中,通过传感器收集变压器的电压值,由单片机进行辨识,只要电压值处于定义域内,智能设备即可辨识其工作正常,反之则通过自动调整和警报予以应对。其他维度的训练同样以各自定义域为基准进行,以确保任何维度出现问题都能得到侦知和处理。
3 实例分析
3.1 配电自动化应用概况
2015年,某地进行配电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改造,完成后即投入使用,对该地2015~2017年两年间的工作资料进行收集和分析,了解该地配电安全问题发生数、系统对问题的辨识率、辨识时间以及故障处理时间。同时收集该地2012~2014年工作资料,同样了解配电安全问题发生数、故障处理时间,因该阶段当地未进行配电自动化技术改造,故不对系统辨识率、辨识时间进行对比。此外,因样本数较为有限,额外通过参数收集的方式,将当地配电生产情况制作为分析模型,利用参数调整法分析其对问题的辨识率、辨识时间以及故障处理时间。
3.2 配电自动化应用/模拟结果
对该地两个时期的工作态势以及模拟工作态势进行收集,所获结果如表1。
从结果上看,完成配电自动化技术改造后,当地安全问题发生数明显下降,问题的辨识率达到90%以上,辨识时间和处理时间为分为4.58s和1.3min,较改造前出现了很大幅度的提升。需注意的是,模拟组各项指标较改造组依然具有优势,这是由于配电自动化技术的实际应用受到通信距离、干扰水平的影响无法尽善尽美,也为后续工作的优化提供了一定思路。
4 总 结
综上,配电自动化技术在配电生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既能够提升作业安全性,也能提升供电质量。其具体应用强调多项技术的集成,包括通信技术、单片机技术等,要求通过降维训练的方式保证系统的工作能力,并构建有效的整體架构。实例分析证明了上述理论的价值,可作为经验参考予以推广。
参考文献
[1]齐 艺,孙畅岑.配电自动化终端设在电力配网自动化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8(18):117.
[2]肖一兵.面向供电可靠性的配电自动化终端优化配置研究[J].中国设备工程,2018(17):131~132.
[3]易梦雄.电力自动控制在低压配电系统中的运用[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22(06):33~35.
收稿日期:2018-10-3
作者简介:赵元朋(1973-),男,高级工,大专,任生产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