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故宫博物院90岁了。它的身份极为特殊:既是全世界最大的木结构古代宫殿建筑群,历经兴衰荣辱,气势恢宏,肃穆庄重,又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年接待观众数量超过一千万的博物馆,常年熙熙攘攘,不堪重负。
它始终神秘而高冷,显得与周遭的发展格格不入。至今,游客只能在门槛外看到空荡的宫殿和少数的珍宝;仍有约一半的宫殿或尚未修缮,或作为库房、办公场所,而闭门谢客。只有从网上流传的零散照片中,得以一窥那里的神秘、萧瑟与苍凉。
然而,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故宫变得活泼而生动。它似乎不再甘心只做一个“安静的美男子”了,它想接点地气,更接近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萌萌哒”雍正一夕之间爆红微信朋友圈;龙“壮壮”与凤“美美”第一次以卡通形象代言。
2015年,故宫还将开放慈宁宫、东华门、端门等多个区域,届时开放区域将从整体面积的52%增加到65%,并计划将在2020年最终增加至近80%。这些古老宫殿的背后,这个过去的紫禁城,如今面向全社会的副部级文博机构,正一步一步在公众面前褪去自己的神秘面纱,逐步完成从昔日皇宫到公众开放空间的身份转变。
这座占地112万平方米的宫殿建筑群,共有35个部门、1500名正式员工,以及100余个合作单位,他们像齿轮一样啮合地工作,才能维系正常运转。这座宫城里,所有能见的木椽门窗、条凳桌椅或看不见的金石珍宝、书画碑帖、铜缸石山,以至于古树名木、草坪绿地,都分别由不同部门专人维护和修整。
在这里,故宫员工的工作不但包括用红外热像仪和声频探测器,去寻找隐藏白蚁的踪迹,也要为了复活一张失传已久的古老纸张,而远下南方;连故宫里的流浪猫们,都有专门账本,记录着为它们绝育所花的费用……
在观众的视线之外,有太多的事情在这座城里悄然地进行。你以为你看到了故宫,其实,你看到的,只是故宫很小的一部分。
从故宫建院起,慈宁宫在89年间从未开放过。它位于故宫内廷外西路隆宗门西侧。修缮之前,它曾是国家文物局的办公室,一度成了库房。大小杂物堆放其中,殿前野草长到半米高。
现在的慈宁宫,黄色琉璃瓦,重檐歇山顶。2尊铜仙鹤、4座鎏金铜香炉,陈列在殿前月台上。宫殿面阔7间,开着菱花隔扇门窗。殿前御路两旁,一簇簇草根在石缝间露着头。淡蓝无云的天空下,这座宫殿被衬托得典雅沉静。
清朝顺治年间,孝庄文皇后成为慈宁宫的第一位清代女主人,慈宁宫自此成为太后、太妃们集中生活的“寡妇院”。不过,因孝庄文皇后威望太高,以至于后来的太后们都不愿入住慈宁宫。
1769年,当乾隆皇帝的母亲孝圣太后80岁,年龄已高过孝庄太后去世时的年纪,乾隆皇帝才将慈宁宫重新“装修”,将屋顶的单檐结构升级为规制更高的重檐,并将后寝殿后移,成为今日形制——这场245年前的修葺,也是距今最大的一次。
这一次,慈宁宫重新进行全面修缮。工程启于2007年4月,这是故宫自2002年开始的百年大修工程的一部分,大修预计要到2020年才全部结束。从1911年清帝逊位以来,这是故宫最大规模的修缮。建国后的小修小补,都没有涉及到木结构这样的大问题。
大修的主要施工单位之一,是故宫古建修缮中心(即现在的修缮技艺部)。修缮中心相当于故宫的“物业”,平时负责岁修保养,同时承担大修工程。更重要的是,负责营造技艺和工匠的传承。
