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动词性组合不对称性的认知考察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ling3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动词性上/下在与名词性成分组合的过程中出现明显的不对称现象。文章从认知角度对上/下各个义项的演变进行分析,从中得出制约这种动词性组合的不对称性因素有空间因素、心理因素,其中空间因素又分为垂直空间位置、水平地理位置因素。另外,有些上/下动词性组合的不对称性是由深层语言因素造成的。
  关键词: 上/下 不对称性 认知 词义演变 制约因素
  一、引言
  隐喻并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更是一种人类认知现象(Lakoff & Johnson,1980)。空间关系作为最基本的认知概念,常常通过隐喻的方式被用来建构其他抽象概念。空间隐喻是以空间域为始源域,将空间域的具体意向概念投射到非空间的、抽象的目标域上,从而可以通过空间概念来理解、思考和谈论非空间概念。上/下关系是空间关系中最基本的方位关系,其词义也从最初表示方位含义不断演变为通过隐喻方式表达的非空间的、抽象含义。
  在现代汉语中,表示方位概念的上/下由空间域投射到动作域,引申出动作义,此时它们既可以是词又可以是词素,前者如“上山”、“下楼”,后者如“上街”、“下笔”等,本文把这种“上/下+名词性成分”结构统称为动词性组合。上/下动词性组合表现出极大的不对称性,且这种不对称现象早已为语言学家注意。比如,沈家煊(1999)指出“上/下+名词”组合中的不对称现象,但是没有深究产生的原因;张华(2002)指出“上/下+名词”组合的不对称是由空间和心理因素造成,但这两个因素并不能解释所有的不对称现象;周统权(2003和周蓉(2011)是从词义演变的角度及认知角度探究上/下用法的不对称性,角度新颖,但对上/下作动作动词用法的解释不多且不全面;扬子等(2009;2011)对“上厕所”这个词语的解释给本文以极大启示,但是他们仅从名词的语义角色角度来解释,尚有局限性。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汉语中上/下表动作含义的演变为切入点,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其投射在其他目标域的隐喻拓展意义,并以具体例子为依托揭示上/下动词性组合不对称的原因。
  二、表运动含义上/下的词义演变
  综合《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八百词》、《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我们把表运动含义上/下的义项概括为:
  上:(1)由低处到高处;(2)出场;(3)(向地位高的人)呈递、汇报;(4)(向客人、顾客)奉献、送上;(5)达到,够或超出(一定数量或程度);(6)到、去(某个地方);(7)添补,增加;(8)把一件东西安装在另一件东西上;(9)涂,搽;10)登载,记载;(11)拧紧;(12)(到规定的时间)开始或展开活动。
  下:(1)由高处到低处;(2)(雨、雪)等降落;(3)退场;(4)(上对下)发布,投递;(5)低于,少于;(6)到,去;(7)投入,放入;(8)进行(棋类游戏或比赛);(9)使用,开始使用;(10)卸除,取下;(11)(动物)生产;(12)做出(言论、判断等);(13)(到规定时间)结束活动。
  空间隐喻是一种意象图式,按照Langacker(1987)认知语法理论,意象图式主要由动体(Trajector)、路径(Path)和界标(Landmark)三部分组成,表现的是动体与界标之间某种不对称的关系,动体为这一不对称关系的主体,界标为参照体,其空间方位有待确定,动体所经过的路途称为路径。按照Langacker(1987)的意象图式理论,我们可以这样分析动词性“上”“下”的运动含义演变:“上”最初表示动作含义“从低处到高处”,即事物或人(动体)在垂直高度(路径)上发生了变化,高于原来的位置(界标)。如果缩小路径,让动体位置和界标紧邻,那么就会产生义项(8);(9);(10),如果路径呈环状,动体最终位置和界标重合,那就产生义项(11)。垂直空间域的路径变化通过隐喻投射到时间维度就产生义项(2)。在此基础上,如果淡化时间变化路径,只强调动体起点就滋生出义项(12)。垂直空间域通过隐喻投射到心理维度,“上”就产生“由社会等级低劣到社会等级优越移动”的含义,从而引申出(3);(4);(6)几个义项。在心理维度中,如果取消对心理路径变化的关注,只凸显心理动体移动的结果,就产生(5);(7)两个义项。动词性“上”的词义演变可以用图1来表示。
