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气息”是衡量一件美术作品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气息”不仅存在于中国画作品中,同样存在于一切美术作品中。“气息”是美术作品的生命,“气息”是自然之气、人身之气、作品之气的自然融合。美术作品的“气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
[关键词]气息 生命 呈现 时间
当我们走进博物馆,看到中国古代商周的青铜器那种以超人的历史力量与原始宗教神秘相结合的作品时,一种沉重、神秘、狞厉的气息扑面而来。宋元的绘画却透露出闲散、宁静、安逸的气息。古今中外美术大师的作品无一例外地充满着浓厚的艺术气息,如倪云林有闲适无奈、散淡寂寞之气,八大山人有孤傲之气,吴昌硕有磅礴雄健之气,齐白石有清新、淡雅、宁静、天真之气,梵高有热烈、奔放的气息,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中透露出悲壮之气。“气”不仅存在于中国书画作品中,同样存在于一切美术作品中。现代绘画以其宽阔的胸怀融合古今中西,运用许多不同的手段创作充满浓厚艺术气息的美术作品。一幅美术作品无论是具象还是抽象,是精雕细刻还是大笔挥洒,有没有浓厚的气息是衡量一幅美术作品质量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
一、气息与生命
“气”最早源于我国原始初民对自然界的烟雨云气变化的观察及对人体呼吸之气与血脉流通的体验,后来人们把“气”进一步深化与拓展成一种哲学范畴的“气”的概念,这一种“气”不单指具体的自然云气、人身气脉,而进一步扩大内涵,升华为一种构成万物、万象、万态的有形无形的生命原质,一种能在复杂的气化谐和过程中造成万事、万物(包括自然、社会、人类生命乃至精神道德境界)的有机物质实体了。
中国古代画家们将自己的主观情感乃至生命气息与自然对象相互感应、相互拥抱,气息相通,而创造出“天人合一”的具有生命气息的图像。正如苏珊朗格所说,“说明艺术形式与生命形式有着相类似的逻辑形式。更明确地说,艺术形式存在着与生命形式具有相同结构的可能性。”我国古代元气论者认为:人身之气与自然之气具有同源性,都充满着与宇宙生命运动一脉相承的律动与韵律。
美术作品的生命不在于是否“状物”,而在于作品是否有一种内在的气息,有了“气”,便具有了生命。西汉霍去病墓前的雕刻《伏虎》,该作品没有局部的精雕细刻,完全是粗线条的大块面的整体形象,而你却强烈地感觉到一种气势与力量。一件美术作品虽然精雕细刻,张牙舞爪,若没有内在的气息,那便只是一个没有生命的躯壳而已。
二、气息与呈现
“气”是艺术作品的生命,要使宇宙万物赋予生命,就要“在对宇宙万物的生机活力与深层生命内涵的独特体悟中实现对事物生命的整体把握与深层体验,进而达到对宇宙人生作宏观审美与深层探索的要求”。
1.体自然之气,自然界万物皆有灵性,关键是我们如何去唤醒它。画家要用心去感悟自然,由目视而入于神遇,由直觉而入于心觉,就象庄子“心斋”一样,用心去体悟大自然万物千差万别的生机活力与生命内涵,把握其生命节奏与韵律。要求画家心怀澄静,以其主体之气感悟自然之气,体悟大自然或空灵韶秀,或苍古萧疏之气息。
2.养人身之气,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经历会使画家本身具有不同的气息,画家必须不断地加强自己各方面的修养,不断地“养气”。“文学艺术论中的养气说要求作家艺术家通过心灵和精神的自我陶冶、净化、充实、完善和升华来提高和改善主体素质,维护身心健康,以最佳的思想境界和精神状态投入创作活动。”
3.创作品之气,作品之气是作为艺术创作本源的自然之气,与作为审美主体生命力与创造力源泉的人身之气的自然融合。要求画家练就一双秩序化的眼睛,将散乱而繁杂的物象秩序化,在客观世界中寻觅他所感动的、与艺术家个体的气息相融的物体和景象,将自己的情感和个性气质投射到对象中去,并运用艺术的手法进行概括、取舍、使绘画作品具有某种气息。
三、气息与时间
气息与时间的长短有着直接的关系,美术作品就象陈年老酒,时间越长,所产生的气息便越强烈、越浓郁。时间的长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某一幅美术作品在绘制时所花的时间和精力。我国古代山水画家,常常是“五日一山,十日一水”,用水墨反复皱擦点染,营造出苍凉、浑厚之气息。中国古代的壁画因千年时间的冲刷,而使作品具有了沧桑的艺术气息。现代许多画家运用各种不同的技法长时间反复制作使画产生许多复杂的情感,使画面充满了某种气息。另一方面,有的画家的作品虽然是“逸笔草草,一挥而就”,而其背后却是数十年修养的沉积、笔墨的磨炼。
时代不同,人的情感体验不同,由作品体现出来的气息也应有所不同。现代科学技术可以很方便地使人们直接或间接地体验到地球上每个角落的风土人情,从宏观上可以遨游太空,从微观上可以观察到一个细胞的内部结构。当今艺术家的视界比以往任何时代的艺术家都要开阔与宏杂。随着时间的推移,艺术家的情感体验也将会不断地发生变化。现代科技的发展,材料与技法也会不断地发展变化。情感体验无限,美术作品的气息无限,对美术作品的气息的探索也会无限。