一架西二缝七架梁,引起了现任故宫工程管理处副处长王辉的注意。这缝梁变形严重且多处开裂显得松松垮垮,梁头加固的铁钉已锈蚀,为此,修缮之前就安放了支顶,以免出事。中国木建筑中,梁是架在立柱上面的横跨件,承受着上部构件与屋面的所有重量,是上架木构件中最重要的部分。一般情况下,损坏到如此程度的梁架都需要更换。
但是,真正把梁体拆开后,王辉发现,事情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那缝梁的长方形截面,长700mm,宽520mm,整个梁体是由两根大小相似的旧楠木梁拼合而成。在清中期以后,楠木梁就很少见了,这显得异常珍贵。
这意味着,乾隆年间大修慈宁宫,是在单层檐的基础上改造成双层檐,木构件没有全部换掉,且当时粗壮楠木已难以采集,不得已利用了两根从别处拆下的前朝旧楠木料。
“当时看见这个,我们就决定,把它保留下来,绝对不能换。”王辉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故宫大修的设计和实施,都严格遵守文物建筑修缮原则:“不改变文物原状”,按照原形制、原结构、原工艺、原材料进行修缮施工。王辉的理念是,原始构件是承载历史信息的。原始构件保留得越多,古建的文物价值才越高。
这缝七架梁被保留下来。在拼合梁之间,施工者更换了几个硬木榫卯,用特制的木材粘接胶将梁粘牢,再将粘结胶高压灌注到裂缝中。同时,梁体上下部还加了“U”字型钢板,辅以不锈钢螺栓紧固,这叫“粘钢加固”,俗称“穿铁鞋”。此外,还做了防腐处理。“加固处理后的这缝梁,我认为上百年是不会有问题的。”王辉说。
其实,不换新梁还有着现实考虑。故宫面对的难题是,根本找不到足够大小的新木料。明初修故宫时,用的是金丝楠木;清代时,因楠木生长缓慢而采集困难,改用松木。如今,别说直径一米的楠木梁了,大径级红松、长8米以上的红松木都要从俄罗斯等国进口。
木材匮乏,以至于之前维修武英殿时,不得不在大梁内包上工字钢芯,将不够长不够粗的木材进行包钢拼合,才能满足截面尺寸的要求。在市场上,黄土都是稀缺物品,好的黄土一吨价格过百元,快赶上水泥价格了。
瓦、土、石、木、彩画、油漆、搭材、裱糊这八大作,概括了故宫古建修缮的主要工序。上世纪50年代,著名古建专家单士元先生聘请了10位在八大作技艺上赫赫有名的老工匠及徒弟,组成了故宫最早的工程队,人称“故宫十老”。
最多时,工程队达到四百多人。如今,故宫修缮技艺部的技术人员不到40人,是“故宫十老”的第三代徒弟。古建专家、研究馆员李永革便是其中之一。1975年,20岁的他退伍复员后来到故宫,被梁思成先生的《清式营造则例》一书深深吸引,从此跟着师傅们学习木作。如今,他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北京故宫)”的代表性传承人。 皇家建筑的工艺技术,包含着繁复而细致的奥秘。用来保护木构件的地仗,由岩石颜料、桐油、砖灰、猪血、麻布等古老材料构成;一块砖,以斧子、刨子、磨头、扁子、刀具等反复砍制打磨,最后以尺度量,每一块砖的尺寸都要精确到毫米。
这些讲究自有其道理。比如,故宫大殿的屋顶,都不是一根斜直线,而是一根向下凹、有弧度的曲线。这条曲线由几条折线所组成,形成缓急不同的坡度。这是为了下雨排水而设计的,“吐水疾而流远”,当大雨来临时,雨水可以顺势蹿出去,而不是沿着檐面徘徊,侵入琉璃瓦的缝隙造成漏雨。
而故宫的整个排水系统,至今仍是明清时期修建的排水明沟和暗沟,新中国后仅修建了污水管线。历经将近600年,许多地下管网仍在发挥重要作用。通过纵横交错的明沟暗渠,雨水很快可以流走。无论多大的雨,在故宫内也不会发生积水现象。