  动作动词“下”的本义是指“从高处到低处”,即事物或人(动体)在垂直高度上发生了变化,低于原来的位置(界标),从而直接引申出义项(2);(11)。而(7);(8); (9);(10)则是以某一点水平高度为界标位置向低处移动,义项(7);(8);(9)以手的水平位置为界标,(10)“卸除,取下”以物体原来所依附的表面为界标。垂直空间域的路径变化通过隐喻投射到时间域就滋生出义项(3)。在此基础上,如果淡化时间变化路径,只强调动体的结果就得到义项(13)。垂直空间域投射到心理维度,“下”就产生“由社会等级优越到社会等级低劣移动”的含义,从而产生(4);(6)两个义项。在心理维度中,如果取消对心理路径变化的关注,只凸显心理动体移动的结果,就产生义项(5);(12)。动词性“下”的词义演变可以用图2来表示。
  图2 动词性“下”的词义演变
  如果我们将动作性“上/下”各个维度的义项进行对比,那么可以得到这样一个表格:
  表1 动词性 上/下各维度义项的比较
  从表中上/下各个义项在三个维度的分布可以看出,上/下构成的动词性组合在时间维度是完全对称的,而在空间和心理维度中两者都有不对称的义项,所以“上/下+名词性成分”组合的不对称现象至少与空间因素和心理因素有关。
  三、上/下动词性组合不对称性的制约因素
  (一)、空间位置因素
  1.垂直空间位置因素
  动词性上/下的本义是指空间垂直位置的相对移动,在这个义项上,二者构成的组合意思是对称的。但是“下”还有表示降落,产崽的意思,而上没有这种用法,因此出现同一个宾语只能与其中一个动词搭配的情况。   上车——下车 下雨——*上雨 下崽——*上崽
  上/下在空间维度引申出的其他义项也有不对称性,“上”引申时是将路径缩短,使得动体起点与界标紧邻,如“上色”、“上发条”,但“下”义项的引申主要是以某一物体为参界标向低处移动,如“下棋”、“下笔”,所以上/下也表现出不对称性。
  2.水平地理位置因素:西上东下,北上南下
  动词性“上/下”本义是指垂直空间域的高低移动,也可以投射到水平域,指水平位置高低的相对移动。这种水平位置的高低因素也会对上/下动词性组合的不对称性产生制约作用。我国地势是西高东低,河流的流向基本是自西向东,所以从西到东,从上游到下游一般用“下”,而从东到西,从下游到上游一般用“上”。如《国语·晋语四》中“公以三军下,次于阳樊”韦昭注为:“东行曰下”。现代汉语中也常说“顺流而下,逆流而上”。另外现代汉语由北到南称为“下”,由南到北称为“上”,这是空间维度的高低概念投射到心理层面的反映。在上古时期,“上下”指代南北方位的方式与现在恰巧相反。1983年在河北平山县发现的《兆域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专门地图,图上指明的方向就是上南下北。研究者认为随着封建王朝和中央集权的建立,帝王宫殿坐北朝南,而且帝王的座位设在北方,面向南方(如,张华,2002;扬子等,2011)。因帝王是一朝之长,万人之上,所以帝王坐在北边,北就为“上”,而坐在南边的群臣则为卑下,南就称为“下”,后来这种“北上南下”就逐步固定下来,并在现代汉语中继续沿用。如:
  乾隆下江南 下扬州 北上抗日 南下广州
  (二)社会心理因素
  动词性上/下从空间维度投射到心理维度,就产生社会等级优劣变化的含义,动词“上”暗关社会等级优越,“下”则指社会等级低下,所以从社会等级低到社会等级高称为“上”,而从社会等级高到社会等级低称为“下”。在这个意义层面,上/下构成的动词性组合表现出较极为明显的不对称性。如:
  上坟 上香 上天堂 上得厅堂
  下乡 下嫁 下地狱 下得厨房
  “上坟”、“上香”指悼念先人,含尊重、敬重的意思,所以只能用“上”。“上天堂”一方面是由空间位置决定,另一方面是因为天堂与社会等级、心理等级优越有关,与之相对的“地狱”因与“社会等级、心理等级低下”相关,只能与“下”组合。“厨房”古代一般是仆人、下人待的地方,使人联想到身份地位低下,“厅堂”是宴客的地方,含尊重、优越之意,所以只能称“上厅堂”、“下厨房”。“下乡”是指知识分子到乡下锻炼,“下嫁”一般指条件好的女方嫁给条件差的男方,两者都包含从社会等级高到低的心理落等级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各人在社会中的身份地位存在差异,所以有时同一个名词既可以与“上”搭配也可以与“下”搭配,且接受度不一。比如上/下与就餐场所有关的四个名词“酒店”、“饭店”、“饭馆”“馆子”的搭配情况:
  上酒店——*下酒店 上饭店——?下饭店
