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世界的拯救者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2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艾·巴·辛格创作不仅仅局限在男性及犹太民族身上,也用了大量的笔墨描绘了大环境下的女性生存现状。其小说《冤家,一个爱情故事》不仅仅表现了大屠杀后犹太人的生活情境,还展现了男主人公与三个女人的情感纠葛。本文就对与男主人公赫尔曼相关的三位女性:妻子雅德维珈、情人玛莎、前妻塔玛拉进行分析,探讨辛格笔下的女性特点,关注女性的生存困境。
  关键词:艾·巴·辛格 《冤家,一个爱情故事》 女性 拯救
  艾·巴·辛格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小说家,被誉为“当代最会讲故事的小说大师”。他因“充满激情的叙事艺术扎根于波兰人的文化传统,深刻反映了人类的普遍处境”而获得1978年诺贝尔文学奖,也是继索尔·贝娄之后第二位获诺奖的犹太裔作家。他的小说不仅表现了犹太传统的一面,还表现了其思想多元的现代性的一面。在他的众多作品中,描绘了各色各样的女性,为我们展现了犹太女性的不同风貌。本文也主要是通过对三位女性的分析,探讨历经大屠杀后主人公赫尔曼是如何在这三位女性的帮助下获得拯救的。
  一、妻子雅德维珈:家庭的拯救者
  “二战”期间,希特勒入侵了波兰,赫尔曼为躲避纳粹的屠杀在女仆人雅德维珈波兰农村家中的阁楼中藏了三年。雅德维珈不仅冒着生命去保护他,还精心照料着他的日常生活。战争结束后,赫尔曼听说自己的妻子和两个孩子都被德国纳粹杀死,决定娶雅德维珈为妻,并一起移居到美国。雅德维珈出身波兰农村,她是一个善良又害羞的女人,虽然不是犹太人,但也像传统的犹太妇女一样做家务,从来不会主动提什么要求,对丈夫百依百顺,不管赫尔曼有什么需要,都会满足他。“尽量让赫尔曼感觉到旧时宗法社会中的主仆关系依然存在,以便让他的精神分裂得到一定的缓解。”a赫尔曼在家中一直第一顺位,随时随地可以离开雅德维珈去与情人幽会,只要雅德维珈有一点抱怨,赫尔曼就会拳打脚踢,雅德维珈对于这些行为不仅不生气,还天真地认为这都源于爱,为了与丈夫能有更多的共同语言,雅德维珈遵守犹太教规定,牢记犹太教仪式,努力想要成为一个犹太人。
  在赫尔曼眼中,雅德维珈是忠实的陪伴者,她给足了赫尔曼安全感,与雅德维珈一起时有家庭的温暖。赫尔曼对他这位妻子却不怎么坦诚,时常与情人幽会,但雅德维珈对赫尔曼极度信任,他说的任何话都相信,对他的事情从不多问。“雅德维珈的极端善良使得赫尔曼非常烦恼,感觉自己犯下了罪行。雅德维珈的直率与忠诚与赫尔曼的欺骗与背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b她全心全意地爱着自己的丈夫,这也是赫尔曼离不开雅德维珈的原因,无论赫尔曼多么疲惫,多么劳累,只要有雅德维珈在身边,都能吃到热乎的饭菜,睡到温暖的床铺,有了家的感觉。“赫尔曼是雅德维珈的丈夫,更是她的上帝,她的一切行为都以丈夫为准则。对赫尔曼来说,他就是雅德维珈的丈夫、兄长、父亲和上帝,他也享受这种被崇拜的感觉。雅德维珈的温柔、体贴、逆来顺受也成了他脆弱内心的避风港。”c
  二、情人玛莎:情感的拯救者
  玛莎是大屠杀的幸存者,她在集中营里度过了艰难的时光,靠着与男人发生关系来感知生命。玛莎与赫尔曼的相遇使她逐渐忘记了大屠杀的阴影,二人的结合更使他们深渊般的生活带来了一丝丝温暖。赫尔曼心中对大屠杀一直难以忘怀,时常梦到纳粹分子杀他时的场景,在波蘭农村躲藏时落下的风湿病与坐骨神经痛经常折磨着他,这些病痛只有在与玛莎亲热时才得到缓解。玛莎就像是赫尔曼的避风港,她也是坚持这么做,保护着这个男人脆弱的心灵。她深爱着赫尔曼,为他可以放弃一切。但爱得越深,想得到的越多,她渐渐不满足于与赫尔曼之间仅存的身体上的关系,满心希望能与赫尔曼组建家庭,想要与赫尔曼在一起,最终逼迫他与自己结婚,但玛莎能做的只是抚慰他空虚的心灵,用情人的温存弥合赫尔曼对大屠杀的阴影,却无法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
