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近垣传承的黄箓斋

来源 :音乐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yao1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箓斋是运用最广泛的道教仪式音乐类型.清代道教仪式大师娄近垣或依旧仪增删,或据立成仪实录而编的两种科仪文献,完整传承了黄箓斋自东晋以来发展的两种基本样式,并凸显了正一符箓道的传承特色,由此成为黄箓斋传承史和清代仪式整体研究的重要资料.
其他文献
艺术批评是对艺术作品与艺术现象的科学性评论与判断,艺术奖项则是对优秀的艺术家与艺术作品的评选与鼓励.作为依据艺术批评基本形式的一种,现代艺术奖项凭借对新时代传播环境与大众需求的适应,在完成了自身塑造的基础上健全了活动运作.首先,艺术奖项这一活动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艺术批评的形式、艺术批评家的话语权地位,并将个人的精英性让位于众多专家共识性.其次,艺术批评者应夺回自己的话语权,这要求其与国内、国际奖项互动,并建立自己的权威性组织.最后,艺术批评要注意的是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同时与艺术奖项互为补充,这要求其合理利用
音乐表现形式是多样化的,有声情表演、身形结合、演唱结合等等形式,无论是哪种表现形式,最终所要呈现的都是作品的内涵以及想要表达的思想境界与精神境界.音乐表演就是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音乐是表演的载体,身形表演是音乐的表现形式.二者结合,可以给观众带来极致的音乐享受.身形表演就是演员通过五官和肢体的动作来表演音乐,同时与声音表演相结合,给观众视觉和听觉的冲击.身形表演者使得舞台表演的效果更加活跃,音乐更加生动,整个表演更有感染力,更具有观赏性.声型表演是向观众传达内涵与情感的桥梁,因此在整个音乐表演中占有十分重
在数字化背景下,做好沧州段大运河非遗文化艺术的创新与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沧州段大运河非遗文化艺术传承现状来看,当地要融入数字化信息技术,拓宽传承途径,建立完善的传承体系,让这一地区非遗文化艺术重新散发活力和魅力,打造地方特色文化.但是在多种因素的制约下,沧州段大运河非遗文化艺术传承面临着挑战和危机.因此,本文通过结合数字化背景,就如何做好沧州段大运河非遗文化艺术的创新与传承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推动沧州文化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自处女作伊始,集编剧和导演于一身的贾樟柯便有意持续关注同一社会群体,聚焦有着鲜明区域特色的地域空间,敏锐捕捉当下时代洪流中的个体叙事母题,逐渐形成了明晰的贾氏电影美学.贾樟柯在作品中有意拼贴、挪用和重组其他媒介信息产生巨大“互文”能量的同时,更是拼贴、挪用和重组了自己作品中的人物、时空以及情节主题,这一创作上的自觉在电影《江湖儿女》中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至此“贾樟柯导演作品”系列得以建构起了贾樟柯的“电影宇宙”.
意识与无意识是人类常见的两种心理现象,既属于心理学范畴,也属于哲学范畴,它们都是人类发展到较高历史阶段才形成的心理状态,是人类社会劳动的产物.意识与无意识共同存在于同一艺术创作过程中,既有“主从之分”,又有“互相补充”的作用.可以说没有纯意识的艺术作品,也没有完全无意识的艺术作品,成功的艺术作品总是艺术家意识与无意识艺术共同构思的产物.
摄影创作中合理的色彩配置是形成一幅优秀摄影作品的基本要求,无论在黑白摄影还是彩色摄影中均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运用视觉心理相关理论来分析摄影创作中的色彩配置问题,发掘摄影创作中视觉认知和表达拍摄对象的重要规律,有利于为摄影色彩配置中的和谐统一、影调表现、平衡律动提供理论支撑,摄影创作过程中的色彩配置还需注意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
2021年春节档电影《你好,李焕英》一经上映便获得了社会和权威媒体的一致认可,这是对传统叙事电影的一次新实践和新探索,由此对大众的普世情怀起到唤起作用.本文将从传播学的视角分析影片叙事.
我国关于古代小说、戏曲文本图像化的研究,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对于古代小说、戏曲的文本图像化的研究资料、著作已经十分丰富,从宋代开始流行的小说插图到完整绘出故事情节的连环画册,及演变成民间流行的年画形象;再到民国开始兴起的“洋画片儿”,关于古代文学作品的图像化作品形式一直在丰富.
2021年8月18日,民族音乐学家、音乐教育家、四川音乐学院原院长宋大能教授病逝,享年90岁.作为学生、晚辈,亦是同事的钢琴教育家但昭义教授从秉公、审稿、历练、作序、浓情、离别几个故事中,回忆过去几十载与大能院长交往时萦绕心际的珍贵往事,表达了他对大能院长深切的缅怀和浓浓的思念,领略一位耕耘者自我鞭策的心境和抱负.
20世纪20~30年代王光祈在德国撰写了若干与音乐美学相关的文章,采用中西比较视角探察中国音乐特点和时代状况.他提倡“谐和态度”,并将礼乐置于其中,希望复兴谐和,并以此感化世界;通过中西音乐文化的美善关系探讨,指出当时中国传统音乐的衰落,希望借鉴西方音乐理论来振兴国乐,却又反对走西化道路;以西方社会政治和宗教中心由多到少再到无,音乐从多调到双调再到无调为参照,认为中国音乐也将走向无调性.他虽然持“音乐进化”观念,却指出判断作品优劣不能以所处时代先后为依据,这些思想都以他出国之前倡导“少年中国”的理想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