  上饭馆——下饭馆 ?上馆子——下馆子
  上/下与这四个词组合时都表示“去吃饭”的意思,但是由于四个词本身代表的社会等级与引起的社会联想不同,所以搭配情况并不相同。“酒店”常与奢华、高雅相关,表示社会等级优越,故不能与“下”组合;“饭店”比“酒店”稍差点,但一般也与“上”搭配,与“下”组合的接受度很低;“饭馆”的社会等级更低,与说话人的社会经济地位相关,因此与“上”、“下”都能够搭配;“馆子”的社会等级最低,常与狭窄、拥挤相关,一般不与“上”的组合。因此,我们可以把这四个词看成一个连续统,以“饭馆”为典型成员,它与“上”、“下”都可以搭配,以它为中心向两边扩散,一边是表示消费水平、社会心理等级越来越高的“饭店”、“酒店”,它们更加倾向于与“上”搭配,与“下”心理等级移动方向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另一边是示消费水平、社会心理等级越来越低的“馆子”,它更加倾向于与“下”组合,与“上”心理等级移动方向的矛盾越来越明显。
  (三)语言因素
  上/下动词性组合的不对称性还受到语言因素的制约,这可以用“上厕所”的例子来说明。对于“厕所”为什么只能与动作动词“上”组合,不少人从词语理据的角度进行解释。刘国辉(2008)认为“上”从原型义中引申出“由内向外移动”的含义,旧时厕所建在屋外,所以有“上厕所”的说法。张玥(2008)引《释名·释宫室》:“厕或曰溷,言溷浊也。”《说文》:“溷,厕也,从□,象豕在□中,会意。”为证据从字形的角度对厕所的结构进行解释,认为古代厕所与猪圈在一起,结构是双层的,上层是猪圈和人方便的入口,下层是个大粪池,因厕在上层,所以称为上厕所。俞理明(2010)认为“上厕所”是古代的“上厕”、“登厕”的复音结构,古代侧坑是在坑上(或大缸)上架一木架支撑人体,使用时要有登上这一动作,因此有“上厕”、“登厕”之说。这三种解释都是基于“上”的空间位置变化,究竟哪种才符合历史事实,还有待考证,但是我们不妨从深层语言角度对“上厕所”进行分析。
  我们在扬子等(2009)研究的基础上对“上厕所”、“上北京”、“上学”三个动词性结构进行三种变换:加动词“去”,加量词“个”,设定会话情境,得到如下结果:
  他要去上厕所。 *他要去上北京。 他要去上学。
  他要上个厕所。 *他要上个北京。 *他要上个学。
  (说话人在厕所)我要上(个)厕所。
  *(说话人在北京)我要上北京。
  (说话人在学校)我要上学。
  从上面的变换中可以看出“上厕所”、“上北京”、“上学”三个组合虽然基本结构都是“上+处所名词”,但是它们并不是完全相同的。“上厕所”与“上学”都能进行加“去”和设定会话情境的变换,但是“上北京”却不能发生这样的变化。这是因为表示“上厕所”、“上学”中“上+处所名词”结构发生了转喻变化,都可以利用向厕所、学校的移动动作来转指整个事件。但是“上厕所”与“上学”之间仍存在差异,在相同语境中一个能接受量词“个”的变化,一个不能接受量词“个”的变化,这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将“上厕所”理解为整个事件的频率越来越高,而理解为单纯的动作位移变化情况较少,但是“上学”这两种用法都比较普遍,势均力敌,所以在上例语境中不能用量词修饰。而“上北京”中“上+处所名词”组合非常灵活,二者没有固定事件关联,只能理解为动作位移变化。   从这些例子中可以看出“上+处所名词”的组合有两种分析方法,一种是理解为位移动作转喻指整个事件;另一种则是单纯表示动作位移变化。但是在语言发展过程中,“下+处所名词”并没有发展出动作动词+事件宾语这种用法,因此这种语言因素也制约着上/下动词性组合的不对称性。
  四、结语
  上/下动词性组合不对称是现代汉语中较为普遍的现象。从认知角度分析动词性上/下词义演变的脉络不仅能够进一步揭示这种不对称现象,而且还可以观察到这种不对称现象产生的原因。这种不对称性的制约因素包括空间因素、心理因素、语言因素。其中空间因素包含垂直空间因素和水平地理因素两个方面,垂直空间因素由上/下引申出的义项个数不对等造成,水平地理因素则是指受“西上东下,北上南下”习惯用法的影响。心理因素主要是受“上/下”在心理维度投射出的心理等级变化以及后续名词性成分蕴含的社会心理等级、引起的社会联想造成。语言因素主要是因为“上+处所名词”除表示动作移位变化之外,还可以理解为动作转喻指整个事件,而“下+处所名词”并没有后一种用法。但整体而言,本文的分析还存在很大不足,对语言因素的考察还只局限于单个例子,缺乏系统性。
  参考文献:
