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学科:反思与拓展”学术研讨会

来源 :文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liang2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从认识角度上说,中国现代通俗文学要不要人史基本解决,通俗文学不入史,中国现代文学史就不完善、不健全,但是从实践上看,通俗文学怎样人史却没有能解决。综观近年出版的几部现代文学史,或者是将通俗文学作为一章附在其后,或者就重点论述张恨水、金庸等几位重点作家,似乎顾及到了通俗文学,但却有些不伦不类。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在我看来是文学史家们的史学观念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以至于对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性质认识不足;文学史家们的史学知识更新不够,以至于对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作家作品一知半解。中国现代通俗文学人史将会对中国
2007年11月16至18日,由《文学评论》编辑部与西北大学文学院主办,《小说评论》、《延河》与《美文》杂志社协办的“2007年文艺学高层论坛”在古城西安召开。来自全国各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4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回顾和总结了新时期20年来文艺学的发展状况,讨论和反思了当下文艺学的热点问题,思考和瞻望了文艺学的未来发展方向,并对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集中进行了讨论: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举办的“文学史写作的理论与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2007年12月19日至21日在北京友谊宾馆召开。文学所副所长包明德主持开幕式,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武寅、文学所所长杨义、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陈庆浩作大会致辞。来自中国和世界各地的近百名学者出席了会议,70多名学者向大会提交了论文,并在会上作了发言。闭幕式上,荣誉学部委员邓绍基研究员致闭幕词,刘跃进副所长作大会总结。
由首都师范大学美学研究所、黑龙江大学文学院、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南民族大学文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理工大学文学院、浙江师范大学文学院、商务印书馆等11家单位共同主办的“转型时期的中国美学问题学术研讨会暨《曾繁仁美学文集》出版座谈会”,2007年12月22~23日在北京隆重召开。汝信、叶朗、钱中文、胡经之、陆贵山、杜书瀛、曾繁仁、朱立元、王向峰等来自全国各地130多位学者,从不同层面和视角对转型时期的中国美学问题以及《曾繁仁美学文
由《文学评论》编辑部、苏州大学文学院和华东师范大学思勉高等人文研究院联合主办的“中国当代文学学科反思与拓展”研讨会于2007年11月9日至19日在苏州召开。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同济大学、苏州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等校的30多位学者专家,从反思与拓展两个层面,围绕当代文学史及其史料,以及当代文学的文化延伸等话题,讨论了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的若干重要问题。
2007年9月14—18日,由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近现代史料学分会、《文学评论》编辑部和聊城大学文学院联合举办的“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近现代史料学分会年会”在山东聊城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评论》编辑部、鲁迅博物馆、郭沫若纪念馆、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台湾云林科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苏州大学、青岛大学等20余所研究机构和高校的40余位知名学者,就会议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进行理论创新和学术对话,解决不断发展的文学实际提出的新问题,阐释新的文学现象,是文学研究者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一挑战,促进学术交流与对话,2007年10月20日-21日,“全球话语境中的中国文学研究”——全国第一届中国文学研究博士后论坛在北京隆重召开。沦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共同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联谊会、文学研究所和北京博士后联谊会联合承办,首都师范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协办。本次论坛以活跃在近年来文学研究前沿的博士后学者为主体,适当
深圳大学是深圳这座特大型城市惟一的一所综合性本科高校。建校之初文艺学学科就受到学校的重视与扶持。1998年获硕士学位授权,2004年获批为广东省教育厅重点扶持学科,2006年再次获批为广东省重点扶持学科。根据学科建设的需要,学校于2006年特设立深圳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庄锡华教授任中心主任,著名学者胡经之先生任名誉主任。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是西北师范大学最早设立的学科,其前身为北平师范大学、西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至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从1939年国立西北师范学院独立设置以来,一大批著名学者先后在此执教。黎锦熙、赵荫棠、杨伯峻、彭铎、刘国钧、张舜徽、张文熊、吴福熙;罗根泽、郭晋稀、李嘉言、王汝弼、郑丈、匡扶、李鼎丈;陈涌、洪毅然:丁易、孙克恒、支克坚、季成家;徐褐夫、尤炳圻、叶萌等先生在各自不同的学术领域,为本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