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生,非得和三观相合的人在一起?

来源 :女性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jiajian77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观不合,成为很多情侣分手的理由。
  你喜欢看书,喜欢巴尔扎克、雨果、杜拉斯、普鲁斯特,反正那些带着文艺范儿的作品你都想瞅两眼。
  他却说看书有什么用,能创造什么实际价值吗?一句话,直接将你的喜好以及价值观贬得一文不值。
  你想去西餐厅吃牛排,最好是那种三分熟的。听着餐厅内潺潺流水般的背景音乐,嚼着柔嫩无比的牛排,整个人仿佛融化在如诗般的意境中。
  他却说西餐这玩意儿贼贵,还填不饱肚子。不如去那些路边小店,不仅价格便宜,还分量十足。于是,你郁闷无比地和他走进苍蝇乱飞的小店。
  你喜欢在周末和假期去各地转转,他却说旅游是花钱买罪受,还不如在家里追个剧、打个游戏。于是,你只好继续按下视频软件的播放键,而他在王者荣耀的世界中满血复活。
  以上几种情况,是几位闺蜜和男友分手前的“悲惨遭遇”。
  三观不合,真有这么可怕吗?它真能将原本恩爱无比、如胶似漆的恋人,变成互相埋怨、乃至怒目相向的陌路人?
  众所周知,恋爱是一个不断发现、探索的过程。
  从一开始的相识和相互喜欢,他在你的眼中就是满分般的存在。随着恋爱深入,你会发现那个被隐藏的、真实的他。他在你心目中的印象分也在不断走低。
  这时候,你就会产生三观不合的错觉。这种心理的外在表现就是情侣之间的争执和矛盾。
  你和他走到关系的十字路口,要么分手,要么继续磨合。前一种情况,通常会怪罪于三观不合,而后一种情况,是你们敢于面对三观中的差异,通过沟通的方式缩小分歧。
  其实前面几种遭遇,并非只有分手一条路。年龄、教育背景、成长环境、家庭教育等因素,让每个人的三观都有或多或少的不同。如果追求三观上的完全一致,只怕这辈子再无恋爱结婚的可能。
  既然这样,不如退而求其次,不必过分苛责三观完全一致。只要事关原则问题的想法差不多,或者能够相互包容,就有继续相处的可能性。
  两情相悦,必然有相互吸引的东西:可能是外貌,可能是类似的境遇,可能是某个问题上的共鸣,甚至还可能使相互产生了好奇感。正是有这份粘合剂,让男生和女生走到一起。
  当问题产生时,不要马上就定性为三观不合。很多人都曾后悔,没有给他一次沟通解释的机会。如果再能冷静一点,结果或许会完全不一样。
  这些摩擦会让两人深入了解,相互理解并做出妥协,从而顺利完成情感这门功课。
  不过,如果在某些原则性问题上有南辕北辙的分歧,还是越早分开越好。因为这才是真正的“三观不合”。
  这种三观不合,不会在某些浅层次问题上暴露出来。上文涉及的吃什么、看哪部电影,买哪个品牌的商品,都是浅层次问题,双方不一致并不会伤筋动骨。但是另一些,比如对人生的态度,是积极乐观,还是消极悲观?是在乎生活质量,还是随意敷衍的犬儒主义?就绝不是几次沟通或商量能解决。
  就像我的表姐,明眼人都能看出她和男朋友就是深层次的三观不合。两人的家庭背景和思维模式迥异,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在一次次争执和观点碰撞中,依然无法达成什么共识。按理说,两人分手顺理成章。
  可是表姐和男朋友藕断丝连。她始终无法放下这段感情,哪怕父母以断绝父女、母女关系相威胁,她还是想修复这段伤痕累累的感情。
  当然不能用理性来解释恋爱中的女生的行为。
  总是会在深夜听到表姐的哭诉:“为什么他总是误解我?为什么他不在乎我的感受?为什么他总是和我对着干?”
