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 年8 月8 日, 第29 届奥运会在中国北京开幕。中国作为当今世界的一个新兴体育强国, 人们只看到了中国在当代体育竞技比赛中的成果, 却不太知道, 许多的现代体育竞技项目在几千年前的中国就开始成形与发展。许多种体育项目, 起源于古代中国, 并且曾经十分发达。中国对于世界体育运动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中国古代体育, 是指从中国体育活动的出现,到19 世纪末西方现代体育传入中国为止, 在中国历史上产生并发展的传统体育活动形式。它包括: 第一, 从生产实践和军事战斗中转化出来的活动项目,包括射箭、“ 田径” 运动形式, 水上与冰上运动;第二, 具有技击和保健特色的武艺、武术与养生活动; 第三, 娱乐特色的球类运动, 蹴鞠、马球和捶丸;第四, 益智型的棋类游戏; 第五, 民俗或民间体育运动, 如赛龙舟等。
与西方不同的是, 中国古代体育更注重人与运动的和谐性, 强调的是体育中的娱乐、休闲、教育、养生等性质, 不追求竞技性。所以, 中国古代体育更接近于人类体育精神的真谛。
古代的球类运动
人们总以为现代足球运动的发源地是在英格兰 , 其实不然。足球的发源地应该是在中国山东的临淄。据马王堆出土文献记载, 在尧、舜、禹时代,中国就出现了足球的雏形——“ 蹴鞠”,《水浒》传中就有关于高逑酷爱蹴鞠的记载。蹴鞠在宋代十分流行, 其制作工艺也非常完善, 与近代的欧式足球差别不大。“ 少年骑马入咸阳, 鹘似身轻蝶似狂。蹴鞠场边万人看, 秋千旗下一春忙。” 这是宋代诗人陆游的《晚春感事》, 写了他少年时在咸阳观看蹴鞠比赛的场景。
而古代中国军队为提高骑兵的战斗力而发明了马球, 此后马球成为一项皇家体育运动。唐明皇李隆基就是一位马球爱好者与运动员。他在位期间,甚至利用一场马球比赛清除了政敌。另一种球类运动——水球运动在宋代称“ 抛水”, 宋徽宗赵佶还为这种水球运动写过一首七言诗:“ 苑西廊畔碧沟长, 修竹森森绿影凉。掷球戏水争远近, 流星一点耀波光。”

根据体育史专家分析, 保龄球与高尔夫球也起源于古代中国。几千年前, 中国人便发明了一种名叫“ 十五柱球” 的体育项目, 它就是保龄球的前身。此外, 高尔夫的前身“ 捶丸” 也产生于中国。但这些球类运动后来逐渐在中国消失, 因此造成了人们普遍认为发源地在欧洲的假象。
古代的“ 田径” 运动
田径运动在中国古代体育中的位置十分重要。它包括“ 投”( 投掷)、“ 跳”( 跳高)。在战国时代的兵书《六韬》、《吴子》中记载: 选择善投掷、善跳跃的士兵组成特殊兵种进行训练。秦军为了统一全国, 曾在军中提倡一种“ 投石超距” 的训练方式, 让士兵练习“ 投”, 练习臂力, 提高战斗力。到了汉、唐时代, 中国古代军队对具备投掷技能的人都有“ 具禄封进” 的嘉奖。“ 投”, 对现代体育中包括铁饼、标枪、铅球等项目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南北朝时期, 民间曾有一种跳跃运动, 名“ 赌跳”, 以跳高者为胜。连当时的南朝刘宋的皇帝也曾鼓励大臣与军队要进行跳高比赛。
而鼎鼎大名的马拉松长跑项目, 中国与欧洲是在同时代出现的, 甚至更早。从春秋战国开始, 大规模兵团作战成为了中国古代军队的主要作战方式。所以, 具有长跑能力的人, 成了重要的军事人才。在汉代的《车马出行图》中, 骑兵背后有两个奔跑的武士“ 伍伯”。“ 伍伯” 练就了长途奔袭的能力, 他们在作战中传递信息, 这实际就是在进行马拉松长跑。到了元代, 出现了一种长跑比赛叫“ 贵由赤”( 蒙古语快行者的意思), 比如从元大都( 北京)跑到元上都( 内蒙), 长跑距离为180 里, 赛跑在两个地点同时进行。这种比赛是当代马拉松长跑距离的两倍多, 时间早600 多年。
古老的格斗竞技运动
