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采用居群生态学调查方法,对分布于不同地区的精河沙拐枣居群的果实进行大量观测,结果表明:精河沙拐枣果实(瘦果)形态以及果实的刺毛长短、果肋扭转程度在株间、居群内、居群间3
【机 构】
: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吐鲁番沙漠植物园,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470138),中国科学院“战略生物资源保存与可持续利用”专项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居群生态学调查方法,对分布于不同地区的精河沙拐枣居群的果实进行大量观测,结果表明:精河沙拐枣果实(瘦果)形态以及果实的刺毛长短、果肋扭转程度在株间、居群内、居群间3个层次均存在差异.精河沙拐枣果实沟槽宽窄的变异幅度为0.08~0.55mm、深浅的变化范围为0.19~0.44mm,沟槽颜色与光照呈正相关,在居群间呈现规律性变化,表明精河沙拐枣果实形态具有多样性和可塑性,产生差异性的原因可能与环境差异性及其居群分化有关,这也是该属植物较难鉴定的原因之一.对三列沙拐枣的模式标本和精河沙拐枣(艾比湖沙拐枣)模
其他文献
以6个桃品种的下胚轴为外植体,研究不同基因型、不同基本培养基及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组合等对桃下胚轴离体再生不定芽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基因型桃下胚轴再生率差异显著;QL为
以莱芜生姜(Zingiber of ficinale Rosc.)离体叶片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抗坏血酸(AsA)对强光照射下姜离体叶片光抑制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强光条件下,姜离体叶片的Fv/Fm、qP和qN随强光照射时间增加呈下降趋势。在照光10~30min,较低浓度AsA(10、50、100mmol·L-1)处理的Fv/Fm高于CK和150mmol·L-1AsA处理。1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