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写过糟糕的诗,但仍旧伟大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boygogogog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间:2014年1月8日
  地点:北京东四工人文化宫
  人物:张大春、阎连科、蒋方舟
  2014年1月8日晚上7点,在北京东四工人文化宫,广西师范大学举办的文化沙龙“大唐李白:盛世之下,诗人何为?”即将开始。由于堵车,嘉宾张大春和阎连科来得稍微迟了一些,但这并不妨碍听众的热情。大家都期待一次大唐穿越之旅,当然,主角是那个人人都熟悉的名字——李白。
  在盛世中寻找机会
  张大春的新作《大唐李白·少年游》,从李白十七八岁写到二十二三岁,不仅展示李白不为人知的一面,同时也写李白身处的舞台——盛唐。张大春说:“我是借人物写时代,借时代衬托人物。”张大春说今天很多的文学史作品都不那么好看,他写书的一个乐趣,就是想要借小说写出文学史。
  有关沙龙题目中的盛世,张大春说,李白这个名字与唐朝盛世密不可分。通常我们将公元700年到公元752年称为盛唐,在此之前为初唐,之后为中唐、晚唐。李白生于701年,去世时间有争议,大致可推算出来应该在762年,因此李白的一生与盛唐基本是重合的。他是一个在盛世中积极寻找机会的人。
  李白出生之前,唐朝经由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甚至唐中宗、唐睿宗这些不同的帝王,一直在做一件事,持续扩大官僚集团。李唐皇室想扩大官僚集团有多种原因,其中武后是特别的角色,她本不是李唐皇氏的继承人。
  不管是基于个人野心,弘扬儒教,还是期望在旧官僚集团里找到新生力量的原因,武则天都在扩大官僚集团。毕竟关僚集团和山东士族在李唐王朝建立过程中起到了巨大作用,他们的存在对武则天来说是强大的压力。
  新政治势力的崛起,以及由此影响到大唐王朝走向和士大夫集团选择,是每一个当政者都需要考量的,他们也有各自的算盘。武则天希望拣选新的人才,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她大规模增加科举考试录取人数,扩充官僚队伍,使整个王朝的公务员几乎增长了十到二十倍。
  这样一个庞大的官僚集团固然给帝国经济造成严重负担,但也为那些想进入士大夫阶级的人提供了希望,布衣卿相的局面似乎是可以出现的。这对当时的寒门或者社会地位低下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巨大的鼓舞。
  可是李白偏偏没有这样的机会,他的父亲是一位商人,而且我们根据种种迹象和资料分析判断,李白的父亲可能是一个出生在西域的胡商,尽管他在血统上应该是汉人。在当时,他是大唐帝国最边远、也是最低级的一类商人。
  虽然商人家庭让李白无法获得士大夫的资格,但也给了他足够的资本出去游历。于是在25岁那年,李白离家一去不回,再也没有在诗里提到过家人。
  李白写了很多糟糕的诗
  谈及为何将李白选做自己书中的主角,张大春坦言自己曾经想过很多人,但他总觉得在一个大时代里面,角落里的平凡人物很难有机会站在舞台的中心,更不用说在历史上发出声音。在搜集了各种材料之后,张大春选择了今天华文世界几乎人人都知道的那个名字——李白。张大春认为李白是这样一个历史人物,名气大到每个人都以为自己读过李白。假如你问一个人中国有哪些代表性的文学家,很多人不加思考都会提到李白。尽管如此,他认为人们对李白的“知道”要多于“了解”,甚至还有很多误读。