参考文献
[1]蒲震元.中国艺术意境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关键词]气息 生命 呈现 时间
当我们走进博物馆,看到中国古代商周的青铜器那种以超人的历史力量与原始宗教神秘相结合的作品时,一种沉重、神秘、狞厉的气息扑面而来。宋元的绘画却透露出闲散、宁静、安逸的气息。古今中外美术大师的作品无一例外地充满着浓厚的艺术气息,如倪云林有闲适无奈、散淡寂寞之气,八大山人有孤傲之气,吴昌硕有磅礴雄健之气,齐白石有清新、淡雅、宁静、天真之气,梵高有热烈、奔放的气息,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中透露出悲壮之气。“气”不仅存在于中国书画作品中,同样存在于一切美术作品中。现代绘画以其宽阔的胸怀融合古今中西,运用许多不同的手段创作充满浓厚艺术气息的美术作品。一幅美术作品无论是具象还是抽象,是精雕细刻还是大笔挥洒,有没有浓厚的气息是衡量一幅美术作品质量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
一、气息与生命
“气”最早源于我国原始初民对自然界的烟雨云气变化的观察及对人体呼吸之气与血脉流通的体验,后来人们把“气”进一步深化与拓展成一种哲学范畴的“气”的概念,这一种“气”不单指具体的自然云气、人身气脉,而进一步扩大内涵,升华为一种构成万物、万象、万态的有形无形的生命原质,一种能在复杂的气化谐和过程中造成万事、万物(包括自然、社会、人类生命乃至精神道德境界)的有机物质实体了。
中国古代画家们将自己的主观情感乃至生命气息与自然对象相互感应、相互拥抱,气息相通,而创造出“天人合一”的具有生命气息的图像。正如苏珊朗格所说,“说明艺术形式与生命形式有着相类似的逻辑形式。更明确地说,艺术形式存在着与生命形式具有相同结构的可能性。”我国古代元气论者认为:人身之气与自然之气具有同源性,都充满着与宇宙生命运动一脉相承的律动与韵律。
美术作品的生命不在于是否“状物”,而在于作品是否有一种内在的气息,有了“气”,便具有了生命。西汉霍去病墓前的雕刻《伏虎》,该作品没有局部的精雕细刻,完全是粗线条的大块面的整体形象,而你却强烈地感觉到一种气势与力量。一件美术作品虽然精雕细刻,张牙舞爪,若没有内在的气息,那便只是一个没有生命的躯壳而已。
二、气息与呈现
“气”是艺术作品的生命,要使宇宙万物赋予生命,就要“在对宇宙万物的生机活力与深层生命内涵的独特体悟中实现对事物生命的整体把握与深层体验,进而达到对宇宙人生作宏观审美与深层探索的要求”。
1.体自然之气,自然界万物皆有灵性,关键是我们如何去唤醒它。画家要用心去感悟自然,由目视而入于神遇,由直觉而入于心觉,就象庄子“心斋”一样,用心去体悟大自然万物千差万别的生机活力与生命内涵,把握其生命节奏与韵律。要求画家心怀澄静,以其主体之气感悟自然之气,体悟大自然或空灵韶秀,或苍古萧疏之气息。
2.养人身之气,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经历会使画家本身具有不同的气息,画家必须不断地加强自己各方面的修养,不断地“养气”。“文学艺术论中的养气说要求作家艺术家通过心灵和精神的自我陶冶、净化、充实、完善和升华来提高和改善主体素质,维护身心健康,以最佳的思想境界和精神状态投入创作活动。”
3.创作品之气,作品之气是作为艺术创作本源的自然之气,与作为审美主体生命力与创造力源泉的人身之气的自然融合。要求画家练就一双秩序化的眼睛,将散乱而繁杂的物象秩序化,在客观世界中寻觅他所感动的、与艺术家个体的气息相融的物体和景象,将自己的情感和个性气质投射到对象中去,并运用艺术的手法进行概括、取舍、使绘画作品具有某种气息。
三、气息与时间
气息与时间的长短有着直接的关系,美术作品就象陈年老酒,时间越长,所产生的气息便越强烈、越浓郁。时间的长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某一幅美术作品在绘制时所花的时间和精力。我国古代山水画家,常常是“五日一山,十日一水”,用水墨反复皱擦点染,营造出苍凉、浑厚之气息。中国古代的壁画因千年时间的冲刷,而使作品具有了沧桑的艺术气息。现代许多画家运用各种不同的技法长时间反复制作使画产生许多复杂的情感,使画面充满了某种气息。另一方面,有的画家的作品虽然是“逸笔草草,一挥而就”,而其背后却是数十年修养的沉积、笔墨的磨炼。
时代不同,人的情感体验不同,由作品体现出来的气息也应有所不同。现代科学技术可以很方便地使人们直接或间接地体验到地球上每个角落的风土人情,从宏观上可以遨游太空,从微观上可以观察到一个细胞的内部结构。当今艺术家的视界比以往任何时代的艺术家都要开阔与宏杂。随着时间的推移,艺术家的情感体验也将会不断地发生变化。现代科技的发展,材料与技法也会不断地发展变化。情感体验无限,美术作品的气息无限,对美术作品的气息的探索也会无限。
参考文献
[1]蒲震元.中国艺术意境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