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做合一

来源 :成功•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ght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卓越的人民教育家,毕生致力于大众教育事业。在其倡导的大众教育诸运动中,他始终把音乐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来实施,大力推行大众音乐教育(今称之为国民音乐教育)。在其“生活教育理论”指导下,大众音乐教育与他在其它教育领域的改革一样,取得了极其丰硕的成果。当人们跨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再回过头来仔细审视这位蜚声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教育巨人的时候,不得不在惊叹于他无私奉献精神的同时,对他的教育理论进行深入的探讨与学习,因为“它”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还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他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论。
  
  一、何谓“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教育理论核心——“生活教育论”的三大主张之一,是“生活教育论”的教学理论,由陶行知在1926年撰写《中国师范教育建设论》时正式提出。“它的内涵是: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教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人们要在做上学,在做上教。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来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来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
  “教学做合一”教学思想是陶行知针对当时以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死”教育而提出的,其思想渊源来自他的老师杜威。二十世纪初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将“进步主义教育之父”帕克于1895年提出的“教育活动‘儿童是中心’,要求課程应适应儿童个性发展”的改革推至高潮,并提出“于做中学”(LearingBy Doing)的主张,极力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参与,亲自动手的“做”的作用。这一主张对二十世纪二十——三十年代的美国教育影响甚大。从“做”中学,可以适应学生的发展特征和要求,可以使学生获得具体的、直接的经验,具有良好的学习效果。陶行知发展了杜威的理论,他的“教学做合一”同样以“做”为中心,但不仅仅要求在“做中学”,还要求在“做中教”。“做”一方面体现了“行——知——行”的认识规律,另一方面,“做”是纽带,是有效连接“教”与“学”的桥 梁。“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扭转了传统教育中“教”、“学”分家的局面。
  
  二、“教学做合一”理论开出的历史硕果
  
  “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在陶行知艰辛的推广下,在当时就结出了丰硕的成果,育才学校的教育改革实验就是绝好的证明。1939年成立的育才学校,是陶行知继晓庄之后亲手创办的“一所中国式的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的实验学校”。音乐教育是育才最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在这里得到充分重视与运用,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法方法重视实践,主张“亲知是一切知识之根”,信奉“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并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因素,作为教、学分离、严重禁锢学生思想、束缚学生创造能力发展的“注入式”教学方法的对立物,它既符合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更恰切音乐教学的学科特征。音乐是一门重技艺、重直感的表现性艺术,“做”可以有效地实现理论与技巧的统一,理性与感性的统一。同时,音乐艺术又具有极强的创造性特点,从一度创作到三度创作的一系列过程中,无不体现着主体的创造性,否则,音乐便成为“死”的音符,毫无价值。劳动锻炼了人的思维,通过“做”的实践,无疑会积极地发展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由此,育才的成功是可想而知的。
  
  三、“教学做合一”教学论的现实意义
  
  半个世纪过去了,中外音乐教育实践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教学法理论学说也流派纷呈,取得了丰富的成果,那么“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论是否已经落伍,没有可取之处了呢?否!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的最突出贡献,是有效地克服了教学中教、学分离的弊端,使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有机地融为一体,然而在当今的音乐教学中,教、学分离,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弊端还依然存在。
  音乐是一门既有技能性,又有整体性、审美性的学科。其技能性表现在,以听觉和动觉为基础的音乐表现(表演)必须通过直觉——听觉技能和表演媒体操作技能的长时间的专业训练来实现,在教学上,即为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中的“双基”及专业音乐教育中的理论课(和声学、曲式学、对位法、配器法、歌唱技巧、乐器演奏技巧、音乐史学等)部分。其整体性、审美性表现在,这种长于表现情感的具有非具象、非语义性特征的音响艺术形式,要求人们必须在音乐体验——学习、表演——中从整体上感受和把握音乐的形式和内涵,从而更好地领略作品的审美价值。很明显,理论(双基)教学只是音乐学习和表演的工具和手段,学习和表现“音乐”,进行音乐审美才是根本的目的。长期以来,由于音乐教学内部分门课程的系统化,出现分科越来越细的趋势。分科教学的系统性、逻辑性和简约性虽可使各科的学习更便捷和有效,然而,这种支离破碎和专门化的音乐学习,实际是对音乐艺术整体的肢解,由此形成的“重技轻艺”和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尖锐矛盾,对学生的音乐审美力、表现力及对音乐的认识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负作用。钢琴演奏技巧不是钢琴教学的全部,和声、对位脱离了实际音响,不在音乐中感受这种音响效果,便只能是机械的理论。
  音乐课程的由分至合势在必行,以表现音乐、突出音乐美感特征为目的,由我行我素的分科教学到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的综合性教学应成为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近代国外一些较为先进的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如达尔克罗兹的综合性音乐基础课程、美国朱利亚音乐学院的综合性音乐技术理论课程、著名的综合音乐素质培养及曼哈顿维尔课程计划等都是针对“综合性”音乐教学所作改革的成功例子。另外如德国的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前苏联卡巴列夫斯基的音乐教学大纲,匈牙利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等,也都把“综合性”音乐教学作为主要内容。当前,新世纪艺术教育和音乐教学改造的理论成果代表者——《普通艺术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明确提出艺术要坚持综合化的课程方向;强调为满足学生不同兴趣和发展要求,认识音乐与姊妹艺术的密切关系拓展艺术视野、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音乐课应该与舞蹈、戏剧表演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强调音乐课的艺术实践,将其作为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和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基本途径。可惜的是,许多一线的音乐教育工作者虽然已经开始了一定的探索,但并没有完全真正领会“综合”的精神,同时,只注意了音乐与其他艺术的综合而没有进行音乐内部的综合。“综合性”音乐教学的的实质,就是强调音乐教育的整体性与实践性,强调“教、学、做”的统一,强调音乐理论和音乐实践的统一。由此观之,“教学做合一”理论的内核并不落伍,坚持“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能解决理论脱离实践 的问题,更符合音乐审美教育的客观规律。
  
