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守卫美”讲评

来源 :新高考·语文备考(高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gererer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题】(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試)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美是坚韧的,同时也是脆弱的;美需要我们用心去呵护,用责任与灵魂去守卫。呵护美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保护美不受破坏,还在联结自我与美的过程中让自己的生命也变得美……
  【写作指导】
  整则材料由两句完整的话构成:美是坚韧的,同时也是脆弱的,这是在强调美的特性。正因为美是脆弱的特点,所以紧接着分号后强调美需要我们用心去呵护,用责任与灵魂去守卫,这是我们对待美应有的态度:呵护美,守卫美。第二句话是就呵护美的意义而言,材料中给我们提供了两个方向,一个是就美的事物本身而言,呵护它使其不被破坏;另一层是就呵护者而言,在呵护美的过程中可以将自我与美联结,让自己的生命也变得更美。材料结尾用了省略号,也就是命题老师想要引导考生去思考更多的呵护美、守卫美的意义。
  综合以上思考,本次作文材料是围绕“美”来思考,考生紧扣材料中所指向的与美有关的某一个角度行文即可。但是仔细审题的话,从材料的整体把握来看,第一句话的前半句是由美的特性而提出呵护美的原因,后半句提出呵护美的做法,第二句话是深入思考呵护美的意义。这两句话是有内在的紧密逻辑联系的,材料试图重点引导我们就“呵护美”这个话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但是作为核心概念的“美”,它看似很平常,但是要真正把它说清楚谈何容易。这是一个非常抽象而宽泛的概念。美是指能引起人们美感的客观事物的一种共同的本质属性,但它本身是一种主观感受。美包括生活美和艺术美两个最主要的形态。生活美又分为自然美和社会美。所以要想在作文中把这么虚无缥缈的、朦朦胧胧的一种美感写出来,猛一看实在难以下手。因此需要考生化虚为实,化大为小,给美寻找一个载体。
  如有考生用深情的笔墨描绘曾经的自然之美、乡村之美,写时代发展中它们的渐行渐远,写我们守护的必要和意义(《永不消逝的村庄》《十月蟋蟀人我床下》)。有考生借助历史背景,充分挖掘人性之美(《左拉与左拉们》),或是丑陋外表下的灵魂精神之美(《卡西莫多的美丽》)。更多的同学把美寄托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上,去发掘中国古建筑之美、故宫之美、诗词之美、书法之美、绘画之美、越剧之美、瓷器之美、吴音之美、书信之美(《山长水阔知何处》:人与人间的真挚感情、郑重感念,自我生命的诗意与雅趣)、青铜器(《青铜之颂》:原始之美:文化的丰盈、历史的厚重)……努力刻画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的美之所在,丰富的美感意蕴,同时表达对文化之美的深深的坚守、呵护之意,进而深入思考呵护美的意义所在。
  从写作情况看,本次作文主要有以下一些问题:
  问题一:偷换概念。有的同学只在开头提到了美,紧接着自作主张将美等同于诚信、包容、乐于助人、忠义等品德,然后下文全部围绕这些品质大谈特谈,行文过程中完全抛弃了“美”这个核心概念。
  问题二:认识肤浅。绝大多数同学能够围绕“美”来谈,但全文仅停留在罗列美的现象上,只是告诉读者有哪些美,比如有一部分同学每一段涉及一种美,用心呵护自然之美、人性之美、文化之美、自由之美、科学之美……或是通过仅仅举例证明美是坚韧的,也是脆弱的。无法进一步围绕“美”发表独到而深入的见解和认识,文章不能够做到以理服人,层层深入。
  问题三:概念不清。“美”是本次作文的核心关键词。但是在阅卷过程中,我们见到最多的是满眼的“美”字,却读不出美在何处,何以为美,如何呵护美,呵护美有怎样的意义?有同学只是在一味喊口号,贴标签,把准备好的素材东拼西凑之后强加上一个所谓“美”的外壳,让人感到不伦不类。
