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蛳粉文化资源与对外汉语教学

来源 :文学教育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gang4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广西是中国唯一与东盟陆海相邻的省份,与东南亚各国的交往历来十分密切,教育交流也十分频繁,每年来广西留学地东盟学生众多。螺蛳粉作为广西地域饮食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文化和经济价值。在此,本文特意选取了“螺蛳粉”这一地域饮食文化符号,尝试挖掘其中所蕴含的资源,并将其融入到对外汉语教学活动中,丰富语言课和文化课的内容和形式,并借助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留学生汉语学习兴趣,通过教学促进广西和东盟国家之间的交流,提升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关键词:螺蛳粉文化 地域饮食文化 对外汉语教学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开展语言教学的同时,离不开对和语言相关的文化的教学。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李泉,丁秋怀(2017)认为,文化教学与传播应该凸显当代视角和当代内涵,以满足学习者对中华文化的实用性需求。[1]因此,在广西,将具有地域特征的螺蛳粉文化融入对外汉语教学中去,体现地方特色,十分有必要。
   一.以螺蛳粉为代表的广西地域饮食文化资源
   柳州螺蛳粉是广西米粉文化的代表之一。螺蛳粉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地理文化特质,体现着独特的地域饮食习惯。
   (一)螺蛳粉中蕴含着广西米粉文化的历史
   螺蛳粉,顾名思义就是螺蛳 米粉,其最主要的原料是米粉和螺蛳熬制而成的浓汤。米粉在广西地区的历史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朝(喻震,唐善茂,2007)[2],相传广西米粉的代表之一——桂林米粉起源于秦兵侵入岭南期间,由于北方士兵吃不惯岭南米饭,而将稻米制成与面条相似的米粉,于是便有了广西米粉的最早形态——桂林米粉。彼时桂林与柳州同属于桂林郡,由此可知螺蛳粉中的米粉原料也同样来自于桂林米粉。
   螺蛳,也叫田螺,是广西地域饮食文化中比较独特的内容,在广西各地有田螺酿,田螺鸭脚煲,炒田螺等菜品。螺蛳也是形成螺蛳粉丰富口感的原料之一。广西人食用螺蛳的历史比制作米粉的历史更为久远,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在柳州的白莲洞的“柳江人”遗址中曾经出土过陶罐中有食用螺蛳的痕迹。学者推测在距今约2万年前,“柳江人”就开始捕捞螺类食用,并学会用火,现在白莲洞遗址内还留下当时原始人“火烧石螺”的遗迹。[3]
   (二)螺蛳粉中体现出广西地理文化的特质
   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广西人民的饮食习惯。广西地处热带和南亚热带,气候和水热条件优越,水稻安全生育期在250天以上,所以,本地区的光、温、水资源条件良好,适合发展双季稻。[4]故此,区内居民的主食以大米为主,在长达千百年的大米食用历史中,人们对大米的加工方式千变万化,将大米做成粽子,糍粑,米饼,米糕,米粉等食物。其中米粉在广西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虽然区内各地人民饮食口味多样,但不同的市县有食米粉的习惯,桂北有桂林米粉,桂南有南宁老友粉,钦州猪脚粉,柳州螺蛳粉是桂中地区米粉的代表。
   地理和气候条件还影响着当地人们的口味。广西地貌多丘陵、山地,由于地形和地质环境,气候条件,食物原料以及居民主食结构的影响,广西区内人们有食酸的习俗。[5]另外,广西地处湿热地带,新鲜食材易腐烂,腌制成酸食有助于保存,且广西夏季漫长,气温高,闷热的天气会使人食欲不振,食用酸食有助于健脾开胃;广西多熔岩地貌,水质偏硬,长期饮用,有较高的产生结石的风险。据此,广西民间有着多食用酸食有助于维持身体酸碱平衡的说法。再者,由于地理上的亲缘关系,广西饮食或多或少受到四川,湖南,贵州地区的影响,四川湖南喜辣,贵州菜偏酸,受此影响,桂中北饮食也偏酸辣。在广西的各种米粉中,酸笋都是必不可少的调料,螺蛳粉也不例外,酸笋是螺蛳粉中最能体现其口味特点的调料之一。