  四、结语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历来为我们继承优秀文化遗产、融合外来文化的标准。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真正构建起符合我国国情的文化发展框架。具体到音乐教育上,我们应在借鉴“他山之石”的同时,继承前辈优秀教育理论的合理内核,以避免出现陶老夫子早就痛加指责的“仪型他国”、“学来学去,总是三不象”的不良现象。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卷2[C].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2]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教育文选[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3]安徽陶行知研究会.陶行知一生[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
  [4]陶行知.陶行知全集·卷1.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其他文献
“王×,2007年3月2日遭遇车祸,抢救无效”、“马××,2007年4月4日自杀,死状恐怖”……9岁的儿子在笔记本中竟写下这样的字句!母亲郑女士惊愕不已。  郑女士家住武昌小东门。在清理儿子小宇的书包时,她意外地发现了一本封面上印有“DEATH NOTE(死亡笔记)”字样的笔记本。  “王×、马××等都是小宇的同学。”郑女士说,儿子告诉她,他和一些同学闹了矛盾,想通过这种行为“出出气”。 “对谁不
期刊
3月25日夜,香港天星码头,天气温润宜人,海浪拍打着岸边的礁石。  68岁的退休教师杨勤冀走向了大海,就在当天,他的女儿,狂追了刘德华13年之久的杨丽娟终于在香港见到了自己的偶像。  13年中,杨丽娟先后6次进京,3次赴港,杨勤冀在遗书中宣称,此次自杀是因为不满刘德华未能与女儿“单独”见面。  而就在此前的13年里,为了实现女儿与刘德华见一面的愿望,杨勤冀不但卖掉了不足40平方米的房子,还一度动过
期刊
本刊记者 郑光辉 成良田 特约记者 蒋东升 赵家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为《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已经4年多,作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民办教育,在得到政策、法规的保障和支持后,在湖北省其发展形势如何?十多年的风雨历程,民办教育在经过大浪淘沙般的市场洗礼后,面对制度的创新和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又该如何发展壮大?针对这些问题,近日,本刊记者采访了湖北民政厅副厅长文
期刊
2007年2月,春节刚过,成都某初中校长何某突然“失踪”,像水气一样从人间蒸发,但没人惊慌失措。明眼人一猜就知道,他如果不“失踪”,将面临的学校招生问题就是三顾茅庐拜请诸葛,也不得解困妙计。  从去年底起,何校长就开始收到“条子”,最多的一天曾收到10张,递条子的个个都是无法推托的上级和能制约学校的企事业单位。怎么办?眼看招生就要开始,只好选择“逃亡”。通过几年的“逃亡”经历,他摸索出了“逃亡三部
期刊
[摘 要]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培养青年教师是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培训机构以及学校校长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本文从学校的角度思考培养青年教师之路,试图寻求用最低的成本、最少的时间取得最佳的效果。  [关键词] 教育教学 青年教师培养成长    社会在进步,教育在发展。赢得青年就是赢得未来,赢得青年教师就是赢得教育的未来。要办好一所学校,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期刊
乡下的孩子都见过茅草,还吃过中间那根淡绿色的茅针。只要嚼腻了,就随手丢弃了。然而,他们不曾想到,扔掉的小草原来是一朵朵花蕾,一朵朵藏在叶子中间等待绽放的花。它们像无数芬芳的花儿一样,拥有一颗开花的心,只是缺少机会。由此想到了我们的荣辱教育。小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的形成时期,帮助他们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将对他们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寻求榜样的力量    1. 教师的
期刊
武汉工程大学作为中南五省唯一一所以化工及相关专业为特色的本科院校,在30多年的办学过程中,为社会输送了近4万各类高级专业人才,涌现了一大批企业栋梁、专家学者和党政骨干,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多年来,我校始终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注重对就业工作的研究和创新。2005年,我校启动了“武汉工程大学定向就业奖励工程”(以下简称“定向就业奖励工程”),在社会中引起了一定反应,这是我
期刊
群英铸师魂、绿叶展风华。在金色的秋天里,第23个教师节到来了。我们向广大教师致以节日的问候!  国运振兴,系于教育;发展教育,教师为本。今年教师节的主题是“尊师重教,奠基未来”。在第二十三个教师节前夕胡锦涛总书记亲切接见优秀教师代表,发表语重心长、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教师节讲话如夏日春风,在全国所有教育工作者心中激起了阵阵波澜,鼓动了全社会更多的欣慰和感慨。  总书记的这次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刻、
期刊
编者按:作为山区和民族地区,在新时期新阶段,应该如何以科学和谐理念引领教育发展,不断提升区域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使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上半年来,湖北省恩施州教育局紧扣2007年全州教育工作计划,围绕“新机制、迎国检、抓管理、保安全、办实事、抓落实、提质量、创和谐”的24字做文章,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加快发展,努力缩小与发达地区教育发展的差距,勇于创新,走出了一条山区
期刊
湖北民族学院“绿色通道”暖人心    本刊讯(通讯员 章新俊) 9月9日,湖北民族学院贫困学生在通过“绿色通道”办理报到手续(如图)。据悉,湖北省是生源地财政贴息助学贷款地之一,湖北民族学院积极宣传相关政策,确保了不少新生顺利入学,让贫困学生真正感受到国家助学体系的温暖。  由于湖北民族学院地处贫困的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该校少数民族贫困学生比较多。为此,湖北民族学院近年还专门开设贫困生“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