  李白25岁离开家乡之前的事情,历史上没留下太多记录。张大春推测,李白离开家乡很有可能与他年轻时一次伤人有关。张大春说,根据自己查阅的资料,此后李白就被安排到了绵州(今绵阳东)附近一个叫大明寺的地方落脚,藏匿了约一到两年。
  阎连科发表了自己对于当年的“诗”的看法,他觉得这些韵味十足的诗歌在唐代或许就只是“顺口溜”。“这个诗在当年可能没有那么大的意义,无非是为讨一碗饭吃。今天的我们看不懂,但是当年对他们来说那就是白话文。李白当年写诗,在茶楼或者酒楼,那一定是打油诗、顺口溜,顺手就来的。而今天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我们彻底的白话文化,我们对那些诗完全不懂。如果不是顺口溜绝对不会有这样的天才出现。”
  张大春表示,虽然李白除留下很多传世作品之外,也写过很多糟糕、肉麻甚至溜须拍马的诗歌,但李白仍旧伟大。在《大唐李白》的序言中,张大春这样写道:
  他总在稍事逗留之处,结交各式各样的朋友。有僧,他看着是佛;有道,他看着是仙。动辄写诗,将字句当作礼物,持赠每一个尽管和他只是萍水相逢的人。这在当时,还是十分罕见且令人吃惊和感动的事——尤其是他的作品,也不寻常;似乎一点都不像朝廷里一向鼓吹、揄扬以及奖励的那种切合声律格调、齐整工稳之作。
  在他笔下,诗更接近街边的谣曲。虽然也含蕴着许多经史掌故、神话异闻,显示了作者并不缺乏古典教养。然而,他的诗还融合了庶民世界中质朴、简白、流畅的语言;以夸张、以豪迈、以横决奇突、荒怪恢诡的想象,勾人惊诧,引人噱叹,让人想起矫健百端的龙,苍茫千变的云,汹涌万状的潮浪,以及高洁孤悬的明月。他让奔流而出的诗句冲决着由科考所构筑起来的格律藩篱,就像他的前辈——那个因碎琴而成名的陈子昂一样——让整个时代的士子为之一震,并忽然想起了:诗,原本可以如此自由。
  李白“调和了民间的语言,调和了流行的旋律和声腔”。那些李白接触过的歌女、乐师、歌者为他提供了音乐上的刺激,让他恢弘了整个唐诗的格局。如果没有李白,唐诗大概永远只是考试格律诗那种陈腐无比的作品。
  张大春说:“成就李白伟大的那些音乐、那些歌者、那些乐师和歌女全部消失了。我们从李白的诗里面不应该只读到李白的天才,而要读到一个天才如何结合他那个时代最底层的人,留下了最自然而天真的声音。”
其他文献
李存勖听说贝州、魏博之乱,当即命正任蕃汉总管的兄弟李嗣源前往平叛。石敬瑭作为李嗣源的女婿,又是亲兵“左射军”的统领,跟随李嗣源前行。  “左射军”是李嗣源最重要的护卫军团。这支部队的特点是能够左右手勾弦而射箭。通常的箭手都是右手勾弦,箭簇射向左前方,这样,如果右前方有敌,要射箭,就需要扭动腰部变换位置,而这样一来,动作较劲,射出的箭往往不准,尤其在马上,一边控驭战马的行进方向,一边扭动腰部,不方便
期刊
1955年4月18日,爱因斯坦去世。《生活》杂志记者拍下了爱因斯坦去世后办公桌的照片,这是这位伟大人物留给我们不多的回忆之一。  在人类的一生中,如果我们工作,一张桌子几乎会在我们的工作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我们必须要有一张桌子,然后才能产生无穷的工作热情。阿兰·德伯顿曾经在其作品《工作颂歌》中这样写:“人类对工作的热情是一种盲目的意志力,同一只蛾子艰难地爬过窗台一样感人至深。”在我们还未爬上窗台之
期刊
2013年6月,别后十多年,我和朱幼棣同志再次相聚天津蓟县。幼棣同志赠送了他继《后望书》的又一部力作《怅望山河》。当时我打开书页,前四章是讲地震事件,我一口气把它读完。  掩卷细想,他不是搞地震专业的,却如此关心关注地震事件,这是出于记者和学者的社会责任与敏锐。他高举李四光这面科学泰斗的旗帜,坚信地震经过长期的科学观测研究,最终是可以实现预测、预报和预警的;他叹息大师缺失年代的困惑;他孜孜不倦查阅
期刊