   (三)螺蛳粉代表了广西地区的饮食习惯
   广西米粉口味偏酸辣,米粉中的内容十分丰富。广西各类米粉的组成基本都包含了熬制的汤,米粉和多种配菜。受地缘影响,广西各类米粉中的汤都非常有讲究,往往都是由猪骨加香料熬制数小时而成。广西米粉一般分为干的生榨粉和湿的扁切粉,或干拌食用后喝汤,或与汤水制成一碗食用。广西米粉往往搭配有新鲜的时蔬。
   螺蛳粉集中体现了广西米粉的特点,是广西地区饮食文化的重要代表。螺蛳是螺蛳粉汤料的主要原料,也是其独特口感的來源之一。螺狮中先加入沙姜,八角,干辣椒,蒜瓣,蒜叶,酸笋等材料爆炒,再与猪骨一起熬制成浓汤,味道淳厚。将提前泡软的生榨粉在开水中煮熟,搭配新鲜时令蔬菜,经油炸过的腐竹,花生,腌制好的酸笋,炒熟的木耳和黄花菜等配料,舀上浓汤,便成了一碗螺蛳粉。此外,人们还喜欢在螺蛳粉中加入鸭掌,猪手,豆腐泡等配料,以满足食欲。
   受地理环境影响,广西夏季的闷热而漫长。区内人民多有夜晚外出食用宵夜的习惯。相传螺蛳粉便是偶然起源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的宵夜摊。由于口感酸辣,口味厚重,螺蛳粉多食用于午后,傍晚甚至多数是晚上的宵夜时间。
   (四)螺蛳粉文化体现着当代区域饮食文化的经济价值
   在全国范围看来,螺蛳粉起初非常小众,具有地域性,仅流行于广西区内。在柳州,好吃的螺蛳粉小店往往流行于某个社区,比如“五里亭爱民螺蛳粉”、“灯泡厂螺蛳粉”、“水南路张姐螺蛳粉”、“谷埠街梁氏老牌螺蛳粉”等等。
   从2011年开始,由于综艺节目和纪录片的宣传,螺蛳粉开始名声鹊起;柳州本地的商人开始抓住时机,研发袋装螺蛳粉。伴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袋装螺蛳粉的销售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从2014年第一家袋装螺蛳粉企业诞生到2020年12月袋装螺蛳粉产销量达到105.60亿元,日产量最高达325万袋,产品远销海外20多个国家和地区。[6]螺蛳粉的营销成功,除了本身口感深受大众喜爱之外,还得益于当地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和监管。2018年,柳州市政府发布了柳州螺蛳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申请注册和保护、使用管理规则、证明商标样式,以及出台了专门的地方标准文件来规范螺蛳粉的生产。在网络营销方面,柳州螺蛳粉精准定位目标消费人群,主打年轻人市场,借助网络直播的东风,多个网络平台联动,全方位提高产品的市场覆盖率。    “柳州螺蛳粉”是互联网经济时代商业成功的典型,螺蛳粉也成为了工业城市柳州的一张新名片。
   螺蛳粉产业的成功,代表着互联网背景下,地域饮食文化在电商营销、网红经济和政府决策中所创造出了的巨大经济价值。
   二.螺蛳粉文化资源之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意义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包括语言中的文化教学和文化课教学,前者侧重的是交际文化, 后者则侧重知识文化。(曲凤荣,2008)螺蛳粉文化内涵丰富,其中蕴含的地域饮食文化,生活习俗和经济生态,都是可被应用于在对外汉语教学之中的丰富资源。
   针对广西地区的对外汉语教学而言,无论是从提高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出发,还是从扩宽学生学习的知识面出发,都应该重视螺蛳粉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高校的对外汉语教学是传播地域文化的主要平台,也是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桥梁与纽带。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融入螺蛳粉文化的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丰富汉语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激发留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应留学生的交际需求