  [1]Lakoff,G.,& Johnson,M.(2008).Metaphors we live b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Langacker,R.W.(1987).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 Volume 1(Vol. 1).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3]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4]张华.“上/下”动词性组合的认知考察[J].语言研究,2002(S1).
  [5]周统权.“上”与“下”不对称的认知研究[J].语言科学,2003.
  [6]杨子,王雷明.上”,“下”动词性组合的不对称性解析关一缘何不能说“下厕所”与“上馆子[J].语言科学,2009.
  [7]杨子,彭兴旺,周东丽.“上”,“下”动词性组合语义构成多样性考察[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025.
  [8]汉语大字典编委会.汉语大字典[Z].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6.
  [9]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437-474,566-567.
  [10]商务印书出版社.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出版社,2009.
  [11]刘国辉.汉语空间方位词“上”的认知语义构式体系[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2:13-17.
  [12]张玥.为什么说“上厕所,下厨房”而不是相反[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8,(6):183-184.
  [13]俞理明.“上厕所”的来源和它的理据关[J].语言科学,2010.
  [14]周蓉.“上/下”带宾语的不对称性考察及其认知分析[J].语文学刊,2009,23.
其他文献
组拼结构是利用杆件由销栓连接组合而成,它装拆方便,常用作架桥机的机臂和桥梁施工支架.在施工过程中,组拼结构有一定的变形,需要对其变形进行控制,以保证施工安全,因此,必须
图书馆以其丰富的馆藏资源在教学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图书馆怎样为音乐教改服务作了详尽的论述,并列举服务方法.
CIE色度学罗伯特·亨特1、光谱功率分布光线进入眼睛便产生颜色。光线按照光谱的方式分布叫做光谱功率分布,这是色刺激的基本物理度量法(色度学中表示光谱波长的单位是纳米,即10(-9)米
中国民族音乐在高中的音乐欣赏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的误区,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的不足,又有社会与家长功利心态的驱使。本文着重分析民族音乐在
针对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的裂缝进行研究分析,提出修补裂缝的一系列可行方法及具体的实施程序.
随着高层建筑不断发展,用于混凝土输送作业的混凝土泵的出口压力也不断提高,作为混凝土泵动力之一的电机也随之加大,现在已有采用132kW电机。对于电网容量不大,而电机起动电流较
提高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和提高实验室的工作效率,是实验室管理的基本要求;当实验室和仪器设备数量有限,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时,二者是缓解实验室压力的最佳途径。因此从这两方面
用页岩替代粘土技术研究江西德安水泥厂方国雄,袁建中一、概述为了解决我厂水泥生产面临的粘土资源日益短缺以及粘土中的铝含量“先天不足”的问题,1990年我厂针对厂区周围蕴藏着的
浅谈机立窑扩径改造及增产节能的体会江西省上饶地区水泥厂陈建国,毛梅仙江西省上饶地区玉山水泥厂始建于1958年,年产3.2万吨普硅水泥,历经多次改造,达到年产15万吨普硅水泥的生产能力.为了
通过对目前基础施工常用的3000型动力头钻机恒减压自动钻进介绍,提出该型钻机拓展恒加压自动钻进功能的必要性,以提升设备使用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