  不为什么!体内的三观主导着他,不断做出伤害表姐的行为,不断说出让表姐伤心的话。最终,这段感情随风而逝,只在心中留下了累累的伤痕。
  其实在乎底线的观念上,没有妥协的余地。该分就分,长痛不如短痛,钝刀子割肉才是最致命的。否则,你跟他分享快乐,他觉得你在显摆;你跟他倾诉难过,他觉得你是矫情。
  对于这种三观不合的毒瘤,应该毫不犹豫地落下“奥卡姆剃刀”。
  除了以上这种情况,没必要要求三观完全相合,即不需要志趣完全一致。只要彼此之间懂得包容和欣赏,能够在遇到问题时求同存异。
  三观并非一成不变。有些观念上,是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来纠正,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如果仅仅是因为某些眼界或者其他方面所带来的观念分歧,其实可以两人一起努力相向而行。
  三观上存在差异不可怕,关键在于是否有意愿迁就对方,是否愿意根据对方的需求,做一些适度的调整。
  只有有这种意愿的男人,哪怕暂时有一定的观念差距,以后在一起时也会让你感受到幸福。
  因为他不是以自我为中心,不是固执己见,愿意妥协,愿意换位思考。他会切换到你需要的频道,变成你希望的模样。
  遇到这样的男人,请不要轻易放手,抓住他,给他一些时间,给予他耐心,他会在你的世界中留下最美的印迹。
  曾经对网上的一句话很有感触:“爱一个人就是在拔通电话时,忽然不知道说什么好,原来只是想听听那熟悉的声音,原来真正想拔通的只是自已心底的一根弦。”既然你喜欢这个声音,就不必苛责身旁的他一定要和你三观一致。
  “三观“只是一个概念,概念是死的,而人是活的。
  給他一份宽容理解,就是给了自己一份邂逅幸福的机遇。
其他文献
我接到一个奇怪的任务:牵一只蜗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太快,因为蜗牛已经尽力爬,为何每次却总是那么一点点?我催他,我唬他,我责备他,蜗牛用抱歉的目光看着我,仿佛在说:‘人家已经尽力了嘛!’我拉他,我扯他,甚至想踢他,蜗牛受了伤,它流着汗,喘着气,继续往前爬……”就在我快要崩溃的时候,忽然感到夜风的温柔,听见鸟叫虫鸣,看到满天星斗!这些都是那只慢蜗牛带给我的—不要匆匆赶路,用要更细腻的感受面对真实的生活
期刊
从决定嫁给李嘉树的那一刻开始,我就决定要把他的家人当成自己的亲人,所有亲人中我最不敢怠慢的,是比他小六岁的妹妹李佳蓓。  在外人看来,李嘉树就是实打实的妹控。我和李嘉树谈恋爱的很多细节,他都会一五一十地跟妹妹讲述,结婚之后李佳蓓还开玩笑地说:“嫂子啊,你必须感谢我,我哥的几个前女友我都不喜欢,但我给你投了赞成票,你俩能成我也有一份功劳。”虽说这话有玩笑的成分,但我听了着实有点不舒坦,似乎自己欠了她
期刊
我喜欢香水的真正原因是那些千姿百态的香水瓶。现在,家里已经有各种各样的香水瓶100来个。  同香水的魅力比起来,我更青睐于香水瓶的娇柔,它们或玲珑、或大气、或朦胧、或清晰,无一不让我着迷、让我心驰神往……每次逛街,香水专柜是我必去的地方。抚摸着那晶莹透剔、光滑高贵、色彩纷呈的瓶身,总有千丝万缕的芳菲缭绕心头。  谁都知道,那些叫得出名的香水价格都有点盛气凌人,“夏奈儿5号”、“三宅一生”、“第五大
期刊
