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置换和IVIG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肾移植术后AMR的效果分析

来源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jaminzs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血浆置换和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IVIG)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肾移植术后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MR)的效果。

方法

对2015年5月至2018年11月进行肾移植,且具有供受者高分辨HLA的540例受者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按照AMR诊断标准及受者选择标准,共20例受者纳入研究,将采用血浆置换+IVIG治疗的受者纳入A组(12例),采用血浆置换+IVIG+利妥昔单抗治疗的受者纳入B组(8例),比较两组受者的疗效和转归。

结果

20例受者随访时间为(12.0±5.8)个月。A组和B组间基本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AMR治疗后,两组血肌酐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A组由283.4 μmol/L降低至226.4 μmol/L(P=0.001),B组由289.4 μmol/L降低至166.6 μmol/L(P=0.049),且B组降低程度更为显著(P=0.023);同时A组抗体MFI(log10)值由3.73降低至3.62(P=0.012),B组由3.57降低至3.02(P=0.043)。治疗后3和6个月时,B组血肌酐水平低于A组(分别为125.0和166.1 μmol/L,P=0.03;127.0和169.0 μmol/L,P=0.048)。术后3个月后发生AMR的受者与术后3个月内发生AMR的受者在发生AMR时血肌酐水平分别为249.8和233.8 μmol/L(P=0.182);二者在治疗后3和6个月时的血肌酐水平分别为176.1和120.3 μmol/L(P=0.045)及180.2和114.8 μmol/L(P=0.044);A组内二者血肌酐水平分别为202.8和122.5 μmol/L(P=0.049),B组内分别为142.7和107.0 μmol/L(P=0.046)。4例受者在AMR短暂逆转后出现移植肾功能丧失,均为术后6个月后发生AMR的受者,其中A组3例(25.0%),B组1例(12.5%)。两组受者在治疗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仅B组受者白细胞减少发生率高于A组,分别为37.5%和0(P=0.049)。

结论

利妥昔单抗联合血浆置换加IVIG的治疗方案更有益于AMR的治疗;术后AMR发生时间越早,其经积极治疗的效果可能更好。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ABO血型不相容(ABOi)亲属活体肾移植术前的脱敏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8年12月接受ABOi亲属活体肾移植的14例受者术前脱敏治疗方案,比较优化脱敏策略前后受者的临床结果及脱敏治疗费用。结果经脱敏治疗后,14例受者均顺利实施ABOi肾移植。术后2周内,1例受者血型抗体反弹至1:64,其余13例无反弹。术后1周内,14例受者的血肌酐水平均下降至85~165 μmo
目的评价肝移植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453例有肝硬化基础史患者接受肝移植的临床资料。根据欧洲肝病研究协会慢性肝衰竭联盟(EASL-CLIF)标准,分为ACLF组(159例)和非ACLF组(294例),同时对159例ACLF组受者再进行分级评分。记录和分析所有受者的临床数据,比较各组受者术后90 d存活率。结果与非ACLF组比较,ACLF
移植术后新发糖尿病(NODAT)是移植术后严重且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显著增加排斥反应、移植物功能减退以及感染的风险,同时也是移植术后心血管并发症的主要原因。NODAT的影响因素多,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阐明,且缺乏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策略。本文综述了NODAT定义、危险因素、发病机制、预防和治疗策略的进展,并对将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目的了解小儿亲属活体肝移植供者手术后的生活体验,探讨供者术后的生命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以质性研究描述性现象学为研究方法,对12例小儿亲属活体肝移植供者进行一对一半结构式访谈,应用Colaizzi七步分析法整理分析访谈资料。结果小儿亲属活体肝移植供者捐献器官术后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可归纳为:躯体困扰(疼痛与不适、体质改变)、不确定感(受者依赖性敏感、自我怀疑、家庭压力下的迷茫)、角色适应冲突(患者-
目的比较供受者HLA血清型配型和eplet配型预测肾移植术后新生供者特异性抗体(dn DSA)的效力,并探讨基于供受者eplet错配数预测受者dnDSA风险的分层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141例供受者的HLA血清型错配数及eplet错配数。随访期间定期监测抗HLA抗体,141例受者中产生dnDSA的受者(研究组)10例,dnDSA为阴性受者(对照组)131例。结合随访结果,分别评估两种方案预测dnDS
目的探讨预致敏婴儿接受婴儿供者供肾移植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并总结文献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1例预致敏婴儿成功接受二次肾移植的临床资料。受者首次肾移植时年龄6个月,二次移植时年龄8个月,由于初次肾移植后的急性排斥反应(AR)而致敏,在二次肾移植术前预存有低水平的抗HLA供者特异性抗体(DSA),术前行单次血浆置换+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抗CD20单抗处理。结果移植肾功能立即恢复,术后1周复查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新发供者特异性抗体(dnDSA)阳性率与HLA错配位点的关系,并探究dnDSA对移植肾长期存活及排斥反应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101例肾移植受者的病例资料,按抗HLA抗体和dnDSA检测情况将受者分成三组,分别为抗HLA抗体阴性组(HLA-组)70例,抗HLA抗体阳性dnDSA阴性组(dnDSA-组)23例,以及抗HLA抗体阳性dnDSA阳性组(dnDSA+组)8例,记录
目的探讨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BZ)治疗肾移植术后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MR)时,用药时机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至2018年35例肾移植术后发生急性AMR受者的病例资料,均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西罗莫司+BZ治疗,按确诊AMR后开始使用BZ时间分为三组:早期用药(ET)组:于7 d内用药,16例;延迟用药(DT)组:于8~14 d用药,11例;晚期用药(LT)组:于14
目的探讨使用手机微信的同伴教育干预对改善肝移植受者服药依从性的效果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门诊随访的63例肝移植受者,依据随访时间不同便利分为对照组(31例)和干预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随访门诊健康指导,干预组进行为期6周的基于手机微信平台的同伴支持干预。干预前、干预后3、6和12个月时分别评估两组受者服药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3个月,干预组受者仅在不按时间服药方面较对照组受者明显
采用供肺的主动脉弓与不同类型的供肺左心房袖吻合,再利用主动脉弓自带的动脉分支进行直接置管连接。不同类型的供肺动脉也进行直接置管连接。对双肺体外肺灌注技术(EVLP)的连接方式进行了密闭性测试及实验。供肺的主动脉弓-左心房袖及肺动脉连接均有3种类型的吻合及置管连接方式。双肺EVLP的连接方式进行了16次管道密闭性测试及4次EVLP试验。16次密闭性测试中,14次测试结果良好,2次出现渗漏需再修补。4