经常用到的生石灰,过细筛后经水泼,发胀做成“泼浆灰”。“拿水就往上泼,炸开就完事;还是你拿着尺子捣、小水慢慢地炸开,出来的是不一样的劲儿。”李永革说,生石灰炸开的快慢、以及用水量的大小,都直接影响着泼浆灰的性能。
他们为了这次大修,泥水匠常用的铁抹子,还专门去河北定制。市面上常见的铁抹子是大方头的,单手压不上劲,故宫定制的是双梁抹子,形状像带尖头的小船,双手用力更从容,压得更实。
至于彩画,更是八大作里的特殊工种。其他工种都称“师傅”,只有彩画匠称“先生”。
木结构、彩画,都包含着丰富的封建等级信息。比如彩画,等级最高的是和玺彩画,有龙有凤,用在外朝大殿、内廷中帝后居住的等级较高的宫殿。旋子彩画次之,以涡卷瓣旋花构成,一般用于次要宫殿或寺庙中。等级最低的是苏氏彩画,来源于苏州园林,御花园中最多。
2011年5月,包括11处建筑的慈宁宫区修缮工程正式竣工。工程共使用木材300多立方米,砖头2.5万块,琉璃瓦2万多件,另有9.3乘9.3厘米规格的金箔12.5万张。
接下来,该到展览部负责设计、改造慈宁宫了。展览部是统筹故宫博物院在院内举办各种展览,进行全院陈列展览专业研究的业务部门,负责协调全院陈列展览的总体规划、调整和实施。
大修之前,慈宁宫就被规划为以雕塑为专题的展览馆。慈宁宫所在西部宫区,因太后太妃们居住而佛堂众多,弥漫着宗教氛围,而雕塑文物中又以宗教类文物藏品居多,因此,将慈宁宫辟为雕塑馆,颇为相宜。
由故宫器物部保管的雕塑文物有一万件左右,上自战国、下至明清,均有收藏。器物部雕塑组挑选出了410件展品。最多的陶质130件,石质129件,金铜质80件,另有木、玻璃、泥等,最少的银质、铁质各1件。展品体量差距很大,最大的近四米,小的仅有一二十厘米。
故宫内的展览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原状陈列。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以及西六宫等处,反映着前朝、后寝的原状;第二类是常设展览。出名的有珍宝馆(宁寿宫区)、钟表馆(奉先殿)、书画馆(武英殿)等等,分门别类地进行陈列;第三类是专题展览,如“明永乐宣德文物展”“故宫文物南迁史料展”“兰亭特展”等等。
雕塑展即为第二类常设展览。整修一新的慈宁宫,正殿室内约500平方米,空间高大、豁亮,将成为最重要的展陈空间;东西暖阁、前后院都可以辅助展览。最终,根据藏品构成,以及慈宁宫的空间结构,展览确定为五大部分:古代雕塑精品、古代陶俑、古代佛像、古代陵墓雕刻和曲阳修德寺佛像陈列。
2014年9月22日,乾清宫宫门在上午9点准时被打开,除尘工作开始了。宫内安静得只能听到工作人员的呼吸声、毛刷的嚓嚓声和吹风器的呼呼声,肃穆的乾清宫渐渐地放下了身段,变得亲和温顺了。摄影/董洁旭
其实,对于展览设计来说,慈宁宫并不是合适的展览空间。甚至,整个故宫都不是。“虽然总面积大,但故宫宫殿都是被隔断的五六个屋子,展览内容必须中止、隔断,这对内容设计、故事讲述就有局限。”展览部副主任孙淼博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另外,故宫宫殿都是木质结构,门窗不密封,每月都刮进厚厚的土。在另一处建设中的午门雁翅楼展厅,解决方案是在房中盖房。然而,这类钢结构密封玻璃房,自重较大、造价很高,不适于在古建筑中广泛应用。
对自然光的利用也是难题。自然光中的紫外线损害文物,但是,不利用自然光,便不能突出故宫古建筑的原始风貌;利用自然光,宫殿中不同位置的光照度差异很大,如何平衡协调也要费一番心思。