中式烹饪之本  食用油也称为“食油”,市面上售卖的食用油多为植物油。经常做饭的人知道,在烹饪中加入了食用油脂,能使食物变得美味可口,增加食欲,但是其中的原理却不一定知道。这是因为在烹调过程中,由于油脂的沸点高,加热后能加快烹調速度,缩短食物的烹调时间,让食材保持鲜嫩的口感。并且油的沸点约是水或蒸汽的两倍,可迅速驱散原料表面及内部的水分。油分子渗透到原料的内部之后,引入高温后能使食材散发出诱人的芳香
期刊
孕妇与新邻居矛盾频生  2017年9月的一天,北京某策划公司员工严阵以待,准备接受客户最后一次审稿。这个项目几乎承揽了公司半年的业务量,公司上下非常重视,经过没日没夜的艰苦奋战,堪称完美的定稿终于放在了会议桌上。  客户如约而至,一边翻看策划文案,一边点头,从神情来看,他非常满意。可就在这时,客户突然眉头紧皱,将策划书重重地摔在桌上,大声地说:“你们就这么干活呀,还让我怎么信任你们!”  大伙一头
期刊
随着经济条件越来越好,不少家长争先恐后送子女到国外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好的前途。然而子女在国外定居后,自己老来却孤寂无依,当初那份被外人羡慕的荣光逐渐暗淡,有的人甚至后悔送孩子出国。儿女海外定居,留守父母孤寂无依  家住长沙市蒋家垅社区的68岁的王奶奶,因为手术住了院,那十几天都是老伴在医院陪护她。  有一天,王奶奶的手机响了。“妈,你在家吗?怎么半天才接电话
期刊
闺蜜莱莱和老公吵架吵得胜败难分,十万火急召唤我去当“清官”。我刚进门坐稳当,莱莱他老公就连连叫苦喊冤,称这日子没法儿过下去了。莱莱什么都管,管钱,管电话,管人身自由,管他一顿吃几碗饭、几块肉,管他晚上不得超过十二点睡觉,总之就是把自己当成了她的附属品,从头管道脚,他丧失了人身自由和活着的所有乐趣,快压抑死了。我仔细打量他,脸色红润,中气十足,嗓门洪亮,气场强势,明明活得滋滋润润的。  莱莱也大倒苦
期刊
如何预防中风?  1.高血压是造成脑卒中最危险的因素。它也是预防中风的中心环节。有必要控制血压,坚持长期用药,长期观察血压变化,及时处理。  2.控制和减少脑血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如果出现短暂性肢体麻木、虚弱或眩晕症状,复视、吞咽困难和行走不稳,就有可能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了,这又被称为“小中风”,需引起重视,这是是预防脑卒中的关键环节。一旦发生小中风,应即进行系统治疗,就有可能预防中风。  3.注
期刊
薇薇老师:  见信好!我最近心情真的很不好!从春节到现在,我爸妈就像中了邪一样成天逼我谈恋爱结婚,还发动亲戚邻居来劝我,最夸张的是还给我的发小打电话,让发小劝我赶快找个对象结婚。为了这事,我和家里人冷战、吵架,甚至不回家,但是一看到我妈坐在床上抹眼泪,我又于心不忍。但是我真的不想结婚啊!或者说,我真的没有可以结婚的对象啊!  实话说,我长得不难看,曾经谈过两次恋爱,但最后都无疾而终。现在也一直有人
期刊
看完《妈妈的心灵课》,特别的激动,也有些小小的遗憾。怎么做妈妈之前没有看到这本书呢。这本书在我看来堪比《童年的秘密》。  好书,源于好的作者。这本书的作者是唐纳德·温尼科特,生活在二战前的英国,他一开始在英国帕丁顿绿色儿童医院做一名小儿科医师,同时也开始了他自己的精神分析事业。后来他还两次当选为英国精神分析学会的主席。他一直在帕丁顿绿色儿童医院属于他自己的部门工作,并且一干就是40年。温尼科特一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