  对赫尔曼而言,虽然二人相处时充满激情,但玛莎只是情人,一个互相倾诉欲望、有着相似命运的犹太女人,只是在需要安慰时得到慰藉,不需要担任何责任的关系。在赫尔曼心中,这不是爱情,只不过是心灵孤独时的互相陪伴、欲望的彼此补偿罢了。玛莎的出现正好拯救了他空虚的心灵,他所经历的种种磨难与痛苦玛莎能够与他感同身受,因为大屠杀时期赫尔曼有幸逃过一劫,自己的家人却都不幸丧命,这使他一直活在深深的内疚之中。而在与玛莎相处时,他可以暂时忘记自己没有经历过大屠杀的事实,内疚感也渐渐消失。而且,在玛莎的身上可以“平衡他男性神圣的尊严”,在妻子雅德维珈心中虽然有着神圣的地位,但她毕竟是赫尔曼的救命恩人,他最狼狈的时刻都有着雅德维珈的见证,早已没有什么尊严可言。可在玛莎身上他却能找回失去的尊严,她一直都低三下四的追求着赫尔曼,可以说,“玛莎用自己的爱弥补了他畸变的心态,让他感觉到自己真实的存在”d。
  三、前妻塔玛拉:灵魂的拯救者
  塔玛拉与赫尔曼一样出身贵族,在大屠杀前是共产主义者、狂热的左翼运动的积极分子、犹太社会主义工党党员。虽历经大屠杀,却劫后余生,凭借着顽强的毅力活了下来,大屠杀不幸失去两个孩子的痛苦也并未将她打败,多年来她流亡异国他乡,生与死在她的眼中早已不重要。这一次次痛苦的经历没有让她消沉,而是更加坚强。塔玛拉历经千辛找到了在美国的赫尔曼,想着与他破镜重圆,却得知他已再婚。而赫尔曼与塔玛拉的重逢使他想起了悲惨的过去,想起两个被烧死的孩子,他选择了逃避,却不愿与塔玛拉离婚。因为赫尔曼发现,经过生死的洗礼,“塔玛拉变得更漂亮、更文静、更有趣,比同为犹太女人的玛莎经历的苦难更多”e。离婚了就意味着要把这么优秀的女人送走,他想的是让这三个女人都属于自己,满足他的不同需求。在小说最后,犹太拉比告诉塔玛拉“犹太教会已决定不再对‘二战’幸存者做出限制,被遗弃的妻子可以再婚”,可塔玛拉的回答是:“或许到来世——嫁给赫尔曼。”f她不但不恨赫尔曼的始乱终弃,下辈子依然还要嫁给他。塔玛拉还主动担负起照顾雅德维珈和她的女儿的任务,塔玛拉的种种举动得到了所有人的尊重。
其他文献
摘 要: 文学史上自古便有以悲为美的创作倾向,文学作品中的悲情甚至成为评价优秀诗歌的标准之一,悲情是人类的普世情怀,所以文学作品中的尚悲倾向是顺应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钟嵘在作品中也有大力展示悲情的重大价值,而谈及其产生的背景,原因可谓驳杂不一。本文围绕钟嵘的悲情观,重点阐释其产生的背景,从他对传统观念的继承、社会时代的影响以及他个人成长环境的因素这三个方面来展开全面论述。  关键词:钟嵘 悲情观
摘 要:进入文明史后,女性悲剧是一个人类性问题。西方女性的“她者”身份从其三大文化渊源即古希腊神话、《荷马史诗》和《圣经》中一览无余。《茶花女》中的玛格丽特为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的代表性形象,其命运深刻地揭示出女性悲剧的具体性存在。从表面上看,这是由玛格丽特对爱情的执着与迪瓦尔的偏执及阿尔芒的愤怒之间的矛盾促成的。从深层意义上分析,这一悲剧是男权社会和男性文化中社会底层妓女生命走向的必然
摘要:元朝末年倭患严重。通过《杨八老越国奇逢》一文对倭寇侵边的描写,我们可以了解到造成元末倭患严重的原因。元末海防的松懈给倭寇侵边提供了机会,一直与中国进行的海上贸易被中断,造成了日本国内物资的匮乏,江浙一带的富庶更是给倭寇侵边提供了客观的条件,故而在元朝末年倭寇频频侵边,倭患严重威胁了元朝政府的统治和人民的安全,其所带来的危害是无穷的。  关键词:海防松懈 物品需求 富庶 倭患  倭寇是对元末至
摘 要:莎士比亚的作品在历史长河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我国著名剧作家曹禺的创作也深受其影响。《哈姆雷特》与《雷雨》虽创作于不同年代,但是曹先生的《雷雨》却受到了《哈姆雷特》的陶染。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两部作品中的女性虽然身处两个相去甚远的社会阶层,但还是免不了落得同样的悲惨命运——死于非命。西蒙娜·德·波伏娃的女性主义思想,能够从多重角度解释两部作品中女性的社会处境以及命运结局。基于女性主义理论及