  问题四:空发议论。因为“美”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如果不善于借助美的载体,不会选取一个角度(对象)切入,化抽象为具体,给美一个具体的面目,只是就美谈美,会使行文缺少支点和抓手,所以有的作文就只能将材料中的几句话简单扩充,显然无法获得比较满意的分数。
  【佳作点评】
  一轮湘西月
  王佳璐
  夜阑孤灯灭。
  沈从文扭了扭酸胀僵直的脖子,熹微天际是钢铁物欲丛林,寻不见弯月星光。他叹了口气,对城市的声色犬马失望透顶,继续理头构筑他遥远美丽的湘西梦:一轮湘西月皎皎,痴情傩送为船家女唱了一夜的情歌,纯真翠翠在梦里采了一把虎耳草却不知该送给谁……
  文人瘦削的肩膀守卫了最后的田园牧歌,呵护了美的最后月光。那轮湘西月终在多少个不眠的黎明后,成为万千国人的梦,皓如霜雪。
  而当世俗浪潮冲破湘西世界的藩篱,田园牧歌之美也于工业烟尘中苟延残喘。倘若沈先生健在,怕是要痛哭流涕一场。“金钱渐欲迷人眼”,谁还在痴痴守着那轮湘西月,谁又还愿苦苦做那“沈从文”?答案未可知。
  美是在现代洪荒中被冲垮脆弱的堤坝,岌岌可危。这不仅应归咎于数字时代的物欲,它如血盆大口,吞噬传统,囫囵咽下最纯粹的美。更由于人们在光怪陆离的尘世冲击下,审美能力逐渐丧失。诚如王开岭所言:“由于粗鄙和丑陋对视线的遮蔽,注意力被绑架。换言之,在能力上,审丑大于审美。”为了那份浮华生活中可举头仰望“湘西月”的慰藉,守卫和呵护应成为当代人的共识,势在必行。
  倘若弃如敝帚,必会导致美丑判定的失衡,加重价值观的固化和丧失。幸而,当一系列挽救、呵护“湘西月”的行动荡起社会涟漪时,人们于重重迷雾中望见了月光的希望:故宫的文物在一位位专业工匠们的手中重焕光彩,“工匠精神”成为中国的新代名词;《中国诗词大会》的诗歌盛宴,让人们重品“人生几何”,重赏“大漠孤烟”“杏花烟雨江南”……
  于是,更多的“沈从文”捉住了最后一丝月华。于守卫呵护中,美获得了重生。美也更当融入当代人的血骨,内化为人格光辉,于社会每个角落闪耀。“工匠精神”不仅适用于文物,当成为每个人的工作标准;古典诗词不该是场“烟火秀”消费,当在娱乐热潮后真正被国人珍视品读。这才使美获得了更大价值,如那轮湘西月,闪耀于夜空,为后人照亮前路。每个人都可为美,代言新生。   湘西的白塔下,一轮湘西月照得年轻的心充盈发烫,翠翠日复一日地等待着傩送的归来。而美也许也如那个痴情小伙子,或许永远也不回来了,或许明日就归来。
  只这一次,结局将由你我书写。
  且看湘月皎皎,你我皆澄澈如光。
  [点评]
  这是一篇富有诗情画意的议论性散文。从文章的标题到开头结尾场景的设置,再到后面论述的内容,从事例的呈现到分析说理,作者用诗化的语言带给读者一种诗意的韵味,田园牧歌式的美感。文章以“一轮湘西月”作为美的象征和载体,由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月,引出现代社会湘西月的消逝。从而引发对美的逝去原因的探究——数字时代的物欲和人的审美能力的丧失。进而思考不懂得守卫美的危害是导致美丑判定的失衡,加重价值观的固化和丧失。于是自然而然地引发对守卫湘西月的呼唤。在如何守卫上,作者依然层层深入,由外在的引发关注到内在的将美融人生活,使人们于重重迷雾中望见了月光的希望到美获得重生。结尾呼应开头,表达对美的归来的期盼及自信。文章层次清晰,说理透彻,文辞优美,又借助“湘西月”这一意象作为美的化身贯穿全文,构思巧妙,值得称道。
  守卫一棵胡杨
  俞铭远
  我想守卫一棵胡杨,守卫一种美。
  曾经行走在西北边疆,风尘扑面的沙暴中,世界沦为一片灰黑,在这昏暗的生命禁区中,却依稀辨得远处一个挺拔的身影……
  原来那就是胡杨,虬龙般扭曲的枝干在沙尘后暴露了自己的丑陋,油漆似的铁皮一块连着一块,连同或新或旧的深浅伤痕,组装在一个报销的生命上。多年前茂盛过的树叶早已化成了尘土,被不时的狂风吹起,嘲笑着这个不识趣的老人。原来,朦胧中的挺拔早已随着生命消逝了。
  我站在这里,看胡杨沦为沙土。我的脚印将留在这里,望着胡杨支离破碎。风尘将抹去我的足迹,见证胡杨的最后时刻。
  大风蓦地起来,我戴上护目镜,默默地注视着那个在模糊中渐渐挺拔的影子。生命早已迷失在春秋中,生命的尊严,却依然不变。
  这就是美吗?我暗问道,谁能想到,美会像胡杨一般脆弱,像胡杨一般坚韧?
