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冠状动脉异位起源于肺动脉的临床分析和外科治疗

来源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twpc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冠状动脉异位起源(anomalous origin of coronary artery,AOCA)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左冠状动脉异位起源于肺动脉最常见,约占90%[1].AOCA多独立存在,包括左或(和)右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由于患儿出生后肺动脉压力逐渐下降,易引起冠状动脉灌注不足,引发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甚至猝死等严重心血管事件[2].AOCA多见于婴幼儿,成年病例极其罕见,易与冠状动脉瘘混淆,临床检出率低,预后差.及时行外科手术建立正常的冠状动脉系统可明显地改善患者症状和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3]。

其他文献
先天性血管环属于大动脉(主动脉弓及分支)畸形,因其包绕气管和/或食管,患者随年龄增长呈现程度不同的呼吸或吞咽困难,以及刺激性干咳、非特异性胸痛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发生癌变.有报道,主动脉弓畸形合并食管癌,其病灶位于畸形大血管压迫食管处,可能导致食管腔变窄,长期刺激致该处食管黏膜增生[1].合并主动脉夹层者,则表现剧烈胸背部疼痛。
期刊
目的 比较微创McKeown术与常规左侧开胸食管切除颈部吻合术治疗食管胸中下段癌手术效果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接受微创McKeown术的128例食管胸中下段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期150例行常规经左胸食管切除颈部吻合术的食管胸中下段癌患者作为对照.结果 微创McKeown手术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手术死亡病例,两组手术时间相似.微创McKeown手术组与常规左开胸切口组
患儿 女,9岁.2周前起无明显诱因出现咯血,初为鲜红色,约100 ml/天;后减少到10~20 ml,色暗红.当地X线胸片示右上肺类圆形病灶,周围渗出,实变影像(图1).CT示右肺尖后段约4.5 cm ×5.0cm团块状影,其内密度略欠均匀,边缘毛糙并有少量渗出(图2).查体:右上肺呼吸音弱,可闻及细湿罗音.心率100次/min,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纤维支气管镜检示右主支气管、右上叶尖段充血、
期刊
2010年10月至2012年6月,我们为55例孤立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行微创手术,只需在左侧胸壁作3个操作孔,不仅可以完成双侧环肺静脉隔离、部分自主神经节消融和左心耳切除,还可在直视下对左心房进行线性消融,现总结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 55例中男39例,女16例;年龄30 ~ 81岁,平均(59.2±15.4)岁.阵发性房颤38例,持续性房颤14例,长程持续性房颤3例.患者房颤病史(7.6±7.2
期刊
心包剥脱术是缩窄性心包炎(constrictive pericarditis,CP)的有效治疗方法[1-4].少数患者手术后缩窄症状复发,有关报道较少.2000年1月至2010年6月期间,我院和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为7例缩窄性心包炎术后再缩窄患者实施再次手术治疗,总结报道如下。
期刊
患者男,44岁.间断性胸背部不适2月余,既往吸毒史,无吸烟史.查体左侧胸壁压痛阳性,未及包块.术前胸部CT见左前上纵隔巨大软组织肿块影,边界清,密度不均,中心可见低密度坏死区,增强扫描可见不均匀强化;与肿块相邻处可见纵隔淋巴结肿大(图1).全身骨扫描、腹部超声、脑核磁、肿瘤标记物等未见明显异常。
期刊
目的 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与脐血CD34+ (UCB-CD34+)细胞联合移植对心肌梗死(MI)后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成年雌性日本大耳白兔17只,联合移植组和对照组各8只,1只取正常心脏.开胸结扎左心室支(LVB)建立心肌梗死模型,从脐带和脐血中分别分离间充质干细胞(MSCs)和CD34+细胞,于建模后4周二次开胸进行细胞联合移植,单纯磷酸盐缓冲液(PBS)移植作为对照.建模前、
患者女,55岁.平卧头后仰时憋气4月余.胸部CT示上纵隔占位.患者4个月前无诱因出现咽喉部不适,平卧头后仰时发憋,伴有异物感,无吞咽困难,无胸憋、呼吸困难等其他不适.查体:气管右偏,胸骨上窝气管左侧可及质硬肿物,触摸不到肿物边缘,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哕音。
期刊
目的 总结胸腔镜胸腺切除术治疗重症肌无力(MG)的经验,对比胸腺瘤和非胸腺瘤MG患者的术后效果,分析胸腔镜联合纵隔镜和单纯胸腔镜治疗非胸腺瘤MG的远期效果.方法 2001年至2011年,采用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术治疗MG患者500例,根据是否合并胸腺瘤和术中是否联合纵隔镜分组:胸腔镜胸腺瘤组(A组)118例,胸腔镜非胸腺瘤组(B组)301例,胸腔镜联合纵隔镜非胸腺瘤组(C组)81例.结果 全组无术中
室间隔缺损(VSD)传统的治疗方法是体外循环下开胸手术,手术方法成熟,疗效确切,但创伤大,患者术后恢复时间长.另一种方法是经导管封堵术[1-4],但存在外周血管损伤、放射线损伤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对患者病理类型选择较为严格、出现意外情况时处理困难和费用昂贵等弊端.近年来,采用经胸微创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日益受到重视,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5].但对于缺损靠近主动脉瓣下的VSD,因其解剖位置特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