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实施“新课标”的关键

来源 :青年与社会·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6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部公布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阶段19个学科课程标准,计划于今年秋季开始实行。届时,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各年级中小学生将陆续使用按照“新课标”编写新版教材(《现代教育报》2012年2月17日)。决定“新课标”实际成效究竟几何,笔者说两句虽是老调但不嫌多余的废话:教师是实施“新课标”的关键。
  在义务教育阶段,由于学生心智发育尚未健全、知识积累比较薄弱、人生阅历相对单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具有其他教育阶段难以比拟的权威性和主导性,虽然高声疾呼民主化课堂的今天,“俯视型”课堂教学模式仍然是阻碍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的一大痼疾。大部分教师对此洞若观火,“俯视型”课堂教学虽对学生成长不利,却是最节省教师时间成本的教学方式,不必冒创新有可能失败的风险。许多手执教鞭的教师们都在这种畸形教育模式中成长起来,历史的巨大惯性,却没有因为他们走上讲台而发生改变。
  “新课标”又一次将教师推向了教育改革的前沿阵地,需要重新审视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地位。“新课标”强调学习与成长间的规律,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等等,这些要求看上去很抽象,但真正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就会因不同的教师而呈现出不同的教学风景。同样是《论语》中的只言片语,有的教师可以讲得纵横捭阖、妙趣横生,让学生享受到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带来的快感和体悟。而有的教师讲得味同嚼蜡、了无生趣,《论语》在他们眼中,不过是应付考试的记诵篇章而已。
  教师的分水岭,决定了“新课标”实施效果的高下之分。提高教师实施“新课标”的能力,笔者认为“修德、革故、修业”乃是其中的三个关键。
  以德从教是前提。索尔仁尼琴说,“善与恶的界限在每一个人的心中穿过,在一切人心中穿过”。只要人类存之于世,德性便是每个人毕生追求的基本价值。于教师而言,更是如此。教师劳动对影响儿童成长极端重要性,要求教师把师德放在教书育人的首位。近些年,由于对师德的滥用和误用,导致人们对师德涵义的理解发生偏差,似乎师德成为高不可攀的名词,师德存在虚化、泛化的倾向。以德从教,强调教师对师德的追求蕴含于教书育人的具体实践中,对本职工作出于发自肺腑的热爱,对学生的个性怀抱着尊重和理解,以高尚的师德师风影响学生的终身。在我们的学校中不乏这样一种教师,始终绷着一张声色俱厉的面孔,让学生见之犹如闻风丧胆,靠僵化的纪律维护呆板的课堂秩序。这类教师看似恪尽职守,实则缺乏对师德的透彻理解,他们把课堂当作“驯兽场”,提倡服从的奴化教育观,教育出来的儿童必然缺乏创新思维,终会误了孩子们的成长。一个把师德抱有敬畏之心的教师,必然把道德作为感染学生的情感力量而不断砥砺自我、加强德性修养。
  革故鼎新是动力。新课标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师生关系等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新要求亟需新理念,新理念营造新课堂,破旧才能立新,有创新才有活力,这就需要每一位教师实现“三个转变”,即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一个优秀老师,要善于用发展的眼光与勇于创新的思维面对当下与未来。革故鼎新,止于至善,只有不断汲取新知,才能立于前沿。诚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展望》主编扎古尔?摩西所言,“教育制度往往具有排它性、闭关自守和缺少自我批评的特点”,教师置身于排它保守的教育制度中,难免受到制度带来的消极影响,祛除狭隘封闭的心态,不仅需要有突破制度阻碍的非凡魄力,更需要解决教育难题的智慧、技巧和素养。
  修业立己是基础。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在知识存量上远远超过学生,这多少松弛了加强专业技能修炼的那根弦,知识更新的紧迫感在职业生涯初期并不强烈。到了职业生涯中期,才发现自己那点知识存量已经很难适应日新月异的教育环境,于是,吁求加强教师在职培训的声音不绝于耳。在倡导终身教育理念的今天,教师在“新课标”中应当成为终身教育的积极践行者、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且必须首先是“践行者”角色,用能力和水平树立教师的权威,所谓“学高为师”是也!我们常常教导学生“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重在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在信息资讯如此发达的今天,教师专业成长有更多的渠道,笔者并非否认组织化的在职培训的必要性,而是认为,以“等、靠、要”落后观念期待在职培训,已经在起点上落伍。
  从传统教师职业功能来审视,“修德、革故、修业”恰是对“传道、授业、解惑”的有力呼应。千百年来,人们对教师的职业功能的认识越发深刻和丰富,但概其要者,不外乎此三端。可以认为,“新课标”蕴含了强国之梦的必由径途,需要全社会的共同推进才能变为现实,而教师站在实施“新课标”的第一方阵,需要有更多的责任感和积极性践履“修德、革故、修业”,才不负“传道、授业、解惑”的光荣使命。
其他文献