  春风不度玉门关。
  被人抛弃的废土上,美就这样地自生自灭,无法博得一丝爱怜。人们更愿意去守卫一株名贵的兰草,却不懂得去守卫一个大漠中的孤客。
  就像那一个个不曾留下姓名的戍边士兵,为自己深爱的国家和民族燃烧了自己的生命,却只能落得胡杨般的命运。老兵不死,只是凋零。
  胡杨的美,是超越生命的美,是灵魂深处的芬芳。守卫一棵胡杨,我们得不到馨香,得不到绿荫,更得不到果实。我们只会在漫天的飞沙中,望见一个伟岸的领路人,用自己的生命,唤醒了每个人心中的坚强。
  这是灵魂的际会。在无言的守望中,我们相隔千年的生命实现了同调。彼此一呼一吸,希望与绝望,连同寸寸肌肤被风沙侵蚀剥落的痛苦,连同对灵魂之美不言后悔的坚守一起,化作尘土与泪水,飘散在风中,消逝在空中,在这片纯美的流放地上。
  我分明感受到,跨越千年的坚强,来自胡杨心中脆弱的美,但却是坚韧的美。
  哪里是我在黄沙中守卫一棵胡杨?
  是他寄了一封美的信笺,致千年后的我。
  [点评]
  本文作者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礎上,角度新颖,选取胡杨树作为“美”的化身。文章开头即开门见山提出要“守卫胡杨,守卫一种美”。然后设置情境,着力描写在生命禁区的沙漠中看似已经死去的一株外表丑陋的胡杨。但在大风中透过渐渐模糊却依然挺拔的身影,分明可以感受到胡杨坚韧的生命之美。然后文章由树及人,从被人忽略的大漠孤客胡杨,联想到一个个不曾留下姓名的戍边士兵,他们虽然同样会被人遗忘,被人漠视,但都默默坚守在漫天的风沙中,用自己的生命唤醒每一个人心中的坚强。从而将胡杨坚韧的生命之美,进一步提升到人的灵魂之美。而这,都是作者在感悟胡杨之美的过程中,将自我与胡杨联结在一起,让自己的生命也获得了美的洗礼。文章角度独特,意蕴深远。
其他文献
作者对254例上颌恶性肿瘤患者通过术后随访,进行疗效观察。认为影响5年生存率的因素在本组病例中主要有病变部位、临床分期、病理分类和治疗方法等。强调对颈部淋巴结处理的重要性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当前,我国宗教方面的形势总体健康稳定,但也面临不少新问题.特别是随着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的渗透日益加剧.渗透的
困难群体问题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对困难群体进行了具体的分类,并提出了解决困难群体问题的一些思路与对策。
【正】 记得我十五六岁时,祖父罗振玉和我讲他年轻时在淮安的一个故事。有一天他的授业老师李岷江(导源)先生忽接到河下家人来急信,叫他回家一趟,李先生匆忙回去,原来他未出
期刊
求最值问题是常考题型,通常利用对应函数的单调性解决.而多元(三元)式子往往给人形式复杂、难以捉摸的感觉.通常是进行消元,化归为熟悉的二元函数再解决,下面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从学生"极地科考"的特殊待遇说起"生活在北极的企鹅……""南极国家有爱斯基摩人……""《北极条约》做出了哪些规定?"以上表述经常出现在中学生的地理试卷答案里,很不幸,这都是错的。因
微软表情识别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不仅可以识别出猫,还可以识别出人脸,更进一步可以识别出人的表情和情绪。去年,微软就开放了自己的表情识别API技术,允许开发者通过微软
进入大数据时代,数据正以不易察觉的方式从方方面面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例如,淘宝会自动追踪你的买进记录,推荐你喜欢购买的商品;百度会根据你的浏览记录,将你常用的网站罗列
【作文题】(南京市、盐城市2018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江浙民谣:做天难做四月天,蚕要温和麦要寒,秧要日头麻要雨,采茶姑娘盼阴天。  【写作指导】  民谣感叹的是众口难调。第一句是中心句,后三句是解释,说明“四月天”难做的原因。第一句的关键词是“难”,而这里的“难”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艰难和困厄,而是面对复杂
实现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关键在于正确处理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正确处理城乡关系在于坚持"统筹兼顾"的方针,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