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速写

来源 :现代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150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媒体人。在电视台工作几十年,作为资深的电视摄像记者,他对影像有极为敏锐的洞察力,早年间的绘画功底也给他在影像构图的把握上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他,又是一个极其低调的人,低调得希望把自己掩藏在白日的阴影里,不被人察觉。他的话并不多,但只要谈到艺术就能滔滔不绝,灵光乍现。
  在一个可以被世界或者人群遗忘的时刻,他醉心于阅读,书籍给了他另一个安静的世界。
  在一个可以遗忘尘世的短暂瞬间,他渴望雪山,静谧的雪山冰川给了他解读生命本源的契机。
  这一切,就是他思想和行动的源泉。
  于是回过头来看,他在退休之后拿起相机开启摄影之旅时,忽然就领略到“千帆过尽”的快意抒发。
  是的,他很拒绝被描写,但是只要他的作品呈现在大家眼前,这种解读就不可避免。与其被误读,还不如看看他自己怎么说,或许这能让我们在欣赏他作品的同时,深入了解作品引起共鸣的背后原因。在对话的时候,我们的话题常常超越摄影本身,而触及到影像所表达的内涵和意蕴上去,也许这就是作者本身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呈现。
  (Q:子梅 A:罗勤)
  Q:我們知道摄影也是一种协调的艺术,是美的影像,无论是物还是人,都会体现出一种协调感。那么,什么是协调呢?
  A:什么是协调?人和事都要讲究平衡,比如对时间的运用就要做到日夜协调。人的行为是有时间界限的,该是什么时间,就做什么事,如果日夜倒置就会出问题。白天人们在阳光下学习、工作和生活,彼此互助友爱,和谐共处;晚上则安稳休息,养精蓄锐。这看起来是很简单的道理,但很多人却忽略了。
  Q:你如何看待创新?
  A:有些人提到创新,认为创新就是猎奇,其实创新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也是非常谨慎严肃的事情,要真正做出个性独特的表达才是创新。
  Q:摄影的表达手段无外乎就是对光影形色的运用,是不是把这些技术性的东西弄明白了就会有好的表达呢?
  A:你说的这些只是一种手段,是对主题表达的一种技术支撑。摄影最重要的是你要表达什么?摄影作品是一个非语汇的传达方式,它不用文字说,而是给你看,通过图片给读者传递信息,准确表达主题,这才是最重要的。我最近看了一本书叫《读》,马格南图片社出版的,他们收集了关于阅读的照片,把一些跨度几十年的照片编成这本书。这些照片没有任何解释,附注只有一个作者的英文名字和拍摄时间。虽然表现题材都是阅读,但每一张我都很喜欢。为什么喜欢?因为它没有技术层面的诠释,没有哗众取宠的所谓的视觉冲击,但却那么自然,在自然中呈现出该有的情景,非常感人。
  这些照片中有这么一个场景,一个盲人坐在台阶上,周围有一群盲童,孩子们正在手摸盲文阅读,这可能是一个盲人学校。我越看越温暖,眼泪不自觉地流了下来。我忽略了这幅作品的构图、光影,忽略了一切,只被它本身的主题打动了。于是,我写下了两句话,连同作品一起发到了微信群,“阳光照在盲人身上,而阅读让阳光走进他们的心灵。”我觉得这句话还算是形容的比较贴切,要想给盲人描绘一个异彩纷呈的世界,充满阳光的精彩世界,只能通过阅读,这幅作品一看就是传达了人们这样一个愿望。
  我想,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战争与和平,无论平静与动荡,无论贫穷与富有,人类都有一种对阅读的渴望和需要。这本书的作品里不仅乞丐在阅读,老人在阅读,士兵也在阅读,身上还有硝烟味,教徒也在蜡烛下面恭恭敬敬地阅读,宗教那种圣洁之光也被拍了出来。除此之外,老北京街头摆地摊的人也在读,买水果的也在读。阅读不一定是为了获得知识,或许是在欣赏什么,享受什么。战争与和平,宁静与动荡,是不同状态下的情景。这本书真的编得太好了,我恰好是在世界读书日那天买的,对于这种有思想深度的书,我天天都想看,读到好书对我来说就是一种享受,我内心深处对美好、纯净的东西有一种渴求,这是我现在的生活。
  Q:看了你的摄影作品会给人带来一种纯净的思考,这和你的内心追求有关吗?
  A:人来到这个世界是哭着来的,但希望走的时候是安详微笑地离开。在这个过程中关键是你如何才能微笑?记得早年我写过一个小章节,其大意是:“如果要想安详地离开,那人生中无论是暴风骤雨,还是阳光灿烂,我都不躲避就心中无憾。”当你不得不经历某个艰难的过程时,你可以选择用坚韧的性格和意志去品味。当处于最艰难的时候,我总会想:“人生不可能总是乌云密布,肯定会有阳光破云而出。”这份乐观源于我年轻时的经历,它填补了我精神世界中的另一个空间。人不能老是将自己置身在阴暗的角落里,没事的时候我常和朋友们一起到郊外转山,每次到了山上,闻着清新的空气,听着清脆的鸟鸣,我都会觉得生活是多么美好啊!