   语言教学必然会涉及到相关文化的介绍和传播。在进行汉语言教学的时候,融入当地的饮食文化,可以丰富汉语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例如,针对初级班的学生,我们在学习“吃”这个词语的时候,一般会连着学到“吃饭”一词,此时,我们因地制宜,趁热打铁,用图片的形式教给学生“吃米粉”,“吃螺蛳粉”这两个词,并告诉他们这是我们当地街头随处可见的有名的小吃,学生掌握了以后,很方便地就可以在课后运用到实际的交际生活当中,并且在与当地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吃米粉”、“吃螺蛳粉”这两个词时常可以听到,课上的学习会在不经意间得到复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螺蛳粉文化作为地方饮食文化,较普遍宣传的典型中国饮食文化而言,小众而新颖,更容易在文化课上吸引留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留学生来广西留学,除了掌握言语技能以外,从近处看,还有跟当地人交际的需求,从长远看,有用汉语工作,与中国做贸易等就业需求。螺蛳粉文化中蕴含的“互联网经济”、“网红经济”等形态,对身在广西的外国留学生而言,是一种新的见识和体会。如何从螺蛳粉的成名成功这件事情上,挖掘一种当地食物的经济价值,得到营销启示,对留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具有借鉴意义。目前,广西与东盟各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日渐频繁,需要很多既懂汉语,又了解当地文化和经济运作模式的人才。将螺蛳粉文化引入对外汉语的文化课中,正好契合留学生来桂学习的需求。
   (二)凸显地域饮食文化特征,提高地区知名度,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中国地大物博,饮食文化丰富多彩。在笼统而典型的大中华饮食被作为文化常识而为人熟知的基础上,地域饮食文化应该被融入到当地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去,以凸显当地特征。留学生到广西留学,日常的饮食文化是其最直接的文化接触面。螺蛳粉文化在广西区内既具有传统特征(米粉文化),又具有当代特征(经济生态),是不同于中国其他地区的饮食文化特点。螺蛳粉文化起源和成功于广西的工业城市柳州,螺蛳粉的受欢迎程度和成功经验,本身离不开某个区域饮食文化背景和一个城市的商业运作底蕴。东南亚留学生到广西留学,多得益于临近东南亚的地缘优势。但是除此以外,广西也应该努力挖掘自身的经济文化优势,主动吸引更多的各国学生到广西留学。目前,螺蛳粉已经冲出广西,走红全国,也将继续进军海外市场。在高校的对外汉语教学中融入螺蛳粉文化,把螺蛳粉这一鲜明的地域饮食文化符号融入到对外汉语教学中,有利于提高柳州乃至广西的地区知名度,带动本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促进广西和东盟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螺蛳粉作为一种地域性很强的小众食品,凭借其艳丽的色彩,独特的口味和营养价值在全国范围内获得广泛欢迎。色香味俱全又极具地域特色的食品,符合世界人民对美食的猎奇心理,同时,螺蛳粉在某一地区经济上的成功,也可以为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借鉴。东盟各国和广西地区气候相近,风物相似,饮食习惯上也有许多相同之处。例如,东盟各国和广西地区都多以大米为主食,几个常见的到广西留学的国家中,越南,泰国,印尼,老挝和马来西亚等国都有喜食辛辣食物的习惯,餐食中多有伴以蔬菜的传统做法。加上受华人移民的影响,东盟各国都有食用米粉(米线)类食物的传统。饮食习惯有相通之处,是进行饮食文化交流的基础,螺蛳粉所具备的食物特点符合广西地区和东盟国家文化交流的要求。近年来,广西地区和东盟各国在教育办学,经商往来等方面的交流逐渐加深,双方有“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區”等经济合作平台。以螺蛳粉商业模式的成功为例子,在高校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引入当地饮食文化的商业化运作模式,可以为两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范例,促进两地之间经济的共同发展。
   三.螺蛳粉文化融入对外汉语教学中所需要注意的问题
   地域饮食文化不仅是当地区别于别处文化的独特之处,也是外地人融入当地生活最直观之处。对于留学生来说也是如此,接触当地的饮食文化可以提高留学生的语言知识,跨文化交际能力,丰富生活体验。目前的文化教学多集中在中华文化的通识课程,螺蛳粉文化要融入对外汉语教学,不妨在以下两个方面多下功夫。
