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期全国面部美容整形新技术新进展学习班通知

来源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lzw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主办、邢新教授为项目负责人的2010年度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I类项目“面部美容整形新技术新进展”学习班将于2010年8月6~9日在上海举办。届时将有国内著名整形外科专家邢新教授、郭恩覃教授、刘晓燕教授、祁佐良教授、孙宝珊教授、范志宏教授、宋建星教授、欧阳天祥教授、张明利教授、李军辉教授等讲授面部美容整形新理论、

其他文献
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华东六省一市整形外科学术交流协作会定于2010年6月初,在江西省南昌市召开第六届华东六省一市整形外科学术会议,本次会议由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华东六省一市整形外科学术交流协作会和江西省医学会联合主办,江西省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专业委员会承办。本次学术大会的组织机构:
期刊
第七届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大会将于2010年11月19日~21日在我国直辖市、美丽的山城重庆召开,与此次大会同时召开的还有颅颌面专业组、激光专业组和乳房专业组成立大会,以及首届全国颅颌面专题研讨会。此次大会由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分会主办,第三军医大学西南整形美容外科医院承办,并得到了协办单位重庆天妃美容医院、重庆华美整形美容医院和重庆当代整形美容医院的鼎力相助。
期刊
近年来青春期后痤疮的患者逐渐增多,我们自2008年1月至2008年6月,使用光电协同技术(electro-optical synergy,ELOS)治疗青春期后痤疮66例,取得了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期刊
目的 探索一种效果满意持久,术后遗留瘢痕基本不明显的内眦赘皮矫正手术.方法 先在内眦角设计V形切口线,距睑缘1~2 mm,向原内眦角顶点A会合,然后从A点向内眦角上方弧形延伸4~8 mm(依内眦赘皮程度而定)呈Y形,行Y-V内眦成形术.结果 98例中,82例获半年至2年随访,81例愈合,瘢痕不明显,效果稳定,l例矫治不全.结论 本术式设计、操作简单,容易掌握、推广.术后不易复发,且瘢痕基本不显。
读<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09年第5期"中胚层疗法在注射溶脂中的作用"一文,仅对文中"中胚层疗法"一词有些看法.本文作者早些时候曾在<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9年第8期撰文论述"中胚层疗法"一词的词义及翻译问题,现赘述如下。
期刊
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以下简称"分会")成立于1990年11月14日.分会的成立,以及当代中国医学美学与美容医学整体学科(以下简称"整体学科")的形成,都有一段学术酝酿和学科孕育过程.分会成立后的20年来,实现了学科建设与发展的两个"飞跃":整体学科建设在国内成功的飞跃和学科迈步世界的飞跃.我们拟从1981年开始的学科孕育过程开题,进而回眸分会成立20年来的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历程。
期刊
严重内眦赘皮对重睑成形术后眼部美感展示有明显不利影响.我们在早期行重睑成形术时,遇到合并严重内眦赘皮病例,曾分别同时采用Z成形术、Y-V成形术等方法予以矫正,经随访发现,存在程度不同的矫治不全和远期复发等不足。
期刊
本文作者在2005年第5期<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发表的"修复重建外科领域的新探索--读<常用美容手术及并发症修复>一书有感"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国的医学美学理论基本上是在与美容医学整体学科(含美容外科学)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已被20年来学科发展的历史证明是合理的。
期刊
外伤及肿瘤、瘢痕等病灶切除术后形成近圆形软组织缺损,直接拉拢缝合常较困难,修复的最佳方法是利用邻近的正常组织行局部皮瓣转移.自2006年3月至2008年3月,我们应用双Z成形术皮瓣修复27例.经术后~3个月的随访,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期刊
皮肤软组织扩张器自1984年Radovan首创以来,由于可以通过扩张局部正常皮肤产生与缺损部分色泽、质地和结构相似的富裕的皮肤,在头皮缺损的修复效果尤为突出,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应用~([1]).扩张器置入后可能出现感染、血肿、扩张器外露和不扩张等并发症~([2]),我们在临床工作中还发现颅骨外板骨可形成骨刺导致头皮扩张囊破裂,影响扩张治疗进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