孙淼博士向记者出示了一份慈宁宫曝光量分析图谱。这是一张包括正殿及后寝殿的平面图,室内的不同位置,因自然光强度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最亮的是红色,如预计一样,出现在房间入口。较暗的呈绿色、黄色,最暗是深蓝色,出现在四个角落的廊房里。
包括这张图谱在内,展览部完成了一份测试研究报告。他们做实验,一层一层贴窗户纸,以测量现场进光。结论是,可见光透过率在20%左右比较合适——看得见自然光,室内还是暗环境。
至于玻璃,设计组建议,使用能够隔离紫外线的夹胶玻璃,并将红外线透过率控制在10%以下。此外,还需要满足防爆、防侵入要求。
2013年5月4日,一名年轻人徒手击碎了翊坤宫一块建国前安装的玻璃,使一件铜镀金转花水法人打钟跌落受损。为此,故宫为重点展室更换了一百多块防砸玻璃。
从安全角度出发,故宫一些原状陈列的大殿内至今没有通电,只靠自然光照明。另一些常设展览的大殿,虽然有照明设备,但依规定,故宫关门后必须断电,依靠空调或排风换气设备保持温湿度控制,一直是最麻烦的问题之一。 这次慈宁宫的展览设计,同样遇到这个难题。设计组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尽量将对温湿度较敏感的木雕、泥塑等文物采取柜内陈列,使用性能优良的展柜,控制柜内外空气交换量,柜内加装不需要电力调控的调湿装置,营造相对稳定的柜内小环境。
至于那些高达两三米、对温湿度不那么敏感的石雕,则很可能以裸展的方式,呈现于公众面前。
没有通电的原状陈列大殿,其实也可以照明。在养心殿、坤宁宫大婚洞房两处,首次尝试了光纤照明。光纤与光纤终端只传输光,本身不带电、不发热,还可以隔绝紫外线,安全无害。
至2014年底,慈宁宫的展室设计已进入招标阶段。它将经历很多个第一次:第一次用透光率20%的夹胶玻璃、第一次使用密闭性能更好的顶升式展柜、第一次使用能减少屏幕反光的低反射玻璃。
与此同时,对珍宝馆的改造升级也提上了日程,开始规划设计。
它始终神秘而高冷,显得与周遭的发展格格不入。至今,游客只能在门槛外看到空荡的宫殿和少数的珍宝;仍有约一半的宫殿或尚未修缮,或作为库房、办公场所,而闭门谢客。只有从网上流传的零散照片中,得以一窥那里的神秘、萧瑟与苍凉。
然而,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故宫变得活泼而生动。它似乎不再甘心只做一个“安静的美男子”了,它想接点地气,更接近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萌萌哒”雍正一夕之间爆红微信朋友圈;龙“壮壮”与凤“美美”第一次以卡通形象代言。
2015年,故宫还将开放慈宁宫、东华门、端门等多个区域,届时开放区域将从整体面积的52%增加到65%,并计划将在2020年最终增加至近80%。这些古老宫殿的背后,这个过去的紫禁城,如今面向全社会的副部级文博机构,正一步一步在公众面前褪去自己的神秘面纱,逐步完成从昔日皇宫到公众开放空间的身份转变。
这座占地112万平方米的宫殿建筑群,共有35个部门、1500名正式员工,以及100余个合作单位,他们像齿轮一样啮合地工作,才能维系正常运转。这座宫城里,所有能见的木椽门窗、条凳桌椅或看不见的金石珍宝、书画碑帖、铜缸石山,以至于古树名木、草坪绿地,都分别由不同部门专人维护和修整。
在这里,故宫员工的工作不但包括用红外热像仪和声频探测器,去寻找隐藏白蚁的踪迹,也要为了复活一张失传已久的古老纸张,而远下南方;连故宫里的流浪猫们,都有专门账本,记录着为它们绝育所花的费用……
