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里,科大赏花去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这是一个春天。作为植物摄影爱好者,萌芽的片刻,花开的瞬间,在镜头中都显得如此特别。尤其比起武大熙熙攘攘的赏樱人群,中国科技大学清静的环境可以让人自由地选择拍照的角度,将自然之美展现在相片上。
  拍完这些花花草草,我也不能免俗,隔三差五将照片上传于“秀照片”。很多同学看到后纷纷留言问:“这是在哪里啊?”“这是什么花?”“现在还开吗?”此类问题回答多了,我不由萌生一个想法:何不做一张地图,将花卉的名称和图片标注在科大地图上,好让大家有个赏花的攻略?
  要做赏花地图,想法虽然简单,真办起来可是困难重重。首先要有对应的花卉图片。我电脑里存有一些花卉照片,从高中开始拍过的各种花花草草少说也有几万张。像常见的桃花、樱花、梅花、鸢尾、紫藤、玉兰等,都有非常清晰而适合作为植物介绍的照片。但科大东西区校园面积有165万平方米,这样大的校园,难免会有一些花卉是我从前没有拍到过的,因此还得再去实地拍照。其次,花卉的地点标注,这需要去实地考证,不仅是同学经常走过的道路和教学楼,连食堂、澡堂、大家平时不经常去的校办厂、仪器中心等地方也不能放过。最后关于地图制作,我虽然爱好植物鉴定分类,但对于美工、PS等那可是门外汉。所以关于后面的制作,恐怕还得找到帮手,组成一个团队。
  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学生会的一员,我把这个计划在学生会的校内群上发了帖,和大家分享我的想法。帖子一发出,马上就有同学表示了兴趣。最后计算机学院的三位PS达人还有我——一个植物爱好者,以及一位既不懂植物也不擅长PS,但春天双休日想踏春的大一同学,我们五个约定了时间,挑了一个周六的下午,揣着相机向校园进发。
  平时拍照时还没注意到,其实科大校园内的花草种类还是比较丰富的,平时看起来只是一丛丛“绿的东西”,只要时间一到,都会绽放出它们的美丽。几个成员中我负责拍照,张宇鹏同学负责在校园地图上标注,吴师弟则一边发现一边提问,好不热闹。我的拍照任务最为耗时,因为认出一种植物并不麻烦,往往结果只有两个:一眼就知道是什么,或者不知道需要拍照确认。而给花卉拍照,这次是侧重拍科大校园内的花花草草,希望地图上出现的图片,都真正来自于科大校园。所以基本上只要是开放的花,我都将它们一一摄入镜头中。那些如蒲公英之类的小野花,为了拍它们,我可没少整个人趴倒在地。而对于那些长得比较高的,如玉兰、紫藤等,又不得不仰头仰到脖子酸。
  很多同学对于梅花、桃花、李花、红叶李、樱花等差不多同一时间先后开放,形状也十分相似的花朵表示“傻傻分不清楚”,但随着不断重复地观察,很容易就发现它们之间的区别:梅花的花形最圆,香味独特,很容易辨别。桃花的花瓣末端比较尖一些,而且桃树树干上还可以发现琥珀状的桃浆……大家边走边看,慢慢一些本对花草一无所知的同学,对校园里的植物开始有了了解。但刚刚入门的吴师弟仍然经常搞错,看到小黄花就嚷嚷“这是不是迎春花?”,其实科大校园中,除了大家平时对“迎春花”的认知——早春开花、金黄色、真正的迎春花,还有连翘。区别在于,后者花瓣只有4片,迎春则有5~6个花瓣。最后,其他几位认不清的同学就已经放弃了认花,看到只会说“哎,小黄花……”“这里还有个小白花!”……就这样一路转过了北门的草坪和东区第五教学楼,地图上已经密密麻麻标注了一圈。如此情景,若是箪食壶浆,走走停停,倒也不负这大好春光,可是我们一群铁血真汉(妹)子,就这样在春天温柔而猛烈的阳光下走了一整个下午,结果是——才调查完一个校区的2/3!哎,没办法,只能晚饭吃饱点,第二天接着走遍校园!