制订班主任工作计划能够督促、提示工作,是班主任理清工作思路、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的前提,是实现管理目标的具体化决策,对培养良好的教师工作习惯和工作作风,对自己的工作总结与回顾等都是大有好处的,是班主任工作业绩评估的重要参照。那么,如何制订班主任工作计划呢?  一、充分认识制订班主任工作计划的必要性  班主任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作,只有制订好周密的工作计划,班主任才能有步骤地把学校的教育计划落实到班级
期刊
因久病未愈,已有一段时间没有上网了。晚饭后躺在床上,迷糊中接一好友短信要我到自己博客中看看,觉得奇怪,便收敛慵懒,起床到久未光顾的博客中看个究竟。  原来是我病中的一首拙词《御街行?枉春》及两位朋友的和赠引来了几位高手(月亮、老虎、秦时明月、shuiximengyao)对诗词的讨论,令我有些忐忑也有些惭愧。看完各位朋友的评论后,更多的是欣赏与感动。  想一一回复,评论栏又有字数限制,且回复之语难免
期刊
随着电脑的日益普及,人们的书写能力似乎差了许多,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汉字书写还不如一年级的小孩子,这不能不让我们担忧!汉字的历史,汉字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汉字的神韵与美,这是让世界惊叹的灿烂文化瑰宝,我们不能在我们现代人的手中一点点的丧失它的光辉。 所有老师都应该重视识字和写字教学,认真地较学生识好字,写好字。新教材在这一方面为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我们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提倡,让
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可见培养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浅见。  一、培养阅读能力,首先要加强词句训练  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
期刊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国家对林业的投资逐年加大,林业生态建设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林业发展的主要形式,如何尽快转变观念、提高林业生态建设成效,促进林业又好又快发展成为当前林业生态建设的紧迫问题。  一、林业生态建设要多目标发展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各个系统有序协调地发展,才能保持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林业生态建设要搞成以林业建设为载体的综合发展项目,不仅应该
期刊
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与实施,对农村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是始终贯穿于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语文教学必须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必须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快改革的步伐,才能发挥其基础学科的作用。  一、当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严重脱离实际  农村中学肩负着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为农村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有较高素质的劳动后备力量的双重任务,但实际上任务的重点在后一“
期刊
一、贮藏前的准备工作  (一)贮藏库的建设  建设具有通风、调温、调湿等设备的地下或半地下式的大型现代化贮藏库。库房分成左右两部分,中间为走廊,库门和走廊宽度为2—4m,能通车,库门与走廊相通。设双重库门,以起到缓冲作用,防止寒风直接吹入库内引起库温激变。  (二)预贮  刚收获的块茎尚处于后熟阶段,呼吸十分旺盛,分解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水分和热量,不能立即入库,而应放在15—20℃、氧气充足、有散
期刊
报业有句行话:“新闻招客,副刊留客。”由此可见报纸副刊的作用非同小可。从新文化运动中的《学灯》、《晨报》、《觉悟》和《京报副刊》,到《人民日报》的《大地》、《光明日报》的《东风》、《文汇报》的《笔会》、《解放日报》的《朝花》及《北京青年报》的《天天副刊》、《羊城晚报》的《花地》等等,都已成为各大报纸的品牌。老报人赵超构说:“新闻是报纸的灵魂,副刊是报纸的面孔,报纸耐不耐看主要在副刊。”但不妙的是,
期刊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积累、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为了赶时间或省心省事,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只是机械地拿着教学参
期刊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虽然我国GDP 总量的不断攀升, 而最终消费支出对GDP 的贡献率(即最终消费率)却呈现出递减的趋势,国民消费一直处于低水平,消费结构也不尽合理。为有效缓解投资消费失衡, “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 要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特别是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长期方针,推动中国经济更广泛的结构性调整,实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