  Q:嘉陵江是南充人的母亲河,它也早已成为摄影师镜头下的滥觞了,但是看你这组关于嘉陵江的作品依然让人心动、纯净、美好!能否谈一下你在拍摄过程中的感想呢?
  A:这组嘉陵江的作品,虽然没有视觉冲击,但你可以走进去。嘉陵江的漫滩、树木、荡浆晚归的渔夫,多美啊。清新秀丽的田园风光,轻松自足的江村风情,这一切在落日的余晖里营造出了舒适惬意的生活氛围,传达出人与自然的亲和感。人们常说,生活处处是美,关键在于你有没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其实,真正支配这双眼睛的是大脑、情感和情绪。
  一般人看江,看到的不过就是普通的河坝,但其实夕阳下的嘉陵江是很美的,余晖照射下来,沙滩上泛起一片金辉,江面上流淌着云朵的倒影,这种在欧美大片中常见的场景在嘉陵江也能见到,只是看你有没有发现而已。你看这片树也是漫滩形成的,宁静简洁,给人一种在莱茵河边的感觉。我不是想要模仿这种感觉,而是在这种相似的自然环境中,当人们的情感投放到一定程度时,它在情感上产生的结果是相近的。你再看这张西河,野花随风摇曳,阳光静静照着大地,一切都恰到好处。西河是嘉陵江的一条分支,非常宁静秀美的一条河,没有农家乐等商业化运作的打扰,它就在那儿静静地流淌。嘉陵江奔流了这么多年,不知它从哪儿来,又要到哪儿去。河底的卵石在江水的流动过程中磨平了棱角,外形圆润,形态各异,但依然保持坚硬,就如人一样,不能丢掉本性。   我拍嘉陵江并没有想要怎么样,只是单纯的喜欢。它不知道已经存在多少年了,不需要谁去赞美或贬損它。它作为生活的一部分,我们早已对它习以为常,支配眼睛的感情没有了,你自然就看不到它的美。其实在拍这些作品的过程中,我克服了很多困难,摄影对身体的折磨远超乎你的想象,但当你把精神放在某个点上时,身体便就不重要了。在拍摄的时候,我脑子一片空白,没有什么其他的想法,仿佛世界的一切都安静了,可能正因如此,你才能看见作品中的纯净。
  Q:我记得你多次去到西部高原,每一次似乎都有新的收获,在你的镜头下雪山、河流、草甸、云朵、冰山、岩石,当然还包括人等,似乎都充满某种关联,有某种情感的交流,你能谈一下这其中的关系吗?
  A:这张作品我取名为《拥》,坚硬的石头被洁白的冰雪紧紧地覆盖着,随着太阳升起,冰雪在阳光的照耀下逐渐融化。在融化之际,冰雪似乎在对岩石说,“没关系,下一次寒潮来临的时候,我仍然将你相拥。”石头仿佛在回答:“你来,我一定承受着你,你的覆盖让我更精彩,你就是我坚强外表下轻盖的柔软蓬松的纱。”在光的照耀下,冰雪和石头的关系远超它纯自然的物象关系,带着情感去解读和思考,就能体会到里面蕴含的哲理。这张作品是在借物喻情,这是时间的切片。在看见这个场景的瞬间,我就被打动了,它是那么的和谐、圣洁和美丽。我的作品中往往呈现出的就是天地之间那种和谐共生的感觉,只要找到合适的构成关系,就能表现自然的和谐。
  Q:我特别喜欢你拍的这组老物件的作品。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老物件都逐渐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但它承载着一个时代的记忆,也印证着我们曾经生活过的痕迹。你能谈一下这组作品的拍摄思想吗?
  A:摄影不是简单的照相,不是对现实的机械定格,而是对社会、对世界充满情感的一种记录。有时,我甚至会对着一只老旧的水表看上半天,看着那斑驳陆离的锈迹,你会联想到它初新时候的样子,转动时候的样子。生活,从未离开过它,它为我们的生活服务了相当长的时间,现在它被废弃了,无声地呆在某个地方。这就是它“由生到死”的一个过程,我只是趁它还没“消失”之前,记录了下来。布鲁斯有句话说得好,“你看到的其实就是你想看到的”。在你选择的过程中就能看出你心里的世界有多宽,修养有多深厚。镜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相机后面那个脑袋里装了什么?情感怎么样?
  Q:你的作品有着“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简洁和素雅,画面干净简洁,这是因为你对简洁有近乎痴迷的渴求吗?