  春天的花卉,说难认吧,有的种类确实难以辨认。制作地图的时候还是初春,除那些蔷薇科的开花植物,很多植物还没发芽,那光秃秃的茎干,看着全都一个样,就算我自认为平时还算看了挺多植物图鉴,看着那些枯枝也犯愁。对于那些植物,我就只能通过观察它们的茎干形状、高度,甚至扒拉树下泥土里的落叶,希望能发现些许线索。石榴树就是被我凭着树下泥土里的落叶,以及本身灌木的高度才确定下来的。再不顺利一些,对于那些物种我本身比较疑惑的,就需要借助关键词,去网上搜索了。比如,在科大东区湖边可以看到的重瓣棣棠花,我就是通过记录下它的特征:春天开花,花朵为黄色,重瓣,叶子锯齿状,灌木等,再从网络搜索中得到答案并确认的。就算很多认识的植物,如日本晚樱、紫玉兰、红叶李等等,我也会一一去中国植物志上查找相应的信息,确保种类鉴定的正确。再有不会的,我就借助万能的微博,戳戳各位专业的植物达人。
  在暴走三天与调查考证N天后,好不容易我们将各种花卉都定下了具体的物种,学校东区和西区的花卉终于基本标注在了纸质地图上。校园里有一些特别的花木,我不光确定了“种”,还确定了具体的“品种”。如科大有一棵特别的“绿色樱花”,花、叶的特点看来都应该属于日本晚樱,但花朵的颜色是绿色的,而且刚开放时为绿色,花瓣会从花心处慢慢开始变成粉红,最后花朵凋零时为全粉红色。最后通过查阅资料,发现这个品种的名字叫做御衣黄Gioiko,这种樱花的颜色接近日本江户时代贵族衣服的“萌黄”,而“萌黄”则是指草木初发时的黄绿色,因此而得名。其他的花草也各有各自的故事,我们都一一为它们配上了图,等待同学自己去发现。
  花卉地图初稿出来后,我们在计算机学院学生会内部进行了“内测”,同学反映都还不错,但有同学问:“你们在眼镜湖那里标注了‘十大功劳’,但我好像没见着啊?”是的,我们这张地图调查的是校园内四季里各种开花的植物,很多植物如腊梅、荷花、桂花、十大功等等,它们都不在春季里开放。于是为了避免同学们照着地图跑了个空,我便根据自己往年观察的经验和查找中国植物志,将每一种花都归并到了一个月份中。于是地图下方的“赏花日历”便诞生了。一月:腊梅、枇杷花、南天竹;二月:梅花、山茶、迎春;三月:红叶李、李花、樱花、桃花、玉兰、丁香、笑靥、连翘……九月:桂花、葱兰、石蒜(彼岸花)、凤尾兰;十月:木芙蓉、紫茉莉、桂花;十一月:菊花……不让大家错过每一个美丽的瞬间。
  花期、种类确定后,接下来便是在电脑上做地图了,新的问题又接二连三地来了。我们以学校官方的校园地图为底图,地图是灰色调的,简洁好识别,但美观性上就差了一些。首先得将底图进行美化,让它的整体效果更符合“赏花”的主题。在校园内的同一个地点,可能同时存在多种花卉,如果都标注在图片上,不免显得混乱。为了标注清晰明确,我们最后决定只将最主要的那种植物标注出名称和图片,其他种类则只标注名称。如东区北门附近,有垂丝海棠、西府海棠、桂花、栀子花、红叶李等等。由于桂花、樱花等在校园各处都有分布,且分布最密集的位于郭沫若广场和“樱花大道”,于是我们最后决定只为最有特色、最引人注目的垂丝海棠和西府海棠配图,而将剩下的花卉图片放在各个花卉开放最密集、最值得去赏花的地方。
  由于大二大三的同学平时还要上课,我们只能在双休日抓紧时间,QQ、电邮、见面讨论……每一处赏花点该放什么花的图片,几种花卉到底如何标注,都反复商量了再商量,这可苦了具体制作的同学,我们陆陆续续收到了他的“赏花地图”、“赏花地图1”,“赏花地图1(1)”,……“赏花地图7”,“赏花地图最终版”,结果一查字体有错,仍然要改!制作的同学估计崩溃了,只好将最后一版命名为“赏花地图final”。到了制图的最后关头,同学的地图也频频传错,经常我在QQ上非常无奈地回复他:“传过来的这个版本是老版本……”他也无奈了:“没办法,版本太多了……”随后传了一张他桌面截图给我:整个电脑桌面上全是各种版本、各种格式的“赏花地图”,满满当当!
  赏花地图发布在微博上后,我们还印制了许多A3大小的纸质版赏花地图,向同学们免费派放。有同学们向我们索取,我们就会私下和他们联系,将地图送到寝室或者实验室。赏花地图如此受欢迎,实在出乎我们大家的意料,也让我们有了更大的野心——今年夏天,再出一本科大观赏植物图鉴!
  责任编辑:陈思
其他文献
2012年9月在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开幕的展览——“表演历史I”(Performing Histories I)将在今年8月落下帷幕。展览展出的7位艺术家的9件作品,都在近期成为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馆藏,从个人史和社会史的角度,以不同形式探索了文本历史和口述史。这些作品既有真实的记录,也有基于事实的虚构呈现出多样化的创作背景,其中有关西方势力和殖民社会的关系、政治叙事的重构、个人和公共
<正> 一,茶坯处理。茶坯需先复火烘干,使其水分含量降至5%左右,烘后茶坯温度若高达70~80℃,则必须冷却至35℃左右才能拌花,以免桂花“热死”现象的出现。二、桂花采收处理。桂
安顺木雕大多分布在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的各个乡镇,主要以地戏面具为主,其风格或雅拙古朴,或怪诞粗犷.rn“老帮寨的桃子,小黑土的竹子,水屯头的李子,周官屯的脸子”,这一朗朗
期刊
一个出生长大在贵州晴隆县的女人,二十来岁的时候被人贩子从重庆火车站贩卖到河南辉县,35年的时间里,她成为一个失去名字的人.没人喊过她的真实名字“德良”,身份证上的名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