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充满琅琅读书声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fh996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是帮助学生理解词句、段落、篇章情感的一个重要手段,学生朗读能力高低与否,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的整体效果。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我更深刻地感受到——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朗读的作用
   1.朗读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表达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晰等。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掌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
   2.朗读有利于学生情感的积极体验
   课堂阅读的主人毫无疑问只能是学生,他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储备、学习经验来感悟体验新的知识和意义,推进情感的内化。这就需要耐心地多做具体引导,切实帮助学生通过真诚的朗读入情入境,获得亲历亲受的感悟,以使文本包含的感情真正渗入学生心灵。
   3.朗读有利于深入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把书面语言还原为口头语言,作者的语言就好象成了读者自己的语言。与此同时,学生的头脑中会连续再现文章中的抒情载体——艺术形象。这样一来,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强烈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
   4.朗读有助于学生更直观地领略到文章的音乐美
   学生只有通过恰当地朗读,才能从语调的高低、节奏的急缓、语速的快慢感受到文章的旋律美。特别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编排了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它们一般都具有句式整饬、平仄相配,节奏鲜明,句末押韵,好似高山流水的特点。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只有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才能让学生直接体会到古诗所具有的音乐美,增强学生对古诗的美学感染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
   教师如何设计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训练的效果作用呢?
   二、朗读的训练方法
   1.多种形式的比较朗读
   ①删减字词,进行比较朗读。
   针对具体课文中情感的体会,采用删减字词的方法,进行比较朗读。《春酒》一文中,母亲对自己泡的春酒是很得意的。“补气、健脾、明目的呦!”让同桌分别保留“呦”和删去“呦”,比较朗读,领会母亲的得意之情。母亲也是非常关心我的。“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让同桌分别保留和删去句中的“呀”和“了”,比较朗读,母亲的关心之情马上流露出来了。
   ②改变句型,进行比较朗读。
   课文中总有一些类型比较特别的句子,如感叹句、反问句、祈使句等。对这些句子改变句型进行比较朗读,既能使学生读出这些句子的特点,又有助于他们领悟到作者的情感。《端午的鸭蛋》一文中,汪曾祺为了表达自己作为高邮人的自豪,运用了许多感叹句。如“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等,让同桌分工,一人读出感叹句,一人读陈述句,进行比较。在朗读中,学生既增强了兴趣,又很快就汪曾祺的那份自豪。
   2.身临其境的配乐朗读
   语文课文类型不一,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内容,选择与各自朗读基调相宜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诵,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海燕》一文,我录下“雷声轰隆、暴雨临近”的画面和声音,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课堂上再加上我慷慨激昂的朗读,仿佛把学生带入暴风雨临近的现场,学生的激情一下子调动了起来。仿佛看到了英勇的海燕正在展翅高飞。
   3.有感染力的分角色朗读
   教学生读一篇篇课文,旨在培养学生将无声的文字符号,由视觉到思维经过理解加工转换成有声语言,再现故事情节,描绘景物、塑造人物形象。分角色朗读不但能集中学生注意力,还能在活跃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如《皇帝的新装》《威尼斯商人》等,我都采用这种朗读方式。学生将自己融入到自己所“扮演”的人物内心世界中,朗读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做到了真正的形神一致。
   4.创设情境的想象朗读。
   情景的创设非常重要,它不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想象,同时更利于促使学生去感悟文中的情和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最后一次讲演》一文,讲的是闻一多在得知李公仆先生惨遭遇害后,不顾个人安危,拍案而起,做的一场热情洋溢的演讲。我在讲课时,引导学生想像假如自己好友被害,而特务们还在追悼会上还在肆意嬉闹,你将会怎样想、怎样做。把学生先带到课文的情境中、再启迪想象,不仅能激起学生激愤的情绪,还有利于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深层的含义。以慷慨激昂的基调才能表达出排山倒海的气势,受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5.有针对性的反复朗读。
   反复朗读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给学生充足时间联想、思考。反复朗读文章的重点语段,对领会文章的中心非常重要。《背影》一文,为了启发学生珍爱亲情,感悟作者浓浓父爱,特意要求学生对文中四次描写背影的文字反复朗读。启发他们进行想象朗读——想象父亲做那些动作时是怎样吃力的神态,从而感受到父亲甘心为儿子奔波费劲吃苦的情怀;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有感情地多次朗读这些重要语段,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着力描写背影。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在父亲买橘子爬月台的背影中深藏着的令人动容的对儿子的挚爱。