   (一)树立地域饮食文化意识
   要树立地域饮食文化的意识,就是要求对外汉语教师在从事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但要宏观地掌握中国经典饮食文化,还要自觉地细致了解一些自己所处地域的饮食文化常识,做到心中有系统,能够清晰地把握当地饮食文化的脉络,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众所周知,中国北方以面食为主食,南方则以米饭为主食,北方有各种面点面条,南方多米粉米线。而南方的米粉,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做法和名称,每个地方又都有代表性的米粉,如云南的过桥米线,广西的桂林米粉,柳州螺蛳粉等等。这些个性鲜明的小吃在各地饮食文化中独放异彩,更加接近当地留学生的生活实际,如果这些活生生的地域饮食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被忽略掉,就如同给留学生在当地的交际生活蒙上了一层纱,使其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似乎对当地的饮食文化有所耳闻又不甚了解。在以往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把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到教学中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如何系统地把地域饮食文化融入到对外汉语教学中,这方面地探索和研究还不多,对于地域饮食文化资源的宣传做得也不够。对外汉语教学除了语言和经典中国文化教学以外,还应该结合留学生的实际需要,对地域饮食文化进行整合利用,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以提高留学生的交际能力。    (二)完善对外汉语教学中有关地域饮食文化的课程设置
   几十年来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其体系,基本上保持了“语言技能类、相关知识类、知识与技能综合类”的课程设置体系。[7]其中,相关知识类的课程包括语言知识类和文化知识类的课程,地域饮食文化应属于文化知识类的课程。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都开设了针对留学生的文化知识类的课程,形式主要有必修课、选修课以及讲座或者专题等形式,而在具体的文化项目中,又以书法、国画、武术等代表性的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针对身在广西的留学生来说,这样大众化的文化课设置,存在课程内容固化、单一,课程安排欠合理等问题。
   从课程内容上看,应该充分开发利用本地资源,以文化体验和社会实践为目的,开设与地域饮食文化有关的课程。螺蛳粉文化在广西区内的发展处于上升趋势,螺蛳粉店遍布广西区内各大县市,在柳州,有关螺蛳粉文化的博物馆,主题小镇,螺蛳粉工厂等场馆设施一应俱全,以上都可以作为教学内容。在课程安排方面,应该合理配置课堂文化讲授课、实地文化体验课以及社会实践课,与听说读写综合等课程相互配合,补充主修课程的内容,以求提高学生了解当地饮食文化的能力,为学生创造更多接触当地社会的机会。
   四.螺蛳粉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举例
   为使螺蛳粉文化更好地融入对外汉语教学,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本地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通过课上教学和课外实践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让留学生更深刻地感受螺蛳粉的文化魅力。因此,笔者结合所搜集的的资料,针对汉语中高级的学习者,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方案。
   活动名称:螺蛳粉文化调查研究
   活动对象:高级班留学生18人,共分为3组。
   活动形式:课上介绍,课下实践,课上报告。
   活动目标:
   ①通过螺蛳粉美食文化课,让学生掌握有关螺蛳粉文化的相关词汇,增进对螺蛳粉文化的了解,增强对广西饮食文化的认同;
