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中提出问题试题研究

来源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sx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探究是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亮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一种有效途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科学探究不仅是一种学习内容,而且是一种学习方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一个创设的学习环境中,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针对某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让学生亲历探究的全过程,以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结果。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的构成要素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新知的获取、能力的培养主要是融入这些要素之中。
  下面就在科学探究中提出问题和设计实验举例分析。
  
  一、根据图片提出问题并回答
  
  这类试题难度不大,但有些学生观察不够仔细,所提问题必须是图中的。考查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要求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学会提出问题和结合所学知识做简单解释。
  例1 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嫦娥一号卫星从这里开始自己的奔月之旅,开启了中国深空探测的新里程。
  嫦娥一号卫星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送入到运行周期约为16h,近地点200km,远地点51000km的轨道,星箭分离后,先在这条轨道运行两圈,在这个期间将在远地点作一次小的轨道变轨,将近地点抬高到600km。在16h轨道上运行第三圈到达近地点进行第一次大的轨道变轨,将轨道周期变为24h。在轨道上运行三圈,再次到达近地点,作第二次大轨道变轨,将轨道周期增加到48h。
  嫦娥一号卫星在这三条大椭圆轨道上运行共7天,当它在调相轨道运行结束到达近地点时,再做第三次大的轨道变轨,使卫星进入地月转移轨道,随后嫦娥一号卫星将沿着这条轨道飞向月球。
  (1)就你观察到的图片和文中所提供的相关信息,提出两个与物理知识有关的问题,并解答.
  
  [答题示例]问题:火箭在升空过程中为什么会越来越快?
  回答: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问题1:_______;回答:_______;
  问题2:_______;回答:_______.
  分析:这类题需要学生仔细观察图,从中发现问题,并能回答问题。这类题具有开放性,答案不唯一。答略。
  
  二、考查某一现象提出具有一定价值并可探究的问题
  
  这类题需要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有一定的思考。
  例2 同样的一杯热水,室温高时冷却得慢,室温低时冷却得快。教师要求学生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一个问题。下面是4个学生的发言,其中较有价值且可探究的问题是()。
  A.热水在室温低时比室温高时冷却得快吗?
  B.热水冷却得快慢与它的质量和它与环境的温差有什么关系?
  C.为什么热水在室温低时比室温高时冷却得快呢?
  D.为什么热水的质量越大冷却得越慢?
  分析:根据这一现象,一般学生会选择C答案,但这一问题的提出就我们初中二年级学生无法探究,不学物理的小学生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也不符合题目中要求“较有价值且可探究的问题”。答案为B。
  
  三、根据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要求学生能够自己设计实验来探求物理现象的本质
  
  解决这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观察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动手实验能力的培养。
  例3 小明对自动感应门很感兴趣,想了解其原理。他查阅有关资料后得知,自动感应门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感应装置接受到人所发出的红外线,将门打开;另一种是感应装置发出微波来感应向门移动的物体,将门打开。以下设计方案能探究某自动门是哪种类型的是()。
  A.速度相同的两个人分别向门靠近,观察门的反应
  B.人以两种不同速度分别向门靠近,观察门的反应
  C.门打开后,人在门前静止一段时间,观察门的反应
  D.白天和黑夜让人向门靠近,观察门的反应
  分析:科学探究活动中就某一现象提出问题并设计实验,要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这道题根据题目中“人发出的红外线”和“感应装置发出微波感应向门移动的物体”。答案为C。
  总之,科学探究是一种创新活动,是推动创新思维的一种强烈和稳定的动力源泉,也是创新教育的关键环节。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科学探究的方式,使学生学会发现新问题,发现新思路,提高科学创新思维能力。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