“角抵罢时还摆宴, 卷班出殿戴花回。” 这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在观看士兵的“ 角抵”( 摔跤运动)比赛后, 写的《角抵诗》。现代摔跤基本上是沿着古代的角力、角抵和相扑、摔跤这几大形式发展而来的。它最早起源于“ 蚩尤戏”, 一种在中国北方民间流行的竞技活动。《史记· 李斯列传》中记载: 秦二世胡亥曾在甘泉宫观看角抵比赛。到了清代, 摔跤被军队作为一种练兵训练, 乾隆时代的名画《塞宴四事图》中,“ 四事” 之一就是摔跤。
同时, 角抵到晋代出现了另一种演变: 相扑。到了宋代, 出现了有关角抵的专业书籍《角力记》。在《水浒传》第七十四回的“ 燕青智扑擎天柱” 中,生动地描写了当时相扑的场景。还有一种表演性的相扑出现于北宋的东京, 它成为了日本相扑运动的起源与来源。
除摔跤与相扑外, 中国武术也是一门传习千年的格斗竞技项目。武术项目包括: 器械、拳术、养生操。器械有十八般兵器: 戈、戟、吴勾、矛、剑、铩、殳、枪、叉、刀、斧、钺、棍棒头、鞭锤等。汉画像石就有许多表现器械演练的画面, 在河南出土的汉画像砖上, 有两个人在击剑。
拳术也是武术当中一项重要内容,《诗经· 巧言》记载:“ 无拳无勇, 职为乱阶。”《汉书· 艺文志》中就有《手搏》六篇, 这是最早的有关拳类著作的记述。到了明清, 拳术、拳法得到了理论总结,像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中记载了宋太祖的“ 三十二式长拳”。拳术还出现了内外家, 外家以少林武术为代表, 内家以武当武术为代表。到了清末, 几大拳系已逐渐形成, 当时文献记载的拳系有几十个,拳套路有几百种。比如南拳的方世玉、黄飞鸿与北拳的霍元甲。
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的《导引图》反映了40 多个人物徒手、执器械进行各种养生练习锻炼的情景, 这估计是我国最早的保健养生体操。成熟的水上与冰上运动
古代中国的战争兵法中都提倡水战、舟战, 所以训练水军成为军事训练的重要内容。在出土文物“ 宴乐渔猎攻战纹铜壶” 中, 壶壁上雕刻了古人游泳的画面, 包括自由泳、蝶泳。敦煌莫高窟257窟中的《弄潮游泳图》中, 古人游泳的姿势跟现在的游泳姿势基本一致。唐代诗人李益, 曾写过一首五言诗:“ 嫁与瞿塘贾, 朝朝误妾期; 早知朝有汛,嫁与弄潮儿。” 表现了一位妇女被一位游泳健将深深吸引的故事。
而跳水运动在民间叫“ 扎猛子”, 它主要是流行于民间。特别是在宋代, 跳水项目中出现了一种叫做“ 水秋千” 的跳水活动。在两船间树两根竹竿,竿上扎上秋千, 跳水者荡到跟秋千的横梁齐平的时候, 突然一个跟斗从秋千上跳入水中, 类似于今天的高台跳水。
中国古代的冰上运动在隋唐时期就已存在。《隋书》记载: 大兴安岭的“ 室韦人” 可“ 骑木而行”滑雪, 双脚踏在两个滑板上, 相当于现在的雪橇滑雪。宋明以后, 冰上运动更为兴盛。后金的努尔哈赤曾在太子河上举行了一次盛大的冰上运动会, 包括了冰球项目与花样滑冰。冠军获得者赏银20 两,亚军赏银10 两, 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有文字记载的第一次冰上运动会。后来, 随着满族入主中原, 这些冰上活动也被带入内地。清廷规定: 每年从全国各地选拔近千名“ 善走冰” 的人, 入宫进行训练,每年从冬至到三九在太液池( 现北海和中南海) 进行训练、表演。画家金昆、程志道曾为此画了一幅《冰嬉图》。
射箭与体操
射箭在西周时被列入教育必修的内容, 君子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射箭就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孔子、荀子、墨子等, 都是射箭爱好者与射箭教练。到了魏晋南北朝, 射箭出现了专业的比赛, 在《北史· 魏宗室常山王遵传》中记载:北魏孝武帝在洛阳的华林园举行了一次射箭比赛,胜利者可以得到酒杯作为“ 奖杯”。在唐代设立的武举制中, 规定了九项选拔和考核军事人才的标准, 其中五项是射箭。唐宋时代, 射箭运动在民间十分普及, 仅河北一带, 民间组织的“ 弓箭社”就有六百多个, 参加的人员有三万多。满族入主中原后, 射箭运动得到了更广泛的推广, 如将“ 木兰秋狝” 定为恒制, 把承德作为涉猎射箭的专用场地。同时, 宋代街头的业余体操表演可以与现代体操媲美, 端午节的赛龙舟与现代赛艇项目本质上是一样的。( 综合整理)
