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数学课程应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极力倡导数学课堂要充满“三味”——情意味、生活味和文化味,目的是要引导学生既要掌握数学知识,更要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促进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
一、给数学一点“情意味”
美国数学家格朗曾这样说过:“数学,作为人类智慧的一种表达形式,反映生动活泼的意念,深入细致的思考,以及完美和谐的愿望。”因此,数学教学务必关注学生情感、情趣等情意方面的需求,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亲切、可信,产生乐学、好学的动力,主动形成活泼向上、积极进取的思想情操。
我国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为世界数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我们可以讲中国古代九宫填数、圆周率等数学成果来教育学生,激起一种民族自豪感。大处着眼也可小处入手,我们还可以创设数学教育情境,如游戏、讲故事;也可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入社会、走入自然,引导他们从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中,从普通单调的数理及运算中,加深情感体验,做到“润物细无声”,促进人际关系、心理品质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公倍数”问题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小军的生日是12月12日,正好是星期六,他非常希望到那天父母陪他去游乐场度过最快乐幸福的一天。但父亲是一名火车司机,每工作三天后休息一天;母亲是一名飞机乘务员,每工作一天后休息一天。根据这些信息,你能不能想办法推算出小军生日那天,是否全家人休息?
这是一道引发心理旅行的数学题,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深入掌握公倍数方面的知识,而且因相互间的讨论、沟通,心灵也将进一步得到了交融,包容、忍让、爱心等人性品质也在悄悄浸润孩子们纯真、美丽的心灵,这才是生日里最难得的“心灵鸡汤”。
在教学中,给数学一点“情意味”,就是要关注学生的内心情感体验,在活泼、愉悦的氛围中主动交流、分享学习体验,形成乐观向上的品格,使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得到同步协调发展。
二、给数学一点“生活味”
数学来源于生活,是对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反映;但又高于生活,是对生活中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概括。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努力把数学知识进行生活还原,让他们感受到数学是一门生活必备的学科。
首先,数学材料要生活化。社会生活就是学习的大课堂。学习数学,是为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形成初步的实践能力。例如,学完“求长方形的面积”以后,教师说:“学校打算在每个教室内贴上一米高的瓷砖来保护墙裙,扣除两个门洞的位置,一共要贴几个平方?用规格为20×30还是用30×40的瓷砖更为节约?”学生要完成任务,就要实地量一量教室四面墙裙的实际面积,再考虑用多大的瓷砖划算。
其次,教学方式要生活化。课内学知识,课外用知识。课外发现问题,课内讨论解决,课内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构建大数学的学习网络,这是数学新课程观。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实践操作是落实新课程观的主要方式之一。教学过程中的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拼一拼等动手操作,动口表述,动脑思考的做法,一方面是“启智”,让学生做到心灵手巧;另一方面是“明理”,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对所学知识进行生动地感知,深刻地理解,牢固地掌握,达到理性与感性的融合。
在教学中,给数学一点“生活味”,就是要求教学根植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这才是具有强盛生命力的课堂教学。学生一旦掌握了数学在现实中的原型,就会对抽象的方法、知识产生真切的认知,就会从过去的讨厌数学、害怕数学变成喜欢数学,而且也会确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给数学一点“文化味”
在数学课堂中,我们面对的是有生命、有情感、有思想、有认知的学生。他们对新知识的探究态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课堂的感受和情感的需求。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课堂文化氛围,会让他们身心放松、热情高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所以,在数学课堂中,我们也应对数学的文化价值追求给予高度的关注与认可。如学习“统计”知识时,培养学生严谨、执着、实事求是的统计观念显得特别重要。我们务必要求统计数据要富有真实性和科学性,不得凭主观虚构现实材料。因为“以信取人”是一个立身处世的准则,它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塑造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课堂既是知识传递的殿堂,也是人性培育的圣殿。某教师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时,出示了这样一段文字:
“宁化县天鹅洞群风景区于1991年由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并列为第二批省级风景名胜区,2004年1月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特别是石壁客家祖地祭祖大典活动开展后,慕名前来的海内外游客日益增多,是极富吸引力的旅游胜地。1991—2004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56万人次,旅游门票收入1344万元。从1995年始,景区游客量和旅游门票收入年递增率分别为20%和22%。照这样计算,2012年的游客量和门票收入会达到多少?”