   ②通过实地调研的形式,进一步熟悉螺蛳粉的组成,制作过程等,帮助学生进一步融入当地生活,提高学生的日常交际能力;
   ③通过搜集网络资料,实地参观螺蛳粉产业园等形式,了解螺蛳粉的经济生态,进一步了解中国的互联网经济和互联网营销等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
   注意事项:
   ①实践活动的首要原则是人身安全第一,确保学生外出实践的地点是熟悉,安全的地点,比如学校附近常有众多市民光顾的小店,允许被参观的博物馆,体验馆等等。
   ②要避免文化冲突,注重跨文化交流。来广西留学的学生大多数来自东南亚国家,其中有很多来自印尼和泰国南部的学生是穆斯林,他们不吃猪肉,忌讳接触到有关猪肉的食物,而螺蛳粉的浓汤由猪骨和螺蛳熬制而成,这一点与穆斯林学生的宗教信仰相矛盾,所以,在安排文化实践的准备中,可以把有穆斯林学生的一组安排到参观博物馆,调查螺蛳粉经济生态等活动中,而避免安排他们实地调研螺蛳粉店铺。
   具体操作:
   ①课堂教学部分。
   第一部分:螺蛳粉与广西米粉的关系。
   第二部分:什么是螺蛳粉?包括螺蛳粉的原料,烹饪过程,人们的食用方式,场合等等。
   第三部分:螺蛳粉经济。介绍螺蛳粉从当地街头小吃到流行全国的网红美食的发展历程。
   第四部分:布置任务。
   ②实践活动部分
   课后将全班同学分成三个组,分别布置任务,任务完成后,以PPT文档或者海报的形式展示自己的调查结果。
   第1组参观柳州螺蛳粉博物馆,调查广西米粉文化背后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和螺蛳粉的历史;
   第2组调查螺蛳粉的原材料,对比3家螺蛳粉店内螺蛳粉在配料,口感,价格,顾客评价方面的异同;
   第3组调查袋装螺蛳粉在淘宝店铺上的情况,内容包括:选择销量最高的三个品牌,对比这三个品牌在包装,宣传,顾客评价方面等方面的特点。
   “民以食为天”,地域饮食文化往往是留学生到当地学习生活后必然要接触到的层面。发挥地域优势,挖掘地域饮食文化的价值,并且将其融入到对外汉语教学中,不仅有助于促进留学生的汉语学习,也有助于弘扬地域饮食文化的魅力。广西区内各民族众多,地域饮食文化丰富多彩,大力开发和利用当地资源,借助东盟经济文化圈的地缘优势,将会促进两地的文化交流,也会中国文化的国际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泉,丁秋怀.中国文化教学与传播:当代视角与内涵[J].语言文字应用,2017(01)
   [2]喻震,唐善茂.桂林米粉饮食文化旅游杂谈[J].广西轻工业,2007(04)
   [3]梁庆平,黄少军,吴献强.早中熟杂交早稻新组合比较试验[J].湖北农业科学,2010,49(08)
   [4]刘覃波,滕兰花.广西民族地区酸食习俗及其成因初探[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6
   [5]李泉.对外汉语课程设置:总反思与再规划[J].语言战略研究,2017,2(02)
   [6]曲凤荣.对外汉语教学中本地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与课程设置[J].教育探索,2008(05)
   [7]刘惠,王鹏辉.刘三姐文化的传播价值与活动设计——地域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融入案例[J].教育观察,2019,8
   注 释
   [1]李泉,丁秋怀.中国文化教学与传播:当代视角与内涵[C].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孔子学院总部.第十二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选.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孔子学院总部:世界汉语教学学会,2015:222-228.
   [2]喻震,唐善茂.桂林米粉饮食文化旅游杂谈[J].广西轻工业,2007(04):12-14.
   [3]http://www.liuzhou.gov.cn/m/xwzx/l
  zyw/202006/t20200623_1682444.html柳州市人民政府网站
   [4]梁庆平,黄少军,吴献强.早中熟杂交早稻新组合比较试验[J].湖北农业科学,2010,49(08):1814-1816.
   [5]刘覃波,滕兰花.广西民族地区酸食习俗及其成因初探[J].南寧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6(05):1-5.