中国古代体育, 是指从中国体育活动的出现,到19 世纪末西方现代体育传入中国为止, 在中国历史上产生并发展的传统体育活动形式。它包括: 第一, 从生产实践和军事战斗中转化出来的活动项目,包括射箭、“ 田径” 运动形式, 水上与冰上运动;第二, 具有技击和保健特色的武艺、武术与养生活动; 第三, 娱乐特色的球类运动, 蹴鞠、马球和捶丸;第四, 益智型的棋类游戏; 第五, 民俗或民间体育运动, 如赛龙舟等。
与西方不同的是, 中国古代体育更注重人与运动的和谐性, 强调的是体育中的娱乐、休闲、教育、养生等性质, 不追求竞技性。所以, 中国古代体育更接近于人类体育精神的真谛。
古代的球类运动
人们总以为现代足球运动的发源地是在英格兰 , 其实不然。足球的发源地应该是在中国山东的临淄。据马王堆出土文献记载, 在尧、舜、禹时代,中国就出现了足球的雏形——“ 蹴鞠”,《水浒》传中就有关于高逑酷爱蹴鞠的记载。蹴鞠在宋代十分流行, 其制作工艺也非常完善, 与近代的欧式足球差别不大。“ 少年骑马入咸阳, 鹘似身轻蝶似狂。蹴鞠场边万人看, 秋千旗下一春忙。” 这是宋代诗人陆游的《晚春感事》, 写了他少年时在咸阳观看蹴鞠比赛的场景。
而古代中国军队为提高骑兵的战斗力而发明了马球, 此后马球成为一项皇家体育运动。唐明皇李隆基就是一位马球爱好者与运动员。他在位期间,甚至利用一场马球比赛清除了政敌。另一种球类运动——水球运动在宋代称“ 抛水”, 宋徽宗赵佶还为这种水球运动写过一首七言诗:“ 苑西廊畔碧沟长, 修竹森森绿影凉。掷球戏水争远近, 流星一点耀波光。”

根据体育史专家分析, 保龄球与高尔夫球也起源于古代中国。几千年前, 中国人便发明了一种名叫“ 十五柱球” 的体育项目, 它就是保龄球的前身。此外, 高尔夫的前身“ 捶丸” 也产生于中国。但这些球类运动后来逐渐在中国消失, 因此造成了人们普遍认为发源地在欧洲的假象。
古代的“ 田径” 运动
田径运动在中国古代体育中的位置十分重要。它包括“ 投”( 投掷)、“ 跳”( 跳高)。在战国时代的兵书《六韬》、《吴子》中记载: 选择善投掷、善跳跃的士兵组成特殊兵种进行训练。秦军为了统一全国, 曾在军中提倡一种“ 投石超距” 的训练方式, 让士兵练习“ 投”, 练习臂力, 提高战斗力。到了汉、唐时代, 中国古代军队对具备投掷技能的人都有“ 具禄封进” 的嘉奖。“ 投”, 对现代体育中包括铁饼、标枪、铅球等项目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南北朝时期, 民间曾有一种跳跃运动, 名“ 赌跳”, 以跳高者为胜。连当时的南朝刘宋的皇帝也曾鼓励大臣与军队要进行跳高比赛。
而鼎鼎大名的马拉松长跑项目, 中国与欧洲是在同时代出现的, 甚至更早。从春秋战国开始, 大规模兵团作战成为了中国古代军队的主要作战方式。所以, 具有长跑能力的人, 成了重要的军事人才。在汉代的《车马出行图》中, 骑兵背后有两个奔跑的武士“ 伍伯”。“ 伍伯” 练就了长途奔袭的能力, 他们在作战中传递信息, 这实际就是在进行马拉松长跑。到了元代, 出现了一种长跑比赛叫“ 贵由赤”( 蒙古语快行者的意思), 比如从元大都( 北京)跑到元上都( 内蒙), 长跑距离为180 里, 赛跑在两个地点同时进行。这种比赛是当代马拉松长跑距离的两倍多, 时间早600 多年。
古老的格斗竞技运动
“角抵罢时还摆宴, 卷班出殿戴花回。” 这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在观看士兵的“ 角抵”( 摔跤运动)比赛后, 写的《角抵诗》。现代摔跤基本上是沿着古代的角力、角抵和相扑、摔跤这几大形式发展而来的。它最早起源于“ 蚩尤戏”, 一种在中国北方民间流行的竞技活动。《史记· 李斯列传》中记载: 秦二世胡亥曾在甘泉宫观看角抵比赛。到了清代, 摔跤被军队作为一种练兵训练, 乾隆时代的名画《塞宴四事图》中,“ 四事” 之一就是摔跤。