在观众的视线之外,有太多的事情在这座城里悄然地进行。你以为你看到了故宫,其实,你看到的,只是故宫很小的一部分。
开放哪些宫殿
“寡妇院”慈宁宫90年来将首次开放
从故宫建院起,慈宁宫在89年间从未开放过。它位于故宫内廷外西路隆宗门西侧。修缮之前,它曾是国家文物局的办公室,一度成了库房。大小杂物堆放其中,殿前野草长到半米高。
现在的慈宁宫,黄色琉璃瓦,重檐歇山顶。2尊铜仙鹤、4座鎏金铜香炉,陈列在殿前月台上。宫殿面阔7间,开着菱花隔扇门窗。殿前御路两旁,一簇簇草根在石缝间露着头。淡蓝无云的天空下,这座宫殿被衬托得典雅沉静。
清朝顺治年间,孝庄文皇后成为慈宁宫的第一位清代女主人,慈宁宫自此成为太后、太妃们集中生活的“寡妇院”。不过,因孝庄文皇后威望太高,以至于后来的太后们都不愿入住慈宁宫。
1769年,当乾隆皇帝的母亲孝圣太后80岁,年龄已高过孝庄太后去世时的年纪,乾隆皇帝才将慈宁宫重新“装修”,将屋顶的单檐结构升级为规制更高的重檐,并将后寝殿后移,成为今日形制——这场245年前的修葺,也是距今最大的一次。
这一次,慈宁宫重新进行全面修缮。工程启于2007年4月,这是故宫自2002年开始的百年大修工程的一部分,大修预计要到2020年才全部结束。从1911年清帝逊位以来,这是故宫最大规模的修缮。建国后的小修小补,都没有涉及到木结构这样的大问题。
大修的主要施工单位之一,是故宫古建修缮中心(即现在的修缮技艺部)。修缮中心相当于故宫的“物业”,平时负责岁修保养,同时承担大修工程。更重要的是,负责营造技艺和工匠的传承。
一架西二缝七架梁,引起了现任故宫工程管理处副处长王辉的注意。这缝梁变形严重且多处开裂显得松松垮垮,梁头加固的铁钉已锈蚀,为此,修缮之前就安放了支顶,以免出事。中国木建筑中,梁是架在立柱上面的横跨件,承受着上部构件与屋面的所有重量,是上架木构件中最重要的部分。一般情况下,损坏到如此程度的梁架都需要更换。
但是,真正把梁体拆开后,王辉发现,事情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那缝梁的长方形截面,长700mm,宽520mm,整个梁体是由两根大小相似的旧楠木梁拼合而成。在清中期以后,楠木梁就很少见了,这显得异常珍贵。
这意味着,乾隆年间大修慈宁宫,是在单层檐的基础上改造成双层檐,木构件没有全部换掉,且当时粗壮楠木已难以采集,不得已利用了两根从别处拆下的前朝旧楠木料。
“当时看见这个,我们就决定,把它保留下来,绝对不能换。”王辉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故宫大修的设计和实施,都严格遵守文物建筑修缮原则:“不改变文物原状”,按照原形制、原结构、原工艺、原材料进行修缮施工。王辉的理念是,原始构件是承载历史信息的。原始构件保留得越多,古建的文物价值才越高。
这缝七架梁被保留下来。在拼合梁之间,施工者更换了几个硬木榫卯,用特制的木材粘接胶将梁粘牢,再将粘结胶高压灌注到裂缝中。同时,梁体上下部还加了“U”字型钢板,辅以不锈钢螺栓紧固,这叫“粘钢加固”,俗称“穿铁鞋”。此外,还做了防腐处理。“加固处理后的这缝梁,我认为上百年是不会有问题的。”王辉说。
其实,不换新梁还有着现实考虑。故宫面对的难题是,根本找不到足够大小的新木料。明初修故宫时,用的是金丝楠木;清代时,因楠木生长缓慢而采集困难,改用松木。如今,别说直径一米的楠木梁了,大径级红松、长8米以上的红松木都要从俄罗斯等国进口。
