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春暖,橘井泉香

来源 :作文周刊·高二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n5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虎守杏林春日暖,龙蟠橘井泉水香。”千百年来,“橘井泉香”和“杏林春暖”相映成趣、熠熠生辉,成为我国古代医药史上脍炙人口的著名典故,亦为赞誉中医药界人士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术的名句。
  “杏林”典出三国时期闽籍道医董奉,据晋葛洪《神仙传》卷十记载:“君异居山间,为人治病,不取钱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十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后来,董奉告诉人们,凡是到他的杏林来买杏的人,不需要付钱,只要拿一些粮食放在仓中,就可以去林中取杏。于是,每年董奉用杏换来的粮食堆满了仓库,他又拿这些粮食救济了无数贫民。根据董奉的传说,人们用“杏林”称颂医生,医家也以“杏林中人”自居。董奉去世后,“杏林”的故事一直流传了下来,明代名医郭东就模仿董奉,居山下,种杏千余株。苏州的郑钦谕也在庭院设杏圃,病人馈赠的东西也多去接济贫民。元代书画家赵孟頫病危,当时的名医严子成给他治好了病,他特意画了一幅《杏林图》送给严子成。后来,人们在称赞有高尚医德、精湛医术的医生时,也往往用“杏林春暖”“誉满杏林”“杏林高手”等词句来形容。有关“杏林”的佳话不仅成为民间和医界的美谈,而且也成为历代医家激励、鞭策自己要努力提高医技,解除病人痛苦的典范。
  “橘井”这个词汇起源于西汉年间的苏耽。据晋葛洪《神仙传·苏仙公》记载,有一年苏耽外出学道,临行前对母亲说:“明年天下疾疫,庭中井水,檐边橘树,可以代养。井水一升,橘叶一枚,可疗一人。”来年果有疾疫,远近悉求其母治疗,皆以得井水及橘叶而治愈。这个故事讲的是,苏耽离家前告诉母亲明年天下将要发生伤寒流行疫病,届时应用庭院中的井水煎煮屋檐旁的橘树的树叶,可以救急治病、祛除瘟疫。第二年郴州果然发生了瘟疫,十里八乡的百姓皆向苏母求治。苏母则按照苏耽的嘱咐,用井水煮橘叶救活了无数乡民。自此,“橘井泉香”这一佳话便流传下来,“橘井”就成了医药界的代名词。
  10个红包的故事
  “大年初一,我们就按规定把红包上交给了医院监察科。”急诊科护士长宋军回忆说。2016年2月20日,《青岛早报》以“谁给的‘催泪红包’”为题刊发报道,寻找“最美女患者”。经过多方查找,最终找到了这10个红包的送出者。“送红包是我打点滴时的偶然想法。”刘女士说,她是在青岛定居的陕西人,除夕晚间来打点滴,看到医护人员忙得来回小跑,饺子都顾不上吃,还亲切地给患者拜年,其中还有个挺着大肚子的护士。“我就把准备走亲戚用的红包都拿出来包了10个红包,写上祝福的话,打完点滴,趁大家都没注意塞进了收药窗口。”“亲爱的,你的尊重和肯定是我这辈子收到的最好的礼物,它将陪伴我度过以后的岁月,好人一生平安——急诊科宋军。”2月24日,找到刘女士后,急诊科的医护人员准备了一个新的红包,每个人都写了一段祝福,然后将1000元钱放在里面,由医院派代表还给了刘女士,而那10个空红包,则被医院留下来当作一个永久的纪念。
  “一诺千金”演绎和谐医患关系
  14年前欠下医疗费,如今特意从外省来到广州偿还。近日,广州市增城区人民医院内发生了这样一件“稀奇事”——44岁的江西上饶人黄式水来到该院,归还欠了14年的医疗费。2002年,黄式水从江西来到广州市增城区打工,当年12月31日上午9时许,黄式水突然肚子剧痛,来到医院求医,经检查,黄式水突发胃穿孔,如果不立即手术可能在两三天内死亡,于是,医院方面立即安排了开腹手术。手术很成功,黄式水脱离了生命危险。“没钱吃饭,有名胖胖的医生知道我饿了几天,还给了我一张5元的饭票,让我去饭堂吃饭。”他说,当时,医院方面应该知道他没钱交医疗费,但仍给予他照顾。出院时,黄式水分文未付。“病人交不上款,医院会让他在出院时写一份保证书。他当时不识字,连保证书也没有写,不过主治医生记得,当时他很诚恳地承诺以后有钱了会把钱还上。”增城区人民医院党委办副主任姚连枝说。黄式水告诉新快报记者,他出院后在附近工地做了一段时间零工,后来回江西老家务农,虽然经济状况不是很好,但一直没有忘记还钱的心愿。他的腹部留有当年做手术留下的刀疤,每次看到就会想起这件事。“人家救了我的命,我还欠了这么多年,已经很过意不去了。”还钱后,黄式水表示内心轻松了很多,他还当面向当年为他治疗的医生、护士道谢。
  创造医务社工的“长征模式”
  一年前,海军航空兵某师飞行员刘俊、阎少林因为夜航训练受伤,被送入长征医院救治。两位飞行员身体上的创伤很快治愈了,但出现了失眠、焦虑,对未来飞行恐惧等心理问题。对此,医务社工及时介入,综合应用“解释、安慰、陪伴、鼓励、支持、积极暗示,激发伤员的自我效能,重拾其职业信心”的方法,为两位飞行员进行心理疏导。经过一年多的跟踪治疗,两位雄鹰终于重返蓝天。成立5年来,长征医院社工部带领这个闻名上海乃至全国的医务社工群体,架起医患沟通的桥梁,使病人满意度明显提升,创造了医务社工的“长征模式”。
  素材解读