同时, 角抵到晋代出现了另一种演变: 相扑。到了宋代, 出现了有关角抵的专业书籍《角力记》。在《水浒传》第七十四回的“ 燕青智扑擎天柱” 中,生动地描写了当时相扑的场景。还有一种表演性的相扑出现于北宋的东京, 它成为了日本相扑运动的起源与来源。
除摔跤与相扑外, 中国武术也是一门传习千年的格斗竞技项目。武术项目包括: 器械、拳术、养生操。器械有十八般兵器: 戈、戟、吴勾、矛、剑、铩、殳、枪、叉、刀、斧、钺、棍棒头、鞭锤等。汉画像石就有许多表现器械演练的画面, 在河南出土的汉画像砖上, 有两个人在击剑。
拳术也是武术当中一项重要内容,《诗经· 巧言》记载:“ 无拳无勇, 职为乱阶。”《汉书· 艺文志》中就有《手搏》六篇, 这是最早的有关拳类著作的记述。到了明清, 拳术、拳法得到了理论总结,像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中记载了宋太祖的“ 三十二式长拳”。拳术还出现了内外家, 外家以少林武术为代表, 内家以武当武术为代表。到了清末, 几大拳系已逐渐形成, 当时文献记载的拳系有几十个,拳套路有几百种。比如南拳的方世玉、黄飞鸿与北拳的霍元甲。
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的《导引图》反映了40 多个人物徒手、执器械进行各种养生练习锻炼的情景, 这估计是我国最早的保健养生体操。成熟的水上与冰上运动
古代中国的战争兵法中都提倡水战、舟战, 所以训练水军成为军事训练的重要内容。在出土文物“ 宴乐渔猎攻战纹铜壶” 中, 壶壁上雕刻了古人游泳的画面, 包括自由泳、蝶泳。敦煌莫高窟257窟中的《弄潮游泳图》中, 古人游泳的姿势跟现在的游泳姿势基本一致。唐代诗人李益, 曾写过一首五言诗:“ 嫁与瞿塘贾, 朝朝误妾期; 早知朝有汛,嫁与弄潮儿。” 表现了一位妇女被一位游泳健将深深吸引的故事。
而跳水运动在民间叫“ 扎猛子”, 它主要是流行于民间。特别是在宋代, 跳水项目中出现了一种叫做“ 水秋千” 的跳水活动。在两船间树两根竹竿,竿上扎上秋千, 跳水者荡到跟秋千的横梁齐平的时候, 突然一个跟斗从秋千上跳入水中, 类似于今天的高台跳水。
中国古代的冰上运动在隋唐时期就已存在。《隋书》记载: 大兴安岭的“ 室韦人” 可“ 骑木而行”滑雪, 双脚踏在两个滑板上, 相当于现在的雪橇滑雪。宋明以后, 冰上运动更为兴盛。后金的努尔哈赤曾在太子河上举行了一次盛大的冰上运动会, 包括了冰球项目与花样滑冰。冠军获得者赏银20 两,亚军赏银10 两, 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有文字记载的第一次冰上运动会。后来, 随着满族入主中原, 这些冰上活动也被带入内地。清廷规定: 每年从全国各地选拔近千名“ 善走冰” 的人, 入宫进行训练,每年从冬至到三九在太液池( 现北海和中南海) 进行训练、表演。画家金昆、程志道曾为此画了一幅《冰嬉图》。
射箭与体操
射箭在西周时被列入教育必修的内容, 君子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射箭就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孔子、荀子、墨子等, 都是射箭爱好者与射箭教练。到了魏晋南北朝, 射箭出现了专业的比赛, 在《北史· 魏宗室常山王遵传》中记载:北魏孝武帝在洛阳的华林园举行了一次射箭比赛,胜利者可以得到酒杯作为“ 奖杯”。在唐代设立的武举制中, 规定了九项选拔和考核军事人才的标准, 其中五项是射箭。唐宋时代, 射箭运动在民间十分普及, 仅河北一带, 民间组织的“ 弓箭社”就有六百多个, 参加的人员有三万多。满族入主中原后, 射箭运动得到了更广泛的推广, 如将“ 木兰秋狝” 定为恒制, 把承德作为涉猎射箭的专用场地。同时, 宋代街头的业余体操表演可以与现代体操媲美, 端午节的赛龙舟与现代赛艇项目本质上是一样的。( 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