木材匮乏,以至于之前维修武英殿时,不得不在大梁内包上工字钢芯,将不够长不够粗的木材进行包钢拼合,才能满足截面尺寸的要求。在市场上,黄土都是稀缺物品,好的黄土一吨价格过百元,快赶上水泥价格了。
瓦、土、石、木、彩画、油漆、搭材、裱糊这八大作,概括了故宫古建修缮的主要工序。上世纪50年代,著名古建专家单士元先生聘请了10位在八大作技艺上赫赫有名的老工匠及徒弟,组成了故宫最早的工程队,人称“故宫十老”。
最多时,工程队达到四百多人。如今,故宫修缮技艺部的技术人员不到40人,是“故宫十老”的第三代徒弟。古建专家、研究馆员李永革便是其中之一。1975年,20岁的他退伍复员后来到故宫,被梁思成先生的《清式营造则例》一书深深吸引,从此跟着师傅们学习木作。如今,他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北京故宫)”的代表性传承人。 皇家建筑的工艺技术,包含着繁复而细致的奥秘。用来保护木构件的地仗,由岩石颜料、桐油、砖灰、猪血、麻布等古老材料构成;一块砖,以斧子、刨子、磨头、扁子、刀具等反复砍制打磨,最后以尺度量,每一块砖的尺寸都要精确到毫米。
这些讲究自有其道理。比如,故宫大殿的屋顶,都不是一根斜直线,而是一根向下凹、有弧度的曲线。这条曲线由几条折线所组成,形成缓急不同的坡度。这是为了下雨排水而设计的,“吐水疾而流远”,当大雨来临时,雨水可以顺势蹿出去,而不是沿着檐面徘徊,侵入琉璃瓦的缝隙造成漏雨。
而故宫的整个排水系统,至今仍是明清时期修建的排水明沟和暗沟,新中国后仅修建了污水管线。历经将近600年,许多地下管网仍在发挥重要作用。通过纵横交错的明沟暗渠,雨水很快可以流走。无论多大的雨,在故宫内也不会发生积水现象。
经常用到的生石灰,过细筛后经水泼,发胀做成“泼浆灰”。“拿水就往上泼,炸开就完事;还是你拿着尺子捣、小水慢慢地炸开,出来的是不一样的劲儿。”李永革说,生石灰炸开的快慢、以及用水量的大小,都直接影响着泼浆灰的性能。
他们为了这次大修,泥水匠常用的铁抹子,还专门去河北定制。市面上常见的铁抹子是大方头的,单手压不上劲,故宫定制的是双梁抹子,形状像带尖头的小船,双手用力更从容,压得更实。
至于彩画,更是八大作里的特殊工种。其他工种都称“师傅”,只有彩画匠称“先生”。
木结构、彩画,都包含着丰富的封建等级信息。比如彩画,等级最高的是和玺彩画,有龙有凤,用在外朝大殿、内廷中帝后居住的等级较高的宫殿。旋子彩画次之,以涡卷瓣旋花构成,一般用于次要宫殿或寺庙中。等级最低的是苏氏彩画,来源于苏州园林,御花园中最多。
2011年5月,包括11处建筑的慈宁宫区修缮工程正式竣工。工程共使用木材300多立方米,砖头2.5万块,琉璃瓦2万多件,另有9.3乘9.3厘米规格的金箔12.5万张。
展览如何陈设多用自然光、因殿制宜
接下来,该到展览部负责设计、改造慈宁宫了。展览部是统筹故宫博物院在院内举办各种展览,进行全院陈列展览专业研究的业务部门,负责协调全院陈列展览的总体规划、调整和实施。
大修之前,慈宁宫就被规划为以雕塑为专题的展览馆。慈宁宫所在西部宫区,因太后太妃们居住而佛堂众多,弥漫着宗教氛围,而雕塑文物中又以宗教类文物藏品居多,因此,将慈宁宫辟为雕塑馆,颇为相宜。
由故宫器物部保管的雕塑文物有一万件左右,上自战国、下至明清,均有收藏。器物部雕塑组挑选出了410件展品。最多的陶质130件,石质129件,金铜质80件,另有木、玻璃、泥等,最少的银质、铁质各1件。展品体量差距很大,最大的近四米,小的仅有一二十厘米。