  和谐医患,你我有责。真诚的信任,是当前医患关系中最重要的问题。10个小小的红包,看似不经意的小行为却产生了巨大的“蝴蝶效应”,一个普通患者微小却善良的行为,温暖了一座城市;医务社工用关爱充当当前紧张医患关系的润滑剂;黄式水将自己14年前的承诺兑现的新闻,让紧张的医患关系顿时多出了几分暖意。这种暖意既源于患者对医者的知恩图报,也源于医者对患者生命的崇高关怀。这种相互尊重、爱护的关系正是当前医患之间应该保持的正常而和谐的状态。
  ■
  在线整十年,问诊不要钱
  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施秉银的微信朋友圈中,有一张他搂着他的小病友的照片,這张照片收获了364个赞、82条留言。“这些网友近一半是我的患者。”施秉银微笑着,一脸幸福。施秉银是全国著名的内分泌医学专家,10年来,他借助网络这一便捷平台,牺牲休息时间、利用间隙零碎时间为上千名患者义务问诊,提供医疗咨询。记者看到,在施秉银的微博上,上万条公开信息多数是回答患者咨询的,微博私信、微信、QQ、电子邮箱中排得满满当当的大都是看病聊天记录。在不到一个小时的采访中,施秉银接了3个电话,均是患者咨询病情,他带着笑容,和声细语地解答。采访结束后,他马上要去开会。“几乎所有的零碎时间都用来网上医疗咨询,上电梯的时候也不例外。”施秉银说。梳理施秉银的微博可以发现,他往往在深夜回复患者问题,“睡前我习惯在网上答复患者留言。”   一位悬壶济世的乡村守望者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吉林省扶余市陶赖绍镇王家屯村民刘汉拜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中医为师,苦读《医宗金鉴》和《濒湖脉学》等医学经典。在行医实践中,刘汉反复拿自己的身体做试验。“他亲自试药,经常头疼腹胀、上吐下泻,好几次因服药过量中毒。”当年的场景让刘汉的老伴至今难忘。“没啥,要亲自试才能找到治病良方。要不,咱就治不好老百姓的病了。”刘汉说。最终,他发现了用中草药活血化瘀法来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宁不做名医,可做善医。”刘汉说。1988年以来,刘汉给自己定下了规矩:先治病,后给钱;治不好,不要钱;小病不要钱,乡邻看病不要钱,残疾人和困难户不要钱。粗略统计,30多年来,刘汉单治本地的血液病就达到50多例。这些患者服药少则一两年,多则四五年。至于药费,患者不提给,刘汉也不提要。这50多例病患中,给最多费用的是2000元,只有1例,给1000元的两例,给几百元的11例,其余分文未要。
  随叫随到的“摩托医生”
  驾着摩托,乡村医生贺星龙往返于山西省临汾市大宁县徐家垛的乡路上。这是他的第七辆摩托。16年来,为了给村民们看病,他往返于徐家垛乡各村,总计行程40余万公里,背坏了12个药包。“村里现在基本上都是留守老人,本来就很可怜,他们也没有钱看病。这些药都是最基本的药,也不贵。有不少六七十岁的五保户、低保户,我都不要钱。去年收成又不好,不少人就先赊着。”贺星龙面对记者的采访,说得轻描淡写。记者在他家旁边的乡卫生所里,看到了他的“账本”。这是一页页随手记录的纸堆起来的,上面密密麻麻地记着他多年来给部分低保、无保老人赠送的药物,总计45689元。记者还看到了赊账单:有的人只欠了3元、5元,但累計下来,多达57235元。贺星龙笑笑说:“有的账单已经烧掉了,留着也没用。”
  素材解读
  古人云:“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医生是救死扶伤的代名词,是一项能够给病人创造第二次生命奇迹的职业。施秉银秉承“修医德、强医能、铸医魂”的真谛,用美好心灵和精湛技术呵护每一位病人,用至情至真抚平病人身心的创伤;79岁的刘汉一辈子没有忘记年轻时给自己下的定义——赤脚医生,就是光着脚下田干活,穿上鞋给人治病;“摩托医生”贺星龙有一颗仁爱之心,在他心中,山村病人的事,就是他心中顶天的大事。
其他文献
花有花期,人有旺季。有人云:大器晚成抑或年少凌云便是所谓不同的人生旺季。我则不以为是。  何为旺季?那些光鲜的、亮丽的日子就等于旺季吗?在我看来,旺季并不是成功的代名词,而是人对自我状况的一种评定,是始终怀揣一份對未来的渴望与向往。旺季是心有月光,目有远方。心有光束,人生便四季如春,旺季长在。  那些落寞于一时失利或自满于一时得意之人,都不能叫作拥有人生旺季。正如三毛所言:“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
期刊
【技法点拨】  演讲稿,即在特定场合发表的讲话文稿,是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常用的文体,主要用来抒发感情、表达主张,使听众信服或产生共鸣。演讲稿的关键之处就在于准确表达观点,并使听众信服。因此,我们在写作演讲稿时,需关注听众特点,立足于中心观点,尽可能使自己的演讲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在演讲稿的写作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有:(1)文章内容空泛,空喊口号,给人华而不实之感。(2)演讲内容缺乏逻辑,难以说服听
期刊