其他文献
水调歌头·平生太湖上  无名氏   平生太湖上,短棹几经过。   如今重到,何事愁与水云多。   拟把匣中长剑,换取扁舟一叶,归去老渔蓑。   银艾非吾事,丘壑已蹉跎。      鲙新鲈,斟美酒,起悲歌。   太平生长,岂谓今日识干戈!   欲泻三江雪浪,净洗边尘千里,不用挽天河。   回首望霄汉,双泪堕清波。   此词作于南宋初年,据曾敏行《独
期刊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已经进行好多年了,教学模式也不断的推陈出新,但自主高效的核心理念却是一致的。对于语文教学来说,不管采用哪种模式,要达到自主高效的目的,学生的课堂讨论都应该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让小组合作交流更具实效呢?本人有几点经验可以与同行交流。   一、讨论问题的设计要合理明晰   问题是否设计合理明晰是讨论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教师设计问题时一定要结合教学实际,题干简练,指
期刊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中第二单元是文言文,三篇课文分别是《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数量少而内容精。然而,高一的新生第一次接触篇幅这么长、情节这么丰富的文言文,可能在学习之前就已经产生了“畏难”情绪。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时常出现这样的情境:老师在课堂上用大量时间讲解字意和句式,学生埋头记笔记。久而久之,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就失去兴趣。教师如何在落实知识点的同时让课堂变得生动,便成了我在教学
期刊
语文高考试题中,现代文阅读是一大考点,命题材料一般以散文、小说为主。近年来,虽然小说的考查比例有所上升,但散文的考查依然是重点。2010年全国各地18套高考语文试卷中,有12套考查了散文,其中9套考查了对重点语句的赏析。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要明确语句鉴赏题考什么及怎么考,然后才能寻找到答题规律进行规范答题并抓住得分点。   一、熟记基本知识   1.“重要语句”有哪些   高考中涉及的散文
期刊
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借鉴其他学科的一些素材,往往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翻开中外文学作品,不乏文质兼美、富有情趣和哲理、贴近学生实际的范例。巧用这些文学素材,把其用于不同的教学阶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活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   一、导入新课,活而有味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导入,不仅要准确无误,而且要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   例如:在讲
期刊
语文教学的中心是“读”与“作”。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下水作文”是指导学生写作的简单有效的方法   教师在具备了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上,还要求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广博的文化修养和丰富的教学理论。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先要有一桶水。”在知识激增的今天,教师这“一桶水”还得经常更新。目前,有相当一批语文教师缺少语文实践,写作理论也有限,所以指导学生作
期刊
如今,广告无孔不入,将这些富有表现力的广告艺术手法引入到语文教学教学中来,既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的有效方式,也是语转变文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情趣进而提高审美情趣的一大途径。   一、从广告修辞入手,引导学生学习修辞手法   经典的广告词往往会借用恰当的修辞增强表达效果,让人过目不忘,进而起到宣传作用。   1.比喻   即打比方,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甲事物比作乙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
期刊
高考对汉字字形的考察主要就是要求考生辨别词语中容易出现的错别字,并在答题过程中注意把字写正确。从全国和湖南近几年的高考情况看,对汉字的考查有明显的特点。   一、从考查的题型上看,有以下几种   1.单独考查字形。选出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如2011年天津、山东、四川、湖北、江西高考卷均采用这种题型;选出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如2011年重庆卷,2010湖北卷。   2.把词语放在具体的语
期刊
作文的本意是个性化的创造,是用于表达和交流。在高中作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紧迫而重要。   创造性思维能力不是生来俱有的,而是后天通过生活历练、培养锻炼出来的。那么,在高中作文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有人说:“好奇心是学者的第一美德。”实验研究表明,一个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人,往往勤奋自信,善于钻研,勇于
期刊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读书三境”,记得东北师大附中的孙立权老师将自己的教学生涯比作“隙中窥月,庭中望月,台上玩月”三个阶段,本人愚钝不敢与孙老师的“三年窥月”“三年望月”“三年玩月”相提并论。踏上讲台已虚度八载,自己尚在窥月,如此之缓慢的近似停滞不前的“发展”,既让我惭愧不已,又着实让我焦急万分。我在此只是斗胆引用过来,将其比作“赏月三境”,由此浅谈自己对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拙见,以期和各位同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