1928年3月起,中国公学大起风潮,导致校长何鲁愤然离任。公学董事会先后推举于右任、蔡元培出任校长,均未如愿,理由是“于、蔡二人道德学问虽好,可惜兼职太多,恐不能专心办学”。  万般无奈之下,关心公学事务的人们想到了正在上海著述教书的胡适。4月26日,曾在中国公学任职的王云五等人邀请胡适吃饭,席上再三奉劝他出任中国公学校长。胡适“一时高兴,遂允为维持两个月”,就这样“套上一件镣铐”,“去做性所不近
期刊
对游览者而言,北京的王府井大街具有独特的魅力,只是那些迷恋橱窗的人并不知道,90多年前,这条著名的街道曾以一位外国人的名字命名——他不仅能写出洋洋洒洒的中国报道,吸引全世界的目光,还试图亲手改变这个国家的面貌,直到今天,其生平仍在令学者们痴狂。他就是《泰晤士报》的驻华记者乔治·莫理循。  1912年是莫理循来到中国第18年,他从报社退出的消息,着实令很多人倍感震惊。高瞻远瞩和兢兢业业的报导,让莫氏
期刊
近代以来法国的政治史,就是一部充满动荡的历史。1789 年之后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法国经历了四次大规模的革命,出现了两个帝国、两个王朝、还有两个共和国。巴黎一次又一次地成为起义、革命、政变的舞台。  同样是西方国家,近代英国的政治演进呈现出的是温和渐进的特征,通过光荣革命的形式就建立起了稳定的宪政,而法国的政治演进却是以反复的动荡为突出的特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当我们今天重读这段历史时就会发现
期刊
比起天津的“醒俗—醒华”系列画报,北京的《醒世画报》只能说是“短命鬼”。前者存世时间长达六年,后者则只有区区三个月。据影印本《旧京醒世画报》(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2003年)的跋语称,这份创办于宣统元年十月二十日(1909年12月2日)的画报,第六十期附有“休刊告白”。由此推断,此画报终刊于宣统元年十二月二十二日(1910年2月1日)。  这是一份雄心勃勃的画报,单看李菊侪画的刊头就明白:地球
期刊
1917年,弗雷德里克接受了一项非同寻常的任务:陪同一批中国工人前往欧洲,援助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协约国对抗德国。  启程:踏上未卜的征途  当时协约国在战事中损失了大量男性人口,劳工严重短缺。1915年,中国政府即提议派遣30万名工人作为非战斗人员提供支援,期望借此一举三得:既可省却派遣军队参战的费用,又能在战后谈判桌上赢得一定地位,同时还可以让这些工人学习到国家现代化所需要的技术。经过磋商,法国
期刊
编者按:这是进行中的跨学科教育最新鲜的历史足迹,也是一组特别的文字,希望读者可以从中得到自己的历史观和思想洞察。  2014年4月25日 李敏写给汪丁丁的信  汪老师:  我在论文写作中有一些感受和疑问。  其一是论文的写作。论文的写作,是一个人对一个问题思考力的体现。论文的写作应该犹如写一个故事。写故事需要先有一个框架,或者先有一个情节,然后用具有感染力的文字,将这个故事娓娓道来,使读者读过之后
期刊
1914年的新年招待会上,袁世凯继续用排场展示他的威严:在外国使节惊异的目光中,20位将军毕恭毕敬地走进大厅,将一条地毯直接铺在大总统的面前。在西方,如此隆重的礼节只适用于君主,但对袁世凯而言,这却是顺理成章的一幕,在这个充满变数和转折的年份,它如同一个信号,毫无保留地昭示了专制即将到来。  风雨中的共和  任何事情都有其原本。事实上,早在1912年春,种种迹象便在身处万人之上的袁世凯身上表现了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