■  三种诸葛亮  □邓 拓  谈起诸葛亮,一般人对他大概都有好感。不是每个人都喜欢他呢?那也不尽然。有的人对于诸葛亮不但没有好感,反而很有恶感。比如在云南,有的少数民族同胞就很不喜欢诸葛亮。在他们那里,流传着一些民间故事,都以诸葛亮为讥嘲讽刺的对象。这是为什么呢?大概因为诸葛亮生在公元第三世纪的三国时代,不像我们现在懂得讲究民族政策,当时他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大民族主义的错误思想,得罪了一些兄弟民族
期刊
展开记忆的画卷,美好的画面被编织成一帧桢镜头,让人流连忘返。【开篇点题,简洁明了,但与下文缺少自然过渡。】  去年我和父母去爬山,时令已是深秋,但所见景物并不是我想象中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放眼望去,满山满谷高高低低的枫树向我宣告着一个巨大的“绿”字。身着“绿装”的枫叶别有一番风姿:近看,微风拂来,片片枫叶随风撞击,噼里啪啦作响,像一双宽大的手在热烈地鼓掌;远看,枫林像一片深邃的大
期刊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携手同行,互联互通,一个人可以激励一群人,一群人可以影响一个人;精准扶贫,共建共享,一群人可以帮助一户人,一户人可以带动一村人。  青山一道同云雨,世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明月何曾是两乡,人类是休戚与共、守望相助的命运共同体。  对个体、群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人们有很多的感受和认识。  请结合上述材料内容,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项完成写作。  (1)以学生代
期刊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日趋强盛。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99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站上1万美元的新台阶。有专家认为,2030年前后,中国有望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但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农业仍然“靠天吃饭”。与此同时,铺张浪费现象严重。《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披露,中国餐饮业人均食物浪费量为每餐93克,浪费率为11.7%,大
期刊
“经典素材”与“热点素材”因其经典性、热点性,已成为考场作文制胜的法宝。“经典素材”是指在历史长河中影响深远,能够启示后来者并引以为范的素材,它往往具有深刻的内涵、多层的寓意、多维的解读视角,具有深厚的人文性和强大的生命力。“热点素材”是指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包括时政要闻、社会热点、焦点人物等,它富有时代气息,贴近生活实际,具有较强的时效性。  一、“经典”与“热点”互为映衬  我们可以从古今素
期刊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总有一些画面,挥之不去:徜徉于流转的四季,與自然对话,心灵会纯净安宁;遨游于书籍的海洋,与经典神交,思想会丰满深邃;驻足于感人的场景,与美好相拥,性情会豁达阳光……亲友团聚,欢快温馨;书画相伴,闲适舒展;运动竞技,热烈奔放……一帧帧撩心弦的画面,让我们沉醉、流连……  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以“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
期刊
轻拂岁月的尘埃,老人的军装一如深秋恒久不变的绿,何其鲜明。而那幅落满枫叶的画面编织成一帧桢镜头,让我流连忘返。  那年深秋,我们去登山。漫山枫树并不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放眼望去,满山满谷高高低低的枫树,或张扬,或内敛,却无不高歌着一个巨大的“绿”字。  伴着满山的生机,我背着沉重的背包,徒步行至半山腰。秋叶静美,身着“绿装”的枫叶别有一番风姿。“这位同学,要不把背包放在这儿,等回
期刊
编者按  任务驱动型论述文少不了辨证这一环节,因为辩证可以让思维更理性,可以推动作者思维的掘进和观点的深入。但现实写作中,我们往往因为错误地理解了辩证,导致了机械主义的倾向,变成了了好坏参半,各打五十大板。这样的机械辩证不能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情感取向表现出来,是伪辩证,说穿了就是思维游戏。因此,只有得理不饶人,辩证才不会机械死板。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不经意间,青少年就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