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新闻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来源 :新闻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yuanfengx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第二十七届内蒙古新闻奖评选中,一组反映内蒙古生态建设成就、荒漠化治理成果的广播系列报道《库布其的呼唤》获得了特别奖。这组报道主题深刻、结构精炼,充分发挥广播报道的优势,堪称广播媒体“讲好中国故事”的典范。
  一、精炼结构,突出主题
  讲好中国故事要有与主题和内容相适应的文章结构,特别是由多个篇章构成的系列报道,需要同时考虑总体的结构安排和每一篇章的叙事逻辑。既要保证每一篇章都从不同角度支撑核心主题,又要保证每一篇章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叙事单元。《库布其的呼唤》系列报道由《向沙漠要奇迹》《百折不挠背后的科技力量》《绿水青山如何变成金山银山》《我是一粒沙》《挑战如何变机遇》五个篇章组成,分别围绕“观念转变”“科技力量”“政策支持”“个人奉献”“创新思维”五个主题加以阐释,总结出荒漠化治理的宝贵经验,最终以“中国智慧”收尾点题,形成了层层递进的传播效果。具体到每一篇章当中,又会根据本篇章的主题组织文章结构,或者凸显人物经历的多变性、或者展示环境的多层次性。《向沙漠要奇迹》从村支书陈宁布带领乡亲们对种树治沙多次尝试,多次失败,不懈抗争,最终取得胜利的多变性经历入手设置文章结构,凸显出人物的经历在变,但不变的是对治沙事业执着坚守的主线。《绿水青山如何变成金山银山》聚焦政策对生态治理的支持,在结构上着眼于环境的多层性展现,“光伏板上发电、板间种植、板下养殖”“从二十多年前入不敷出的响沙湾接待站到如今的国家5A级景区,从走马观花的观光旅游到深度体味草原文化的休闲度假”,生动地呈现出沙漠生态循环产业链治理取得的成就。
  二、音响丰富,语言明快
  广播新闻中丰富的环境音响以及被采访对象的同期声,能够让受众体验到新闻事件的现场感和真实性。例如,在第一篇《向沙漠要奇迹》报道中里面所运用到的音响十分丰富,其中不仅有压混后的風沙声、篝火晚会游客的欢呼声还有充满趣味的童谣方言声等,这些丰富的环境音响不但烘托出现场开心热闹的气氛还给听众带来身临其境般的现场感。而报道中人物同期声又具有语言明快,真切感人的特点。在谈到治沙过程的艰难时,张喜旺说:“遇上一场风把沙子全部刮走,苗子自己就跌倒了。又把辛苦白费了。”陈宁布说:“失败了好多次,锹挖的种进去,风大了,不是压住就把底下给掏出来了,成活率也就是10-20%。”在说到对治沙的坚守时,敖特更花说:“沙漠里头肯定是吃苦,对我们来说,是顺其自然。沙漠里种树是给自己的儿孙后代造福。”高毛虎说:“沙漠治理了,人们打工也赚了钱,最起码有一个成就感,我这个汗水没白流。”治沙专家韩美非说:“我们这些人都耐寒,就像骆驼一样在沙漠里。”科研人员张立欣说:“我觉得我更像一粒沙,通过我自身的感受,去探索。”这些个性化的语言厚重朴实、真切感人,说出的不仅是治沙人的经历,更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奉献精神。
  三、践行“四力”,创造新闻精品
  为了完成这组报道,记者们七月份顶着酷暑进行了一个多星期的实地采访,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锤炼了记者的脚力;报道中出现的甘草、苜蓿等沙生植物和上百只白鹅、灰鸭悠闲进食的场景描写离不开记者敏锐的观察力;从写库布其治沙经验到库布其精神的弘扬,表现出记者善于思考且灵活的大脑;最后精炼结构、讲好故事又显现出记者高超的笔力。践行好“四力”是创作优秀新闻作品的前提和基础。
  作者简介:刘艳婧,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夏雨,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
  编辑:徐  峰
其他文献
人民网北京9月23日电 今日秋分,我国迎来2019中国农民丰收节。一场覆盖神州大地70个地方喜庆丰收现场的5G超高清聯动直播,吸引了超过1亿人次观看,共享丰收节的喜悦盛况,共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  此次“我的丰收我的节——70地庆丰收全媒体联动直播”活动由中国农民丰收节组织指导委员会主办、人民网人民视频统筹组织、中国电信独家提供5G网络支持。本次直播活动地域广、规模大、技术新、融合深,是农民丰收
期刊
【内容提要】本文论述了短视频兴起的背景,梳理行业发展现状,从内容维度、媒介文化特征、传播效果三个角度进行思考,表明目前短视频行业发展产生的一些社会影响,从加强行业监管、提升内容质量、优化分发机制对未来发展提出了批判性思考。  【关键词】短视频 发展 思考  一、引论  (一)短视频发展的现状  短视频是在传播媒介更新迭代中应运而生的,它是指时长短,可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拍摄、制作、上传、观看、分享互
