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nseless First Language on the Acquisition of the Tense-aspect System in English

来源 :校园英语·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caixia3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Abstract】This paper is a reflective work on an article in regards to the impact of the absence of grammatical tense in L1 on the acquisition of the tense-aspect system in English. The author will thoroughly explain the influence of tenseless L1 on the acquisition process of tense within L2 from a language transfer perspective and also provide teaching suggestions specifically for teaching Tense system to Chinese ESL/EFL learners.
  【Key Words】Tenseless First Language; Tense-aspect System
  【作者簡介】张子婵,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 硕士,研究方向:第二语言习得,语言迁移现象,跨文化交际。
  The acquisition of the English tense-aspect system has been proven to be difficult for non-native speakers by many ESL researchers. Despite the fact that all languages deal with time, researches has shown that the conceptual, cultural and grammatical divisions of time differ among language communities (Scovel, 1971; Hinkel, 1992), which presents an additional level of complexity for L2 learners to comprehend the meaning and forms of tense. In a language like Chinese, tense is not morphologically encoded or specified. Therefore “speakers of Chinese may be faced with establishing an entirely new hypothesis of how time is used and referred to” (Hinkel, 1992) or encounter more difficulty with the usage English of tense. This paper will reflect on a scholarly work produced by Suying Yang and Yueyuan Huang in regards to the impact of the absence of grammatical tense in L1 on the acquisition of the tense-aspect system in English.
  In the article Yang and Huang examine the acquisition of the English tense system by native Chinese at at different proficiency levels in order to find out how the absence of tense in Chinese and the learners’ initial tendencies interact to affect the learners’ acquisition of the tense-aspect system in English(Yang
其他文献
接班后,我发现班上有一个很不好的现象:学生经常忘记把家庭作业带回学校。最初我都是和颜悦色地对他们说,再给他们一次机会,要求第二天必须带来。或许是由于我太好说话,忘记带作业的现象丝毫没有减少。后来,我加重了惩罚,要求没带作业的孩子必须及时打电话回去,让家长送来或者是重做。这项“命令”发出去之后,有些学生稍有收敛,但部分顽固者仍然忘记带来,更有甚者一天中就让家长来回跑好几趟。为了杜绝这种现象,我决心好
【摘要】随着“互联网 教学”的发展,探索“线上 线下”教学的混合教学模式已成为当前ESP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本文结合当前ESP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对ESP课程进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方法与过程实施。  【关键词】ESP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上 线下教学  【作者简介】吴立杰,宋晓晨,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民用航空学院。  一、引言  ESP(English for Specific/ Special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以读促写进行重点阐述,然后依照当下高中英语发展中以读促写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利用这种方式来增加阅读的单词量,同时把实践和理论结合起来从而不断提升高中英语课堂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以读促写;高中英语;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徐玉红,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英语教研组。  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剧,各行各业都需要不断提升自身水准,逐渐和国际接轨,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学生的合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小学阶段开始,教师就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并通过具体的学习活动推动学生学习提升,积极进步。现笔者以农村小学英语合作学习实践为例,浅谈合作学习展开的必然性及提升小学英语合作学习效果的积极对策。  【关键词】农村小学;英语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实践  【作者简介】邓金玉,福建省三明市沙县金沙第二小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三明
【摘要】以微课作为基础来构建的翻转课堂模式,可以充分地节省教师的时间,让教师可以在教学的时候更高效,并且快速地完成更加复杂的工作。而学生也可以专注于学习,全面地提高高中英语教学的质量,在课外使用微课的形式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而在课堂上通过微课的形式进行教学,也可以帮助教师解读重难点的知识,使教学的系统性以及教育性都可以获得全面提高。基于此,本文首先讨论了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的教学理论,其次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越来越多新型教学方式被提出并且实际应用于教学中。思维导图就是其中的一种,已经被应用于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小学英语也不例外。经过调查发现,将思维导图使用在小学英语各个方面的教学中能够促进英语教学进程,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改善课堂教学氛围,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与英语课堂的教学质量。鉴于此,本文首先叙述了思维导图,然后针对小学英语词汇教学、阅读教学与对话教学
【摘要】本文聚焦讨论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从教学全过程出发,精选富含思政元素的教学内容,组织多元化的课程思政教学形式,优化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探讨“综合英语”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旨在探索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有效教学模式,实现《综合英语》课程对学生价值导向的引导与渗透功能。  【关键词】课程思政;英语专业;实践  【作者简介】胡莉(1982-),女,汉族,重庆人,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
【摘要】“活动”是英语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采用文化-历史活动理论视角,针对牛津上海版高中英语教材,设计了Project活动系统分析框架,并利用该框架,对教材中某个Project的学生用书与教师用书所组成的Project板块的活动系统进行分析,发现在Project板块的活动系统中,情境创设、指令语以及多模态资源的提供是三个帮助学生完成任务的主要工具。从学生用书与教师用书的互动中,体现了Proj
【摘要】书面写作是高中英语中占分值较高的部分,而往往有许多学生因为词不达意,语言冗长而导致失分。英语教材是进行英语教学的主要工具,因而本文主要根据学生常见的写作误区进行分析,依托教材给予相关英语概要写作的建议,以此提高其写作的得体性,以期对后续学生的写作教学提供一定的方法建议。  【关键词】教材;高中;英语概要写作;策略  【作者简介】严淑芳,福建省尤溪县第五中学。  根据当下英语全国卷的写作需要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视阈下,对高中生英语写作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写作教学与听说训练相结合、教学与阅读相结合等方法,促进高中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在开展正常写作训练的同时,教师还要有意识地把英语写作训练融入日常的课堂教学内容以及课后作业中去,以便能全方位提高学生英语的书面表达能力。  【关键词】写作教学;新课标;书面表达能力  【作者简介】覃婧,湖北潜江中学。  引言  英语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