故宫内的展览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原状陈列。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以及西六宫等处,反映着前朝、后寝的原状;第二类是常设展览。出名的有珍宝馆(宁寿宫区)、钟表馆(奉先殿)、书画馆(武英殿)等等,分门别类地进行陈列;第三类是专题展览,如“明永乐宣德文物展”“故宫文物南迁史料展”“兰亭特展”等等。
雕塑展即为第二类常设展览。整修一新的慈宁宫,正殿室内约500平方米,空间高大、豁亮,将成为最重要的展陈空间;东西暖阁、前后院都可以辅助展览。最终,根据藏品构成,以及慈宁宫的空间结构,展览确定为五大部分:古代雕塑精品、古代陶俑、古代佛像、古代陵墓雕刻和曲阳修德寺佛像陈列。

其实,对于展览设计来说,慈宁宫并不是合适的展览空间。甚至,整个故宫都不是。“虽然总面积大,但故宫宫殿都是被隔断的五六个屋子,展览内容必须中止、隔断,这对内容设计、故事讲述就有局限。”展览部副主任孙淼博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另外,故宫宫殿都是木质结构,门窗不密封,每月都刮进厚厚的土。在另一处建设中的午门雁翅楼展厅,解决方案是在房中盖房。然而,这类钢结构密封玻璃房,自重较大、造价很高,不适于在古建筑中广泛应用。
对自然光的利用也是难题。自然光中的紫外线损害文物,但是,不利用自然光,便不能突出故宫古建筑的原始风貌;利用自然光,宫殿中不同位置的光照度差异很大,如何平衡协调也要费一番心思。
孙淼博士向记者出示了一份慈宁宫曝光量分析图谱。这是一张包括正殿及后寝殿的平面图,室内的不同位置,因自然光强度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最亮的是红色,如预计一样,出现在房间入口。较暗的呈绿色、黄色,最暗是深蓝色,出现在四个角落的廊房里。
包括这张图谱在内,展览部完成了一份测试研究报告。他们做实验,一层一层贴窗户纸,以测量现场进光。结论是,可见光透过率在20%左右比较合适——看得见自然光,室内还是暗环境。
至于玻璃,设计组建议,使用能够隔离紫外线的夹胶玻璃,并将红外线透过率控制在10%以下。此外,还需要满足防爆、防侵入要求。
2013年5月4日,一名年轻人徒手击碎了翊坤宫一块建国前安装的玻璃,使一件铜镀金转花水法人打钟跌落受损。为此,故宫为重点展室更换了一百多块防砸玻璃。
从安全角度出发,故宫一些原状陈列的大殿内至今没有通电,只靠自然光照明。另一些常设展览的大殿,虽然有照明设备,但依规定,故宫关门后必须断电,依靠空调或排风换气设备保持温湿度控制,一直是最麻烦的问题之一。 这次慈宁宫的展览设计,同样遇到这个难题。设计组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尽量将对温湿度较敏感的木雕、泥塑等文物采取柜内陈列,使用性能优良的展柜,控制柜内外空气交换量,柜内加装不需要电力调控的调湿装置,营造相对稳定的柜内小环境。
至于那些高达两三米、对温湿度不那么敏感的石雕,则很可能以裸展的方式,呈现于公众面前。
没有通电的原状陈列大殿,其实也可以照明。在养心殿、坤宁宫大婚洞房两处,首次尝试了光纤照明。光纤与光纤终端只传输光,本身不带电、不发热,还可以隔绝紫外线,安全无害。
至2014年底,慈宁宫的展室设计已进入招标阶段。它将经历很多个第一次:第一次用透光率20%的夹胶玻璃、第一次使用密闭性能更好的顶升式展柜、第一次使用能减少屏幕反光的低反射玻璃。
与此同时,对珍宝馆的改造升级也提上了日程,开始规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