  A:其实曾经我的内心也很复杂矛盾,一直祈求简单。后来,我被尼采的一句话点醒,“简单的人往往需要复杂的东西去点缀,而内心复杂的人,对简约简洁有特殊的需求。”于是后来,我在画面中就力求干净,把不需要的东西排除在画面之外,只抓主题表现需要的那个点,这也是摄影的特性之一,做好减法。有些人说,作品的元素要多,但我觉得元素多了,情感就少了,可读的信息多了,情感的共鸣就少了。当然,新闻摄影例外。我觉得摄影应该是客观地记录现实而不是迎合现实,迎合不是对精神层面的提炼,它过于功利,不够纯粹。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坚守内心的认知,脚踏实地潜心创作和实践,就一定能成就经典,造就永恒。
  这种对话有时需要一种耐心,需要你认真聆听一位摄影痴迷者对自己作品如数家珍的沉醉;有时又需要你调动大脑的知识储备才能跟上他山外青山的驰骋想象,而更多时候却是跳出了摄影本身,进入了对生命觉醒的思索。但无论怎样,我都试图去解读这位有思想的摄影者或是特立独行的普通人的心路历程,从而感知这一切美好事物背后的那个敏感而善良的灵魂。
其他文献
字好画好技也:字含文气,画求意境,题跋藏思想,文書画印喻情理世故不着痕迹。以小见大,藏宇宙万物于一滴墨中,无争之大争,道也!晤面交谈,一举手一投足见性;入展厅读字读画读文,线条枯湿文字见心,得一结论:刘云泉先生真乃高山。  刘云泉先生书画之名显著,犹如高山可仰而望之,凡结交之文友写文章美言几句也符合情理,至于先生领不领情那是先生的事。然而我却不愿意去讨好人,你做你的高山,我当我的牛郎,两不相干也。
布面丙烯 120cm×120cm 2018年  《埋 01·12·2018》是王崇学转型时期的第一张抽象作品。作品以点为艺术语言,通过具有“观念性”的重构与表达,层层遮罩以密集的点形成图上的艺术效果,整个画作的创作周期长达数月,这是对艺术家创作心理持衡极限的挑战,也是对绘画方式的极限探索。  如同古典油画对笔法的消除,画作在静态的画面中呈现出神奇的视觉流动性,这种“流动性”是自然的、随意的,不是刻
唐和林  1953年生,四川成都市人,省、市美协会员,成都锦江书画院院长。八十年代拜著名画家林旭中、杨华军、秦天仑先生为师,学习中国山水画。1994年作品在台南市立国书馆展出,1997年作品被石景宜、刘紫英伉文化艺术馆永久珍藏,2001年参加“四川省纪念陈毅元帅诞辰一百周年书画作品展”,作品被编入书画集。多次参加国内外展出,作品被海内外收藏家收藏。  如今的人们都喜欢到乡村古镇旅游,不管是四川的还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举国上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新征程,省文联积极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深入推动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高质量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精神动力。
马林《道德·礼乐》隶书 180cm×66cm 2019年  马林  1964年4月生于四川广元。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书协理事兼正书委员会副主任,广元市文联副主席,廣元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四川省政协第十届委员会委员。
有奶便是娘。人们总是把大地上  每一條河流,都唤作母亲河  所以,你一点都不要意外  内心十分焦渴的我  今夜会望着闪闪银河  一遍遍呼喊:母亲,母亲……
我们行走的世间,形形色色  每一天遇见的事,每一年被遗忘的人  爱过的人,痛过的心  渐远的青春,回不去的昨天  小心翼翼地,收藏在時光深处  一些人,看着他长大  一些人,目送他远去  就如树枝上,轮回的春秋  我们只能用眼角见证,岁月的苍茫  母亲播种在草地上,次第开放的花朵  牧羊姑娘,在风中行走的牧歌  都市的繁华,大漠的荒凉  都是这个世间,给予我们美好的记忆  我们行走的世间,风风雨雨
几十年来,白朝茂先生在书法研习中着力创新,尤其在隶书、篆书方面,既有《石门颂》的豪放潇洒,又有《曹全碑》的秀娟清新,还融有“炳森体”严整、肃穆、端庄和含蓄的风韵,形成构图章法严谨,布白用笔清晰,创新意境深远,隶书篆刻并举的个体风格,在全国书坛独领风骚。  最近几位文友闲聊:“谁有能耐把字挂在天安门,那才叫牛逼。”我却严肃地告知:“有,而且就是咱们四川人。”大家顿时射出敬佩的目光,惊讶不已!  说起
草编 30cm×20cm×15cm 2020年  《龍腾盛世》以中华民族的图腾龙为造型,采用自然生长在海拔1000米左右,向阳生长的棕榈叶为材料,经过蒸煮、晾晒等多道工序处理后,采用羌族传统的单筋双边编织、单筋单边编织以及新创的多筋多边编织等手工编织技艺编织而成。同时,对作品的表面进行防腐处理,使得作品可长久保存,不变色,不变形。作品采用多种手法编织而成,龙的造型优美,气势磅礴,展现出中华民族蓬勃
新都区军屯镇天星村92岁的老党员、抗美援朝老战士——侯全富交党费。  2020年2月5日,在天星村村支书的带领下,新都区宣传部抗击疫情志愿者摄影组来到了侯全富老人的家里,他杵着一根竹竿,精神很好。当村支书问他为什么来村上交党费时,他说:“有国才有家”。问他在朝鲜战场干什么时,他说:“我们一个连留下来作为后勤保障和接收俘虏”。他还去自己的寝室床头柜的抽屉里把包了三层塑料袋的一包东西翻出来,将一本复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