   [6]柳州袋装螺蛳粉今年产销超百亿元,较去年增68.8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6399985600376363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敦煌舞的审美性在于它所標志的特殊形态美,体态中体现出的S形三道弯,是敦煌舞自身表演文化中最基本的文化符号,与之相交流互通的是手姿语言的形态美,敦煌舞在受佛教文化影响和历史舞台的渲染下,展现出它的神秘色彩。从敦煌莫高窟壁画中走来,对敦煌舞所传达的精神和物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一步步走进人们的审美和意识形态中,在佛教文化的影响下,就使这样的意识形态语言表达更具有真实性和审美性,敦煌舞手姿语言的
内容摘要:太白诗豪放飘逸,承屈骚传统,咏之有飘扬欲仙感。飘扬所在为气奇、气逸和气壮。气奇,夸张浪漫,用数字夸饰语言,营造天真浪漫的意象;气逸,超脱淡泊,表现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淡然;气壮,乐观自由,体现其豪迈人生态度与价值取向。   关键词:李白 飘扬 特质   李白素以“豪放飘逸”著称,誉为“诗仙”。太白诗风,豪放而飘逸,灵动且高蹈,有一种令人遥想联翩的气质。明代王世贞《艺苑卮言》言:“太白以气
内容摘要:以语文核心素养为理论依据,以教师教古诗词和学生学古诗词为实践基础。首先概述语文核心素养与古诗词教学的关系;其次阐述在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最后浅谈在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古诗词教学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 古典诗词 教学策略   在常规语文课堂上教师教授古诗词常常采用“串讲法”,着力要求背诵与默写,古诗词鉴赏课变得索然无味。古诗词教学,变得越来越脱离现实意义,久而久之
内容摘要:文化自信是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的准确概括、不竭动力和最终目标。文化自信来源于对传统文化期、现代文化的继承,在当代语文教育期,同世界文明的交流中不断得到完善与发展。树立文化自信,增强中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让中华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是语文教育发展的使命。   关键词:语文教育 文化自信 推原 使命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支柱,对语文教育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而学好语文则可以产生更加持久、坚
内容摘要:本文以中职《Photoshop图形图像制作》课程为例,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以及本课程的基本特征,构建了《Photoshop图形图像制作》翻转课堂模型。该模型的实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增进师生互动。通过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职 翻转课堂 《Photoshop图形图像制作》课程   翻转课堂又称颠倒课堂,2007年起源于美国。学生在课前通过网络学
内容摘要: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孕育了大量的网络新词语,对汉语语言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本文在深度剖析网络新词语的衍生动因的基础上,从现代汉语的角度出发将网络新词语做了大致的分类,对语言学中语言和语义的发展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最后结合网络时代特性、汉语言特点和和社会语言环境来探究网络新词语的语用价值和影响,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语言观,更好地发挥汉语网络用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网络新词语 衍生动因 分
内容摘要:新形势下,社会就业压力空前加大。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制度,工科高校学生在专业技术学习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但是因为忽略文学素养的培养,继而出现了文学素养低,知识素质不均衡的结果。为了适应全球化竞争环境,高校应当积极探索工科学生文学素养培养方法,让学生可以获得全方位的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工科高校学生 文学素养 培养 方法研究   随着科技在各领域的深入融合,社会对专业型、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力
内容摘要:留守儿童由于长期处于一种缺乏陪伴的状态,因此他们的内心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问题。通过他们自主性的阅读有利于帮助他们疏解心情,缓解内心的痛苦。在新课程背景下对农村留守的自主阅读方面的问题进行一定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也要针对相关的问题提出一定的改进方法。   关键词:留守儿童 自主阅读 问题 改进 新课程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处于一种缺乏陪伴的状态,因此他们的内心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问题。通
内容摘要: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优秀知识文化的融会贯通,而阅读向来是能够增长知识阅历,培育良好性格的有效途径。初中语文教学扎实语文基础知识的重要阶段,语文学科也同样是初中教学中的基础性学科之一,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应用技能,对于学生成长活动和学习发展将会有重要的影响。与此同时,教师需要在阅读环节当中充分渗透作文练笔,以阅读促进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升,借助对于优秀文物的阅读,有效强化学生的语文写作水平
内容摘要:对外汉语课堂是汉语教师传播知识与文化的主要舞台,与国内的课堂教学相比,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更加复杂,在真实的对外汉语课堂中会因课堂内部或外部因素引发非预设性事件而使教学过程发生动态的变化,从课前准备、课上恰当应对和课后反思提升三方面更好地处理好课堂非预设性事件是我们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对外汉语 非预设性事件 对策   “未雨绸缪,防范为先”这句话对对外汉语课堂有着非常重要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