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用带式输送机作业中安全隐患预警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来源 :机械管理开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ghai09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矿用带式输送机在应用过程中存在很多故障问题,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基于此,进行矿用带式输送作业中安全隐患预警系统的设计和研究,分析了预警系统设计中各个模块的作用和应用效果.通过具体的带式输送机运行测试,安全隐患预警系统能够有效地显示故障类型、评估安全等级、进行安全预警,以及记录历史预警信息等.安全隐患预警系统的应用,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事故的发生,取得了预期的应用效果.
其他文献
3506运输巷掘进过程中受到掘进断面大、地质构造复杂以及地应力高等因素影响,巷道掘进速度较慢,难以满足矿井煤炭高效回采需要.为此,针对巷道实际地质条件以及掘进工艺,对巷道掘进以及支护工艺进行优化,具体为在使用的综掘机上增加布置机载临时支护装置提高临时支护强度以及支护效率;对巷道围岩支护参数进行优化,通过适当降低支护密度来达到减少支护耗时目的 ;根据掘进巷道围岩特征,提出采用分段多级支护技术布置锚杆索.现场应用后,3506运输巷掘进进尺达到400m以上,同时顶底板及巷帮变形在65 mm、195mm以内,取得
以山西吕梁H选煤厂为例,概述了选煤厂现有刮板输送机断链保护装置弊端及引发刮板输送机断链故障的原因,并在现有刮板机配置机头跳链保护的基础上设计出一套刮板输送机断链保护装置,该装置安装在机头第二刮板处,利用机械结构将检测信号传送至外传感器,能快速检测链条断裂,刮板歪斜、磨损,刮板脱落、错装,掉链等故障,及时修复,避免机电事故扩大化.结果 表明,H选煤厂刮板输送机断链保护装置设计及应用能实现对刮板及链条故障的精准检测,保证刮板输送机安全稳定运行.
针对煤矿井下设备管理不规范,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UWB技术的井下设备定位系统.根据井下实际环境,建立无线定位系统整体方案,读卡器与定位标签之间通过UWB进行无线通信,利用信号强度与三边测定法进行定位标签的二维定位,并对定位分站、读卡器与定位标签的结构进行了设计.通过实验模拟巷道环境,对系统的定位精度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系统的定位误差小于0.5 m,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满足井下设备的定位需求.
为解决井下皮带机原控制系统所导致的设备空转现象严重,无功损耗增加且安全系数偏低的问题,在对井下皮带机控制系统现状和问题分析的基础上,通过PLC控制器完成皮带机集中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和一键顺煤流启动流程及故障联动急停策略的设计;最后,通过实践验证了井下皮带机集中控制系统有效性和安全性.
为解决带式输送机传统控制方式电能浪费严重、功率不平衡且对设备冲击严重的问题,在解决带式输送机功率跟踪平衡控制问题基础上,提出了以S7-300系列PLC控制器为核心设计自动控制装置,说明集中控制柜与所有装置的连接方式和软启动、功率平衡控制的思路.最后,通过实践验证带式输送机自动控制装置的节能效果.
针对现有井下带式输送机控制策略很难适应长距离、大运量、高功率的多电机驱动模式的问题,结合带式输送机的驱动特点和井下运输系统的控制模式,综合考虑电机启动加速度曲线、运行偏载、多个驱动电机功率平衡三种因素,分析其在闭环控制模式下,采用软起动、功率平衡、综合保护的PLC控制策略,以提升带式输送机智能控制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针对综采工作面刮板输送机传统控制方案存在的调速困难、空载/轻载率高、电能浪费严重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变频控制技术的刮板输送机智能调速方案.该方案以EPEC 3606为核心CPU,以CANopen通信模式由两个变频器分别控制机头、机尾电动机,实现刮板输送机运行速度的自适应调节.经实践应用表明,该智能变频驱动方案能够降低空载/轻载率、实现在线实时调速,并达到节约电能的目的 .
带式输送机是煤矿重要的运输设备同时也是主要的电能消耗设备,其长时间处于空载、轻载状态不仅会大幅增加输送机能耗,而且不利于降低矿井生产成本,因此,针对矿井使用的带式输送机智能化控制系统进行分析,以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矿井带式输送机运行效率以及综合生产效益.
为有效防治摩擦式提升机突发滑绳溜车事故,基于摩擦式提升机出现滑绳溜车事故的主要原因,应用S7-1200 PLC控制器设计了一种提升机滑绳保护系统,提出了该系统的硬件部分及软件部分的具体设计方法,该系统采用了主控制回路与辅控制回路实现了双闭环控制,通过应用该系统可显著减少提升机的滑绳溜车事故,更好地保障了提升机的安全稳定运行.
为进一步提升综采工作面生产的自动化,实现综采工作面的无人化运行,根据综采工作面的生产情况完成三机联动控制方案和工艺流程的设计,基于PLC控制器建立三机联动控制系统结构框图和控制软件,后通过仿真手段验证三机联动控制系统的功能,取得了理想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