摘 要: 卡夫卡曾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法律,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其《审判》 《诉讼》 《判决》 等小说蜚声中外。 《法的门前》是卡夫卡存在主义的代表性作品。文中的两个主体对象,即“乡下人”“卫士”是其象征意义的载体与出发点。从法理学等角度,以两个主体对象为切入点,探究《法的门前》的寓意所在,有利于获得对文本更加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卡夫卡 《法的门前》 寓意 表现主义  意志论的代表卢梭认为,法的本质
摘要:俄罗斯当代作家列昂尼德-马克西莫维奇-列昂诺夫的长篇小说《俄罗斯森林》具有深刻的哲理内容,在今日更具有现实意义。作者在小说中大胆地表达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哲学思想,表达对现在和未来的高度责任感。他把俄罗斯人民的命运与森林的命运联系在—起,从社会历史的高度、哲理的深度思考人类的生态环境问题,“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问题。这部长篇小说是俄罗斯生态文学的奠基之作,是保护大自然的宣言书。 
据美国网站报道,美国75岁物理学家斯坦顿·弗里德曼(Stanton Friedman)声称,自己确信外星生物曾到访过地球,并且外星生物在地球上停留很长时间。  弗里德曼指出,外星人的存在并不奇怪,许多人都相信UFO和外星人的真实存在。这位物理学家并不是人们所想像的头戴锡金头盔的疯狂UFO迷,他获有核物理学硕士学位,在世界多家顶级航天航空公司从事火箭燃料研究数十年。  弗里德曼和其他几位具有资深科学
作家档案:   韩青,笔名寒青。中考热点作家,文章散见《读者乡土人文版》《思维与智慧》《做人与处世》《广州日报》《绿风》《诗潮》《都市女报》《新阅读》《东方青年》等。   中考链接:   《坚定是生命的黄金》《保持心灵的澄澈》分别被选作2019年广东和广西贺州中考议论文阅读材料。     开始  韩青   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对于某件事,想做,却又担心结果可能不好
摘要:《迷青琐倩女离魂》演绎张倩女离魂追随王文举的故事,其“离魂”构思承自前代,又具有多层次的反讽性。剧作利用言辞层面的言意悖反和“离魂”所创设的不同语境,呈现了倩女由“迷失”到“找寻”自身主体意义的历程。基于反讽的不同观照层次,在对《迷》剧的反讽解读中,我们可以看到时人意欲把握自身命运、抵抗个体漂流、走出时代迷失的诉求。  关键词:离魂 反讽 《迷青琐倩女离魂》  元杂剧《迷青琐倩女离魂》以唐传
摘 要: 《末末》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最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说之一。小说描写了农奴盖拉辛被女主人从乡村带到城市后,他的爱情、亲情等个体精神都深深遭受到了压迫与摧残,最后愤然反抗重回乡村的故事。小说随着莫斯科的灰色房子、克里米亚浅滩和乡村三个空间的转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对深化主题也起着重要作用。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三个空间的象征意象,对俄国现代化进程中城市文明与乡村文化的碰撞进行进一步解读。  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