课后,许多老师对这位数学老师选择本地的教学资源设计问题,达到“水过无痕”“金针度人”的教学效果大为赞赏。一堂枯燥单调的百分数应用题教学课,就因这样的教学而变得厚重、开阔、深邃和美丽。
总之,数学不仅是一门具有智力价值的学科,也是一门具有很强的文化价值的学科。把握数学课堂的“三味”,就是要让学生在掌握人类数学知识遗产的同时,发展学生探求数学,探求社会的意识、价值、方法和情感——这才是数学具有无穷魅力之根本所在。
(责任编辑:李雪虹)
一、给数学一点“情意味”
美国数学家格朗曾这样说过:“数学,作为人类智慧的一种表达形式,反映生动活泼的意念,深入细致的思考,以及完美和谐的愿望。”因此,数学教学务必关注学生情感、情趣等情意方面的需求,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亲切、可信,产生乐学、好学的动力,主动形成活泼向上、积极进取的思想情操。
我国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为世界数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我们可以讲中国古代九宫填数、圆周率等数学成果来教育学生,激起一种民族自豪感。大处着眼也可小处入手,我们还可以创设数学教育情境,如游戏、讲故事;也可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入社会、走入自然,引导他们从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中,从普通单调的数理及运算中,加深情感体验,做到“润物细无声”,促进人际关系、心理品质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公倍数”问题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小军的生日是12月12日,正好是星期六,他非常希望到那天父母陪他去游乐场度过最快乐幸福的一天。但父亲是一名火车司机,每工作三天后休息一天;母亲是一名飞机乘务员,每工作一天后休息一天。根据这些信息,你能不能想办法推算出小军生日那天,是否全家人休息?
这是一道引发心理旅行的数学题,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深入掌握公倍数方面的知识,而且因相互间的讨论、沟通,心灵也将进一步得到了交融,包容、忍让、爱心等人性品质也在悄悄浸润孩子们纯真、美丽的心灵,这才是生日里最难得的“心灵鸡汤”。
在教学中,给数学一点“情意味”,就是要关注学生的内心情感体验,在活泼、愉悦的氛围中主动交流、分享学习体验,形成乐观向上的品格,使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得到同步协调发展。
二、给数学一点“生活味”
数学来源于生活,是对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反映;但又高于生活,是对生活中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概括。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努力把数学知识进行生活还原,让他们感受到数学是一门生活必备的学科。
首先,数学材料要生活化。社会生活就是学习的大课堂。学习数学,是为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形成初步的实践能力。例如,学完“求长方形的面积”以后,教师说:“学校打算在每个教室内贴上一米高的瓷砖来保护墙裙,扣除两个门洞的位置,一共要贴几个平方?用规格为20×30还是用30×40的瓷砖更为节约?”学生要完成任务,就要实地量一量教室四面墙裙的实际面积,再考虑用多大的瓷砖划算。
其次,教学方式要生活化。课内学知识,课外用知识。课外发现问题,课内讨论解决,课内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构建大数学的学习网络,这是数学新课程观。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实践操作是落实新课程观的主要方式之一。教学过程中的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拼一拼等动手操作,动口表述,动脑思考的做法,一方面是“启智”,让学生做到心灵手巧;另一方面是“明理”,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对所学知识进行生动地感知,深刻地理解,牢固地掌握,达到理性与感性的融合。
在教学中,给数学一点“生活味”,就是要求教学根植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这才是具有强盛生命力的课堂教学。学生一旦掌握了数学在现实中的原型,就会对抽象的方法、知识产生真切的认知,就会从过去的讨厌数学、害怕数学变成喜欢数学,而且也会确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给数学一点“文化味”
在数学课堂中,我们面对的是有生命、有情感、有思想、有认知的学生。他们对新知识的探究态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课堂的感受和情感的需求。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课堂文化氛围,会让他们身心放松、热情高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所以,在数学课堂中,我们也应对数学的文化价值追求给予高度的关注与认可。如学习“统计”知识时,培养学生严谨、执着、实事求是的统计观念显得特别重要。我们务必要求统计数据要富有真实性和科学性,不得凭主观虚构现实材料。因为“以信取人”是一个立身处世的准则,它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塑造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课堂既是知识传递的殿堂,也是人性培育的圣殿。某教师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时,出示了这样一段文字:
“宁化县天鹅洞群风景区于1991年由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并列为第二批省级风景名胜区,2004年1月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特别是石壁客家祖地祭祖大典活动开展后,慕名前来的海内外游客日益增多,是极富吸引力的旅游胜地。1991—2004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56万人次,旅游门票收入1344万元。从1995年始,景区游客量和旅游门票收入年递增率分别为20%和22%。照这样计算,2012年的游客量和门票收入会达到多少?”
课后,许多老师对这位数学老师选择本地的教学资源设计问题,达到“水过无痕”“金针度人”的教学效果大为赞赏。一堂枯燥单调的百分数应用题教学课,就因这样的教学而变得厚重、开阔、深邃和美丽。
总之,数学不仅是一门具有智力价值的学科,也是一门具有很强的文化价值的学科。把握数学课堂的“三味”,就是要让学生在掌握人类数学知识遗产的同时,发展学生探求数学,探求社会的意识、价值、方法和情感——这才是数学具有无穷魅力之根本所在。
(责任编辑:李雪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