期刊
【内容提要】央视的“新闻联播”一直以庄重严肃展现官方态度,引导舆论方向;最近一段時间央视《新闻联播》接连上热搜,犀利、慷慨激昂又接地气的“神”评论,频繁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吸粉无数,受众纷纷阅读、转发、评论,迅速引发了一场网络舆论狂欢。  【关键词】新闻联播 硬核评论 舆论狂欢  最近《新闻联播》金句、段子层出不穷,引起巨大反响。过去我们的媒体一直在对待国际事务时表现出内敛、克制的评论态度,对
期刊
【内容提要】随着媒介技术的高速发展,移动短视频已经成为网民获取信息和娱乐社交的重要工具。移动短视频领域头部产品“抖音”以其多元化的视听传播内容,碎片化的传播方式与鲜明的社交娱乐属性,收获了极高的用户粘性,用户规模不断扩大。“央视新闻”等主流媒体纷纷入驻抖音平台谋求融合发展,以提升自身传播力、影响力,进行主流价值传播。本文将以“央视新闻”抖音号移动短视频传播为例,探讨媒介融合过程中移动短视频传播的独
期刊
【内容提要】笔者在广播电视学专业口语传播教学中,以因材施教为教学理念,以培养新闻采访与报道记者、记者型主持人和新闻评论员等为教学目标,培养广播电视口语传播人才。教学形式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成果以汇报演出为突破口,以演促学。本文将对四川文理学院2018级广播电视学专业口语传播教学实践进行分析研究,愿以此为契机,探索出一条培养广播电视领域口语传播人才的新路径。  【关键词】广播电视学 口语传播 教
期刊
【内容提要】大众传媒时代,党报记者的首要角色是“宣传家”。进入全媒体时代,由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垄断的传播渠道被打破,技术条件带来的环境变化,对党报记者的角色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追溯“陕州人后代来锡感恩寻迹”系列报道的全过程,认为今天的党报记者更应该做好“社会活动家”的角色。即记者应努力发掘本地与其他地方的文化勾连,成为城市之间关系的汇集点和意义的发酵空间。这样才能进一步提升作品影响力,增加
期刊
【内容提要】借助大众传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影像化表达与传播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匹尔舞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和保护面临着很多问题。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化叙述方式和传播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从大众传媒角度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化提供思路,促进其保护和发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匹尔舞 影像化传播  新疆自古以来“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居住形式为文化的融
期刊
【内容提要】商业纪录影像对故事性的追求、对普世价值的表达、对新奇的亲近,恰好贴合了当下互联网视频用户的诸多行为和心理特征。互联网作为纪录片传播平台的商业价值和社会影响力在近年得以凸显,我国商业纪录影像的创作也悄然发生转向:创作由以媒介为渠道的程式化生产到以用户为导向的个性回归;基于互联网重构的时空关系,纪录形态和类型化风格正在重塑;而创作改变的背后源于深层创作观念由对真实性的追求转向主体间性下的真
期刊
【内容提要】伴随互联网媒介的井喷式发展,网络移动端与用户的黏度不断提升,线性传播的传统电视出现了类似纸媒断崖式下跌的萌芽。在此危机之下,电视行业如何实现新旧媒介融合,完成电视观众向媒介用户的转变及高密度捆绑,并进一步提高电视媒体的官方权威和用户信赖度,成为从中央到地方各级传统电视媒体面临的共同挑战。山东广播电视台通过搭建融媒体发展平台,建设“中央厨房”等手段,探索出一条多媒融合的发展之路,从而完成
期刊
高考作文,一个错别字扣一分。这项规定2008年开始执行,当时,为了帮助考生减轻考试压力,少写甚至不写错别字,《咬文嚼字》编辑部专门出版了《高考作文常见错别字》一书,希望和广大考生一起来打一场错别字消灭战。  如今,十多年过去了,这项规定仍在执行。为了继续帮助广大考生,《咬文嚼字》编辑部对《高考作文常见错别字》进行了修订。根据用字实际,对个别高频别字做了调整;根据时代发展,对部分差错语例做了调换。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